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知识点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知识点
1、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知识点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知识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遗民日夜盼望王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解: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9古诗二首夜宿山寺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夜宿山寺》: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4、三下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惠崇春江晚景》通过对竹外的几枝桃花、戏水的鸭子、满地蒌蒿和短短的芦芽的描写,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②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5、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元日课堂笔记
①主要内容:
《元日》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这首诗写得轻松活泼,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②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6、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课文主题: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8、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课堂笔记
诗文简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重难点:
1.《赠刘景文》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
《赠刘景文》写的是那个秋末的景色,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可以看出来。
2.这首诗明明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为什么题目是《赠刘景文》呢?
这首诗其实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这种方法叫作借景抒情。诗人抓住荷尽菊残等景物描绘了秋末的萧瑟景象,在景物中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自然引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景象,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已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所为的黄金阶段,从而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希望他能乐观向上、努力不懈。所以题目是《赠刘景文》。
9、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
出塞诗意:
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出塞主题:
《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出塞鉴赏: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现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10、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主题:
《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注解]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鉴 赏:
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1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主要作品 :《通志堂集》《纳兰词》。
课文主题: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1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作者简介
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1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①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14、五下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组词
五下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组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仞 rn 千仞 九仞
岳 yu 五岳 岳父
摩 m 摩擦 按摩
遗 y 遗忘 遗憾
涕 t 鼻涕 涕泪
巫 wū 巫婆 女巫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5、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知识点
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稚子弄冰课堂笔记知识点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小孩子。
②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打击乐器。
④磬(q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
小孩子早晨起来,将金属盆中的冰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当做打击乐器来敲。美妙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忽然冰被敲碎了,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简析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生动描写了天真稚气的小孩子玩冰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谥文节。《宋史》有传。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诗自成一体,称诚斋体。有《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彊村丛书》辑为《诚斋乐府》
16、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村晚课堂笔记知识点
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村晚课堂笔记知识点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多音字
裳 shang 衣裳 红裳 传 chun 传播 传说 还 hi 还行 还有
chng 霓裳 云裳 zhun 传记 自传 hun 还钱 归还
18、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无泪,又一年盼望官收失地。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教学: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和摩的表达效果。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2.诗人能把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描写之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从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南望,又一年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19、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优缺点
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优缺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悲愤;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而同情;因为南宋权贵的醉生梦死而愤怒。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师本对话,充分预设
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遥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难以体会诗人的情诗人的意。学生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年代,没有国破家亡的感受。可是,如果我们教者都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怎么可能引领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呢?
我查阅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版本的赏析及教学设计。一遍遍地吟诵,一遍遍地感知,一遍遍融入自己的理解。首先,我从题目入手。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读了题目,我产生了疑问:这样一个秋夜,天还没有亮,诗人怎么会走出家门呢?乘凉?不合情理。睡不着觉,为什么?感慨万千!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我有这样的疑问,学生自然也会有困惑。在诗句的理解上,我也有一些波动。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过渡转折如此壮丽的河山,如今却沦陷于金人的践踏之下,想到这,陆游是怎样的心情呢?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想一想,此时的陆游哪里是在自豪,他是满怀悲愤!显然这样的设计强化了自豪之情。引导学生由诗句产生联想:
看到了哪些画面?想到了哪些诗句,哪些词语?引出江山如此多娇,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全诗理解的重点。哪些字眼打动了我?这些重点字词之间在情感上又有什么关联呢?因为胡尘而泪尽,因为泪而望,因为又引出遗。在品析这些字词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了陆游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的愤怒。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想学生之想,抓哪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呢?这样充分地理解文本,为下面的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1、课题质疑,首尾呼应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诗人有什么样的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陆游,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秋夜将晓,篱门外一位老人的情怀。
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由诗题产生的疑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慨及产生感慨的原因,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学有目标。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诗的题目: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诗人感慨万千!在品析全诗的基础上再回头看诗题: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水到渠成,与诗题的质疑形成了很好的照应,整节课的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
2、自读自悟,以悟促读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怎样让学生去品味诗句背后的情感呢?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圈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集体交流(重点字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汇报可以打乱顺序)。引导学生品析遗、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理解胡尘:仅仅是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吗?金兵来了!他们烧杀抢虐、无恶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4、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出示幻灯片:(1177年陆游52岁作《关山月》;1186年陆游61岁作《书愤》;1192年陆游67岁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193年诗人68岁作《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1210年诗人85岁作绝笔诗《示儿》)你能从这些具体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呢?(陆游一生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拓展了几首诗以后,既加深了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陆游的诗篇。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词之间的情感联系,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20、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组词字词解释
千仞 九仞
岳 五岳 岳父
摩 摩擦 按摩
遗 遗忘 遗憾
涕 鼻涕 涕泪
巫 巫婆 女巫
字词释义:
将晓:快要天亮。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泪尽:眼泪流干了。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21、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将晓:快要天亮。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泪尽:眼泪流干了。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22、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3、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两句诗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
24、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知识点
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堂笔记知识点
一、课题详解。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时指一年四季。田园指农家的田园生活。
杂兴即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代表作品,共六十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
本课选取了其中描写初夏农村自然景色的一首。
二、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
与陆游、杨万里和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著有《石湖词》《吴船录》《四时田园杂兴》等。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疾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其中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诗歌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三、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四、词语解释。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时节。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梅子:梅树的果实。
♢肥:果实大而饱满。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稀:事物中间距离远、空隙大。
♢篱落:篱笆。
♢惟有:只有。
♢蛱蝶:蝴蝶的一种。
五、诗意。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译文:梅子已经变黄,杏子的果实肥美,雪白的荞麦花铺满大地,显得油菜花稀稀落落的。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夏日白天越来越长,篱笆的影子也随着太阳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短,但是路上却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六、难点。
1.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提到哪些植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
菜花:稀
2. 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
农民早出晚归去农忙。
3.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使用侧面烘托手法的诗句是?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梅子黄、麦花白的色彩搭配,无人过和蜻蜓蛱蝶飞的动静结合,使田园清新宁静、安静恬淡的自然景象跃然纸上。
25、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课堂笔记知识点
三下语文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课堂笔记知识点
一、字词
1、生字、词语(见课本生字表和词语表)
2、字音。
杜甫(fǔ)、鸳鸯(yuān yāng)、惠崇(hu chng)、蒌蒿(lu hāo)、河豚(tn)、曾几(zēng jī)、减(jiǎn)少、三衢(q)
3、多音字。
行xng(行走)hng(银行)
得d(得到)děi(挺得)
地d(地球)de(高兴地)
尽jn(尽头)jǐn(尽管)
4、形近字。
芽(芦芽)牙(牙齿)
庐(庐山)芦(芦芽)
5、易错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二、主题思想。
1、《绝句》描写了初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绘画者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
3、《三衢道中》描写了是初夏景色,抒发了诗人出游之时的喜悦之情。
三、古诗理解与赏析。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注释
迟日:春日。春季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2、诗文大意。
春天,在阳光映照下,江山无比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题。
(1)《绝句》写的是春季,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燕子就是象征。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飞写出了燕子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睡写出了鸳鸯的闲适,透出温柔的春意。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动物?
景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动物有:燕子、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2、诗文大意。
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笋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之时。
3、题。
(1)鸭先知从侧面说明江水还略带寒意,别的动物还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这与三两枝相呼应,表明这是早春时节。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注释。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2、诗文大意。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我)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绿树浓荫,并不比来时看到的少,绿荫深处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兴致。
3、题。
(1)诗中添得二字用得好,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虽是游赏归途,却仍然兴致浓郁。
(2)《三衢道中》描写的季节是初夏,是从梅子黄时绿荫不减推知的。
四、拓展。
描写春天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描写夏天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涟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 苏轼《望湖楼醉书》
26、三上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寒 hn 宀 上下 寒冷 寒冬 寒冷的冬天悄悄来临了。
径 jng 彳 左右 半径 小径 溪流旁边有条小径。
斜 xi 斗 左右 斜坡 倾斜 她从斜坡上慢慢走了下来。
霜 shuāng 雨 上下 冰霜 霜降 屋子的窗户上覆满了冰霜。
赠 zng 贝 左右 赠送 赠品 他赠送给我一本精装书。
刘 li 刂 左右 刘海 姓刘 她留的平平的齐刘海。
盖 gi 皿 上下 瓶盖 覆盖 这座山常年被冰雪覆盖。
菊 j 艹 上下 菊花 墨菊 美丽的菊花在风中频频点头。
残 cn 歹 左右 残疾 残害 这场车祸导致他左腿残疾。
君 jūn 口 半包围 君主 君子 兰花被称为花中君子。
橙 chng 木 左右 橙子 橙汁 你喜欢吃橙子吗?
送 sng 辶 半包围 赠送 送别 他要出国了,我们去机场送别。
挑 tiǎo 扌 左右 挑战 挑衅 我们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会认字 径、斜、赠、刘、残、君、橙、挑见会写的字
犹 yu 犹豫 犹如 傲o 骄傲 自傲 橘j 橘子 青橘
多音字 挑 tiāo 挑选 挑食 行 hnɡ 银行 行业
tiǎo 挑唆 挑拨离间 xnɡ 行走 行人
课文解读之《山行》
主要内容:
《山行》描绘的是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字词解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生:产生、生出。 斜:伸向。 坐:因为。
古诗大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诗文简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重难点:
1.《山行》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前两句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的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2.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停车后,诗人看到了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课文解读之《赠刘景文》
主要内容: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人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字词解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古诗大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诗文简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重难点:
1.《赠刘景文》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
《赠刘景文》写的是那个秋末的景色,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可以看出来。
2.这首诗明明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为什么题目是《赠刘景文》呢?
这首诗其实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这种方法叫作借景抒情。诗人抓住荷尽菊残等景物描绘了秋末的萧瑟景象,在景物中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自然引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景象,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已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所为的黄金阶段,从而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希望他能乐观向上、努力不懈。所以题目是《赠刘景文》。
课文解读之《夜书所见》
主要内容: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对秋风吹梧叶、儿童捉促织、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字词解释:
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诗文简析: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重难点:
1.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诗人自己,因为他身在异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通过借助景物和回忆往事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怀念情人的情感。
27、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我会写:
符f(符号、相符、音符)
欲y(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何时、何地、何苦)
牧m(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单独、独自、独立)
异y (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多音字:
行hng(银行)x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o (少年)
书写指导:
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问题归纳:
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课后习题答案:
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清明》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清明节雨纷纷而下,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描写了亲人团聚,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28、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我会写:
符f(符号、相符、音符)
欲y(食欲、欲望、欲罢不能)
魂h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
借ji(借口、借书、借钱)
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
何h(何时、何地、何苦)
牧m(牧童、牧民、牧场)
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
独d(单独、独自、独立)
异y (异乡、异地、奇异)
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
多音字:
行hng(银行)xng(不行)
少shǎo (少人)sho (少年)
书写指导:
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问题归纳:
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
课后习题答案:
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清明》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清明节雨纷纷而下,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描写了亲人团聚,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29、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3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本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通过品读重点词语,结合想象和多种方式的诵读,感受诗中的情境。
3、体会诗中独特的写法,了解陆游诗词的特点。
4、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想象并感受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中独特的写法,了解陆游诗词的特点。走进作者的心灵,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渲染气氛
1、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学生谈发现:这些诗句都是爱国诗句,这些诗人都是爱国诗人。
2、引出诗人,回顾所学。
过渡: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志士在诗词中表达自己对国家至死不渝的爱。说到爱国诗人,有一人不得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说: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人就是陆游。
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谈对陆游的了解,师补充并出示陆游简介。
回顾上学期所学的陆游的诗《示儿》,一起背诵。引出今天要学的陆游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学生展示朗读,学生互评,提醒正确划分题目和诗句节奏,要根据意思断句。练读,齐读。
三、走入诗境,体会诗情
(一)品读后两句:体会遗民生活之悲
1、了解历史,明确遗民生活区域。
对比《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有一个词都出现过,这个词就是王师。
追问:什么是王师?进而引出南宋与北宋的概念。师借助地图简介南宋和北宋的都城和版图的变化。(宋朝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国土面积比较大,都城在汴州,史称北宋;后来金军南下入侵了北宋,占领了他们大面积的北方领土,他们的国土面积变小了,都城也从汴州迁到了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这一时期成为南宋。)
在陆游这首诗中,谁在向南盼着王师呢?
引导学生结合南宋地图认识遗民是在金统治下的原宋朝百姓。质疑思考:都是老百姓,把遗民改成人民行不行?这些人是不是金国的子民?金国的军队会不会保护他们?南宋的军队能不能保护他们?引导学生体会出遗民是被宋朝廷遗弃的人民,虽然宋朝并没有灭亡,但遗民却在金兵统治的地区沦为了亡国奴。遗民一词,包含了无尽的血和泪!指导读出心酸、无奈、叹息的感觉。
2、品读词语,想象遗民悲惨生活。
阅读诗句并思考:遗民过着的是怎样的生活?从哪个词看出他们生活的怎么样?
预设一:泪尽
质疑思考:泪尽能不能换成泪流?明确:泪尽是一次次地流泪,眼泪流干了,痛苦程度更深。读出这种痛苦的感情。
预设二:胡尘
结合注释明确胡尘的含义。你从马蹄扬起的风沙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描述你能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
预设:金军的暴政。我仿佛看到北宋遗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常常遭受到金人的毒打,被抓去当奴隶、做苦力;我仿佛看到金人到老百姓家抢东西,如果遇到反抗,金人就会把那些老百姓活活打死;我仿佛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只能卖儿卖女,小孩子们面黄肌瘦,不停地啼哭,大人们穿着破衣烂衫,除了哭泣想不出一点办法。
出示金军入侵次数和受害百姓无家可归、死亡人数的数据资料。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谈,教师总结并指导朗读:那些在金军统治地区的百姓沦为亡国奴,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叫做遗民泪尽胡尘里,带着情感读好这句诗。
3、对比体会,感受遗民的盼望与失望
①同学们,你们可知,在金人未入侵前的北宋是怎样的吗?
北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下面老师就带大家去北宋都城汴京去看一看。
(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动画并配画外音介绍)据史书记载,汴京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大家看街道纵横,交通便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百姓平静安乐的生活就不复存在了,从此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②遗民生活在这样的水深火热当中,他们只有一个盼望,就是王师能来解救他们。但是他们盼到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又。这个又字在古诗中非常常见,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那里的又是对家乡的思念。再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里的又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赞颂,那么从这个又字,你能品味出什么?
遗民一年又一年的盼望、失望、绝望后又燃起了新的希望。读出这种千回百转的心情。
③补充资料: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啊!你觉得遗民能盼来王师吗?
结合学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体会南宋统治者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进而体会作者对于这样的南宋统治者,既热切盼望又满腔愤怒的复杂感情。
小结:这两句写出了金军统治下遗民的痛苦和陆游对北方同胞的挂念,读出诗句中饱含的情感。
(二)品读前两句感受山河气势之壮
1、想象画面,体会夸张豪放的写法
①读前两句,明确河指的是黄河,岳指的是华山。想象:你从三万里河看到了怎样的黄河?从五千仞岳又看到了怎样的华山?
提示仞是长度单位,一仞大约有七八尺。通过三万里五千仞这些数量词可以体会出黄河弯弯曲曲,绵延万里;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②出示其他诗人写黄河和华山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作者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展现黄河和华山的雄伟气势呢?
明确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夸张,这样的气势,很容易让你们联想到另一位诗人,他是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陆游的诗雄奇奔放似李白,他被称为小李白。
黄河和华山都是静景,作者为了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还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动词,你发现了吗?入和摩。摩是触碰的意思,透过这两个词,描述你脑海中动态的景象。
学生描述师总结:这两个词的运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黄河波涛汹涌,咆哮着奔入大海、华山高耸入云,山峰好像要刺破云霄,非常壮观。读出山河的奇伟壮美和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结合背景,体会山河沦陷的悲痛
宋朝有这么多景,作者为什么写黄河和华山呢?结合地图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绵延万里的黄河,这直插云霄的华山,一横一竖代表的就是中国北方的山河啊!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人民的坚强不屈。然而这大好河山,如今都在金军的控制下。想到这,作者内心感到无比悲痛与惋惜。
进一步思考:作者极力描绘山河的壮丽,目的是什么?
体会作者写法上的又一特点:用歌颂山河的奇伟壮丽来衬托山河沦陷的悲痛,唤起南宋军队夺回失地的决心!和陆游同时期的抗金英雄岳飞曾写下:还我河山!再读这两句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三)解读题目,联系背景,聚焦情感
1、解读题目:黄河 华山 遗民,这些景物是陆游亲眼看到的吗?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谈,明确时间:秋夜黎明,地点:篱门外,事情:乘凉
引发思考:陆游为什么会在深秋的黎明出去乘凉呢?是什么事情让他睡不着?结合全诗让学生体会出是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思念,对受苦同胞的同情,是这些事情压在这位老人心中,让他在深秋的凌晨整夜整夜睡不着。这些痛苦积压在他心中,他必须出去吹吹凉风。
2、联系背景:此时陆游已经68岁了,他已经罢官退居山阴故里整整四年了,但是乡村的平静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这天凌晨他拄着拐杖走出篱门,他向北极目远眺,他想起了滚滚黄河,他念到;他又想起高耸的华山,他念到;他想到受苦的同胞,他念到。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抗金报国是陆游一生的志向,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军入侵,全家被迫逃难,受家庭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很小就树立了报国壮志。青年时的他读书练剑,渴望有朝一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然而他仕途坎坷,直到40多岁,他才有机会亲历战场,那时的他豪情满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可朝廷畏战求和,他失落地写道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他没有用武之地,只能自号放翁,僵卧孤村,收复中原只能在梦中实现罢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个秋夜他写的诗,以山河壮衬遗民悲、在遗民悲中蕴含对朝廷的愤。有人说陆游有一颗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心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北望中原又一年,一年又一年,直至生命的终结,依然嘱托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世,只愿家国太平,百姓安宁。
2、梁启超曾这样评价陆游: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现存诗作有9300多首,其中十分之九的诗作是抒发战斗豪情的,从古至今能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的只有陆游一人。)
陆游在他们心中是个堂堂真男儿!在你心中,陆游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谈教师小结:陆游一生忧国忧民,有着深沉隽永的家国情怀。在陆游身上,爱国已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思想已经沁入了他的骨血,和他融为一体。他的赤子之心,犹如朗朗星空里的明月,永远照耀在华夏儿女的心田。陆游的诗作雄奇奔放似李白,沉郁悲凉似杜甫,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和他的人,永远不会被中国人遗忘。
3、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一个个爱国志士站起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出示南宋中兴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出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爱国将领。随着电影的播出,岳飞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被更多人吟诵,这位抗金英雄为救国发出的怒吼,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在《满江红》的朗诵声中结束这节课。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背诵并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搜集整理陆游及南宋其他诗人的爱国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山河 壮
衬托 忧国忧民
遗民 悲
3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3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师: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板书:宋 陆游
师:陆游,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谁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他?
(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简答)
师: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来,一齐来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哪个字告诉了你?
生:凉 感受到清凉
师: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师: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生:自由读诗歌。
师:好,相信同学们已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我想请男生出来读读这首诗。
师:有一种豪壮的美感。谁来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呢?(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同学们,这短短的28个字就描述了诗人这么丰富的内心情感!全班再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师:诗歌不仅有音律美,更重要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诗人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师: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提示 往东入海。
生:指的是黄河。
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师: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
生: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仅仅是长吗?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
生:我可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远上白云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师:说得很好,你很善于积累,我眼前仿佛浮现了黄河挟风带雨卷起万里沙的磅礴气势,一起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五千仞岳呢?岳指的是什么?高山,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仞;五千仞岳说明了华山怎样?(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直入云天)你能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华山?
师: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白居易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来,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行诗。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祖国山河壮丽)板书:壮丽河山
师: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师: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师:你们琅琅的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怎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师: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
师: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
生:从泪字体会到的。
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尽)泪流完了,哭出的是血、是痛,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才是啊!可是诗人的心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心痛如斯啊?
生:这些美好的河山被敌人占领了。
师:你是从诗歌哪里知道的?(胡尘)
师:胡尘指的什么?(结合王昌龄的《出塞》不教胡马度阴山)胡就是金兵,胡尘指的是灰尘吗?(不是)是什么呢?
生:是金人马蹄溅起的灰尘。
师:仅仅是马尘吗?金人只是在那里赛马么?到底是指什么?
生:指金人残暴的统治,对中原百姓残酷的镇压、、、、、、
师: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些什么?(生想象金兵横行的画面。)
师:倒在马蹄之下的都是?(生:遗民)有哪些人呢?
生:有老人、妇女、儿童等
师:他们在金兵的铁蹄下干什么?流泪,流到了哪种程度?那滴滴泪是什么泪?
生:是血泪,是痛苦的泪、(愤怒、期盼)!!!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
板书:凄凉 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望的是什么?
生: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师:是啊!侵略者铁蹄溅起的尘土,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是期望吗?是苦苦地乞望,仅仅是遗民在乞望吗?(生: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
师:他们苦苦地乞望着,盼啊!盼!读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是一年吗?(一年又一年)
师: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这65年之久,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
师:一年过去了,读。
师: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10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他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我们一起再看到这一首诗《题临安邸》
生(读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以《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汴梁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但是这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他们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里的游人是谁?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游人指的是南宋的统治者们,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根本把中原大地的百姓忘得一干二净了。你们可知(引读:遗民泪尽......)
你们的行为让遗民们内心是何等的(悲凉)啊?
师引读: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你们到底在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那让人悲凉的南宋权贵们,你们到底要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此时此刻,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八十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失望啊!再读(后两句)
师: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岳武穆含恨风波亭,韩世忠终老洞庭湖。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
生:没有。
师: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读(《示儿》内容)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师: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诗人那份对祖国至死未渝的爱,那拳拳爱国心,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读《示儿》
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杜甫忧心如焚,陆游更是临终遗嘱;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来,让我们一起激情背诵这首《满江红》!师:就让我们在激昂的古诗诵读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作业设计:
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3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本单元呈现给学生的是陆游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全诗以望字为眼,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的无限痛恨。全诗的诗境雄浑、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本诗的创作背景是: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任丽芳老师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栏目展示了她执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教学结构清晰,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
一、整合多种资源,实现丰读厚教
通过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获取语文能力,得到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节课中,任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整合不同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整节课充满着厚重的文化氛围。她在课始介绍陆游时,从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爱国的志士三个方面,引入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示儿》诗句,学生首先对陆游有了一个多方面了解,为接下来更好地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作了铺垫。任老师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时,引入了李白、刘禹锡、寇准的诗句,体会诗人的不同的观察点和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体会陆游悲愤的情感时,介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入清明上河图和蒋氏女的生活境况。在感受朝廷对广大民众的漠视时,引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和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句。在感受世人对陆游的评价时,引入了梁启超、叶嘉莹的评价。同时,她还利用了媒体动画、音乐等手段服务于教学,直观形象,渲染氛围。总的来说,任老师的这节课非常厚实饱满,可以看出,她有着深广的文学积累、敏锐的文学感受力和精准的分析能力。
二、发挥合理想象,体会深沉情感
想像是思维的翅膀。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抓住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节课中,任老师能够结合诗句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合理想象,充分体会诗人蕴含在诗句中的赞美、同情、无奈、悲愤的情感。一是在学生自由体会一二句的诗意后,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诗人在这秋夜,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学生回答后,任老师出示迢迢、喔喔两句诗进行适当补充延展,既把学生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还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二是结合一二句诗,想象诗人此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任老师出示李白、刘禹锡、寇准的诗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位诗人描写黄河、华山的不同,进一步体会陆游对一横一纵鲜明突兀、苍莽无垠的奇伟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三是在体会三四句诗时,任老师引导学生在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后,想象北方的遗民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感受遗民们生活的艰难,体会遗民对朝廷早点到来时的企盼。任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三次想象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通过诗句延伸、背景介入,一步步地深入体会陆游的思想情感,把学生的诗文学习也不断引向深入。
三、引发对比关照,激起情感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区别,最要紧的还在多对比、多归纳运用适当的对比探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地走进课文,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在本节课中,任老师结合诗句,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体会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和诗人的情感。一是在学生通过理解一二句诗所描绘的雄浑气势后,通过指名读、齐读诗句,体会诗人对河山的赞美之情。接着把话语转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视频介入,了解到当时中原广大人民深受沉重的压迫,经受着长久的折磨及盼望朝廷收复中原的心声,概括为我生学步遭丧乱。再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诗,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在一遍遍的阅读对比中,感受到诗人对中原遗民,对朝廷的惋惜、悲哀、怀念等等,体会到了诗人在这里以壮衬悲的情感蕴含。二是为进一步体会当时中原遗民的凄惨生活,任老师先是引入《清明上河图》视频,让学生感受国泰民安的北宋人民的生活图景,接着讲述蒋氏女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曾经繁华的都市,如今只剩下孤村三两家,在对比中深切感受到时局的动荡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感受到诗人对北宋遗民的深深同情。任老师通过设立两处对比性阅读体会,学生跨越近千年,与诗人产生共鸣,不仅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还深切体会到了诗人对广大遗民的同情,对南宋出师北伐的渴望。
四、回归个性评价,弘扬传统文化
如果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我们并不妄自菲薄,也不轻言否定,更不放弃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但是,公认的事实是,我国中小学生缺的正是个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生长。(成尚荣)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主体认识,反映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这节课中,任老师能够正确定位教者和学生的关系,处处体现着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课堂结尾处,她在简介陆游的家国情怀后,体会诗人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随着音乐响起,引导学生吟诵这首诗,进一步深切感受诗人收复中原、定国安民的情结,升华着学生的认知。然后,出示梁启超和叶嘉莹对陆游的评价,体会诗人是一位堂堂的真男儿。接着,顺势引导学生也来动笔写写此刻陆游在自己心中的形象。这样,由诗文回到自我认知,回到个性表达,学生纷纷表达着自我评价,诉说着自己的感受。另外,引导学生课后搜集陆游的爱国诗歌,为开展诗歌朗诵会做好准备。这是课堂的延伸,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总之,任老师的这节课,非常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如何开展古诗文教学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当然,这节课的容量较大,个人认为,任老师在指导学摩的生字时,显得较为粗糙,她简要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形声字,麻表音,手表意,然后让学生描红一遍,没有来得及仿写练习。其实,麻同磨音,有表面不平义。手在这里又表示什么意呢?是表示两手相触来回搓动的意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任老师可以顺带着学生理解摩天,指触碰到天,形容极高。另外,由于学生的诗文积累有限,任老师在课堂上扩展了大量的诗句,学生是不是能够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呢?是不是也能透过这些诗句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我想,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进行诗文延伸,但有时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要注意不可硬塞给学生的。
3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悲愤;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而同情;因为南宋权贵的醉生梦死而愤怒。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师本对话,充分预设
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遥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难以体会诗人的情诗人的意。学生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年代,没有国破家亡的感受。可是,如果我们教者都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怎么可能引领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呢?
我查阅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版本的赏析及教学设计。一遍遍地吟诵,一遍遍地感知,一遍遍融入自己的理解。首先,我从题目入手。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读了题目,我产生了疑问:这样一个秋夜,天还没有亮,诗人怎么会走出家门呢?乘凉?不合情理。睡不着觉,为什么?感慨万千!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我有这样的疑问,学生自然也会有困惑。在诗句的理解上,我也有一些波动。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过渡转折如此壮丽的河山,如今却沦陷于金人的践踏之下,想到这,陆游是怎样的心情呢?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想一想,此时的陆游哪里是在自豪,他是满怀悲愤!显然这样的设计强化了自豪之情。引导学生由诗句产生联想:
看到了哪些画面?想到了哪些诗句,哪些词语?引出江山如此多娇,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全诗理解的重点。哪些字眼打动了我?这些重点字词之间在情感上又有什么关联呢?因为胡尘而泪尽,因为泪而望,因为又引出遗。在品析这些字词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了陆游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的愤怒。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想学生之想,抓哪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呢?这样充分地理解文本,为下面的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1、课题质疑,首尾呼应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诗人有什么样的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陆游,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秋夜将晓,篱门外一位老人的情怀。
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由诗题产生的疑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慨及产生感慨的原因,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学有目标。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诗的题目: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诗人感慨万千!在品析全诗的基础上再回头看诗题: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水到渠成,与诗题的质疑形成了很好的照应,整节课的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
2、自读自悟,以悟促读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怎样让学生去品味诗句背后的情感呢?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圈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集体交流(重点字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汇报可以打乱顺序)。引导学生品析遗、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理解胡尘:仅仅是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吗?金兵来了!他们烧杀抢虐、无恶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4、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出示幻灯片:(1177年陆游52岁作《关山月》;1186年陆游61岁作《书愤》;1192年陆游67岁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193年诗人68岁作《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1210年诗人85岁作绝笔诗《示儿》)你能从这些具体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呢?(陆游一生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拓展了几首诗以后,既加深了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陆游的诗篇。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词之间的情感联系,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3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写了什么的景色环境
诗人写北地遗民的苦望
3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37、六下语文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知识点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课堂笔记知识点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歌介绍:
《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主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注解:
①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②擢(zhu)伸出,抽出。
③素:白皙的。
④札(zh)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⑤机杼(zh):织机的梭子。
⑥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⑦零:落下。
⑧盈盈:形容清澈。
⑨脉(m)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鉴赏: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38、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知识点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堂笔记知识点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介绍: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主题: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1、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39、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40、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知识点
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知识点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郑燮(xi):郑板桥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竹石》的中心思想: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
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41、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上课笔记划重点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上课笔记划重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遗民日夜盼望王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解: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42、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知识点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知识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遗民日夜盼望王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解: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43、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祭 j 示 上下 祭拜 祭奠 清明节,我们要去祭拜先祖。
乃 nǎi 乛 独体 乃兄 乃至 这次会议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很重要。
熏 xūn 灬 上下 熏陶 香薰 家庭熏陶对孩子起重要作用。
杭 hng 木 左右 杭州 苏杭 我生长在山明水秀的杭州。
亥 hi 亠 上下 亥时 己亥 看样子,我们要等到亥时了。
恃 sh 忄 左右 有恃无恐 他那副有恃无恐的样子让人憎恨。
哀 āi 亠 上中下 悲哀 哀求 小王哀求妈妈带她去动物园玩。
拘 jū 扌 左右 拘束 拘谨 这位新来的老师讲课有点拘谨。
会认的字 乃、熏、亥、恃见会写的字
擞 sǒu 抖擞 精神抖擞
多音字 降 jing 降落 下降 重 zhng 重要 体重
xing 投降 降服 chng 重新 重复
字词释义 元:同原,本来。 九州:这里代指全国。
邸:旅店。 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示儿:给儿子看。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乃翁:你们的父亲。 生气: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诗人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诗语言平易晓畅,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诗词主题:
《示儿》一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描写了南宋的统治者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中的种种丑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己亥杂诗》通过对国家现状的分析,抒发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快点到来的愿望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诗词大意:
《示儿》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己亥杂诗》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句赏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诗人在临终前最掐挂的是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临终前看不到祖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比喻,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这是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题临安邸》一诗中,暖风指的是什么?
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2.《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两首诗都有盼望南宋重振雄风,收复失地,恢复大好河的期待,立意相同,但表达的方式不同。《示儿》是以悲写情,诗人在临终时还在关心着国家的统一,希望儿子在家祭的时候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题临安邸》以怒写情,通过对统治者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
3.怎样理解《已亥杂诗》中的风雷万马齐暗两个词语?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4.九州生气是怎样的?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国家安定,官员们挺胸抬头,兢兢业业,做事雷厉风行;老百姓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庄稼地里年轻人正在忙碌,庄稼长得茁壮,家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44、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孙 sūn 子 左右 孙女 子孙 我们是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
泊 b 氵 左右 停泊 泊船 河岸边停泊着几只帆船。
愁 chu 心 上下 忧愁 发愁 每遇到考试,他便忧愁了。
寺 s 土 上下 寺院 寺庙 这座寺庙年久失修,很是破旧。
榆 y 木 左右 榆树 榆关 我家门前有一棵大榆树。
畔 pn 田 左右 湖畔 河畔 一只受伤的大雁在湖畔哀鸣。
会认的字 榆、畔见会写的字
更 gēng 更正 更改 聒 guō 聒碎 聒噪
多音字 泊 pō 湖泊 水泊 更 gēng 更正 更改
b 泊船 漂泊 gng 更加 更好
字词释义 瞑: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歇:尽。
榆关:山海关。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诗人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存诗约400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清代词人,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诗词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枫桥夜泊》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长相思》通过描述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了词人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诗词大意:
《山居秋暝》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枫桥夜泊》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长相思》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诗句赏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散乱张开的样子),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两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第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用的绝妙,突出一种凄凉的感觉,第二句描写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江边的枫桥与船上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景物描写颇见用心。
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词的下片,侧重写将士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山居秋暝》一诗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哪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孙是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3.山一程,水一程中一字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字让人产生连绵不绝的感受,写出了行程的漫长是士兵们行军的艰辛。
4.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这句词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想起了家乡,故园是温暖、宁静、祥和的,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从此句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浓浓的思乡之情。
45、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西湖六月的风光与其他时节有什么不同?
六月的西湖荷叶碧绿,无边无际;荷花盛开,艳丽无比。
2.诗人抓住这盛夏时节特有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46、短诗三首繁星(一五九)课堂笔记知识点
短诗三首繁星(一五九)课堂笔记知识点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 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 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 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 回想
理解词语: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紫藤的通称。
【思潮】(1)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2)某一时期内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清响】清脆的响声。
课文主题:
《繁星(七一)》: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事,歌颂了童真和母爱。
《繁星(一三一)》:用排比、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赞颂。
《繁星(一五九)》:运用类比、联想和比喻,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这三首短诗通过对母亲和大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1、第1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
2、第3首诗中巢和母亲的怀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会像安全的巢一样庇护我。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3、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的描写。
47、短诗三首繁星(一三一)课堂笔记知识点
短诗三首繁星(一三一)课堂笔记知识点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 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 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 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 回想
理解词语: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紫藤的通称。
【思潮】(1)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2)某一时期内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清响】清脆的响声。
课文主题:
《繁星(七一)》: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事,歌颂了童真和母爱。
《繁星(一三一)》:用排比、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赞颂。
《繁星(一五九)》:运用类比、联想和比喻,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这三首短诗通过对母亲和大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1、第1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
2、第3首诗中巢和母亲的怀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会像安全的巢一样庇护我。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3、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的描写。
48、短诗三首繁星(七一)课堂笔记知识点
短诗三首繁星(七一)课堂笔记知识点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 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 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 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 回想
理解词语: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紫藤的通称。
【思潮】(1)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2)某一时期内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清响】清脆的响声。
课文主题:
《繁星(七一)》: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事,歌颂了童真和母爱。
《繁星(一三一)》:用排比、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赞颂。
《繁星(一五九)》:运用类比、联想和比喻,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这三首短诗通过对母亲和大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归纳:
1、第1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
2、第3首诗中巢和母亲的怀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会像安全的巢一样庇护我。这首诗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3、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的描写。
相关文章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
从军行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笔记
-
五年级下第九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古诗词大意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
五年级下册第9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词
-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凉州词课堂笔记知识点
-
五年级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文读后感
-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推荐文章
-
坐井观天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
-
二年级上册第11课葡萄沟必考多音字
-
根据角和腿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鹿角和鹿腿这个故事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24司马光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
不懂就要问课堂笔记之好词好句积累
-
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五年级下册16田忌赛马形近字与多音字组词
-
五年级下册第八课红楼春趣课堂笔记
-
2.小明统计了自己的储蓄罐里有125枚硬币,其中1元硬币的数量占44%
-
四年级下册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四季之美常见多音字及近反义词
-
司马光新鲜感的句子有哪些
-
幼儿园语言教育论文: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三步曲
-
根之颂
-
读后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
送祝福(体育)
-
小班自理区域材料表
-
小班教案《弯弯腰》反思
-
推销鸭脖的朋友圈文案39句
-
校园体育产业朋友圈文案32句
-
qq三国带符号游戏名字284个
-
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微信名字大全368个
-
伤感有内涵的扣扣网名4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