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正多边形和圆评课稿

时间:2023-12-04 16:42:31 A+

正多边形和圆评课稿

正多边形和圆评课稿

1、正多边形和圆评课稿

内角 中心角 外角 3 4 6 n 探究4: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半径 边长 边心距 周长 面积 3 4 1 6

2. 若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与半径的比为1:2,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3.如图是一枚奥运会纪念币的图案,其形状近似看作为正七边形,则一个内角为 ___度.(不取近似值)

4. 要用圆形铁片截出边长为4cm的正方形铁片,则选用的圆形铁片的直径最小要____cm.

5.如图,M,N分别是⊙O内接正多边形AB,BC上的点,且BM=CN.

(1)求图①中MON=________;

图②中MON= ;

图③中MON= ;

(2)试探究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的边数n的关系.

【答案】

1.

2. 3

3.

4.

5. 120 ;90 ;72

六.板书设计

正多边形和圆

七、作业布置

课本P6练习 练习册相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

2、8和9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初步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数数量是8、9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9。

教学难点:理解它们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及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2= 5-3= 7-5= 2+2=

3+4= 6-2= 7-4= 7-1=

2.复习数的组成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了0~7各数,大家还想学点别的数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9。(板书:8和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50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共有8个大字;有8棵树;有8朵花;有9只蝴蝶;有9盆花;一共有9个人。(数人数的时候。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先数主题图上的学生人数,再和老师人数合起来,渗透加法的意义,并且让学生知道8+1=9)

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这幅图都是和数字几和几有关的呢?

学生答:8和9。

分别出示8和9的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认一认。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在日常生活中与8和9有关的事物。

(2)动手摆一摆,直观认识8和9。

让学生拿出8个圆圈,9个三角形,分别摆成两行,引导学生比较8和9。

2.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演示:在计数器上拨7颗算珠,当拨到第8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师: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让学生说出:7+1=8,7的后面是8,8的前面是7。

同法教学9,让学生自己说出:8+1=9,8的后面是9,9的前面是8。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算珠,一边拨,一边说:7添上1是8,8添上1是9。

(2)课件出示直尺图。

老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数字作了些调整,留空并加上括号,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8的前面是多少,8的后面是多少,7和9的中间是多少等。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用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4.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一顶小帽。

师提醒学生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5.教学写8和9。

教师边示范边说,8是一笔写成的,要写圆滑,无棱角,右上边不可以张着小嘴,9也是一笔写成的,上半部像个0,9的竖像1。写时上半部分和一竖要连起来。

学生书写练习。

6.学习8和9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边摆边说,几和几组成8,8可以分成几和几。

(2)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

(3)启发提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4)请同学们拿出9个圆片摆一摆,说一说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的1~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说说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课本情境图

8朵花、8个字、8棵树

9只蝴蝶、9个人、9盆花

组成

3、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

以对话为重点,研读。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4、司马光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听课稿,分享司马光听课感受和记录

司马光评课稿第一篇:

《司马光》评课稿

感谢白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白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白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白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白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思源于疑,白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司马光砸缸用评书的形式来讲,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司马光评课稿第二篇: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具体想法如下:

1.新授课由本单元主题聪明的小朋友导入课题,认识司的写法,采用谜语方式有个同学真粗心,同字丢掉一小竖。然后介绍司马是复姓根据课题巧妙导入,很棒!

2.由于充分利用了课件的演示功能,设计了假山出字水缸出字的巩固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相信长期训练一定会有成效。

建议:

1、本课的生字可以归类识字。如学生说了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后可以用石加皮组成破,砸破的破,读中强化,同时引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还能记本课哪些字?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强化识字效果。换偏旁、加偏旁、多音字的识字方法也可用此方法引导识记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要读正确,但是也要养成读通顺和连贯,一字一字地读,需要在老师的范读和引导中纠正。

5、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6、三年级语文下册6课陶罐和铁罐评课稿课后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6课陶罐和铁罐评课稿课后反思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寓言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教学时,以读读为本,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奚落,让学生知道一切是因为铁罐看不起陶罐而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陶罐和铁罐对话的部分,通过感受文章具体生动的神态、语言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角色的语气及性格特点。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

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本课中,奚落一词贯穿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奚落一词做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把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勾画下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体、生动的神态,语言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会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用填空的形式来读出陶罐和铁罐的表情,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也是孩子们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课文的10-17自然段,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之后,用读完故事,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优点和缺点?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启发?这几个问题回归整体,引发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见解,说感想,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习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学习情绪很激昂,很踊跃。但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在学生的朗读中看不出梯度的变化,只是泛泛而读。在朗读指导这一块的教学中,需要再加强。

7、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笔记

三年级上册23课父亲、树林和鸟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积累生动语句,感知语言形象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树林和鸟》。

师:什么样的树林?(出示:雾蒙蒙的树林)

齐读。

(出示: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齐读。

师:树林里还散发着一种气息。(出示:草木气息)

师:什么样的草木气息呢?

苦苦的草木气息。(出示: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2.课文中还有谁呢?

生:父亲。

师:父亲是怎样的呢?

生:兀立的父亲。

师:什么叫兀立?

生:直立。

师: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一动不动。直直地站立的父亲。

出示: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齐读。这个父亲的形象就鲜明了。

3.课文中还写了一只鸟。它是怎样的呢?

生:舒畅地呼吸着。

师:什么叫舒畅的呼吸呢?(出示: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师:这样的呼吸说明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舒服、愉快、自由自在的、快活的。

4.课文中写了父亲、树林和鸟,与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一样。这些词语前都加了很多形容词,这些人物、事物形象就更鲜明了。

比如:天上挂了一个月亮。挂着一个怎样的月亮呢?

生:像小船一样弯弯的月亮。

二、聚焦对话,感知形象

1.轻声读一遍,读后坐好。

2.你们读得懂吗?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

在这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 。(板书)

生: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走过。

师:他们去干什么呢?

生:去找鸟儿。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去找鸟儿。

在这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 看鸟 。(板书)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走过,去找鸟儿。

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河岸的一片树林走过,去找鸟儿,听鸟唱歌。

课文除了写一个春天的黎明,还写过了几天。(板书)

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 。

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鸟最快活的时候,最容易被打中。

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黎明时的鸟,容易被打中 。

3.课文讲了几件事呢?是围绕课文的哪一句话来写的?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最重要的是哪一个词?

最喜欢。

师:三个字下面加重点符号。

齐读板书。

读懂了吗?所谓读懂,就是要抓住课文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4.这两件事是由父亲和我的对话来写的。下面我们来读读,父亲和我的对话。

男生读父亲的话,女生读我的话。

师读旁白。

随机点拨:喃喃就是轻声地说。

5.我没有说话,我听懂了什么?

鸟的气息是捂着出来的。

大家把捂圈出来。

鸟在树上抖动羽毛。

大家把抖圈出来。

6.这些都是关于鸟的知识,也就是鸟的习性。课文是一句一句写的,我们是一段就写好的。你能想象父亲一句一句说话时是什么表情吗?

生1:严肃。

生2:开心、骄傲。

生3:自豪。

生4:轻柔的。

7.父亲是和蔼地亲切地看着我,一句一句地说的。我们想象父亲的样子,再说说好吗?

引导学生再读父亲的话。

8.课文写两件事是通过什么来写的?

对话。

所以写文章、写事情可以通过什么来写呢?

对话

9.所以小作者有了感受。(出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为什么父亲是这么说的?猎人是什么?能找到猎物,并打下来。

三、理解阅读,感知情感

1.请你在文中找父亲像是猎人的线索,并用符号画下来。三分钟时间,请同学们用心默读。

请你先读一读,然后来解释一下。

生1:父亲知道鸟有气味,他像猎人一样,知道鸟有气味。

生2:他知道黎明时的鸟翅膀是潮湿的,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3:黎明时所有鸟要抖动羽毛,有湿气。他像猎人一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谁还来说?

生1:每一条张开喙的深深地呼吸着。

他像猎人一样有一双顺风耳。

生2:他知道鸟什么时候会唱歌。

他像猎人一样,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生3:一群一群过夜。

生4:父亲说他生怕惊动鸟。像猎人一样不惊动猎物。

你太有经验了!课文中还写一处悄悄的。

师:凝神静气。

师:你们所有讲的都证明了一点:父亲就像一个猎人。

3.哪里证明了父亲不是猎人呢?

生1: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猎人看到鸟最快活不会感到快活。

生2: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总容易被猎人打中。如果猎人,就会把鸟打下去了。

4.(出示四句话)羽毛捂得热腾腾的。

看看这四句话,猎人只会说什么呢?

生齐读四句话。

5.(出示课文插图)父亲像一个

生1:父亲就像一个凝神静气的科学家。

可以把父亲比作物吗?

生2:父亲就像一棵树。

生3:父亲像一棵树,因为树很了解鸟。

总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棵树,那么人类就像一片树林。鸟儿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8、长城评课稿

《长城》评课稿

《长城》是一篇传统课文,语言精炼、感情内敛,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中华儿女对这一世界奇迹、民族象征的自豪之情。

整节课,金蓓蓓老师抓住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不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感受句中的智慧和血汗两个词语的内涵。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节课上,我边听边观察边思考,发现xx老师的《长城》一课,与众不同,极富特点。

首先,我认为金老师的这个切入点找的十分精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感悟的热情,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她的这一设想也确实符合学生的实情,证实了她的这一思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认真研究学生学情的结果。

其次,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各段感受智慧与血汗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感受比照写法的作用,并不断抓住文中一些数字说明的语句,指导学生采用比照的写法把它形象化,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比照这种方法,并学会及时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这一做法说明,王老师在备课时并不是孤立的备这一课,而是自觉地联系了单元特点、单元重点,训练要点在备,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的落入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

第三,金蓓蓓老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她所展示给学生的图片也罢,文字也罢,都不是为用多媒体而用,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是在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处处显示出她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为上好这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王老师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她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四,金蓓蓓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了大量自己搜集来的有关长城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长城的认知,弥补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历等等造成的缺憾,使得没有亲身感受过长城雄伟气势、不了解长城乃至中国历史的学生对长城这一停留在语言和图片中的形象变得亲近、立体起来,使得学生对长城这一民族的象征、中华的骄傲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师引读文章最后作者的赞叹时,同学们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当然,也正是由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扎实,资料的引入特别丰富,导致这一课严重超时,然而,这个现象也给我们全校语文教师提出一个个急需解决的教研问题,那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把一项项繁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要点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和运用教师、学生搜集来的以及教学参考和课后资料袋里提供的大量资料,如何给我们平时略为浅薄的课堂增加容量但又不至于过度臃肿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就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使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得到有效的提高。

长城评课稿第二篇:

《长城》评课稿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9、猫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猫》

教材分析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读题)

学生齐读题目

了解作者,熟悉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板书:古怪)

读出句子语气。

3.这一段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它的古怪呢?自由读第一段。

交流后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4.运用中心句归纳段意。

(1)温习学过的中心句归纳段意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朗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分段

代表发言总结分段

学生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举例理解古怪一词

自由读句子,体会语气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积极表述中心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善于从整体驾驭课文

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学会寻找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落实训练目标

1.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间是什么关系?

(总分总)

2.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

3.齐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思考

先总结再交流

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什么样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怎样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桌交流,试说出中心句法的主要方法

及时记录笔记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学会总结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②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时古怪

胆小 勇猛

猫:

小时淘气 玩耍 跌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3.善于倾听,并能够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5.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认知。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10、图形和几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图形和几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图形与几何

复习目标:

1、经历对本学期图形与几何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巩固三角形的分类,各类三角形的定义、特点,加深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性。

2、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重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边、角的特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性

难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板书:图形与几何)想一想,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图形?

预设:学生会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属于四边形)

师:三角形和四边形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板书:三角形、四边形)现在我们对它们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二)自主合作

1、回忆本学期学过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这部分的内容,独立在白纸上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3分钟)

教师巡视,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2、结合你们小组每个人整理的内容,小组内在A3纸上整理图形与几何的内容。(7分钟)

3、汇报:小组派代表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汇报,要抓住主要内容,并注意各部分联系。(10分钟)

4、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一次梳理,在黑板上完成思维导图。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课堂小测

智慧城堡

第一关:我会填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划分为( )三角形、( )三

角形和( )三角形。

2、下图中你发现三角形具有( )性,平行四边行具有

( )的特性。

3、( )和( )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那么底角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35,那么它的顶角是( ), 这个等腰三角形按角分类,是一个( )三角形。

第二关:判断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3、用三根分别长3厘米、6厘米、9厘米的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

4、用三根一样长的小棒摆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5、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第三关:我会算

1、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

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第四关:我会找规律

你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出四边形、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11、四年级上册18课牛和鹅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四年级上册18课牛和鹅评课稿教学分析反思

教学反思

《牛和鹅》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学重点是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朗读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成功之处

1、抓住文章语言特色感悟文章,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习作的指导。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我害怕鹅和鹅的威风形象。让学生从读中学读,从读中学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能够在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感悟明理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所学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不要盲目的恐惧,也不要盲目欺负别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在今后能够做到不以己强而欺人,不以己弱而惧人。

改进之处

1、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够,在课堂上缺乏相应的说话练习。

2、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前面在教学鹅欺人段落时使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后来的时间不足,金奎叔的话分析得不透彻,学生没来得及进行深入感悟,就匆忙结课

12、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单元重点:基本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计算图形的面积。

单元难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13、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14、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板书)

点评: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回答,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

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很好。(板书)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难能可贵。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

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 、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若画出来了,请回答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依据。

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依据。

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规范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15、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听课稿,分享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听课感受和记录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评课稿: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 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重点:

夏朝建立和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

教学预备:

一、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 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 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 学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时间:约______年;

2.建立者:_______;

3.地位:我国的____________王朝。

4.意义: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_______的产生。

5.禹的儿子_______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_。最后一个夏王是______(暴君)。

(二)商汤灭夏

1.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________建立商朝,都城_________。

2.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_______迁都于________(河南安阳)。

3.最后一个王________(暴君)。

(三)武王伐纣

1.武王伐纣:公元前________,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政治联盟,与商君在________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2.西周约公元前_______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_______(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_______。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________形势,巩固________。

对象:周王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于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统治和管辖区域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________。

分封制的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西周灭亡

(1)背景:①公元前________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________,厉王逃亡。②到________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2)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________所灭。

3. ________东迁洛邑,史称________。

答案参考:

(一)1.2070;2.禹;3.第一个;4.国家;5.启;禅让;桀

(二)1.汤;亳;2.盘庚;殷;3.纣;

(三)1.1046;牧野;2.1046;镐京;西周;

(四)1.政治;疆土;等级制度;

2.(1)①841;国人暴动;②周幽王;(2)犬戎族;

3.周平王;东周。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16、开花和结果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开花和结果听课稿,分享开花和结果听课感受和记录

开花和结果评课稿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的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节是本章的第三节,是在前面了解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的基础上,认识植物的开花、结果的过程。从教材内容设计看,本节由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组成。其中,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这部分内容较抽象,需要教师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发展,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知识作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导入时要从生活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多种(如实物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析问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基于课改理念及《课标》要求,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知、情、意、相结合,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爱花、护花的自觉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1)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教学方法: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教学模式辅助多媒体教学。

4、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及时给予多种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求知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

5、课时安排:1课时

6、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新鲜的植物的花;教师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所以,我运用了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的情绪兴奋起来,继而产生了观花、赏花的愿望。接着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让学生联想桃花落了会长出什么?继而引出课题《开花和结果》

(二)第一部分:花的结构

1、老师首先说:说起花你们并不陌生,你们是否知道

①花是由什么芽发育成的?

②花都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吗?

③不同的花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一样吗?

请同学们讨论,进而让学生明确:虽然花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2、出示学习目标:花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探究你手中的桃花的基本结构,画出你喜欢的花,并尝试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思考:花的哪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3、自主学习:学生动手探究花的基本结构,画出花并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讨论思考题,尝试解决。

4、教师释疑:教师巡视、指导,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与点拨。

5、当堂反馈:①出示桃花图片,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板书)

②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花的雌蕊和雄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三)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

1、目标引入:教师播放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片段,问: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做什么?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哪些?

2、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

3、目标引入: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学受精的过程。

4、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播放受精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受精的过程。

(四)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目标引入:首先教师创设情境:花开花落,似水流年,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也是一种美丽,只有花凋谢了,新的生命才会诞生。那么传粉和受精后花的哪些结构会凋谢呢?继续发育的是什么结构?发育成什么?

2、自主学习:学生带问题自学,解决问题。

3、联系实际:①你知道我们平时吃的农产品中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吗?②你是否知道我们平时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现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怎样弥补呢?学生自由谈,引出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使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五)情感教育

从种子萌发到植株生长、开花、传粉、受精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看来植物要产生后代还真不容易啊!但是生活中往往有不尽人意的现象发生:随意的采摘鲜花、攀折树木的现象屡有发生。小花也有情,它们也会流泪。假如你是一朵花,虽然你每天用笑脸迎接着人们,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你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发情怀,谈感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花护花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七)当堂反馈:(出示测试题,由学生完成)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一、花的结构

花托

萼片

花瓣

柱头

雌蕊 花柱

子房胚珠

雄蕊 花药花粉

花丝

二、传粉和受精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受精卵胚

七、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和我校的阳光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引领下,我设计并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通过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导入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情趣。

抓住学生易受感染的心理,运用图片和歌曲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观花、赏花中引出课题。引入既自然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探究活动完成了对知识的构建

在学习花的结构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花的结构,通过切身的体验真正的认识了花的结构。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乐趣的同时又记忆了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中对玉米的缺粒和向日葵空瘪的现象进行了讲解,传授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达到了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4、对学生适时的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以一朵花的身份向人类发出呼吁,教育学生要爱花、护花,爱护绿色植物,做环保小卫士。

17、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评课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前布置预习 预习课本并完成练习册35页的填空题

1. 导入新课

饶有兴趣地观看这些绿色植物。并说出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

[提出问题]:那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和其用途是什么呢?我们将通过这节课来学习到。 带着问题,听课。

[出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说出图片藻类植物的名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各种苔藓植物的图片。

[出示]:各种蕨类植物

[出示]:蕨类植物的孢子囊。

利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完成习题

练习册35-36页

植物体的形态 叶绿体的形态 其他

不分枝 带状(一条或几条),呈螺旋状排列 用手摸时,有滑腻感,每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

分枝 网状 用手摸时发涩,每个细胞有多个核

不分枝,丝状体只有2 cm长 带状,长度多数大于细胞周壁的一半 下端固着在水中的物体或岩石上,物体或岩石好像长了一层绿毛

不分枝 每个细胞内有两个位于中轴部位的星状叶绿体 与水绵手感相同

不分枝 每个细胞内有一个位于中轴部位的长片状(略带曲形)的叶绿体,叶绿体能够随着光线的强弱而转动 与水绵手感相同

四、水绵的培养方法

要长期培养水绵,可以用土壤浸出液进行培养。方法是取一些园田土,放入锥形瓶中,加入等量的水,然后将瓶口用棉塞塞好,隔水蒸2 h。等到园田土沉淀下来,倒出上面澄清的液体,再加上9倍的水,就制成培养水绵的培养液。用这种培养液培养水绵,效果很好,但要注意将培养水绵的广口瓶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

五、小球藻、栅藻、盘星藻、新月藻和硅藻

小球藻属于绿藻门,单细胞,球形,细胞壁很薄。叶绿体呈杯状,占细胞的大部分。体内具有一个蛋白核,但有时不很明显。小球藻的直径是5~10 m,生殖个体有时可达23 m。小球藻在有机物丰富的水洼、池塘以及浅水湖湾中比较容易见到,在水边潮湿的土壤中有时也能发现。

栅藻属于绿藻门。栅藻是由2、4、8个细胞组成的,一般常见的是4个细胞的群体。群体细胞并列在一个平面上,中部的细胞呈纺锤形,上下两端渐尖,两侧的细胞呈镰刀形或新月形,上下两端也渐尖。栅藻的细胞壁平滑。四个细胞的群体宽11~20 m,长16~23 m。栅藻在静止的水中常常可以采到。各种栅藻多混生在一起。

盘星藻属于绿藻门。盘星藻的群体完整无穿孔,是由36、48或64个细胞组成的。内层细胞呈五至六边形,边缘细胞的外侧具有一个角状的凸起,凸起的周边凹入。盘星藻的细胞宽12~18 m。盘星藻也是湖泊中常见的浮游藻。

新月藻属于绿藻门。藻体为单细胞,形似新月,故名。细胞分为对称的两半,中央有一个细胞核,每边各有一个载色体,载色体表面有纵行的棱,里面有一列淀粉核。细胞两端各有一个液泡。新月藻分布于静水的小池塘内,是常见的浮游藻类之一。

硅藻属于硅藻门。藻体一般为单细胞,有时集成群体。载色体呈金褐色,除含有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外,还含有褐色的藻硅素。细胞壁含果胶和二氧化硅,质地坚硬,常由套合的两瓣组成,并有呈辐射对称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贮藏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油脂。硅藻门普遍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湿土中,是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食料。硅藻死后,由遗留的细胞壁沉积而成的硅藻土,可以做耐火、绝热、填充、磨光等材料,又可以供过滤糖汁等用。

六、甲藻、古莼和裙带菜

甲藻属于甲藻门,一般为具双鞭毛的单细胞个体,常有纤维素的细胞壁,壁上有花纹,少数种类裸露无壁。载色体金褐色,含叶绿素和大量的类胡萝卜素;少数种类无色。腐生或寄生。繁殖方法为分裂和产生孢子,有性生殖极少见。甲藻90%左右为海产,淡水种类较少。海产甲藻贮存脂肪,而淡水种类则贮藏淀粉。甲藻为鱼类的优质饵料,所以它在水产养殖方面很重要。但是在沿海地区,如果甲藻等浮游生物繁殖过盛,就会使海水变色,发出臭味,形成赤潮,这时细菌大量繁殖,水中的氧锐减,严重影响鱼类的生活,造成水产养殖业方面的重大损失。有些甲藻,在夜晚可以发光,夜晚向海水中投石或有船只驶过,都可以引起它们发光。

石莼也叫海白菜,属于绿藻门、石莼科。藻体呈片状,长可达50 cm,鲜绿色。片状的藻体由两层细胞构成,细胞内有片状的叶绿体和蛋白核。藻体通过基部细小的固着器着生在岩石上。石莼生活在海岸潮间带,沿海居民常在落潮后去海滩捡拾,作为蔬菜或饲料。

裙带菜与海带一样,也是一种大型的褐藻。裙带菜的藻体呈褐色,长约2 m。裙带菜的幼体与海带的幼体很相似,但长大以后的外形则与海带具有明显的区别。裙带菜的外形像一把大的破葵扇,也很像裙带,所以把它叫做裙带菜。裙带菜的藻体可以分为叶状体、柄以及根状物三部分。裙带菜的柄呈扁圆柱状,两侧相对生长出形状像木耳的东西。这是裙带菜的孢子叶,是专门产生孢子囊的地方,孢子囊内生有孢子。裙带菜的叶状体有明显的中肋,边缘呈羽状分裂。裙带菜能够忍受较高的水温,因而在有暖流的海水中生长得很好。裙带菜在我国各地沿海都有分布,其中以嵊泗海区为最多。裙带菜是一年生的褐藻,可供食用,也可以用来提取工业原料。

七、苔与藓的异同

苔在古代写作菭(见东汉时期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藓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崔豹撰写《古今注》中。自唐代以后,苔藓二字才常常相提并用。世界上最早命名苔藓植物的是林奈,他在《植物种志》中记载了约140种苔藓植物。1847年,里斯进一步确定了苔类和藓类的分类体系。1883的埃希勒用植物系统学的观点,把苔藓植物门排列在菌藻植物门和蕨类植物门之间,从此确立了苔藓植物在植物中的地位。

苔类与藓类有一定的差别:1.从外表看,苔类的植物体通常柔弱,有的只有背腹分化(如地钱、蛇苔),有的开始有茎和叶的分化(如耳叶苔类),这样的苔类,茎、叶的排列呈左右对称;藓类茎、叶的分化比苔类的明显,叶在茎上呈辐射对称状排列(如葫芦藓、金发藓)。2.苔类多数呈绿色;藓类也是多数呈绿色,但也有灰绿色或紫黑色的。3.苔类的叶常不具有肋即叶片中央的一条主脉;藓类常具中肋。4.苔类的孢蒴先成熟,随后蒴柄迅速伸展;藓类的蒴柄先伸出,随后孢蒴才逐渐长大成熟。5.苔类的原丝体不发达,每一条原丝体通常只构成单一的植株;藓类的原丝体则比较发达,每一条原丝体通常长成多数的植株。6.苔类比藓类更喜欢阴湿的生活环境,在光照强的地方,很少见到苔类。

尽管如此,它们之间还是具有很多一致的基本特性,如它们都具有世代交替现象,都是配子体发达,孢子体着生在配子体上,在生殖过程中都具有胚的结构,假根中没有输导组织,假根主要起固着作用,等等。

八、葫芦藓

葫芦藓在世界各地和我国南北地区都有分布。它多生长在潮湿、有机物丰富的地方,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葫芦藓常常在地表面形成稠密的覆盖层。嫩绿色的植株高1~3 cm(不包括孢蒴和蒴柄)。植株基部长有很多条假根,假根比较长,相邻植株之间的假根互相交错贯穿。葫芦藓的地上部分有细弱的茎和广卵形的叶,叶螺旋状地着生在茎上。茎基部的叶不发达,呈棕黄色,排列得也比较疏松,植株上部的叶片,排列得比较紧密。茎顶部的叶片很稠密。茎的顶部具有椭圆形的顶芽,顶芽的中央具有生长点。

葫芦藓是一二年生的泥生藓类。一般的葫芦藓是经过两个生长季节的二年生植物,即从秋季孢子开始萌发,长出原丝体,再形成绿色的植物体(即配子体);春季,生殖器官成熟并完成受精作用;夏季,孢蒴成熟,绿色植物体则逐渐衰败了,蒴帽脱落,蒴盖开裂,孢子从孢蒴中散出来。个别的葫芦藓植株,在不经受烈日照射和干燥的情况下,也可能生存二年以上,并且能够从侧边分出枝来,继续生长。至于在寒冷的北方,一般说来,葫芦藓在冬季时绝色植物体则消失了,北方的葫芦藓是以孢子的形式过冬,还是以地下残存的未死亡的植物体过冬,目前尚无定论。

葫芦藓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雄枝顶端的叶比较大,向外张开,里面有多个橘红色棒状的精子器,精子器之间夹杂有隔丝。雄枝的顶端好像一朵小花,肉眼就可以看见。雌性生殖器官生长在由雄枝的下部产生出来的雌枝的顶端。雌枝顶端的叶比较小,相互紧包在一起,像一个芽。雌枝顶端的中央生有数个长颈瓶状的颈卵器,每个颈卵器内含有一个卵。需要说明的是,在受精之前,雄枝比较发达,雄枝先发育成熟,这时的雌枝只是雄枝下部的侧分枝,发育比较缓慢。受精之后,雌枝则迅速发育起来,很快就超过了雄枝。

九、葫芦藓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春天,可以在树林或庭院背阴潮湿的地方,采集到生有雄枝和雌枝的葫芦藓。采集时,必须成片地连泥掘起。如果一株株地拔起,就容易损坏假根。把掘起的葫芦藓连同泥土一起风干,保存在纸袋里。

夏天,采集到生有孢蒴的葫芦藓时,同样要成片地将植株连同泥土掘起,风干后保存在纸袋里,也可以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固定保存。如果要观察孢蒴的内部结构,应该选择幼嫩的未成熟的孢蒴。如果要观察孢蒴的外部形态,并且取得孢子,应该选择成熟而蒴帽尚未脱落的孢蒴。

十、促使葫芦藓孢子萌发的实验

八九月间,葫芦藓的孢蒴即可成熟。成熟的孢蒴呈棕黄色。这时,用剪刀剪下成熟的孢蒴,放在白纸上压碎,让孢子散出。把散出的孢子保存在小纸袋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15℃左右,萌发时还要求较高的湿度。

取一块方砖,洗干净,并把砖放在水中煮沸消毒(防止霉菌生长)。将消过毒的砖放在盛有清水的盘子里,砖的上面撒上葫芦藓的孢子,然后用玻璃罩罩上。把这个装置放在阴凉的地方(15℃左右)。两三个星期以后,砖的表面上就长出了一层绿膜,这就是葫芦藓孢子萌发后长成的绿色的原丝体。

用针挑取少量绿色的原丝体,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原丝体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并且生有分枝,细胞中有鲜绿色的叶绿体。可见,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有时还可以看到原丝体上生出了假根和芽,芽以后就能够发育成新的葫芦藓。

十一、葫芦藓的简易培养方法

在清洁的小花盆内,装入肥沃的土壤(如菜园土),并把土弄碎整平。把花盆放入盛有清水的器皿中,水就会渗透到土壤中。

按上面介绍的方法收集葫芦藓的孢子,将孢子均匀地撒在花盆中湿润的土壤表面,然后将花盆加盖塑料布或玻璃,以保持湿度。将花盆移至窗前有光处培养。在15℃的条件下,一般10 d左右孢子就能萌发成绿色的原丝体,一个月左右原丝体就发育出很多配子体,2~3个月就发育出生殖器官,并在受精后发育出孢子体。

十二、煤的形成

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据研究,几乎所有的植物遗体,只要具备了成煤的条件,都可以转化成煤。不过,低等植物遗体所形成的煤,分布范围小,厚度薄,很少被人利用。那些分布广、规模大、利用广泛的煤,都是高等植物的遗体(主要是古代的蕨类、松柏类以及一些被子植物的遗体)形成的。

在地球的历史上,最有利于成煤的地质年代主要是晚古生代的古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这是因为,在这几个时期内,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温暖潮湿,地球表面到处长满了高大的绿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洼地带和有水的环境里,封印木、鳞木等古代蕨类植物生长得特别茂盛。

当时,高大的树木倒下以后,就会被水淹没了,这就造成了倒木和氧隔绝的情况。在缺氧的环境里,植物体不会很快地分解、腐烂。随着倒木数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植物遗体的堆积层。这些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地分解,又不断地化合,渐渐形成了泥炭层, 这是煤的形成的第一步。

由于地壳的运动,泥炭层下沉了。泥炭层被泥沙、岩石等沉积物覆盖起来。这时,泥炭层一方面受到上面的泥沙、岩石等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泥炭层又受到地热的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泥炭层开始进一步发生变化:先是脱水,被压紧,从而密度加大,并且石炭的含量逐渐增加,氧的含量逐渐减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渐降低。完成这几个过程以后,泥炭就变成了褐煤。

褐煤如果继续受到增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就会引起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变化,褐煤就逐渐变成了烟煤或无烟煤了。

开滦、阳泉等煤田,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纪至二叠纪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的蕨类植物。大同的武宁煤田,是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有古代的苏铁、松柏类、银杏类等裸子植物。抚顺和云南的小龙潭煤田,是在新生代的第三纪形成的,这个时期的成煤植物是古代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和原始的被子植物。

十三、观察铁线蕨孢子囊裂开的情况

摘取夏末秋初的铁线蕨叶,观察叶的背面,常常可以在叶边缘处找到褐色的隆起,这是由孢子囊组成的囊群。用刀轻轻地刮下部分隆起,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用低倍镜耐心观察,约经几分钟,就可以看到孢子囊裂开,孢子被弹放出来的情况。囊群必须从成熟的铁线蕨叶上刮取。囊群呈绿色时,孢子囊还没有成熟;囊群呈灰白色时,孢子早就散落出来了;只有囊群呈褐色时,才是孢子囊成熟而尚未开裂的时候。

十四、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铁线蕨的原叶体不容易在野外采集到。一般可以用孢子来培养。秋初,采集铁线蕨具有成熟孢子囊群的叶片,把采得的叶片放在纸袋里,隔一段时间,纸袋里就留有从囊群中散出的孢子。

取一块砖,洗净煮沸,进行消毒,然后把它就在平底瓦缸或玻璃缸里。向缸里注水,使砖的一半浸在水中,这样,砖面就可以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缸口用玻璃盖盖上。把缸放在温暖而较阴暗的地方,温度最好在15℃左右。两个星期以后,砖上就有由孢子发育成的绿色的原叶体了。

铁线蕨的原叶体是心脏形的叶状体,个体很小。把原叶体从砖上刮下来,反过来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就能看到在原叶体的下端生有须状的假根,以及分散在假根基部的球形的精子器和靠近原叶体凹陷部位的突出来的颈卵器。

十五、肾蕨、满江红、鳞木和贯众

肾蕨又叫圆羊齿,往往成片地生长在温暖地带的山野、林下。匍匐茎的短枝上生出圆球形的块茎。叶丛生,一回羽状复叶,孢子囊群生在每一组侧脉上侧的小脉顶端,囊群盖肾形。肾蕨常作盆栽观赏,块茎入药可治感冒、肠炎。

满江红又叫红萍、红浮萍、紫薸(pio)、三角薸,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满江红幼时呈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做满江红。满江红的个体很小,呈三角形、菱形或类圆形。茎横卧,羽状分枝,须根下垂到水中。叶细小如鳞片,肉质,在茎上排列成两行,互生。每一叶片都深裂成两瓣:上瓣浮在水面上,能进行光合作用;下瓣斜生在水中,没有色素。满江红常与蓝藻中的项圈藻(鱼腥藻)共生,项圈藻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气。因此,满江红可以作为水稻的优良绿肥,也是鱼类和家畜的饲料。

鳞木的茎和枝条以二歧式的分枝为主。茎和枝条上面的小叶脱落后,茎和枝条上留有螺旋状排列的菱形和纺锤形的叶座和叶痕。鳞木内部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次生加厚组织。鳞木的中柱与茎和枝条的体积相比是很小的,在茎的横切面上,中柱大约只占十分之一的面积(如下图)。与此相反,茎和枝条上的皮层却非常厚。对鳞木巨大躯体的机械支撑功能,主要是由皮层来承担的,细小的中柱只是起到输导作用。鳞木的根部入地不深。因此,鳞木的生活能力,特别是在耐旱的性能方面,比裸子植物要差得多。这种茎干高大而中柱细小,枝叶繁茂而根系不深的特点,可能就是鳞木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地球表面气候日趋干旱的时候,走向绝灭的原因之一。

贯众生长在沟边、房屋旁的石缝中或泥土上。叶丛生,奇数羽状复叶,顶端羽片三叉形,侧生羽片镰刀形,互生。孢子囊群圆形,散生叶背。贯众的根状茎有驱虫解毒的功能,可作农药治虫和治流行性感冒。

18、角评课稿

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38练习1,2,3 选做

知识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 能力目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0练习1,2 选做 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求出角的余角和补角,了解余角和补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了解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求出角的余角与补角 教学难点: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也相等。 教学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探索1】

作业

必做 【练习】P144习题4.3第12,13题 选做

19、正数和负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数和负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正数和负数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难点:负数的概念

三.教具

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内容

(一)引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做什么数?

生:自然数

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生:自然数0

师: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入了什么数?

生:分数(小数)

师:可见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别的类型的数呢?比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13米,我市冬季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8摄氏度,最低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

请同学用数表示这些量,遭遇表示困难。

(二)新课教学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投影片显示)

(1)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2)气温从零上6摄氏度下降到零下6摄氏度

(3)风筝上升或下降5米。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2.正数与负数

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由师生讨论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读作负)号来表示。

师:例如,如果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1)、(2)两题。

生:(1)如果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读作正2.5千米),那么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读作负1.5千米);

(2)如果上升10米记作+10米(读作正10米),那么下降5米记作-5米(读作负5米)。

师:像+6,+10,+2.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

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练习

1.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练习1,2,3,4

2.补充练习

(1)在-2,+2.5,0,-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3)欧洲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1楼、2楼、3楼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

(四)小结

1、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

见作业1.1节作业。

20、蚊子和狮子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蚊子和狮子听课稿,分享蚊子和狮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蚊子和狮子评课稿第一篇:

《蚊子和狮子》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

3、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初步接触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谁来说说,寓言有哪些特点?

师:从昨天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寓言是个怪物,当它向我们走来时,生动活泼;转过身时,却严肃深刻。今天我们再来听一个关于蚊子和狮子的寓言故事(板书)

导入。(3分)(通过演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

师:这一天,动物王国里刚刚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呀,万兽之王的狮子居然收到了一封挑战书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扮演一下当事人,为我们表演这个故事,好不好?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更好地熟悉寓言内容,感知文中三种不同动物的形象,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师:谢谢几位同学的倾情演出,他们的表演恰当吗?

学生交流(2分)

(二)思考与讨论,了解写作寓言的标准(15分)

1、分析课文,了解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

师:同学们,关于蚊子和狮子比武的全过程,都记录在了我们的课文《蚊子与狮子》里,请大家结合课文回答,蚊子挑战成功了吗?

投影:蚊子吹着喇叭,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生读)

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交流(4分)

投影: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但是蚊子并没有得意多久,它败给了蜘蛛,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交流(4分)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尤其是丰富而又生动的语言与动作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寓言深刻的寓意。

2、讨论寓意,了解寓意在寓言中的重要性。

投影: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

从蚊子的性格角度来考虑。

(2)从狮子的性格角度来考虑。

(3)从蜘蛛的性格角度来考虑。

(4)联系蚊子、狮子、蜘蛛三者来考虑。

学生交流(4分)

师:短短一篇故事却蕴含了这么多深刻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寓意会怎么样?

投影:改编后的《蚊子和狮子》

师:寓言一定要有寓意,不然就不再是寓言,而是平常的简单叙事。

小结:寓言绝不是寻常的简单叙事,要想写好寓言,必须符合几点标准。

投影:如何写好寓言的标准

师:知道了标准,大家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呢?

(三)改写寓言结局(20分)

投影:蚊子连强大威武的狮子都打败了,却粘在蜘蛛网上,实在是令人感叹。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课文续编或改编一个不同的结尾。

要求符合寓言的三点标准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一个拓展的空间,可以更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生交流展示作品(15分)

(四)总结下课(1分)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蚊子和狮子》,不仅知道了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发挥优势以及骄兵必败的道理,更了解到三点标准对于写作寓言的重要性。掌握了方法,相信大家一定能自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寓言故事来。

(五)作业布置(1分)

自编一篇寓言。

蚊子与狮子

板书:

扬长避短

蚊子:冲、咬狮子:抓 骄

胜 兵

骄傲自满 必

蚊子:吹、唱------------蜘蛛:粘 败

七、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概括寓意是思维激活的重要环节。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寓言,因为寓言给他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同时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应让他们自由讨论,但讨论结果可能只依据参考资料显得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应注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该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蚊子和狮子评课稿第二篇:

《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3、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2、学习编写寓言

一、导入

看图片,猜成语。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五彩斑斓的世界文化长廊,去领略一下世界《伊索寓言》的美好。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朗读寓言,感知故事

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请注意语气、带上动作,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更好地熟悉寓言内容,感知文中三种不同动物的形象。

四、分析品味课文(请君对学)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方法指导:可以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入手分析)

智谋得当,轻便灵活,抓住狮子的弱点――以已之长克敌之短。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在文中哪里看得出他骄傲、得意忘形(吹、唱 动作描写)

3、寓意:诫人讽刺了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告们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应谨慎行事。

三、大胆想象、完成创作(任选其一)

1、给开头,写寓言:

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被正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乌龟看见了,他也渴望飞翔

便请求鹰教他飞行。鹰劝告他,说他不能飞行。可乌龟再三恳求,鹰便抓住他,飞到高空,然后将他松开。乌龟落在岩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2、给题目,写寓言:

嘴和眼睛的对话;树和斧子;蜜蜂与苍蝇

一个人来到森林里,请求树给他一根木做斧子柄。树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他一根小树枝。他用小树枝做成了斧子柄,完好的装在斧子上,斧子上,接着抡起斧子砍起树来。他很快就砍倒了森林中最贵重的大树。一棵老橡树悲伤地看着同伴被砍毁,无能为力,他对身旁的柏树说:我们是自己先葬送了自己。如果我们不给他那根小树枝,他就无法砍伐我们,也许我们能永久地站立在这里。这是说我们不能帮助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对象,那怕是一个小小的帮助。

3、给寓意写寓言: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团结。

从前,人的每只手都有五个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无名指)、五弟(小指)。他们都有各自的分工,尽职尽责团结的生活在手上。可是时间一长,他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最终矛盾激化,一场不可避免的争吵发生了。大哥说:我天天带领着你们早出晚归,辛勤的为手服务,我的本领最大。二哥说:你分配不均有失职之处,出了事都是我给你顶着,我的本领最大。三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你们都把脏活累活压在我的身上,美其名我的身材修长体格健美。四弟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瞧我管理的外交处那可是顶呱呱,我的本领最大。五弟也争吵着说他的本领最大。他们激烈的争吵,谁也不让谁。这时人说话了:要不你们比比谁能拿起地上的球,谁的本领就最大。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的去拿球,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拿不起那个球。人说:你们一起拿试试。他们走在一起轻轻一拿,球就很轻松的拿了起来。他们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的收获:

这堂课我的遗憾:

这堂课我的感悟:

2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评课稿

的人。

学生交流(5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并追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通过追问,穿插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的性格。比如: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2)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3)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4)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5)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以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及情节;让学生充分的交流、体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问题的思考及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求索感、创造感。)

4、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和神态。

小组演练、交流(5分钟)

(1)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2)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学生交流(5分)

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

5、师生一起对照板书概括寓意:这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有自知之明,不要妄自尊大 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

6、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三)课堂小结(3分)

同学们,寓言就是这样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以后我们读寓言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布置作业(2分)

课外阅读《烟囱和浓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板书: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赫问宙斯像 一个银元-- 雕

耳问赫拉像 还要贵点-----像

墨问自己像 算饶头白送-者

讽刺

更尊重 算饶头 、

盲目自大者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评课稿第二篇:

《赫尔墨斯与雕像者》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二、寓言简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 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问题设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三问价钱中的心理

进一步表现他的小人之心和自高自大

(2)赫尔墨斯在生活中各比喻哪一种人?赫尔墨斯是一个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盲目自高自大者。

(3)赫尔墨斯这种人给我们什么启示?做人要谦虚,不能自大。

(4)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总结语句]

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做为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寓言故事大多情节简单,但虽然情节简单却内藏寓意,那我们应如何进行寓言创作呢?

(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二)是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进行描写,藏寓意于故事中。

(三)拓展教学,创作寓言

[教学构想]

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尽情展现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成就感吧!

1、出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等几种不同要求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自主构思:给题目写寓言: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口与鼻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

2、进行讲故事比赛 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上台讲故事比赛,教师给予及时地表扬适时评价。

3、 总结师生互评:可结合讲故事情况展开互评,也可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2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听课稿,分享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课感受和记录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评课稿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课题: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五节。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本节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益处,让学生学会辩证性地认识细菌和真菌,并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此外,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言,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多项活动中,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看待细菌和真菌的两面,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食品的保存方法以及细菌、真菌在疾病防治上的作用。

八、教学难点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上的应用。

九、教具

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发现法、练习法、探究教学法等;

学法:探究学习法、问题学习法、归纳学习法、思考学习法等。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讲起,首先分析日常生活中它们与食品制作的关系,然后又分析了细菌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密切关系。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人类的吃有关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同学们会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提升认知。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流程:

引入新课发酵现象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课堂检测课堂小结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其中一些细菌、真菌会寄生在人体引起各种疾病,这是细菌和真菌有害的一面,但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好处呢?

学生活动:现在请大家阅读一段同学的作文,找出文中可能与细菌、真菌有关的地方。

周末,妈妈在厨房准备着晚餐,正在柴、米、油、盐、酱、醋手来手往之间,不小心却切到了手,于是拿了些消炎杀菌的药膏涂抹后继续炒菜,炒完菜后,妈妈又开始做起了面包,当做明天的早点。爸爸此时却愁眉苦脸,因为他的脚气又犯了。我在房间一边写作业,一边喝着酸奶,而姐姐的扁桃体正在发炎,所以只能躺在自己的房间休息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文中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害的一方面:使人体患病(脚气和扁桃体发炎);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制作食物和治疗疾病。

因此,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了解人们是如何让细菌和真菌为我们生活来服务的。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思考生活中哪些方面与细菌、真菌有关。

(二)推进新课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细菌和真菌是如何帮助制作食物呢?不得不提的,就是细菌和真菌的发酵作用了。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发酵现象

看完后,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中,使气球鼓起的气体是什么?

(2)如何证明该气体?

(3)酵母菌为何会产生这种气体?

(4)实验中,为何将锥形瓶放入40-42℃的环境中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体内含有大量的酶,能够将有机物分解。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物也会有所不同。

有氧条件

葡萄糖+氧气 二氧化碳+水+大量能量

无氧条件

葡萄糖 二氧化碳+酒精+少量能量

人们利用酵母菌的发酵制作出了各种美味的食物。

1、酵母菌

例如,人类利用酵母菌的发酵来制作馒头和面包、蛋糕等。

学生活动:

思考;制作馒头时,馒头中的许多小孔是怎么形成的呢?

(提示:酵母菌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

想一想:制作馒头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发酵吗?

(提示:制作馒头时,面团内部并无氧气,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发酵。)

想一想:馒头为什么没有酒味?

面团中的酒精会在蒸烤过程中挥发。

除了制作面食,酵母菌还被用来酿酒。

思考:酿酒时,酵母菌又需要什么特殊的发酵条件呢?

(提示: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发酵才会产生酒精。)

联系生活:如果同学们要在家中自己酿制葡萄酒,一定要注意密封容器。

(板书:酵母菌馒头、酿酒)

2、乳酸菌:制作酸奶和泡菜。(图)

引发学生思考:

想一想:这些食物都是酸味的原因?

(提示:因为乳酸菌在发酵时产生了乳酸。)

想一想:做泡菜时,为什么泡菜坛子要加盖且要加圈水密封坛口?(图)

(提示:乳酸菌是一种厌氧细菌,需要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因此,我们需为乳酸菌的发酵提供无氧的环境。

3、醋酸菌:制作醋(图片)

霉菌:制酱油、豆腐乳、臭豆腐(图片)

连一连:

可以看到,由于细菌、真菌的存在,我们人类制造出了许多风味独特的食物,其实除了帮助制作食物,细菌和真菌也与食品保存的问题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实验视频中的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实验现象寻找内在的原理。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扰:

一到夏天,天气越来越热,食物也容易腐坏变质,我们该怎样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呢?

设疑:食品腐坏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学生根据经验会说出:食品腐败是由 细菌 和 真菌 引起的)为什么是细菌和真菌?

教师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一个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真菌不仅会分解枯枝败叶,当然也能够分解食物了。

小任务:

认识生活中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

1、直接杀死细菌、真菌

①巴氏消毒法(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发明的,本质为高温灭菌)(图片:牛奶、啤酒)鲜牛奶、干啤。

②防腐剂法绝大多数加工食品(图片:各种加工食品)

这些加工食品的背面食物成分表中的苯丙酸钾、山梨酸钠等就是防腐剂,可用来杀死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想一想:对于不适用巴氏消毒法和防腐剂法灭菌的食物,例如,新鲜的蔬果、粮食,我们又该如何保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提示:细菌、真菌也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

2、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①脱水法(图片:木耳、香菇,脱水蔬菜、水果)木耳,香菇等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②渗透保存法(图片)

原理:用高糖除去鲜果中的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

果脯、蜜饯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③腌制法(图)咸鱼、腊肉

晒制和烟熏法(图)熏肉

原理:用高盐、日晒、烟熏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

学生回答:使细菌、真菌缺乏水分无法生存。

④真空包装法(图:粮食、肉类)肉类、粮食等

学生回答:使大多数细菌、真菌缺乏氧气无法生存。

⑤冷藏法、冷冻法(图:冰箱),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防腐方法

3、直接杀死细菌、真菌同时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罐藏法(图)罐头类食品

学生回答:高温灭菌并密封保存,使细菌、真菌缺乏氧气。

总结:食品保存的原理

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他们的生长和繁殖。

设计意图: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食品腐坏的原因引导学生回忆起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再引导学生去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去杀死细菌、真菌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去注意生活中对知识的应用各种食品保存的方法。

小结:人类通过研究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制作出了各种风味独特的食物,还找到了各种保存食物的方法,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人类还研制出了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霉素了。

学生阅读: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培养基的其余部分都布满了葡萄球菌的菌落,只有青霉菌菌落的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的菌落。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青霉素。弗莱明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教师提问:青霉素有什么作用,它是由谁产生的?(学生回答)

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种物质。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不仅青霉素可以杀死或抑制致病细菌,红霉素(链霉菌产生)等药物也能对致病细菌起作用,因此,我们将有些真菌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称作抗生素。

想一想:现在很多专家呼吁不要滥用抗生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可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损害人体器官;

打破体内菌群的平衡等。

2、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

科学家将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内,使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以治疗糖尿病。(图:胰岛素生产车间、胰岛素注射液)

除了研制药品,人类还利用了细菌的分解作用开发出了清洁能源。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史,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通过设疑使学生思考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并注意在就医时不应主动要求去服用抗生素。虽然某些细菌或真菌会导致疾病,但人们却可以利用其特点去研制药物反过来服务人类,使学生学会客观、辩证的去看待问题,明白凡是事物均有两面性。

(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

1、例如,甲烷菌能将农作物秸秆、人粪尿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并产生清洁能源甲烷。(图:沼气池)沼气可以用于家庭照明和供暖,且燃烧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2、一些细菌能够净化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图:污水处理厂)

设计意图:进一步说明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中有益的一面,使学生注意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看待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不好的一面:细菌、真菌会使食品腐坏、还有些细菌、真菌能使人或动植物患病,是对人类有害的。

好的一面:人们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保存食物,防治疾病,治理环境,因此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因此,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弊但也有利!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内容,客观辩证的去看待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十二、作业布置

(一)课堂检测作业

1.利用酵母菌酿酒和制作面包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共同产物是 。

2.酸牛奶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这是因为在牛奶中加入了 。

3.牛奶的保鲜一般选用的方法是 。

4.从青霉菌培养液里提取的一种医药上常用的抗生素是 。

5.在无氧条件下,一些细菌将水稻秆、粪便、污水等其中的有机物通过发酵分解产生一种可用于家庭照明和供暖等用的气体,该气体是 。

设计意图: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更正确地评价自己

(二)实践作业

现在酿酒可以用酒曲,做馒头和面包可以用干酵母,这两种材料市场上都能买到,请同学们尝试亲自动手制作米酒和馒头。

(三)课后作业

完成《生物课堂练习册》本节内容

十三、板书设计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与食品制作发酵

二、与食品保存防腐的方法、原理

三、与疾病防治抗生素;转基因技术

四、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沼气池;污水净化

23、细菌评课稿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24、工业评课稿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25、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具体的图形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些概念。对于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外角和定理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起分析、探究总结出所要的结论。通过例题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表述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对角线、凸多边形、凹多边形);

  探索并说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能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与外角和公式求多边形内角的度数和多边形的边数;

  说出正多边形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和计算。

  进一步发展说理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的过程,实际测量,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难点是学会善于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研究多边形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三角板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你能从图7.31中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二)知识点

  我们学过三角形。类似地,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po1ygon)。

  多边形按组成它的线段的条数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n边形。如图7.32,螺母底面的边缘可以设计为六边形,也可以设计为八边形。

26、蝉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听课稿,分享蝉听课感受和记录

蝉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2、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蝉非常喜欢音乐和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教学难点: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蝉》。

    回忆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蝉这种动物的?

    (课文是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和蝉是没有听觉的两方面介绍蝉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部分,了解蝉的发声器官和叫的时间长的知识,感受它对音乐的喜爱。

   1、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蝉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哪儿感受到蝉非常喜欢音乐?

   预设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的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2 师引导:从这些话你读出了什么?

   3 师引导:把大家的理解可以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出示: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师引导: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原文,看看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4 师引导: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①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装有响板。发声器官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②蝉翼后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可是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蝉牺牲了很多为了他所热爱的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引导学生体会第一段是客观地介绍,第二段用了拟人的方法。

   5(比较点)在这篇课文中,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

    预设:(1)让读者更爱看,吸引读者。

       (2)感觉蝉像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为了音乐,把自己的内部器官都缩小了,更能说明它太爱音乐了。

          师引导:也就是说这样写突出了蝉喜爱音乐的特点。

       (3)感受到作者对蝉充满喜爱。

   6 总结:拟人手法的运用有哪些好处呢?进行归纳整理。

   7 让我们体会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评读练习指名读

    师引导:你还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蝉非常喜爱音乐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

   1 学生抓两个月之久和不离耳畔体会蝉在夏天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叫的时间很长。

   2 你很会抓重点词语体会,那么长的时间,蝉的歌声却不离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欢音乐啊!

   3 请大家带着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4 其他同学,你从哪儿感受到蝉喜欢音乐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见它们扒在柔枝上,无论在饮水和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蝉在行动和饮水的时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动物在喝水时是不会发出叫声的,可是蝉无时无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爱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5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蝉对音乐的喜爱?

    出示:所以我想,蝉这样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预设:它喜欢音乐,也想让别人欣赏它唱歌,从强硬和强迫可以感受到它爱音乐,别人不听也不成。

   6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蝉》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过各种拟人(板书: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书: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深奥的科学(板书:科学)生动(板书:生动)的表现出来。你愿意试试吗?

    虽然这对大家来说是个挑战,但老师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开动你们的脑筋,一定会写得精彩。

  四、以读代讲,自主学习蝉是没有听觉的。

   1.师引导:蝉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它却没有听觉。这个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2.全班交流

    师引导:作者是怎样知道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预设:第十自然段: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蝉却仍然镇静地继续发声,好像没事人儿一样。

    1一般的昆虫,你只要靠近它或发出声响,它就很快飞走了,可是你在蝉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点反应也没有,和原来一样。

    2师引导:谁来读一读,让大家听出蝉什么也听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师引导:作者还用方法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呢?

    学生回答:做试验

    1谁来读一读那次试验,其他同学注意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土铳的声音特别大,像霹雷一样,但是蝉却没有任何的变化。并且还做了两次,足以说明蝉是没有听觉的。

    2师引导:土铳的声音那么大,而蝉却没有丝毫改变,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既然拍手吹哨子这么大的声音蝉都没什么反应,还有必要用土铳做两次实验吗?为什么?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五、法布尔简介

   1通过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师可补充介绍: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昆虫,由于家境贫困,读中学的法布尔辍学了,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昆虫,他放弃了做大学老师,即使食不果腹,法布尔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着昆虫。在他57岁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一个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地方,法布尔给他取名为荒石园。经过法布尔的精心种植,荒石园变成了有鲜花、野草和各种各样昆虫的美丽家园。他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把劳动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写进了《昆虫记》。法布尔曾说: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够埋葬在荒石园,也希望我的灵魂能够继续研究我的昆虫朋友们。

  六、扩展阅读《蝉和蚁》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昆虫记》中的几篇文章,请大家读一读,这些篇文章和《蝉》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一、蝉和蚁

  七月的夏天,阳光高照。各种昆虫口渴难当,四处跑来跑去寻找水源解渴。这事可难不住蝉老兄,它在树干上面,随时可以用它突出的嘴一根藏在胸部的,尖利而又精巧的吸管刺穿大树的表层,于是就有了饮之不竭的甘露。喝饱了甘露,它就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

  可是,每当蝉喝甘露时,总会受到骚扰。蝉喝树汁难免漏嘴,一些汁液就顺着蝉开凿的泉水口流出来。这时,饥渴难当的昆虫马上发现了这个资源,于是跑过去哄抢。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就是蚂蚁。它们享用了蝉的劳动成果,不但不感谢,反过来欺负蝉,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暴徒,竟然反客为主,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走,真是可恶。

  蝉的好心好意却换来了以怨报德,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凿的井,悄然离去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了,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蚂蚁就计划着下一步如何去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

  由此可见,蝉是勤劳的,自力更生;而蚂蚁才是懒惰的,不劳而获。

  二、蝉的地穴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

  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三、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感受法布尔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七、作业布置: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摘抄文中的拟人句。

  板书设计:

                  人性

          22 蝉  拟人     科学生动科普  散文

                  人情

蝉评课稿第二篇:

《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体悟生命意义;

2、了解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品文,悟情,悟理

【教学难点】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由春天的鸟鸣引出夏天的蝉鸣,学生谈对蝉的印象入题。

二、初读感知

集体朗读,处理重点字词。

再读,说说作者对蝉的感情变化?

在引导学生阅读中,通过抓关键词梳理:知知不休拾得病蝉了解生活历程赞生命意义(宽恕)

板书:【烦叹赞(敬)】

【十七年一个夏天:好好活!】

三、品读悟情

1、十七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值得吗?请用规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争鸣)。

引导学生关注五个夏天:是巧合,还是作者匠心独运?

师:讲述鹦鹉与蝉的寓言故事,学生谈感想

2、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夏天是短暂的、普通的,但对于蝉来说呢?请用蝉的口吻,以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 的夏天,因为 写两句话。

2分钟左右写。生展示,师生评点,升华。

3、小结:本文写法: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再次带着感情的变化,集体朗读全文。

四、深化悟理

蝉的生命意义:好好活(延续生命,歌咏生命)!

我们的生命意义:怎样活?(联系经典著作中的人事、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各抒己见,师评价提升)

(引入张一麟同学读书笔记中的几句话)

五、课外练笔

本文是一篇散文,却如一首哲理诗歌,语言隽永,用词典雅,涵义深邃。老师结合课文内容,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蝉之歌》。师生共读、品赏,并以此为范例,任选一种微小事物,以 之歌为题写一首咏物小诗。

蝉之歌(PPT)

你是七绝的圣手

婉转清音吟诵岁月的平仄

你是虔诚的圣徒

十七年的蛰伏,浴火重生的蜕变

只为夏花般绚烂的一季

秋风颜色里

当晚钟响起

让斜阳为你刻下生命的墓志铭

【教后记】

本节课教学结束后,结合自己的反思及评课老师的意见,梳理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优点和亮点:(1)教学设计精要,文本研读精深,重难点突出,课内外结合较好,对上好本课做足了功夫(如对五个夏天的关注,如引入学生读书笔记内容,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拓展适度,体现了读、品、议、悟、写相互结合、层层深入的过程,(如巧妙设置以蝉的口吻写一写这是一个 的夏天,因为 ,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3)语文功底较为深厚(别人评语),如随机讲述寓言小故事语言精美而又寓含深刻,对学生理解蝉的生命意义是有效提升,再如改写范例诗歌《蝉之歌》,对学生既有写作引领又有美的熏陶。

2、问题与不足:我自己反思为三不,即不自如(调控)、不灵动(情绪)、不简洁(内容)。(1)时间掌控不合理,前松后紧(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对前半部分作者情感变化的梳理耗时过长,后半部分最能体现本节课亮点的如教师写作范例等时间过于紧张,对于学习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法这一难点突破用时不够;(2)内容取舍不灵活,教学显得有些生硬。对于学生能读出、读懂的,就没必要再反复纠缠。如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比较容易就能到位,但纠结过多;如学生写话这是一个 的夏天,有的学生写的已经很好了,而且有高度有深度,只需做好点评,而没必要再去冲绳;再如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了,就完全可以舍去鹦鹉和蝉的寓言故事,讲了也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3)完成教师预设较多,学生活动偏少,应该让学生更多一点朗读训练,也可以将本文与《贝壳》进行联读教学;四是课堂随机艺术不够,互动不够热烈,对学生情绪调节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的点评艺术性还需要提高

3、原因及思考:一是理论不够,缺乏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境界做指导,读名师大家很少,教学设计的视野和格局不够大;二是钻研不够,长期以来按部就班、墨守常规,对教材研读不够系统,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不足;三是实践不够,没坚持周周研,天天教,尤其是近四五年来公开课经验几乎为零。对此,自我确定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基本思路为:自我研究实践学习借鉴名师进行修正再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具体计划是:学理论与磨课同步进行,将初中语文作为重点研读内容同时了解高中教材体系,精选七、八年级代表性的课文进行独立备课上课反思,借鉴,修改再上课,在反复研磨中提升。

27、黄鹤楼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听课稿,分享黄鹤楼听课感受和记录

黄鹤楼评课稿第一篇: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惆怅、失落、孤寂

颔联↗ ↘岁月苍茫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思乡、忧愁

尾联↗ ↘悠长缠绵

黄鹤楼评课稿第二篇: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 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学习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重点: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

二、整体感知

1.抽一个学生读,纠正读音。

2.集体朗读,圈出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愁)。

3.作者为何而愁呢?请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的意思。看看诗人登上黄鹤楼之时,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三、研读诗句

1. 想到: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日的仙人和黄鹤都已飞去,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还有王朝的更迭、功名利禄、恩怨是非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看到: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3.作者为何而愁?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齐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6.小结: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李白受崔颢诗的启发,后来在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七律)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引用神话传说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草木茂盛 欣欣向荣

日暮乡关何处是, 景:暮色沉沉,烟波浩渺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28、金刚石、石墨和C60评课稿

常温下稳定

乙 橱 丙 橱 丁 橱

氧化铜

五氧化二磷

这些题考查了碳的物理性质差异原因、化学性质,将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三题照应了开头,实验室是如何将购买的活性炭分类保存的。

[布置作业]

做一做:

1、把一根石墨电极或6B铅笔芯和导线连在一起,接通电池,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2、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在碟子底部上收集炭黑

选做题:设计实验证明金刚石、石墨、木炭都含有碳元素。

开放性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的兴趣融入到生活中,选做题供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完成。

[结束] 出了商店,看着商店的名字卖炭翁,大家提议:可以将名字改为卖碳翁。在教师的肯定下,结束了愉快的购物之旅,也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29、正多边形和圆评课稿

内角 中心角 外角 3 4 6 n 探究4: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半径 边长 边心距 周长 面积 3 4 1 6

2. 若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与半径的比为1:2,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3.如图是一枚奥运会纪念币的图案,其形状近似看作为正七边形,则一个内角为 ___度.(不取近似值)

4. 要用圆形铁片截出边长为4cm的正方形铁片,则选用的圆形铁片的直径最小要____cm.

5.如图,M,N分别是⊙O内接正多边形AB,BC上的点,且BM=CN.

(1)求图①中MON=________;

图②中MON= ;

图③中MON= ;

(2)试探究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的边数n的关系.

【答案】

1.

2. 3

3.

4.

5. 120 ;90 ;72

六.板书设计

正多边形和圆

七、作业布置

课本P6练习 练习册相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

30、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而本节的内容紧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它体现了运动的观点,是研究有关性质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认知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合作研究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由观察得到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和圆半径大小的数量关系对应等价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渗透运动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与圆的相交、相离、相切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学生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他们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初三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解力,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整堂课紧紧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模式,并发挥微机的直观、形象功能辅助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3、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4、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5、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6、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引入新课

1、微机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作者的孤寂之感。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只有烽火台的浓烟直冲天空,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到的将是这样一幅几何图形: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几何图形呢?请同学们猜想并动手画一画。

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引入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探究情况

展示动画但不明示学生三种位置关系的名称

教师板书题目

观察思考,动手探究,交流发现

通过直观画面展示问题情景,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

启发诱导、讲解新知,探索结论;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概括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2)如何用语言描述三种位置关系?

(3)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不能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组交流合作)

2、讲解新知: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小结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

(3)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大胆猜想,探索结论:

微机演示三个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

(当dr时,直线在圆的外部,与圆没有交点,因此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d=r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dr时,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反之:若直线与圆相离,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切,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交,有dr吗?

总结:

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在第(1)个问题中,学生如果回答从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上来进行区分,则顺利地进行后面的学习;如果回答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比较圆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大小进行区分,则在补充交点个数多少的区分方法。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完成

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教师重复演示引导学生探索,学生归纳总结之后教师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回答,并强调: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观察、思考、猜测、概括

学生回答问题,概括定义

学生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归纳总结,获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通过学生概括定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1、学生是否有独自的见解;2、学生能否理解互逆的关系。如有需要,教师应在课中或课后加以解释。

(三)

讲练结合,应用新知,巩固新知

已知圆的直径为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1)3cm ;(2)5cm ;(3)7cm。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已知Rt△ABC的斜AB=6cm,直角边AC=3cm。圆心为A,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BC与⊙A相切?

变式训练1、在上题中,圆心为C,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直线AB与⊙C相切?

变式训练2、在上题中,若将直线AB改为边AB,⊙C与边AB相交,则圆半径r应取怎样的值?

组织学生完成,引导学生探索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收集信息评估回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全体学生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

观察分析,独立完成,同桌点评,自我修正

观察分析

积极思考,

小组交流

合作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本环节中,一定要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

(四)

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在某张航海图上,标明了三个观测点的坐标,如图,O(0,0),B(6,0),C(6,8),由三个观测点确定的圆形区域是海洋生物保护区。

求 圆形区域的面积(取3.14)

某时刻海面上出现一渔船A,在观察点O测得A位于北偏东45,同时在观测点B测得A位于北偏东30,那么当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明白解此题的关键是:圆半径的大小、点A的坐标。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的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问题。

分组讨论,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但也是学生因疲劳而注意力易分散的时期。如果教师此时教学设计得当、选题新颖,由于学生前面已尝到成功的甜蜜,则会乘胜追击,破解难题;否则学生会就此罢休,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五)

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一、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直线名称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多少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注意数学语言的简洁、准确

学生回答,同时反思不足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

(六)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阅读教材55、56页

P56练习1.2.3

提高练习:台风是一种在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范围内肆虐,房屋、庄稼、汽车等将遭到极强破坏。2006年8月7日,台湾省的东南方向距台湾省500公里处有一名叫桑美的台风中心形成。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4级,每离开台风中心30km风力将降低一级。若此台风中心沿着北偏西15的方向以15km/h的速度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到的台风风力为不小于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台湾省会受到桑美台风的影响吗?

若会受影响,那会台风将会影响台湾省多长时间呢?最大风力将会是几级呢?

本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设计提高练习,旨在培优,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渗透爱国注意教育。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作准备的理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方法、能力和数学的思想,同时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本课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配以美伦美奂的景色,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例题和提高练习的选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觉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

课前设问,呈现本课知识目标。课前的3个设问,直奔主题,学生对本课应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重点分明。

变式训练,把学生置于创新思维的深入培养过程之中。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而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的去挖掘教材,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1、三顾茅庐评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听课稿,分享三顾茅庐听课感受和记录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一篇: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   纶巾(guān)  末胄(zhu)

愧赧(nǎn) 倾颓(tu) 存恤(x)

殆尽(d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n)   顿开茅塞(m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三顾茅庐评课稿第二篇:

《三顾茅庐》评课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