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地道战课文解析笔记
冀中的地道战课文解析笔记
1、冀中的地道战课文解析笔记
冀中的地道战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给予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地道战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介绍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功用。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战所创造的奇迹。
词句赏析:
1.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对地道战的评价。下文从地道的数目、形状、特点和作用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
2.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这就是地道战。
这是一个过渡段,承接上文所说的大扫荡,引出下文对地道战的介绍。
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横的竖的直的弯的说明地道的形状多样,家家相连村村相通说明地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4.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写了地道中的大洞洞顶牢靠、小洞数量多、用途广、容量大、生活设备全。
5.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几句话分别讲了敌人进入死道和活道的不同情况,无论哪种情况,敌人都难以前进,充分体现了冀中人民的聪明才智。
5.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这句话与第一自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相呼应,总结了上文,从侧面歌颂了冀中人民的智慧,肯定了地道战的历史功绩。
6.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结尾这句话,既概括了全文,又直接从两个方面赞扬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还进一步指出了地道战的历史地位,突出了文章中心,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地道对冀中人民来说具有什么作用?
一是具有暂时躲避的作用,从而让敌人的扫荡失去意义;二是可随时从里面出来,照常过日子;三是可以借助地道的特点来主动打击敌人。
2.对付敌人进攻的两种洞,分别是什么?
一种是民兵用来警戒的洞,一种是让敌人分不清死道和活道的迷惑洞。
3.文中的无线电有线电指的是什么?
无线电指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吆喝声,有线电指的是拉动铁丝牵住的小铜铃发出的声音。
4.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结合地道的结构、特点及作用,说说奇在什么地方?
一、地道的构造奇。地道四通八达,高度合适;设有大洞,容量大,用途广;设有气孔,可透气,可采光。二、地道的防御奇。出口隐蔽,设有机关;敌人用火攻、水攻、毒气攻等毒辣法子来破坏,人民总能利用地道的特点加以防备。三、地道的联络奇。既有无线电,又有有线电,通信畅通。四、地道的作用奇。冀中人民利用地道不仅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2、冀中的地道战听课记录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冀中的地道战听课记录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教学记录片段
抓住关键词,了解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生: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师: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反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板书:地道战)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生: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师: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中的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生: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师:奇迹是什么意思?生:奇迹指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师: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从几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你能结合课文的文字描述,画一幅地道示意图吗?(学生兴趣盎然地画)
师:(展示学生绘画成果)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多么厉害的地道!我国的劳动人民真有智慧!让我们结合同学们的画,带着自豪的语气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吧。
赏析:通过引导学生对地道战的产生原因、地道的构造特点和作用等几个方面的交流,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奇迹展开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地道示意图,这一教法改变了过去学生接受学习的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从常态到活跃状态,发挥了创造才能,并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
01教材解析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种作战方式。课文分别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地道如何方便人们生活生产、如何对付和防御敌人的扫荡、地道里的人如何了解地面的情况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斗志。
02学情分析
像地道战这样的史实,离现在学生们生活的年代太久远了,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充分准备相关的资料。
先让学生说说读了题目后产生了哪些疑问,然后带着自己的疑问,综合运用前几课所学的方法,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深入阅读,理清课文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就地道战取胜的原因展开交流讨论。
0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的欲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04重点难点
重点
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05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和战争背景。
3.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06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07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电影《地道战》的片段。
2.师: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是电影《地道战》里的一个片段,大家看了片段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
3.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4.谁来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冀是河北的简称,中是中间、中部的意思,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1)用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好后举手。
(2)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如,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如何打仗?)
(3)在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带着新问题继续读课文。
2.检测阅读效果。
(1)教师统计学生默读课文所用时间。
(2)记录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3)交流默读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①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
②地道里面光线不好,比较昏暗。( )
③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旁边堆满荆棘。( )
④人在地道里不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 )
3.交流阅读体会。
(1)让阅读时长不同的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说说自己在阅读之前带着哪些问题读的,在阅读中是否找到了答案。
(2)教师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问题,有些问题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暂时忽略;有些问题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做个积极的阅读者。
三、梳理主要问题,了解主要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梳理问题。
(1)在小组内提出自己在阅读前和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小组长记录。
(2)小组讨论,从有关内容理解、主旨把握、写作方法、受到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问题。
2.根据梳理的问题筛选出对于理解课文和把握主旨最有价值的问题。
3.结合筛选出来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背景,地道的构造和作用,地道如何方便人民的生活生产,地道如何对付敌人,地道如何防御敌人的破坏,在地道里如何了解外面的敌情信息等。)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地道有什么作用?
2.教师补充相关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新斗争方式,采用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3.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出现的原因、背景
地道传递敌情信息防御破坏
第二课时
08 教学目标
1.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地道的结构,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
2.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重点
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地道的结构,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
难点
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09 教学流程
一、合作研讨,深入探究
1.学习第3~7自然段。
(1)明确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3自然段:概括地道的构造和作用;第4自然段:写地道的保障功能,能提供群众足够的生活空间;第5自然段:写地道在抗击敌人方面的作用;第6自然段:写地道如何防御敌人的破坏;第7自然段:写在地道里传递信息的奇特方式。)
(2)全班分成地道中生活和生产组地道战战斗组地道战防御组地道通讯联络组这四个小组,分别介绍相关内容。
①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②小组汇报。
A.地道中生活和生产组分享,了解地道构造之奇。(第4自然段)(位置、高度、大洞、小洞、气孔)
B.地道战战斗组分享,了解地道战如何打击敌人。(第5自然段)(陷坑、用于警戒的洞、迷惑洞、死道、子口)
C.地道战防御组分享,了解如何防御敌人的破坏。(第6自然段)(火攻:土和沙;毒气攻:吊板;水攻:连接枯井暗沟)
D.地道通讯联络组分享,了解地道里信息传递的奇妙方式。(第7自然段)(有线电、无线电)
(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提问、评价。)
2.讨论交流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原因。
师: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地道战这种作战方式打击了敌人,作者两次写到这是个奇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奇迹的?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总结:地道战成功的关键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能够发挥智慧,创造新的斗争方式。其次是地道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设计精巧,易守难攻。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智慧的源泉。
二、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冀中地道的结构示意图,评选出画得最好的同学。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见识到了冀中地道的,感受到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我们要记住冀中地道这个伟大的奇迹,更要记住创造了这个伟大奇迹的劳动人民。
四、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正带领着一群游客参观冀中地道旧址,你该如何向游客介绍冀中道?请你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导游词来介绍冀中地道。
10 板书梳理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中生活和生产:位置、高度、大洞、小洞、气孔
地道战战斗:陷坑、用于警戒的洞、迷惑洞、死道、子口
地道战防御:火攻:土和沙;毒气攻:吊板;水攻:连接枯井暗沟
地道通讯联络:有线电、无线电
4、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注音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注音组词
本课分别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地道如何方便人民生活生产、如何对付和防御敌人的扫荡、地道里的人如何了解地面的情况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斗志。
侵qīn(侵略、侵犯、侵占)
略l(粗略、大略、略知一二)
筑zh(建筑、修筑、筑路)
堡bǎo(碉堡、城堡、堡垒)
党dǎng(入党、党员、同党)
丘qiū(山丘、沙丘、丘陵)
妨fng(妨碍、妨害、何妨)
蔽b(隐蔽、遮蔽、掩蔽)
陷xin(陷阱、沦陷、陷害)
拐guǎi(拐卖、拐弯、拐点)
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组词及造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组词及造句
侵(侵略、侵犯、侵占)侵占意思是亦作侵占。侵夺占据。
略(粗略、大略、略知一二) 我们将采取粗略简明的观点。
筑(建筑、修筑、筑路)筑路工人用气动钻钻碎路面。
堡(碉堡、城堡、堡垒) 这座城堡戒备森严,一般人根本进不去。
党(入党、党员、同党)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丘(山丘、沙丘、丘陵)丘陵低峦环抱该市。
妨(妨碍、妨害、何妨)试试又何妨?
蔽(隐蔽、遮蔽、掩蔽)战争年代我们把伤病员藏在掩蔽部。
陷(陷阱、沦陷、陷害)被告说他被人陷害了。
拐(拐卖、拐弯、拐点)经济运行出现回升拐点。
6、五年级上册8课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8课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激发学生的学国热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要把重难点讲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课文的重难点比较难以理解,因此要采取一切办法,一切手段把课文讲透。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思路以素质教育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指导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四、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八、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播放电影片段)(2)地道战的作用是什么?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分组讨论:
(1)地道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破坏?(播放电影片段)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
(3)冀中人民怎样通讯联络?(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
小结:
(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
3、齐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说一说地道战的历史地位。
(三)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欣赏歌曲《地道战》。
(四)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的产生为了粉碎扫荡
地道战的作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地道的特点历史地位
7、五年级语文上册8课冀中的地道战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8课冀中的地道战读后感
读后感一: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我们华北平原上就有一项不得不说的壮举,是什么呢?对了,它就是地道战!后来,这一历史被拍成了电影,就是家喻户晓的影片【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我可以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42年到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地道战】就是描写那个时期我们英勇抗日的故事。根据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粉碎日寇大扫荡的陰谋,采用了不少巧妙的战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抗日军民在广阔的大平原,挖了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地道,就像影片歌中唱的埋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虽然日寇装备精良、武器先进、给养充足,但是,我们抗日军民凭着小米加步槍仍能屡次打败敌人。这胜利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把侵略者打得魂飞胆丧、落花流水。
冀中人民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
有人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自己的家园!
我们青少年要向英雄学习,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要始终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生活在和平时代,虽然不能面对面地去打击敌人,但我们要树立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加倍努力学习,汲取更广博的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量。这,也是一种爱国!我们,也可以成为英雄!
读后感二:
地道战,嘿!地道战,嘿!埋伏神兵千百万每当我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时,心中便热血沸腾,仿佛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
假期里,我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我感慨万千。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经常对我冀中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但冀中人民毫不畏惧,开动自己的大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挖地道来反击敌人的扫荡。
这部电影具体的讲述了冀中平原的王庄、李村的村民们运用地道来抗击日本鬼子的方法。
起初,村名们挖普通的地道,可是鬼子们往地道中灌水、投毒、烟熏。后来村民们把地道又改成了防水、防毒、防烟的功能,只要鬼子进来了,里面的机关就能给他们致命的一击。再后来人们把地道改成了攻防一体。即便是敌人用炮击都无能为力。
看到这里,我真佩服他们坚持不懈的毅力!要看看他们,在想象生活中的,我真是惭愧!平时,我做事总是遇到一点困难点,半途而废,根本没有像他们那样用执着而顽强的毅力去打败日本鬼子,换来冀中平原人民的生命。
最后,地道战充了攻击敌人的利器。聪明的冀中人民把地道挖到了日本鬼子炮楼底下,还修建了地下指挥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敌人被八路军与村民们打得屁滚尿流,落花流水,全都缩回了据点。可是,八路军和村民们能轻易的放过他们呢?于是,八路军往敌人的炮楼底下,埋好了炸药,只听见轰的一声,敌人的据点被炸了个粉碎!
看到这里,我痛快!也很解气,十分佩服冀中人民的聪明。可这时,我不禁再次联想到我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仅有一点困难便放弃还懒得动脑子,许多事情不经大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帮助。现在看看冀中平原人民的面对侵略者的英勇顽强,和开动脑筋的精神,我只觉得脸红、惭愧。
以后,我一定以冀中人民为榜样,遇到困难,乐观面对、知难而上,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做一合格的祖国接人。
8、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种:zhng (播种)zhǒng (种子)
钻:zuān(钻研)zun(钻石)
闷:mn(沉闷)mēn(闷热)
任:rn(任丘)rn(任务)
踏:t(踏步)tā(踏实)
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组词及拼音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组词及拼音
本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表现出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侵:qīn(侵略、侵犯、侵占)
略:l(粗略、大略、略知一二)
筑:zh(建筑、修筑、筑路)
堡:bǎo(碉堡、城堡、堡垒)
党:dǎng(入党、党员、同党)
丘:qiū(山丘、沙丘、丘陵)
妨:fng(妨碍、妨害、何妨)
蔽:b(隐蔽、遮蔽、掩蔽)
陷:xin(陷阱、沦陷、陷害)
拐:guǎi(拐卖、拐弯、拐点)
10、语文五年级上冀中的地道战课堂生字词笔记
语文五年级上冀中的地道战课堂生字词笔记
多音字
任 rn 任丘 闷 mēn 闷热 闷头不语
rn 任务 任何 mn 沉闷 烦闷
词语解释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毒辣:(心肠或手段)狠毒残酷。
透顶:达到极端(多含贬义)。
隐蔽: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警戒:军队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制止敌人侦察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近义词:修筑修建 打击攻击 粉碎摧毁
创造成立 广阔辽阔 妨碍阻碍
坚固牢固 防备防御 想方设法千方百计
反义词:广阔狭窄 隐蔽显眼 防备进攻
奇迹普通 破坏保护 不计其数寥寥无几
11、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冀中的地道战课后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冀中的地道战课后答案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看到课文题目,我产生了疑问:地道是什么样的?在地道里怎么打仗呢?带着这些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阅读的速度也出更快了。
2、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关键1:冀中人民的顽强斗志。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靠着地道坚持生产和敌后游击战争。
关键2: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地道的式样多,结构奇特;地道 的作用奇特,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地道 能防御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功等各种破坏;地道 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了解地面的情况。
12、冀中的地道战佳句有哪些
冀中的地道战佳句有哪些
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
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好词
侵略 修筑 粉碎 领导 打击 坚持 游击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迷惑 不计其数 无穷无尽
词语解释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毒辣:(心肠或手段)狠毒残酷。
透顶:达到极端(多含贬义)。
隐蔽: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警戒:军队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制止敌人侦察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好句
1.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这就是地道战。
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4.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5.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6.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7.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13、冀中的地道战新鲜感的句子有哪些
冀中的地道战-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
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好词
侵略 修筑 粉碎 领导 打击 坚持 游击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迷惑 不计其数 无穷无尽
词语解释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毒辣:(心肠或手段)狠毒残酷。
透顶:达到极端(多含贬义)。
隐蔽: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警戒:军队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制止敌人侦察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好句
1.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2.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这就是地道战。
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4.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5.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6.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
7.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14、冀中的地道战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冀中的地道战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带有主观性,一旦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也要随之调整,修改、补充,强化对预设教案的调控能力。
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是: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平面图。这是同学们加深了对地道作用的认识,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地道中加入自己的设计,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实现。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反思二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应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有效地利用地道巧妙地与打击日寇,与敌人周旋,显示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地道战是冀中一带人民首创的斗争形式,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发挥了一定的特殊作用。由于当年的地道战毕竟距离现代的小学生生活很遥远,他们对地道的结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使学生学习课文受到了阻碍,仅凭课本中的文字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
那么,怎样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地道的结构特点和地道战的巨大作用呢?
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布置有效预习作业。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首先布置了预习作业:1.认真观看电影《地道战》;2.结合电影《地道战》读课文;3.上网查阅有关地道战的资料。
课前预习有诸多好处:第一,预习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课前进行弥补。第二,预习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明确哪些知识应该集中精力去听,便于理解和消化。第三,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第四,预习可以提高做笔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上课时着重记录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内容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
二、巧妙设计聪明问题。设计聪明问题,着力碰撞思维火花。问题设计尤为重要。歌德曾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就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十分有益。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理解第三至七自然段,因为它阐述了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地道的式样、构造及特点。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有大洞、小洞、出口、气孔、迷惑洞、孑口、厕所、住人处等,构造非常奇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我先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三至七自然段,详细了解地道里面的构造;然后设计了一个情境问题:假设有一队日本鬼子进村并发现了地道,村民们将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学生兴趣盎然,展开深思,异常投入,回答问题十分恰当,再现了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精彩瞬间。
三、让学生做导游解说地道。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特意安排学生当导游,对参观地道的旅游团队介绍地道,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讲解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的确,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他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敌人扑个空;敌人走了,他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认为,这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5、冀中的地道战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冀中的地道战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和战争背景;
2.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观看视频,解题导入
1. 点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出示课件1)
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再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
2.播放视频
(出示课件3)今天,我就带大家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播放《地道战》片段)
(出示课件4)谁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3.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出示课件6)自读提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指名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7)
(1)会认字:强调侵不要读成jn,吆读作yāo。任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rn,另一个读音rn。
(2)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陷的左下部是臼不是白。
三、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8)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指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讨论交流。
(1)什么是大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课件出示9)
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
(4)(出示课件10)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你怎样理解奇迹什么?
奇迹指的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板书:地道战 奇迹
(5)(出示课件1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地道有什么作用?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地道是用来防守的坚强堡垒。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可靠屏障。
板书: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五、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新设计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二)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12)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回答课后练习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出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对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冀中人民的聪明才智吧。
一、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出示课件1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48自然段
(1)读一读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
(2)想一想
(出示课件15)第四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这段话共有四个意思。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100多种;第二讲地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数量 地点 高度)
地洞(大洞 小洞 气孔)
(出示课件16)第五自然段中,介绍的地道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形式?
地道的出口有四种形式: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板书:出口(荆棘和陷坑)
(出示课件17)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点?
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孑口又险又窄,易守难攻,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出示课件18)从第六自然段,我们能知道敌人破坏地道的方法有哪些??
板书:火攻、水攻、毒气攻
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
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里去。
板书:防御
(出示课件19)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
板书:通信联络 有线电 无线电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所以加引号。
(出示课件20)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3)画一画
讨论交流:根据课文提示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结构示意图。
(4)说一说
让学生做导游解说地道。
小结:
(出示课件21)课文48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绍,讴歌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打击敌人的无穷智慧。
2.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追问:
(出示课件22)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句话的?
板书:地位 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二、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播放《地道战》主题曲:《地道战》。
三、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一、《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学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这一奇迹记叙下来的;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辅之以电影录像资料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读、思、讲、辩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三)疑点
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
(四)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思、讲、辩理解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交流已知,揭示课题
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读过与《地道战》有关的资料吗?谁愿意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十八课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18 冀中的地道战
板书后引导学生理解冀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借助字典理解。
(1)自己独立完成。
(2)个人解决不了的与同桌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2.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
3.重点句: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l)此句通过让学生回忆电影《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理解堡垒。
(2)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敌后游击战争。从而使学生明白,这句话将地道形象地喻为堡垒,突出强调了地道在对敌斗争中所显示的威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讲了有关地道战的哪些内容?
(学生默读后,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上加以批注,以便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道战产生的背景、作用;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2.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那么它奇在哪儿?(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地道奇在哪里?
(自学、讨论后板书:地道、地洞、气孔)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从哪两方面讲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小结:(1)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课外书,看过的电影、电视,谈自己的理解、感想。)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3.放电影《地道战》片断(光盘,介绍地道的结构及人们怎样通讯联络一段)。
(四)总结、扩展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把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讲明白的?
(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课文抓住了事物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地道战,今后写作时要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二、《冀中的地道战》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弄清翼中地道的结构,作用,体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战争的智慧。
2.培养学生借助课文语句练习表达,学做小导游。
教学过程: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知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冀中的地道战
学生交流:
课文首先写了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然后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以及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最后强调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板书: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二、品味语言,感悟文本
过渡: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地道的式样、特点怎样?冀中人民又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道: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最后自然段又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两个奇迹首尾呼应。
奇迹是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奇表现在哪里?
(1)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地道奇在哪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从总体结构看,地道式样多:一百多种;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四尺;有许多洞:大洞、小洞;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搁东西、做厕所、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 式样
大小
功用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你又怎样理解地道的奇?
(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
迷惑 、孑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到。孑口这里指地道里小得只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是: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的险与窄。)
板书:出口 隐蔽 陷阱
口内 活道 死道
学生默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小组讨论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破坏是从哪两方面写的?地道又奇在哪里?
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敌人是怎样想方设法来破坏地道的(火攻 水攻 毒气攻)集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进攻的?
(小组讨论交流后归纳: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也说明了地道的奇。)
板书:防御 火攻土、沙
水攻连接枯井暗沟
毒气攻吊板
联络 有线 无线
小结:
(1)冀中人民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地道战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斗形式 奇迹)
板书:前所未有 奇迹
(2)作者把结构十分复杂的地道,介绍得条理分明,井然有序,使我们一目了然,如临其境。你能根据课文介绍画出地道示意图吗?试着画一画
借助示意图练习作小导游,介绍冀中的地道战。
三、掌握写法,学以致用
1.这篇课文讲了冀中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那么这篇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呢?
(先讲地道战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作用;再讲地道的式样及特点;然后讲怎样粉碎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怎样进行通讯联络,最后讲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课文叙述非常有条理,我们要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2.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内化吸收
1.写一篇《冀中的地道战》读后感。
2.把你家房屋及院落的结构及特点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战的产生及作用
地道 式样 大小 功用
出口 隐蔽 陷阱
口内 活道 死道
结构特点 水攻土 沙
防御 水攻连接枯井暗沟
毒气攻吊板
联络 有线 无线
前所未有 奇迹
三、《冀中的地道站》教学设计及备课资料
课题 冀中的地道战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体会地道战的巨大威力;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难点 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冀中的地理位置和战争背景;2.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观看视频,解题导入
1. 点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出示课件1)
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再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鬼子的精彩瞬间。
2.播放视频
(出示课件3)今天,我就带大家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播放《地道战》片段)
(出示课件4)谁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中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平原。)
3.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新课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出示课件6)自读提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指名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7)(1)会认字:强调侵不要读成jn。
(2)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陷的左下部是臼不是白。
三、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出示课件8)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其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指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 讨论交流。
(1)什么是大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课件出示9)
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挖掘的。
(4)(出示课件10)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你怎样理解奇迹什么?
奇迹指的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板书:地道战 奇迹
(5)(出示课件11)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地道有什么作用?
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地道是用来防守的坚强堡垒。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可靠屏障。
板书: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五、布置作业
(一)课堂作业新设计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庭院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二)课外作业
(出示课件12)
1.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试着回答课后练习第1、2题。
16、冀中的地道战课内好词好句理解
冀中的地道战课内好词好句理解
理解词语:
侵略:侵犯掠夺。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使过程或进展变得缓慢或困难。
岔道:岔路。
吆喝:大声喊叫。
隐蔽: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扫荡: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
封锁沟:用来阻断通行的深沟,多用于车事。封锁:(采取军事等措施)使不能通行。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堡垒:在冲要地点做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迷惑洞:能迷惑人的洞。本文指迷惑敌人的地道,敌人钻进去,就出不来了。
孑口:本文指地道里小得只容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孑:单独,孤单。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人把守关隘,万人都不能抵挡。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毒辣:(心肠或手段)狠毒残酷。造句:敌人的手段十分毒辣,但吓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
课内词语:侵略 修筑 粉碎 领导 不计其数 打击 坚持
游击 隐蔽 陷坑 拐弯 无穷无尽
句子解析:
1.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象地写出了地道孑口易守难攻的特点。
2.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这句话是本段的总起句,为下文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做了铺垫。
3.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总结全文,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17、在柏林课文解析笔记
在柏林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列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对此很不满。
第二部分(3):写老妇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及老兵此行的目的。
第三部分(4):写车厢里静得可怕。
词句赏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尽是几乎强调车厢里没有健壮的男子,给我们留下悬念。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头发灰白是肖像描写,表明老兵年纪已大。战时后备役,意思是公民随时准备根据国家需要应征入伍的兵役。年纪已大却还要服兵役,可见战争的残酷。
3.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指手画脚不假思索表明在两个小姑娘眼里,老妇人的行为很可笑。狠狠扫表明老头对两个小姑娘的行为很不满。
4.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①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②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③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5.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挺了挺身板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老兵的这段话是再一次揭开痛苦的伤疤,这需要勇气,这需要力量来支撑,所以老兵说话前要挺一挺身板。
6.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老兵的话既交代了老妇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又说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总得体现了老兵的无可奈何,再一次强调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
7.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她的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口中不断数着的,是她的儿子们。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身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这描写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5.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益处?
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深深感到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样结尾含蓄、发人深省。(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6.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老兵是怎样一个人。
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18、月光曲课文解析笔记
月光曲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段落大纲: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写《月光曲》是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210):详细地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词句赏析:
1.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贝多芬的生活年代、国籍、身份和成就。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传说指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关于某人的叙述或某种说法,自然引出下文。
2.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作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
3.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语言描写,从盲姑娘的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记不住改怎样弹照应前文断断续续。
4.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5.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是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善解人意和因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6.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7.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也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8.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创作是要有灵感的,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
9.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10.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11.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12.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13.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2.盲姑娘为什么这么激动?她是怎么知道弹奏曲子的人是贝多芬的?
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纯熟的琴技,再联系到贝多芬在附近演出,这让懂音乐的盲姑娘断定这个人就是贝多芬。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盲姑娘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3.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能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4.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9、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安装在飞机上,保证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的过程。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飞机能在夜间飞行和蝙蝠有关系。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叙述了科学家经过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现代飞机上安装了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类似的雷达,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词句赏析:
1.而且无论怎么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用了关联词而且即使也,既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敏捷,本领的高超,也为下文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实验做了铺垫。
2.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
3.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蝙蝠夜间飞行有哪些特点?
一是边飞边捕捉飞蛾和蚊子;二是不与其他事物相撞;三是非常敏捷,能避开极细的电线。
2.蝙蝠和雷达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告诉人们什么?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科学家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种联系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3.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行,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0、雪孩子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雪孩子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大雪过后,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一个雪孩子,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很开心。后来,小白兔回家往火堆里添了一把柴就睡着了,没想到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雪孩子不顾危险,舍身救出小白兔,最后融化了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雪孩子是一个不怕牺牲、乐于助人、勇敢无畏的孩子。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14段。
第13段:大雪过后,兔妈妈为了不让小白兔跟自己出门,便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
第46段: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玩累了。他添了柴便睡着了,结果旁边的柴堆被烧着了。
第712段:雪孩子看见小白兔家着火,他一边喊,一边向小白兔家奔去,并救出了小白兔。兔妈妈向前来帮忙的小动物们大家表示感谢,却不知是谁救了小白兔。
第1314段:雪孩子化成了水,变成了水汽,飞上天空,变成了白云。
词句赏析:
1.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
这是对雪孩子的动作描写,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表现了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艰难;终于说明雪孩子找了很久才找到小白兔,突出雪孩子勇敢和急切的心情。我们体会到雪孩子身上具有舍己救人、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
2.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美丽一词不只是赞美云朵的美丽,还赞美了雪孩子乐于助人、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白兔喜欢雪孩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喜欢。从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可以看出来。
2.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
因为小白兔往火堆里添了柴,火越烧越旺,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
3.雪孩子去哪里了?
雪孩子融化了,变成了水汽,最后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21、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诗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富有童趣。课文设置下雪的环境,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以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
词句赏析:
1.下雪啦,下雪啦!
开篇第一句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下雪的时候,连用两个啦,一个感叹号,表达了小动物们看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
2.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这一句把小动物踩出来的小脚印说成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动物快活的样子,它们跑来跑去,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成了一幅画卷。
3.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画家画画需要笔,两个不用告诉我们文中的小画家仅仅用爪子,在雪地上跑来跑去(它们走过雪地,脚印留在雪地上),就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一群小画家指的是谁?
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2.小画家们分别画了些什么?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3.它们为什么能画出那么漂亮的图画呢?
因为小动物爪子形状就很好看,所以画出来的画就很漂亮。
4.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因为青蛙冬天要冬眠。
22、小岛课文解析笔记
小岛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写将军上岛后,发现海军士兵种菜的事,表现了将军和海军士兵心系祖国的情怀和守卫祖国的担当。
脉络梳理:
全文共37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小岛的样子和特点。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写将军刚上岛时发生的事情:发现菜地,最后决定留下来吃晚饭,并住一晚。
第三部分(第2035自然段):写晚饭时发生的事情:将军看到菜地全貌,之后到饭堂给战士们分蔬菜汤。
第四部分(第36、37自然段):写清晨发生的事情:将军离开后向着小岛行了一个军礼。
词句赏析:
1.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
句中三个少字突出了小岛的环境恶劣艰苦。
2.饭堂里,战士们正在吃饭,见将军进来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哽了一下停了一下写出了将军动容的样子,给大家分菜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关爱。
3.这种问题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
这句话点出了将军留下来的意图,他的心里始终想着部队的战斗力,时刻牢记保卫祖国的使命。
4.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将军离开小岛后,内心仍沉浸在一种莫大的感动之中,这促使将军想再看一眼那片中国地图。将军行军礼,表达了他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个小岛有什么特点?
(1)小。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2)环境非常恶劣。树少,草少,土也很少。(3)很热。比较凉快的时候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2.为什么战士们要在小岛上种菜呢?
(1)上岛后没有蔬菜吃,有的战士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2)蔬菜运输困难,运往岛上的途中就要烂掉一大半。
3.战士们是怎样在小岛上种菜的?
(1)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2)菜种是战士们从老家带来的。(3)战士们用油布棚将菜地遮挡起来防晒和防盐。
4.从 13至18 自然段的对话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从将军与秘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从与队长和战士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将军平易近人,很民主,不硬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5.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战士们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守卫祖国的疆土,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可敬可叹!
23、项链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项链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用诗一样的语言,写孩子们用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自己的胸前,而他们印在沙滩上的脚印也成了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课文充满童真,表现了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文共2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大海、沙滩、浪花的美。
第2自然段:写了小娃娃在沙滩上尽情玩耍的快乐场景。
词句赏析:
1.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
这一句介绍了大海的特点:大海是蓝色的,而且非常辽阔。
2.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
这一句介绍了沙滩的颜色和特点:沙滩是黄黄的,长长的,踩上去十分松软。
3.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这句话把浪花当作孩子来写,写出了浪花的调皮。雪白雪白写出了浪花的颜色,哗哗地是拟声词,是浪花的声音。
4.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这句话写的是小娃娃在沙滩上捡贝壳的情景。从嘻嘻地笑着迎上去等动作可以感受到小娃娃对大海给的礼物的喜爱之情。
5.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这句话写的小娃娃留给大海的礼物快活的脚印,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小娃娃,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快活一次可以感受到小娃娃的快乐和对大海、沙滩、贝壳的喜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什么穿成的?
小娃娃挂在胸前的彩色项链是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
2.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从哪儿来的?
这些小小的海螺和贝壳是浪花冲到沙滩上的。
3.金色的项链大海的项链是什么?是谁给它穿的?
大海的项链是小娃娃快活的脚印,是小娃娃给它穿的。
4.课文为什么以项链为题?
①因为小娃娃的胸前挂着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彩色项链。
②因为大海的胸前挂着小娃娃快活的脚印穿成的金色项链。
24、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蟋蟀的住宅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描写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过程,表达了对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和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脉络梳理: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的有名不光由于它的歌唱,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蟋蟀住宅的选址及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写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词句赏析:
1.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这是文章的开头,非常简练,直接点明蟋蟀有名的原因,其一就是它的住宅。这样写的好处是直奔主题,突出重点。
2.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作者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4.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不耐烦了,与蟋蟀还在继续工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蟋蟀工作有耐心、能吃苦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外部朝阳、隐蔽、干燥、平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联系全文想一想: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精心选择住址,把巢穴选在向阳的地方,门口有草丛掩盖;巢穴是它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没有半点儿马虎。等巢穴挖好了,它还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不断地改进巢穴。可见,蟋蟀对自己的巢穴要求多么高,不像其他昆虫那样随便找个巢穴就住下来。
3.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把巢穴建在向阳的地方,最多有九寸深,且排水优良,可见蟋蟀是很有智慧的。它的巢穴虽小,但是靠它那柔弱的身体建成的,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钳子和后腿,这与要完成的扒土、搬土块、推土、铺土、整修等工程相比,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25、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小练笔参考答案
五年级冀中的地道战小练笔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qīn l zh bǎo dǎng qiū fng b xin guǎi lěi
ch gē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陷 xin 陷阱 陷入 垒 lěi 堡垒 垒窝
搁 gē 搁置 耽搁 侵 qīn 侵犯 侵略
堡 bǎo 城堡 暗堡 筑 zh 建筑 修筑
三、比一比,再组词
略 简略 略写 党 党员 共产党
络 笼络 脉络 赏 欣赏 赏识
丘 山丘 丘陵 妨 不妨 妨碍
乒 乒乓 乒坛 访 访问 寻访
敝 敝人 凋敝 岔 分岔 岔道
敞 宽敞 敞开 盆 脸盆 花盆
拐 拐杖 拐卖 陷 陷阱 陷入
别 别人 另当别论 馅 馅料 馅饼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任 rn 任丘 rn 任务 踏 tā 踏实 t践踏
闷 mēn 闷热 mn 沉闷 奇 q 奇怪 jī 奇数
铺 pū 平铺 p 店铺
26、我的“长生果”课文解析笔记
我的长生果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作者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浓厚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
脉络梳理:
全文共14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说明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回忆了我少年时代酷爱读书的几件事以及读书给我带来的回报。
第三部分(第814自然段):作者回忆了两次成功的习作经历,以及自己从中悟出的道理。
词句赏析:
1.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有几百册图书!
绿洲是沙漠中有水草的地方,是可以让饥渴的旅人畅饮的地方。作者已经不满足于看连环画,她像个在沙漠中寻找水源的旅人,而文化站无异于一块绿洲。把小镇的文化站比作绿洲,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爱读书,书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2.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这一点道理指的是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离不开模仿和借鉴,慢慢习得一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已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阅读大部头小说让我养成了怎样的习惯?有什么作用?
阅读大部头小说让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2.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酷爱读书?
作者酷爱读书的描写贯串文章始终:看被孩子们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大部头小说时的着迷。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酷爱读书。
27、太阳课文解析笔记
太阳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让我们懂得了太阳的重要性,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8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说明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词句赏析:
1.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这里的传说,指的是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课文以神话传说开头,一是为了吸引读者,二是针对这个传说,很自然地引入对太阳的有关知识的介绍,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2.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这个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自然也不会有人。
第一句话从正面说明太阳发挥的作用。太阳能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是因为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特点。第二句话从反面说明地球上需要阳光。地球上的黑暗寒冷都与太阳的发光、发热有关,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阳光,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太阳,如果没有动植物,人也不能生存。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
作者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和人的生活三个方面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2.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因为动物的生存,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自然现象的形成,以及人类的健康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太阳,植物无法生长,动物、人类无法生存,那么整个世界也不会存在。所以,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课文说明了太阳的哪些特点?都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课文说明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①远: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两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②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太阳热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③大: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句话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说明了太阳很大这一特点。
28、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四季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然段及段落大意:
全诗共4个小节。
第1小节:写了草芽说自己是春天。
第2小节:写了荷叶说自己是夏天。
第3小节:写了谷穗说自己是秋天。
第4小节:写了雪人说自己是冬天。
词句赏析:
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草,一年四季都有,而尖尖的绿绿的草芽只有春天才有,所以草芽说我是春天。
2.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从荷叶圆圆我们可以体会到荷叶的茂盛和夏天的美好。
3.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果子熟了,庄稼也熟了。弯弯写出了成熟的谷穗的样子沉甸甸的,鞠着躬更是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秋天来了,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
4.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雪人是顽皮的,从大肚子一挺这个动作可以看出。雪是冬天的象征,这一句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哪几个?
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2.每个季节代表性的事物分别是什么?
春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草芽,夏天的代表性的事物荷叶,秋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谷穗,冬天的代表性的事物是雪人。
29、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司马光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词句赏析: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从群儿戏于庭我们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可却发生了意外: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危险至极。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其他孩子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持击是司马光的动作,此时司马光却是沉着地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儿童。水迸说明水往外涌的速度非常快,证明瓮大,水多,与前文足跌没水中相互照应。
课文重难点探究:
1.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击瓮的?
司马光是在一个孩子跌进水缸,完全被淹没,而其他孩子因恐惧纷纷逃跑的情况下击瓮救人的。
2.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3.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30、少年闰土课文解析笔记
少年闰土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两人之间儿时真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喜爱、佩服和怀念的情感。
段落大纲: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23):我盼望见到闰土。
第三部分(418):闰土和我讲了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检贝壳和潮汛看跳鱼的事,我非常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第四部分(19):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词句赏析: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环境、外貌和动作描写。在蓝天与碧绿的西瓜地之间,勾画出一轮金黄的圆月,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的一幅彩图,对描写勇敢、机智的少年的出场起了烘托作用。同时,为后文闰土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埋下了伏笔。
2.这少年便是闰土。
过渡句,承接上文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引出下文。
3.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我便飞跑地去看。
日日盼望新年好容易飞跑反映了我急于见到闰土时的心情。
4.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紫色的圆脸说明闰土经常参加劳动,脸被风吹日晒才变成了紫色。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当地的风俗,人们认为用圈子套住孩子,孩子就不会死。这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说明闰土的父亲很疼爱他。
5.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这句话写了海边的贝壳种类很多,颜色各异,形状各异。同时,闰土邀请我夏天到他们那里去做客,表现了农村孩子们的热情好客。
6.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轻轻地走去
闰土向我描绘了看瓜刺猹的惊险紧张而又神秘的场景,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开头一段我对闰土的形象的回忆相照应。
7.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无端,没有来由,说不清原因。便是,就是。状如,形状像。这句话暗示了我知识贫乏,对闰土说的事感到新鲜希奇。句中前一破折号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后一破折号表示意思发生了转折。
8.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新鲜事,指闰土讲的那些事。素,向来。如许,如此,像这样。危险的经历指西瓜还要防止獾猪、刺猬、猹的咬食破坏。先前,指闰土给我讲故事以前。我向来不知道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9.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写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 见多识广。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通过如此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10.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急得大哭躲到不肯出门都说明我与闰土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不忍分别。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围绕闰土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2.我与闰土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生活环境不同: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
②阶层不同: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
③见闻不同:闰土见多识广,我却孤陋寡闻。
虽然生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但我们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多么难得啊!
3.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闰土怎样的特点?
①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②看瓜刺猹机智勇敢;
③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生活丰富多彩。
31、桥课文解析笔记
桥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段落大纲: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
第二部分(513):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
第三部分(1423):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
第四部分(2427):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词句赏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文章的开头,非常简明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更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心情,为全文作了一个情绪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拟物、比喻并用,把咆哮的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的气势。作者对着洪水来势凶猛的慨叹之情,溢于言表。
3.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细节交代了洪水瞬间的变化:翻身下床,却一脚踩在水里,这时候水已经不小了;一米高,至少齐腰深,还得是成人,而且,洪水一定还在涨。怎么能不折回来?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此外,跑折回来写出了人们所面临的绝境!开始时你拥我挤,后来是疯了似的,写出了人们逃生过程中混乱程度不断加剧。这些都是铺垫,为后面老支书的像一座山作对比性铺垫。
4.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只有表唯一,说明人们已经别无出路,木桥是唯一的求生之路,这为下文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埋下伏笔。
5.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拥去写出了人们惊慌逃跑时的混乱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求生欲望。
6.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7.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的话有两层含义:①因为桥窄,大家为了顺利逃生就要遵守秩序,不要拥挤;②共产党员要先人后己。
8.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窜写出了水上涨得迅速,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水位不断上升,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洪水随时都有可能吞噬人们的生命。
9.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冲 揪 吼几个动词写出了老汉动作果断,毫不犹豫,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因无私而无畏自然灾害的威望极高的老汉形象。
10.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发抖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力和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险情景,也为下文写桥的轰塌作铺垫。
1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环境细节再次交代:老汉和小伙子已经到了危急时刻。这里,作者同样是拟人,但使用了爬而不再是舔,死神在逼近,一点一点地逼近,爬过来了。多么令人心焦的时刻!
12.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想要说的话很多,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作为一个父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活下来。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却永远吞没不了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精神。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2.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
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3.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
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4.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5..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6.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32、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爬山虎的脚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词句赏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一句话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后一句突出了叶子排列的形状之美。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也是嫩红的。
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突出了爬山虎脚有力的特点。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2.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3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总的介绍了小兴安岭的树多。
第二部分(25):写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诱人进行具体介绍。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指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词句赏析:
1.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数不清说明树多,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树的品种还有很多,几百里连成一片说明树占据的面积很大,又说明小兴安岭非常辽阔,所以这里像绿色的海洋(比喻)。这是小兴安岭景色的总的特点。
2.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这里用抽出就把春天植物变化迅速的特点描写得准确、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既生动又贴切。嫩绿写出了刚长出的叶子的颜色,十分清新可爱。
3.它们有的俯下身来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这里恰当地运用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小动物熬过冬天,欢快地迎接春天来到的情景。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写出了小鹿可爱的样子。
4.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封字用得十分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5.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这句话描绘了森林的晨雾,一个浸字写出了早晨整个森林浓雾迷漫的特点,范围极广,有一种朦胧美。
6.太阳出来了,千万缕耀眼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耀眼的金光指的是太阳光,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树叶的浓密,阳光都只能见缝插针进入这里。
7.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这一句是对落叶的动态描写,飞舞既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景象又表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8.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这句话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的丰收景象,从中看到其丰富的物产资源。作者用献出一词,赋予了森林以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森林里的野果成熟了,这里的特产正在被采集利用。由此可见,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是联系在一起的,既有收获,又无私献出,表现了小兴安岭的奉献美。
9.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10.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形象说明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概括,紧扣题目,洋溢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兴安岭的?
作者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的。
2.作者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花园和巨大的宝库?你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说它是美丽的花园,是因为它一年四季景色都是美丽、诱人的;说它是巨大的宝库,是因为它物产丰富。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3.者描写春天的景色时写小鹿的活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鹿的悠闲更突现了森林、小溪的美丽和安宁。
4.作者选取了四季中哪些景物来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
作者选取四个季节中各具特色的景物进行了重点描述:春天,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景物来描写;夏天,选取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选取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等景物来描写;冬天,选取雪花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景物来描写。
34、落花生课文解析笔记
落花生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从种花生到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脉络梳理:
全文共1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们姐弟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精心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父亲和我们吃花生、议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词句赏析:
1.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居然一词反映了我们收花生时惊喜的心情。因为是在荒地上种的花生,能收获花生是大家没有想到的,这意外的收获让大家非常惊喜。
2.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
3.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有用的人指的是像花生一样不计较名利、有益于社会的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指的是只讲究外表、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人。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我、哥哥、姐姐喜爱花生的理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
花生的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概括起来说就是物美价廉。作者写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意在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父亲指出花生最可贵的品格。
2.为什么在父亲眼里,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
这句话中的不好看 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最后一段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写出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以及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4.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议花生是详写,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是略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读者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不是为了谈怎样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的味道如何,因此详写议花生部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5、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玲玲的画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的是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的画,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9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玲玲画了一幅画准备参加评奖。
第二部分(第29段):玲玲把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上了一只小花狗,使画更好了。
词句赏析: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从得意端详这两个词可以看出玲玲很喜欢自己的画。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又在催说明爸爸不止一次催玲玲快去睡觉了,可以看出玲玲画画用了很长时间,也暗示了再画一张画已经来不及了。
3.玲玲满意地笑了。
从满意地笑了可以看出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上小花狗之后效果不错。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描写玲玲心情的词语分别有哪些?玲玲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得意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伤心是因为把画弄脏了,重新画又来不及了;满意是因为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2.看见玲玲的画弄脏了,爸爸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画,启发玲玲开动脑筋,补救弄脏的画。
3.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爸爸说的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中对待事情好坏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一些暂时没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错的事情都看成是坏事情,因为好坏是可以转变的;二是遇到事情办得糟糕的时候,我们要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一想解决的办法。
36、鲸,风向袋的制作课文解析笔记
鲸,风向袋的制作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鲸》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围绕着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了一些有关鲸的知识。
《风向袋的制作》是一篇介绍如何制作风向袋的说明文,文章通过分段、分条清晰地写出了制作的各个步骤,并且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详细地写出了各个制作环节。
脉络梳理:
《鲸》一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从鲸的重量、长度、舌头及嘴等方面说明鲸的大。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介绍鲸是哺乳动物和它的进化以及鲸的种类。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介绍鲸的生活习性。进一步说明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不属于鱼类。
《风向袋的制作》一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风向袋的用途。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介绍了制作风向袋的四个步骤。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介绍了风向袋如何使用。
词句赏析:
1.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再潜入水中。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比作花园里的喷泉,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这段话主要讲了鲸的进化过程。鲸的样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鲸生存的环境由陆地变为海洋,鲸为了生存下去,就要适应环境,因此慢慢地由爬行变为游动,身体逐步变成了鱼的样子。这一进化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作者用在很远的古代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等词语加以说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鲸》一文介绍鲸,为什么要先写象呢?
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由象很大到鲸比象大得多,以此来说明鲸之庞大。
2.《鲸》一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例: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体重、身长、舌头的重量及口腔的宽大四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了鲸的确非常大。
3.《风向袋的制作》一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课文分步骤向大家介绍了风向袋的制作方法,条理性强。介绍每一步的操作过程时非常详细,不但介绍怎么做,还介绍做到什么程度、应注意的事项。作者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具体,把风向袋的制作方法介绍得更精确、更直观,便于操作。
4.你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一下风向袋是怎么制作的吗?
首先准备材料和工具,接着是制作风向袋,然后绑系塑料绳,最后在一截竹竿上制作固定铁丝圈并系好风向袋。
37、精卫填海课文解析笔记
精卫填海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溺水后化为精卫鸟,叼来木石想要填平东海的故事,体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
课文重难点探究:
1.精卫是个什么样的人?
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因为大海夺去了精卫年轻的生命,为避免大海再夺去他人的生命,所以精卫要填海。
3.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
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精卫填海的最后结局只是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没有点明它填平了大海。
4.学完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卫鸟形象,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38、将相和课文解析笔记
将相和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脉络梳理: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渑池会面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词句赏析: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隆重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也保证了和氏璧完好归赵。在这种场合,秦王不敢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番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题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是什么原因让将相不和?又是什么原因使将相和好?
因为廉颇认为自己立过大功却位于蔺相如之下,所以不服。廉颇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所以负荆请罪,两人和好。
3.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第一,从结构上看,三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第二,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品质,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因此,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将相和。
39、花的学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花的学校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现得自然深厚。
段落大纲: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第二部分(3、4):想象花朵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做功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59):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妈妈扬起了双臂。
词句赏析: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东风以人的动作,他走过荒野吹着口笛,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
雷云轰响,阵雨降落,花孩子们跑出来,一个,两个,一朵,两朵一群又一群,欣欣然睁开眼,张开脸,展开眉,他们相互簇拥着探出了他们可爱的小脑袋。于是,在绿草地上跳起了欢快的舞。一群一群写出了花的多,无人知道营造了神秘感,突然让我们感受到花出现得没有预兆。
3.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这是一个过渡段,想象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的。
4.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下雨给花孩子们带来的变化。结合前文,花孩子们在学校里上学、做功课,散学前出来还要被罚,雨如孩子们的救星一般,咔嚓一声,剪断了那锁。花孩子们当时的兴奋劲儿可想而知,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那样的喜欢自由,哪怕是花学校里的花孩子也不例外。为下文作铺垫。
5.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冲了出来。
这一段,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孩子放假的情景。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激烈,但是在孩子眼中就成了互相碰触、飒飒地响、拍着大手,没有任何的畏惧,更多表达出来的是喜爱。是啊,他们多么渴望这雨水,只有这雨水才能让他们破土、开花,冲出束缚,那么的迫不及待。
6.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连用两个反问,写出了花孩子们想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出了花孩子们对家、对妈妈的思念。
7.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这一句作者由花孩子们对妈妈的依恋和爱,写到我们对妈妈的依恋和爱,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我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作者将花儿还没开放的时候,想象成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那些花儿也像同学们一样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偶尔会做一些调皮的事情,被老师罚站墙角。作者将花儿和儿童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想象,写出了对花儿和儿童的喜爱之情。
2.花的学校放假时是怎样的情景?
花孩子们会穿着各色的衣裳冲出来。他们急着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投进妈妈的怀抱。
40、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揭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引用名言,点明文章的中心。
词句赏析: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呼风唤雨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
3.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句中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5.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引用名人名言,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古代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一一变成了现实。如今,人们上天入地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地球变成了联系紧密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文章写了20世纪的众多成就,其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发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发明: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3.现实生活中,哪些发明是千里眼?哪些发明是顺风耳?
例:千里眼:望远镜、视频通话;顺风耳:电话及有声通信设备。
41、观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观潮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脉络梳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词句赏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2.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
这句话将水浪比作水墙,写出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拉长变粗写出了白线的变化及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横贯与上文的横卧呼应,突出了潮来时气势之宏伟。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把潮来时的声音夸张成山崩地裂,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充分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的意思,指潮来时的景象。
2.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因为钱塘江大潮有三大特点。一是声音大。潮要来时,远处闷雷滚动,令人震撼;潮来时,如山崩地裂,令人惊心动魄。二是形态变化多。刚开始是一条白线,紧接着如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如万马奔腾,浩浩荡荡。三是速度快。潮头过后,霎时向西奔腾而去。通过以上三点,可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3.你理解人声鼎沸吗?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在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例:大型集会时。
42、故宫博物院课文解析笔记
故宫博物院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共有四则材料。
材料一向我们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这座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突出了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材料二讲述的是太和门经历的一场火灾及修复的史实。
材料三是一则游览须知,简单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及参观路线。
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材料一段落大纲: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位置,历史和在古代宫殿建筑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215):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分为四层)
第一层(2):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
第二层(310):写故宫的主要建筑:前朝三大殿,突出了故宫的雄伟壮丽。
第三层(1115):略写故宫的后三宫和御花园,突出了故宫的雍容华贵。
第三部分(16):写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词句赏析:
1.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
北京的中心城中之城写出了故宫博物院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的非同寻常。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米宽的护城河。
这两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故宫建筑物的布局,将规模宏大具体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句话写出了故宫建筑群的总体特征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是全文的中心句,下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4.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写出太和殿的大和高,突出其雄伟和壮观。
5.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这几句话介绍了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再次点明紫禁城的建筑设计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6.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后三宫和前三殿作比较,鲜明地写出后三宫的特点。
7.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借助登上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前文的具体介绍作总结,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让读者对故宫的印象更明确,更完整。
8.现在见到的太和门,是清末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的。
开篇告诉我们现在见到的太和门是后修复的,引起读者兴趣。
9.于是,宫中请来市面上扎彩棚的能工巧匠也看不出真伪,且高逾数丈竟风吹不摇。
惟妙惟肖看不出真伪风吹不摇说明工匠们的修复非常成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的高超技艺,表达了作者对能工巧匠的赞美之情。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材料一中作者的参观顺序是怎么样的?
参观顺序:天安门端门 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2.材料一中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1)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2)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3)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分清主次,有详有略,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使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4.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5.材料二中太和门被毁的原因和经过分别是怎样的?
原因:贞度门值夜班的护军富山、双奎把旧洋油灯挂在贞度山后墙后檐柱上就睡了觉,时间一久,灯油烧着柱子,继而引发大火。而且,当时消防器材不全及灭火水源不足。
经过:贞度门失火,向东延烧至太和门、昭德门以及整个太和殿南庑。
43、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祖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段落大纲: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二部分(25):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6):写西山群岛必将变得更美丽,更加富饶。
词句赏析:
1.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概括地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这一句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五光十色指颜色多,瑰丽是颜色特别艳丽、好看。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说明海水的颜色很多,很漂亮。
3.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这一句讲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4.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各种各样说明珊瑚的种类很多。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是说海参的形状像花朵、像鹿角(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珊瑚的特点:颜色鲜艳,样子奇特。
5.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到处一词写出了海参多,懒洋洋描绘出海参蠕动的样子,用词很准确,写出了海参的悠闲、自在。
6.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各种鱼的外形特征。
7.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
8.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这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讲西沙群岛的鸟非常多,鸟儿是这里的主宰。
9.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祖祖辈辈说明了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10.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这句话与开头首尾呼应,表明了我们建设西沙群岛的决心。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先总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写海水颜色瑰丽,以及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和各种海鸟;最后总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2.本文是按照那句话来写的?
作者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把它圈出来。
课文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5.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因为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6.作者在每个方面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写的?
作者描写海水是抓住颜色瑰丽来;写海底是抓住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形状和动作来写的和鱼的数量和形状来写的;写岛上是抓住鸟多来写的。作者每写一处都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44、大自然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自然的声音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第二部分(24):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
词句赏析:
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这是课文的总起句,总写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拟人化成音乐家,写出了风在树林吹动树叶的样子、声音,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作者还把树叶比作歌手,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
3.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大小的风的声音特点形象地描摹出来。呢喃细语和 雄伟的乐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温柔拂过的微风多像一首摇篮曲,激动合奏的狂风又像豪迈激昂的进行曲。
3.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淙淙潺潺哗哗三个拟声词对雨水由少到多逐渐汇聚,由缓到急的流动声音的描摹非常生动。
4.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
这里作者用了排比手法,将树上、树下、水塘边常听到的声音进行描摹,充分展示了声音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音乐美。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课文写了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2.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一句中使用的省略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省略号表现出声音的连续不断,耐人品味。在句子中,两个省略号更像是乐谱中的符点。
3.作者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每个部分中都写到的怎样声音?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自然的美妙的声音。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主要抓住不同树叶翻动有不一样的声音,微风拂过的轻轻柔柔和狂风吹起的气势雄伟;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写到雨滴滴落敲敲打打的热闹和雨水汇聚由少到多的由低到高的声音的变化;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鸟叫虫鸣蝈蝈唱。这样写,形象生动表现大自然中风水动物这几位音乐家的演奏,让每一位读者不由自主地感慨:大自然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动听啊!
45、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我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段落大纲: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2、3):写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
第三部分(4):总写小学的美丽可爱,表达我们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词句赏析: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
3.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因为这里的孩子来自的不同的民族,都穿着鲜艳的服装上学,所以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4.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打招呼问好敬礼三个动作表现出孩子们很有礼貌且热爱祖国。
5.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这是第二自然段,作用主要有三:①用声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②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一个表现;③再次体现了和谐之美。
6.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这几句话具体描写了孩子们读书时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表现,它们都静静地听孩子们读课文,可见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好听。
7.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写下课时的热闹情景,与上课时窗外的安静和孩子们读书时的认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8.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同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直接抒发了我们的自豪、热爱和赞美之情。
9.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中在写孩子们课上课下的情景时,为什么要写动物的表现呢?
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小学的特别,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和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2.这所小学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这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民族,穿着鲜艳的服装上学;这里有很多的动物;这里有古老的铜钟和美丽的凤尾竹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孩子们这一天的校园生活的?
课文是按照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相关文章
-
五年级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
五年级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
-
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课堂笔记
-
五年级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组词与词语理解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冀中的地道战课内好词好句理解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组词及造句
-
五年级上册课文8冀中的地道战必考多音字与近反义词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生字组词与近反义词
-
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
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推荐文章
-
沙滩上的童话 根据开头编故事,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
-
大青树下的小学佳句有哪些
-
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 用竖式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句是什么意思
-
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
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我是个什么孩子
-
纸船和风筝的多音字近义词怎么写
-
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生字组词并造句
-
二年级贝的故事生字组词与笔画
-
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快乐
-
加工、订货合同范本
-
我喜爱幻想
-
大班数学:“分类统计”――《我们的超市》
-
测IQ,等孩子几岁较适合――叶斌回答
-
11《第八次》
-
大班数学游戏教案《小动物搬新家》反思
-
小班教案《海底总动员》
-
卖白茶的朋友圈文案38句
-
化妆镜梳子营销朋友圈文案39句
-
保护野生动物朋友圈文案35句
-
比较炫酷有个性的微信网名精选大全合辑4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