第一时间

首页 - 第一时间

怪招偏题不等于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07 21:01:51 A+

怪招偏题不等于创新教育

怪招偏题不等于创新教育


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为了创新而创新,刻意为之,使创新教育被异化、庸俗化,其突出表现是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湖北襄樊市一些学校把在少数采用一定先进教学手段的班级称之为“多媒体班”,一时间引得学生、父母趋之若鹜,结果导致一个班竟有一百多人;湖南长沙市某中学规定学生作业不会做可以照抄别人,允许学生上课可以看其他书籍;重庆市某小学在学校内设置专门供学生出气用的“受气包”,使得不少学生课余对之拳打脚踢;山东青岛市某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向该校初一年级6个班300多名学生布置的作文是为自己写一篇悼词;陕西西安市某小学五年级一位老师更是出了一道谁也想不到的作文题《假如我是本・拉登》,要求学生去发挥想象力。 
 
    这些学校和老师之所以把怪招偏题作为创新教育而加以实施,我以为一方面是这些学校对开展创新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准确、不全面,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上要与众不同,要独树一帜。把创新教育应该通过贯穿于教育教学整个过程,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异化为仅仅是方式方法上的变革,因而时常冒出一些有悖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怪招偏题来,这实在是对创新教育的极大误解。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学校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一开展活动,马上就要出经验,出成果,期望迅速产生轰动效应,一朝成名天下知。因此,尽可能抄“小路”、走捷径就成了一些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最终选择。于是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千方百计要引起社会和舆论的关注,以扩大学校的所谓“影响”。 
 
    创新教育被异化或庸俗化,不仅遮蔽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和它的积极意义,弱化了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创新教育产生迷茫与误解,以为创新教育就是出一些怪招,可以一蹴而就,这无疑会大大削弱学生对创新教育的热情和过程的追求,以及知识的储备。可以说,这种方式的创新教育对学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作用的。 
 
 
摘自《文汇报》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