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8 18:22:07 A+

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0课竹节人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猜谜语。

一、导入。

出示第三单元单元导读页面。

生齐读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杨绛)。

齐读语文学习要素。了解本单元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出示竹节人图片,揭示课题。(师板书:9.竹节人)

二、检查预习,明确学习任务。

1.出示三行生字,一人读一行词语。(师正音),关注疙瘩的偏旁,指导书写疙瘩。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介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指名朗读阅读提示。

师:你们从阅读提示中知道了什么? 生答。

师生交流:对,阅读目的不同,关注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

(师板书:阅读目的 关注内容 阅读方法)

师生共同明确本篇课文的三个学习任务。

三、学习课文关于玩法部分感悟方法。

1.师:任务一,要我们干什么?

生: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老师板书:制作(玩法))

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你们打算怎么来读文章呢?

生答,师引导。(师板书:浏览查找。)

师:浏览课文,找到跟竹节人有关段落前面打上一个,完成以后立即举手。

学生汇报交流。(老师继续板书:制作(玩法) 3、11、、12、15)

大屏幕出示相关文章段落。

2.师:要写制作指南,找出来还不行,还要做什么?要关注什么? 生:

师提示:步骤,工具。要找出材料、工具、步骤,能不能快速浏览? 生:

师:要仔细读,认真读,在书上圈画。(板书:细读圈画)

3.学生读文,在书上圈画,小组合作填写学习任务单。

(找到和制作竹节人有关的段落,是引导学生完成竹节任务一学习单)

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投影仪展示)

其他小组补充(师:说过的就不要再说了)。

师:那么为什么要不按书上的内容写下来? 生:

师:对,一看就懂,简洁明了。

4.师生一起小结方法。像这样梳理概括(师板书:梳理概括)

大屏幕出示学习小伙伴的话,全班齐读。

(个人表示不确定当时出示的是这个小伙伴)

四、指导学习关于玩法部分运用方法。

师:竹节人怎么玩?读课文,告诉别人怎么玩。找出跟玩有关的动作。

学生汇报,讲竹节人玩法,教师点评。

(此环节学生尝试学习玩法部分,关注教别人玩竹节人这个小任务,说说看之间打算怎么样来完成这个小任务,先指名说说,学生自主学习)

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竹节人玩法,

师小结(关于有目的的阅读策略):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大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第二课时:

一、完成任务二运用方法。

回顾上堂课所学,有目的的阅读。

1.师: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出示阅读提示的三个任务)

生: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师:给我四个字。)

生:体会乐趣。(师板书:体会乐趣。)

师:说说你们打算怎么来完成?体会乐趣,要关注什么?

生:关注玩法。 生:关注玩的过程。 生:关注玩时的心理。

出示学习小伙伴。

学生自由读文,快速找出相关内容。

2.师:体会这些乐趣,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师生:朗读课文 做批注。(时板书:朗读 批注)

师:用这两种方法自己读文,体会乐趣。

师:做竹节人有哪些乐趣?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也体会到乐趣? 生:老师也玩。

大屏幕出示老师玩竹节人的片段。

师:老师在玩竹节人时念念有词,老师在念什么?

生畅所欲言。齐读文段。

大屏幕出示学生玩竹节人场景的语段。

老师引读三个招式。师生想象场景,学生齐读。

(黑虎掏心 泰山压顶 双龙抢珠)

师: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招式?

(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师指导读拟声词,读出节奏。

3.小结。(大屏幕出示学习小伙伴:)

师:从文字中体会这些人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像这样,阅读目的变了,阅读方法也会调整 批注、朗读。

(任务2的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还用了批注朗读的办法,独立运用方法做任务)

三、做任务3运用方法。

大屏幕出示任务单(课文导读页),明确任务3。

1.师:这个任务要我们干什么呢?生答。(师板书:讲述故事)

师:要建好这个故事,我们要怎么做?

生:要把情感放进去。

生:要简洁明了地概括内容。

生:仔细想想,讲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

大屏幕出示:

学生梳理相关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

2.学生上台脱稿讲故事,教师点评(想象了画面,扣题),并引导学生评价。第二位同学再上台讲故事。(大屏幕上出现故事题目)

3.师请第三位同学上台讲关于张老师(上课老师本人)的故事。

4.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三、课堂总结学法,激励运用。

师:同学们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策略叫做(有目的的阅读),原来阅读是可以(有目的的),下次拿到一本新书,我们要先想想什么?

生:目的。生:困惑。生:

回到单元导读页,齐读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

师小结:如果想听音乐,我们要去(生答),如果想看书,我们要去(生答),如果想填饱肚子,我们要去我们要去(生答)杨绛先生告诉我们,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

四、推荐阅读《图说中国传统玩具游戏》。(老师解说,大屏幕同步出示书页内容)

2、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及教学目标:

这是二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安排的第一次口语交际,话题聚焦有趣的动物,要求学生向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讲清楚动物有趣的地方,让别人听明白。

教材首先列举了鹦鹉、萤火虫、松鼠等动物的有趣的特点,教材图文并茂示出示了没有脚但爬行速度很快的蛇,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变色龙,只能站着睡觉的高个子长颈鹿,走路会分泌黏液的小蜊这组动物围坐一起,可爱有趣,引发学生对动物趣闻的好奇和思考。

引导语和小贴士从两个方面作出提示和要求:

一是把话讲清楚先想好要讲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吐字要清楚,这是讲清楚 的基本要求;

二是听明白听 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通过向同学提问和交流,听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侧重训练学生如何讲清楚,如何听明白,并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种动物, 能讲出有趣之处。

2.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趣的动物,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借助插图,感受有趣。

(1)师:同学们,动物双语学校开学啦!你们看,已经有几个同学早早地来到教室里了。

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快看,它们是谁?你能说出它们身上有趣的特点来?

学生交流。

生:我看到蛇来了,它虽然没有脚,却可以爬得很快。

生:我看到变色龙也来了,它最神奇的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身体的颜色,这样让敌人无法辨认,从而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生:我知道长颈鹿有一个睡觉的秘密,那就是它可以站着睡觉哦!

师:同学们真是动物的好朋友,都能把这些小动物有趣的特点介绍出来。

2.自主选择,介绍动物。

(1)师:你能根据平时了解和观察,用两句话简单说说一个动物有趣的地方吗?同桌互相交流1分钟。指名一组同桌向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评。

(2)师:动物双语学校开学仪式是有趣的动物都要上台介绍自己,可是有一位动物朋友临时有事不能赶来,它寄来了一段录音,想不想听?(播放录音:大家好!我的体型很小,身体软软的,背着重重的壳,像圆圆的房子。我喜欢在雨后爬来爬去,不过爬得很慢。遇到危险就缩进壳内,对方就拿我没办法了。你们猜猜我是谁? )

师:你们猜这是哪种小动物?

生:蜗牛。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听到它说自己身体软软的,背着重重的壳。

生:它说自己爬得很慢。

生:它介绍了自己的特点,遇到危险就躲进壳内。

师:对了,你们听得很认真,一下子抓住了它的特点,包括它的外形、习性、能力,不过,蜗牛还有更有趣的地方呢,大家一起读一读。

(出示材料: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亮晶晶的路线,那是它分泌的粘液。这些粘液可以降低摩擦,帮助蜗牛向前爬行。

(3)师:这么多有趣的动物。每一个都有自己有趣的特点,有的是外形很有趣,有的是有特别的生活习性,还有的拥有了不起的本领。(相机板书:外形、生活习惯、独特的本领)

你们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有趣的动物,有的同学还能从同一个动物身上发现几个不同的有趣的特点,真了不起!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观看视频,围绕有趣指导。

师:河马老师介绍了大熊猫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走路时的姿势一摇一摆特别可爱。

生:熊猫贪吃竹子的样子憨态可掬!

师:同学们如果能抓住动物有趣的特点来介绍,大家一听就记住了。

2.围绕吐字清楚指导。

师:河马老师讲得怎么样?

生:讲得很清楚,没有多余的话,不啰嗦。

生:河马老师介绍的时候眼睛是看着大家的;音量适合,听着很舒服呢......

师:对了,我们每个同学介绍的时候也要口齿要清楚,每个字都发音准确,说话的速度也不能太快,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听清楚。

3.围绕有礼貌地提问指导。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问时,用上了请、谢谢这样有礼貌的词,和我交流的时候面带微笑,真好!这样有礼貌地交流才会得到对方的认可。

师:要做到有礼貌地提问,就要认真听别人的介绍,当遇到没听明白的地方时,可以举手发问,发问时也要做到吐字清楚,还可以用上请问等礼貌用语,对方回答完问题后要说谢谢等。

三、练习表达,展示交流

1.学生借助模板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动物也练习介绍一下吧!

同桌互相练习。教师巡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小组内交流

3. 班级内交流

利用口语交际单,从表达与倾听两方面做出评价。

4. 出示图片,说一说你喜欢的动物,说清楚他们的外形和有趣的地方吧!

5. 出示资料袋拓展

五、小结

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小动物,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或户外活动的时间,更多地了解他们,我们也知道了向别人做介绍时,要做到吐字清楚,听的时候要认真思考,有问题时可以有礼貌地提出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3、二年级上册2课我是什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2课我是什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更是一个谜语,介绍了水的变化和为人类所做的好事与坏事。本文采用拟人的手法,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两个:一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二是借助图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时已经进行训练,本节课教学除了识字、写字、读文外,要再次进行强化,让学生渐渐形成能力。课后题正好体现了这样的训练点,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可以借助文中插图,辅助示意图完成。第二题,体会落打飘的意思,再说一句话,仍然可以借助插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体会,并拓展思维,学会运用。第三题,读记灌溉田地、发动机器等短语也是积累动词的短语,这些词语比较难,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借助插图,读懂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件提示《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重点),还积累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动词。今天,我们继续用上这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一篇课文。

2.揭示课题,指导读出问的语气。

3.借助插图,猜猜我是什么?

生:云、水、冰雹、雪

(上节课忽视了学生大多读过《小蝌蚪找妈妈》,在借助插图,了解小蝌蚪身体的变化时没有做到有所侧重,浪费了不少时间。通过这样的检测,发现大多学生没有看懂课文,接下来的教学重点也心中有数了。)

二、初读课文,初识生字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根据学生的情况,强调容易出错的生字。

(本学期生字较多,抽查时尽量选择可能不会全部认识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准学情,好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自由朗读课文,特别注意刚刚同学们容易读错的生字,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反馈:一共有5个自然段。

三、随文识字,了解我的形态变化

1.课文最开始就说我有一个本领,就是会变,读。做做扩胸运动,识记这两点像个八,方向朝外。(板贴变)

2.读第一自然段

我变成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变的?

(1)自由读。

(2)我变成什么?什么情况下变成的?

生: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

生:我变成了极小极小的点,连成一片,漂浮在空中,成了云。

(根据学生的回答,简笔画画云、汽)学生勾画。

相机识记极,组词。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

生:很小很小。

生:小得不能再小。

(3)师生合作读。师第一句。男生第二句,女生第三句。

(4)不仅我会变,云的衣服也会变,会怎么变呢?借助白云、乌云、云霞的图片,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5)再读,读出我的多变。

3.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我还会变成什么?

(2)抽生读。

(3)生:变成雨、冰雹、雪。(简笔画,学生勾画)

相机认识越、滴。

越,想着走字旁,你会组什么词?

(跨越、越过、一生组跳跃,做做动作,猜跳跃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旁?板书:跳跃)

滴与之前学的什么很像?(摘)联系之前的字源,强调里面是古。

(4)雨、冰雹、雪是怎么下来的?

借助雨、冰雹、雪的图片,分别读句子,想一想,这三个词能换吗?为什么?

(不能换,因为雪很轻,就可以飘下来;冰雹很重,只能打下来;雨不轻也不重,就是自然地落下来。)

用手模拟雨、冰雹、雪,做动作,感受三个动词的用法。做到冰雹时,学生还说到了可以用砸

(5)想象生活中的场景,你能不能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说。

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1.复现词语。

晒太阳 变成 一片 傍晚 水滴 越升越高 极小 海洋

2.书写。

重点指导极海

复习昨天写左窄右宽的字的写法,重点关注高矮,高低协调才好看。

教学反思:今天的教学努力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了调整。课前原本根据文本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3自然段,但是在教学中,只上了1.2自然段,因为时间比较充裕,学生的说话也比较精彩,有的小朋友在用打飘落说话时,还关注到了事物的色彩和样态。但是,对朗读的指导还弱化了点。下节课,可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角色体验,读一读。

4、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1课小蝌蚪找妈妈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年级上册24课风娃娃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年级上册24课风娃娃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风娃娃》一课,以儿童化的语言写出了风娃娃的善良、可爱和傻气,告诉了学生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意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本来预想的教学设计是先解决生字词障碍,再读课文1-4自然段。谁知课刚上了十几分钟,学生就呈现了疲惫的状态,有一部分同学基本都没听讲了,低着头做自己的事。我以为是课堂纪律的问题,于是停下来,整顿了一会儿纪律,就接着开始上课,可效果还是不理想。听着稀稀落落的读书声,我也没了兴致,感觉课越上越索然无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要把学生培育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激情对课堂至关重要。激情的课堂,教师的教态要有激情。对于低年段孩子,课堂上教师趣味性和儿童化的语言非常重要,恰当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会让孩子们更愿意亲近课堂。激情的课堂,教师的引导调动要有激情。当创设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时,他们自然就愿意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进课文。激情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要有激情。教学方式既要切合实际,又要富于变化。当课堂拥有千变万化的面貌时,学生自然会对上课产生新鲜感。激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和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课堂上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老师一味地强调知识性,忽略了课文的人文性,孩子们很难感兴趣,更不用说静下心来学习。

推荐理由:善于反思,才会前行地更稳、更快!拜伦曾说过: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微风吹来,也许会泛起层层涟漪,但绝不会掀起大的波浪。那么,怎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呢?相信刘老师的思考会带着你我共同思索!

摘取自网络

6、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了解童话的三大特点:奇妙的角色、奇妙的情节、奇妙的想象,对阅读童话有兴趣。

2. 学生能掌握阅读童话的两大方法:想象角色、想象情节。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故事,看看你们能猜出故事的名字来吗?

第一则(师读):猛一看,这些锡兵长得好像都一样,但仔细看就会发现,最后浇铸出来的那个锡兵只有一条腿。《坚定的锡兵》

第二则(生读):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三则(齐读):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一块奶酪》

2.小结:孩子们,这三则故事都是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童话王国,看看在那里会有哪些奇妙的人和奇妙的事儿。

3.板书:奇妙

4.齐读课题:在那奇妙的王国里。

二、想象奇妙的角色

(一)感受童话角色万物皆人的特点。

1. 根据音乐猜角色

(1)在这个王国里,住着许多我们熟悉的老朋友,他们藏在音乐中。听,有哪些你熟悉的老朋友?

(2)小结:是的,这首歌里还藏着

2. 根据图片描述角色

(1)他们还藏在图片里呢。谁来猜一猜?

(2)生上舞台,游戏规则:坐着的孩子根据图片描述该角色的外貌,或者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不能直接说出角色的名字。(训练学生的表达,拓展中外童话)

图片一:美人鱼《海的女儿》(动物)

图片二:玫瑰花精《玫瑰花精》(植物)

图片三:匹诺曹《木偶奇遇记》(玩具)

3.小结:你们发现了吗,不论是动物、植物、玩具,都和人一样会说话,有喜怒哀乐。

4.板书:(想象)只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世界万物都能成为童话中的角色。

(二)将自己想象成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一只不好看的小鸭子,在安徒生的想象中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角色,他就是《丑小鸭》。

1.初步感知丑小鸭的形象

(1)自由朗读《丑小鸭》片段,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

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对他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他,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小鸭想。

于是他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他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太累了。

预设:生1 可怜 (追问:从哪里读到的?别人的行为、语言)

生2 沮丧 (追问:在哪里感受到的?丑小鸭的动作、心理描写)

(2)A.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B. 生1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2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3)谁再来读一读。

2.想象角色,体会人物形象

读要读出人物的心理情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岳老师有一个锦囊妙计送给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1)出示文本,大声自由朗读。

后来一天比一天糟。

大家都要赶走我,连我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对我生起气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啄我,小鸡打我,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我。于是我飞过篱笆逃走了。灌木林里的小鸟一见到我,就惊慌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太丑了!我想。

于是我闭起眼睛,继续往前跑。我一口气跑到一块住着野鸭的沼泽地里。我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我太累了。

(2)采访:把自己当成了丑小鸭来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小结:这就是岳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一个阅读童话的方法。

(出示小贴士一)

我们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世界,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4.齐读阅读片段2:我们一起来化作小鸭子,再来读读。

三、想象奇妙的情节

1.和老朋友们会了面,来认识一些新朋友吧。看看在他们身上会发生哪些奇妙的事儿。

2.根据图片猜情节

(1)出示图片,这是箱子。生活中,他能用来做些什么呢?

(2)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他又会有什么奇异功能呢?出示视频。

(3)你觉得这个飞箱怎么样?

小结:是啊,神奇的飞箱还带着商人的儿子经历了许多奇妙的事儿呢。

3.这些都是源于安徒生的想象。现在,该你们发挥想象啦。

(1)出示图片,这是黑天鹅,他又会有什么奇妙的经历?大胆猜!

(2)生1。(看来,你跟安徒生的想象一样大胆;看来,你们的想象还不够大胆。)

(3)读:太阳一落山,这些天鹅马上就变成了十一位美貌的王子。《野天鹅》

小结:孩子们,在童话王国里,箱子会飞,天鹅会变王子这些奇妙的事儿就是故事的情节。

(4)齐读:在童话王国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妙不可言。

4.根据文本猜情节

(1)擦涂,师讲故事。

(2)根据文本,猜情节

瞧,这是一粒大麦种子,是一个女人从巫婆那里求来的。女人把种子种进花盆里,很快长出了一朵红花。这是一朵很美的花。女人说,同时在那美丽的花瓣上亲吻了一下。突然

(3)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4)小组讨论:

a.猜一猜: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b.说一说。选出小组内最富有想象力的成员。

(5)小组分享。同时在那美丽的花瓣上亲吻了一下。突然

(6)大家真敢想,让我们看看安徒生的想象。

出示原文:

(师读)突然噼啪一声,花开放了

(生齐读)在这朵花的正中央,在那根绿色的雌蕊上面,坐着一位娇小的姑娘,她看起来又白又嫩,又可爱。她还没有大拇指的一半长,因此人们都叫她拇指姑娘。

小结:孩子们,这是岳老师送给大家阅读童话的第二个方法。

(出示小贴士二)

当我们读到某个特别精彩的片段时,我们会忍不住想象故事的情节,甚至还会想出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也是阅读童话的方法想象情节。

5.板书(情节)

四、设计童话角色、想象情节。

1.想象家们,我们已经来到了奇妙的王国的最后篇章。在这里,鱼会变成美人鱼;玩偶会成为匹诺曹;黑天鹅会变成王子。看看你手中拿到的物品,它们又会变成什么?它们又会遇到哪些奇妙的事儿呢?发挥你的想象,赶紧创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童话王国吧!

2.(音乐)生单独完成奇妙童话卡。

3.小组分享。(投屏展示)

(动物:狐狸、啄木鸟;植物:玫瑰、土豆;工具:橡皮、地毯;空白)

7、三年级上册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记录:

一、字词学习

1. 认识人物:青头、红头

2. 出示生字(带拼音)开火车读

3. 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4. 交流难读句子、难写生字

师:看看这些字,你觉得哪些容易写错?

让我们拿起手来,一起写写(书空)

5.这些是老师最容易错的字(标注:旅、怜、救、流、算)

打开语文书,在空白处选两个自己最容易错的字,抄写下来

6.玩听写游戏。一个小朋友念一个字,其他学生听写。(请了)

二、学习红头的旅行路线(课后第三题)

1. 提出最难读懂的地方?

(生提问,共提出了10个问题)

2. 走进最难的问题

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用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

生:卷到嘴里、 吞到肚子里去、喷了出来

师相机板书

3. PPT:(牛的胃的肚图)

谁能来讲讲红头在牛肚子里的过程?

PPT演示:吞到了第一个胃,接着到了第二个胃,然后就到了第三个胃

师:这就是小红头在牛的胃的过程。牛吃东西就是这样的,一起读:

红头在牛肚子随着草一起移动,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到了

4. 师讲解反刍

5. 根据示意图讲解旅行路线,请生说,同桌两人说

6. 板书:喷字。师:小朋友,我们就要这样学习,从不懂的地方学。红头在牛的肚子里转了一圈出来,能活过来,是谁啊?青头。

三、体会青头和红头的友谊(课后第二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

生默读,勾画,寻找。(师:找到第一处就标一个①,第二处就标一个②)

2. 生1:它不怕疼痛也要救它(师板书:不怕痛)

生2:他们捉迷藏也说明他们是好朋友

生3:青头急忙问。青头很焦急(师:你不仅找到了句子,还进行了说明。师板书:急)

生4: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师:这是在鼓励它。一边教它方法,一边鼓励它,真是好朋友啊。)

生5:青头又跳到牛身上,安慰它(师:安慰它,原来是蟋蟀在地上说,看到红头被卷进去了,青头跳上去了,隔着肚皮说。刚才谁提的这个问题,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6:不要哭。(师: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有说明去开导它)

生7:红头最后见到自己的好朋友,都流泪了(师:嗯,会感恩)

师:我们不仅在文中找到了依据,而且已经在说明了。现在我们连起来说一说,看看同学们会不会。当红头被卷到牛的肚子里时,青头非常着急,并且不顾自己的疼痛,要救它的朋友。当红头被吞到胃里去的时候,红头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当红头非常悲哀的时候,青头还要不断地鼓励它。当红头觉得绝望的时候,青头还要不断地给它树立信心。当红头最后出来的时候,红头还要不断地开导它。这样的朋友,才叫非常要好的朋友。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后第一题)

1.师:学童话故事,读着读着,这样就读明白了。并且,我们也明白了故事中蕴藏的道理呢。学童话故事,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找到的好朋友的句子,我们学童话故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学习内容,那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喜欢朗读吗?那我们看7到12自然段,找到了吗?再找红头和青头的语言在哪儿,找到了吗?

3.同桌两人一人扮演青头,一人扮演红头,就读他们两个的对话。

4.请生上讲台合作对读。

5.师:她读的最好的是哪里?我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读得这么好,我来试试啊。(师动情且有点夸张地读)

6.师:为什么要表扬我,我哪儿读得好?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哭的感觉

生:你读青头的时候,读出了着急的语气

生:你读的每一句话都很有感情

生:你读你在哪儿这一句读的很快。读得伤心得时候,很伤心,感觉要哭了。

师:我听懂了,你们表扬了我三点。那我把我朗读的窍门跟你们分享。

7. 同桌两人练对话,注意语气,感情,画面。

8. 请同桌两人读一读。

9. 师生合作读。师读提示语,生读语言。

五、总结学习方法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读一个童话故事,知道了牛吃草的特点,知道了青头和红头是一对为别人着想的非常要好的朋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这些方法,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课文通过描写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小心被牛吞进肚子里,另一只利用知识帮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的事,让学生知道反刍这个知识。

课文以对话为主,有着丰富的提示语。为了让孩子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在指导朗读,红头拼命地叫起来救命啊!救命啊!时,开始孩子们读得很平淡,我提醒他们注意提示语拼命地,结果一下子炸了锅,孩子们大喊大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看着同桌发笑,有的还做起了鬼脸,他们不是在读课文,只是单纯地觉得很好玩。眼看场面失去了控制,我及时叫了停。让孩子们静下来默读课文,通过提示语去细细体会红头此时的心情。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红头,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想?你又是什么心情?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指名让孩子说,并让她带着这种感受,走进红头的内心去读。效果比刚才好了很多!

在指导读青头的话时,我引导孩子通过一些关键词,去体会青头的心情变化。在体会红头和青头心情变化的基础上,让孩子练习分角色朗读。

在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多学习知识,要珍惜朋友,遇事不要慌张,要动脑筋想办法等等。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课文,更是让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进入到孩子心中。

8、三年级上册9课那一定会很好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9课那一定会很好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那一定会很好》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种子不断产生愿望,而奇妙的是这些愿望竟然都实现了,最后种子在经历完生命的体验之后,又回到了生命的原点,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适合学生继续学习在童话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为下单元培养学生预测做铺垫。同时课文情节反复,结构清晰,适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讲讲故事 。让学生体会到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及愿望实现之后的满足与幸福,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

教学时,我关注到文中多次出现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它既是童话主人公每一段历程中产生愿望时的心情独白,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又突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体现了本课的人文主题,因此我以那一定会很好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从上课伊始,就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体会期待愿望实现的美好心情;接着找出种子四次产生愿望时想法,这四句话里都有那一定会很好让学生通过找读,进一步体会种子对愿望的期待之情和它盼望愿望实现的乐观态度;再从这四次那一定会很好出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种子只要有了愿望,愿望就能在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实现的奇妙而美好的历程;接着出示给学生其他植物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用产生愿望的原因,有了愿望,做法,愿望实现这样的结构练习说话,学生在说的时候,就又一次感受到了那一定会很好中这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中,我遵循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既重视抓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又绝不忽视本课的训练目标,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课堂上,从最初回顾看过的童话,练说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让学生既感受了童话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又让学生重新感受了学过的童话中神奇丰富的想象,到指导学生从易到难,由最简单的种子变化的几种事物的填空到有一定难度的种子的愿望和实现愿望之后的变化 ,再到最难的按课文描写种子每种变化时的结构:原因、愿望、做法、结果来进行复述,过程中采用了由扶到放的做法,学习复述的同时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种子产生了哪些美好的奇妙的愿望,又是怎么样奇妙地被实现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充满希望的美好和梦想实现的神奇,感受到了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力,再将课文中种子的历程与人对比,初步感受到童话中的想象其实就缘自于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之后出示图片练说其它动植物生命成长中的历程,既为本单元习作编写童话进行训练,也是对复述训练的升华。

总得来说,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我最初的设想,但因为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只有一课时,因此时间的把控上还是有些紧张,在复述时也应该把文章结构板书出来,让学生能有更明确方法去概括复述,今后我还将再努力训练,真正实现既简约又丰满的课堂。

教学反思2

课文无论是种子钻出泥土,成长为一棵大树,还是大树被砍倒后被人们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贯穿其中。要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这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快乐的心态很重要。因此,教学中抓住含有舒服的词语的句子反复读、感悟、体会,效果还不错。《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意在让学生感悟信守承诺的重要,两篇课文的不同点因为学生年龄小,说不全面,需要好好引导。

9、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7课一个粗瓷大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目前我对略读课文的想法是:略读课文多数是叙事,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梳理故事脉络和品析人物形象,朗读可以放低要求,因为这些文章本身较难朗读,且语句并不会很美。

2. ian连起来读yan,lian。

3. 课堂前5分钟抽学生上台听写,效果不错,较高效。昨天教授的生字,第二天及时巩固,即及时复习。

4. 期末复习阶段要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适用于整个学期的任何一个时期)

5.生字的学习,要带入词语、句子当中练习,这样效果更好。(还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教学反思2

《一个粗瓷大碗》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的课文,本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从送碗到还碗,从盛饭到倒饭,到最后又丢了碗的过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本课既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又要让学生体会深刻感受赵一曼高尚的精神品质。

板块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试课的过程中发现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仅仅停留在老师指导学生句子的品析上,抓魅力星值华而不实,教学过程缺少梯度。如何把联系上下文方法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品析人物品质,实现自主实践和感悟,是需要思考的方向。所以最终稿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以下修改:

我们以赵一曼的四个动作为教学,猜测她的心理想法,感悟她的品质。以学习小伙伴的微课作为教学支架扶学,放手让学生独学、合学,孩子对赵一曼各个举动与语言背后的情感感悟更加深刻,朗读自然也更加入情入境。这样的设计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了,教学过程也如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有了明显的梯度。

10、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灰雀》这篇课文刚刚讲完,我自认为教学效果并不好。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发现惹人喜爱的灰雀丢了一只时,遇到了捉走灰雀的男孩,他通过语言的引导,让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同时也写出了男孩的诚实。

一开始,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年纪比较小,问题不能太多,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就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课文写了列宁,灰雀,男孩之间的一件什么事?2从哪些地方可以可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3、男孩为什么不敢说出实情?这样,将问题集中在一起,学生在寻找答案的时候目标十分明确,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列宁爱灰雀,不仅仅体现在对灰雀美丽的外型描写,从灰雀失踪后列宁着急、担忧地到处寻找以及和男孩的对话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主要采取抓重点词语理解、换词、删词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这一部分是孩子们很好理解的。而后面男孩为什么不敢讲,他心理的变化过程是比较难教学的一部分。于是我紧紧抓住从哪可以看出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来展开教学,男孩说话的吞吞吐吐到后来肯定地回答列宁一定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他意识到自己过错并打算弥补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男孩所说的三句话来体会男孩的心理,着重训练了省略号和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流畅。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明知灰雀不会讲话为什么不问男孩子而要问灰雀昨天去哪了?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还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列宁爱灰雀但更爱男孩的情感。

整堂课下来,预设的教学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学生表现特别好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但是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不少。对于朗读训练还要更加落实,训练一定要有梯度,同时因为紧张在教学过程中落掉了一个问题没解决,之后想起再补上就出现了问的问题比较突兀的情况。这一切都得感谢组里同伴的评课,让我及时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只要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

本节课聚焦人物对话,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本节课的朗读我设立了三关,谁顺利闯过这三关,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星。第一关,读通人物的对话,第二关,读出人物的心情,第三关,读懂人物的心理。第二关通过添加提示语,同学们在提示语的帮助下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关,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会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再通过朗朗的读,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今后在指导朗读上还需要加强。

11、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语言生动丰富。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美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从读词语入手,到句子的情境式复沓读,配乐师生承接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问答读,再到段落填空读。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形式不同的读,贯穿了整堂课,从分析课文内容转变为朗读语言,培养语感,感受文本传递的语言魅力。

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读着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12、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经典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老师细致解读文本,熟悉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情为首要,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课堂。

一、以读为主,发现美

小学诗歌教学向来被认为是难题,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的诗歌欣赏引导,因为孩子们没有生活积累,所以诗歌教学经常变成了诗歌背诵课或者诗歌字面意义的解释课。这样的课堂,只能使孩子们欣赏诗歌的兴趣慢慢磨灭了,也就对诗歌意境美和情感美趋于麻木。

温故知新,随着引导学生背诵描写风景的古诗词,将学生轻松地带到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并且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第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第二,要读出诗的节奏;第三,要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诗歌本身就是和着音乐而生、而长的文学珍宝。课堂上有自读、领读、范读、引读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梯度的读。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与孩子们天生的韵律感达成共鸣,因此孩子们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也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教师的指导非常到位,引导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理解,看着老师的手势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赏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潋滟一词的理解,在诗中是个难点,抓住潋滟、方两个词,做足文章,结合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引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做比,更好的理解了诗意,更好地引导理解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情。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读诗的方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

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一次的小练笔:西湖的景很美,但是它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生态城,生态城是不是也和西湖一样,晴方好雨亦奇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你心目中的生态城的美景。

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全诗的意境整体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情欲浓淡,存乎一心,各得其所。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潋滟、空蒙这两个词语知音、明意。再放到句子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大意。教学诗句时,借助音乐唤醒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色,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引发了学生对西湖美景的遐想。更为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千古一比做好铺垫。

这节课设计了五个版块,视频导入、初读感知、品悟积累、再识诗人、总结回顾,各板块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在一次次想象体会中走近西湖、走近诗人,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与爱怜。诗人苏轼在第二单元和学生初相识,在第六单元和学生再相遇,于是对诗人有了一个初识和再识的版块,再识的部分对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些难度,走近一首诗还得走进一个人,课堂扩展了《饮》的其一,还有这首诗和诗人之间的人生关照,让学生看到一个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苏轼。

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源自教师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在文本中发现学生不易觉察的具有语文学习的价值的要素,并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判断将其转化为新颖的设计问题。与平常处见奇崛。形成教学设计的坡度。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审美性。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多实践。

在备课过程中很感谢两位教研员老师于老师、阎老师拨云雾 ,指方向、名目标、给方法,一次次耐心指导,感谢李校长每一次的鼓励与指导,也感谢身边同事的无私帮助。

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要收藏,希望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旅行。

13、三年级上册16课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6课金色的草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听课记录:

板块一 谈话导入

1.平时见过什么颜色的草地?

(板书:的草地)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金色的草地

(板书:金色的 金色写的大一些)

3.谁来读?

谁能读得让我们有画面感?

本来是绿色的草地,怎么变成金色的呢?

板块二 聚焦第一段(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1.请一位同学读一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

2.你发现了吗?草地为什么变成金色的了?

生:蒲公英盛开了,所以是金色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盛开吗?(全部都开了)

生: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所以草地是金色的

生:因为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全是蒲公英

生:我有一个问题,我见过的蒲公英是白色的。

师:是啊,那个是蒲公英的绒毛

生:这片草地很大

师:是的,远远望去,就是金色的草地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注意这些红色的词语(一大片、长满了、盛开、金色)

师:文字是有画面感的。读了这段,你的眼前有没有看到这样生动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好多的蒲公英在草地上长满了

生:我看到的是,我在金色的草地上奔跑

师:想象画面的时候把自己也放进去了

师:带着刚才的想象,带着刚才脑海里的画面,我们再读一读。

板块三 聚焦第三自然段

(理解变化、留心观察、持续观察)

1.师:你们看,作者能够留心观察(板书:留心观察)所以他窗前的那一片草地就有了色彩,就有了特别的美。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我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留心观察的,他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

2.师:他发现了什么呀?谁来说说,他最先发现的是什么?

生:蒲公英早上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绿了。

(板书:早上 绿色

中午 金色

傍晚 金色)

3.师:谁能连起来说说蒲公英的变化?

4.师:你觉得应该如何观察,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光靠一次观察不够,要留心观察,得长期的、持续的、多次的去观察)

(师板书:持续观察)

5. 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红色字体,我读黑色字体(师读时间)

6. 看看作者还有什么重要的发现?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重要的发现

PPT出示: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边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7. 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加上一些动作,把这个变化讲清楚,这样更厉害!同桌两人先互相说说,尽量不看书。

8. 请生上台当小老师,讲一讲蒲公英的变化。(请两个学生)

板块四 聚焦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个草地是怎么变的,很有趣,很好玩。看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来读一读。

PPT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最喜爱的一句话

2. 你喜欢吗?想不想我们校园里也有这样的草地?看你们朗读得怎么样子。

(生齐读)

板块五 再读第三自然段(仔细观察)

1.师:作者是怎么把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面对更高的挑战,让大家当一回小小研究员。你来看看,这些标红的字,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发现看见仔细观察标红)

发现:以前没有感觉到的

看见:是发现过的,所以用了看见

3. 师:仔细观察这个词语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这个词语很重要

师:我们把这个词语读一读。原来,除了时间上要持续观察,我们还要仔细观察(板书:仔细观察)

4. 师:你想象一下,他是怎么仔细观察的?你能不能想到那个画面?

生说用手摸,蹲下身,用放大镜等

5. 师:我们同学做研究者,就要这样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奖励大家,给大家看看向日葵、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视频)

6. 生说变化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写生动,这部分的描写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2、3自然段还应该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2、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14、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课走月亮评课稿听课记录

师:点苍山山脚下有一棵大青树,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大青树下的小学》。

师:课文写的就是云南。看插图,衣服一样吗?白族在中秋之夜走月亮的一种习俗。

读题,打开课文,找出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走月亮。

生:第三自然段:这时候走月亮。

师:一起读。

师:什么叫走月亮?

生:就是在月光下散步。

所以课文一开始就写了读第一段。引读第一二段。

读了这两段话,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怎样的月亮?

生:柔和、明亮的月亮;像是被洗过一样的月亮。

师:那是非常明亮的。非常美丽。

生:像盘子一样圆的月亮;一个闪耀的月亮;仿佛是用圆规画的一样圆。

读课文。

师引读:月亮升起来了,它就照亮了

照亮了整个的村庄、整个的山村,整个的世界对吧?

师:从天上往下照,从远处照到了近处,一连用了4个照亮了

再读句子。引读,这时候

师:走月亮,不是我一个人走,而是我和阿妈一起走。这句话还出现在哪里?

第五自然段,在哪里走月亮画出在溪水边

师:他们曾经在哪里走月亮?生:稻田里、村道里、果园里。

师:都是走在田地间对吧?

师:这是第三次出现,还有吗?看看文章的结尾。

在月夜里。

师:我们来看走月亮,我和阿妈走在月光下,走到了溪水边,我们走在田地间,走在月夜里。

师:你看,走月亮,走到了溪水边。看到了这样一条小溪流,生读文。

读了这一段,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条小溪?

生:一条在月夜里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的溪水,流进了一个个小水洼。溪水倒映着天空上月亮和星星的倒影;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映射着月光的一个月亮;我仿佛看到了山山草和野花长在溪边,小水塘抱着一个月亮,那里那里好多的月亮跟着水流在流着,还有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引读课文。生个别读,读出月光闪闪的小溪。

走在这样的小溪边,心情怎样?再读课文。

师:有一个同学说,这段话写得真美,但是有一个字用错了,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香味应该用什么字?飘。

流着香味不是用错了吗?

生:扑鼻而来,一直没有断;山草和野花、落到了小溪,带着它们一起流;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是和溪水融为一体的,溪水流到哪里,它们的香味也就流到哪里。

师:香味是闻到的,水流是用眼睛看到的,叫视觉。香味只能用闻,是嗅觉。飘着香味,香味就是山草、野花的,而流着香味,香味就是小溪的了。一个流就把你的眼睛和你的鼻子打通了,融为一体了。

所以这条溪不仅仅是小溪了,前面可以加一个什么字?香溪。

师:这条小溪还流着月光,月光只能看见的,现在不但能看见还行,还能用手摸得到了。

这个月光不是月亮的,现在成了谁的?小溪。

所以小溪还可以叫什么名字?月溪。

用了一个流字,小溪就成了香溪、月溪。美不美?他故意用错了一个字就有了诗情画意,一起读。

那位同学说这里还用出了一个字,怎么可以用抱?倒映在水里应该用映。

生:写出了可爱的小水塘,要是用抱的话就可以形容出它的可爱。

生:拟人的手法。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小水塘当作人来写。

把月亮当作小娃娃,对了,那个水塘就是妈妈。

妈妈抱着一个孩子,这样的一个情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感觉?

美好的、温暖的、很幸福的感觉,快乐的感觉。

15、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 课堂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 什么意思?

师总结: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这样的能力,今天来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如观察的,观察了什么,怎么观察的。

二 整体感知

1、第一自然段教学:

写了什么?

除了位置,还有什么发现?

太棒了,随处可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样常见的事物仍然值得留心观察

2、看其他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3、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有哪些,谁能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

漾、爪子、相当牢固、逐渐

作者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的句子

三、小组自学

1、小组自学,找出仔细观察的方面

(巡视,表扬勾画的同学)

2、小组交流后,点一组同学展示 师点评合作的有效性

3、时间的词-连续观察

细微的观察-动静结合

蜗牛的比喻-形象

4、请同学打分,展示小组选择最佳倾听小组

5、老师幻灯片砖石各个时期的爬山虎,进一步总结作者的观察细致

四、课堂活动

1、如果你是植物园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别人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要抓住什么词?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思考后,站起来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2、同学讲解+动作表演,师点评

3、一脚一脚教学,师通过动作表演说明为什么是一脚一脚而不是一步一步。

总结升华-仔细、连续观察

思考:

1、训练点明确,授课围绕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两个方面进行讲授

观察什么,即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把握,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的内容

怎么观察,即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语,去了解观察的奥秘细致、连续(表示时间的词)

2、对抽象化的教学具象化操作,如在讲解蛟龙的爪子和蜗牛时,强调把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实物,就是形象

3、通过创设情景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当小小讲解员,讲解爬山虎如何爬,怎么讲到重点,讲得生动,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动词运用的准确。

导入时,强调观察是把文章写得形象生动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跟叶圣陶老爷爷学习如果通过观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会不会更好呢?

16、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10课爬山虎的脚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课堂中的学习应该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7、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四年级上册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听课记录及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

18、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五粒豌豆在豆荚成熟裂开后,飞向广阔的世界后,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事情。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落在了顶楼一个长满了平台的裂缝里,默默发芽、长叶、爬藤、开花,给病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的愉快和生机,成为了她生活的动力。

昨天晚上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有点困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思考半天,正好看见了第二单元的引导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意思是学习最怕的是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正好用疑这个字,让学生知道在学习中多多提问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本课的第一步提问是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即让学生在读课题的时候养成提问的习惯,也对本课阅读策略提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本课之前,因为这篇童话较长,所以我们首先是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是第一次默读的要求,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第二次默读,我就要求他们边读课文边提问,随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学生积极提问,不论问题好坏,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我选择了一部分写到了黑板上。

接着学习课文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在哪里提的?有没有质量?

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读第二句,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胡浩彬起来回答说:为什么豌豆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呢?这个问题想对比较简单,孩子们都能够回答出来,我相机跳到了第三自然段,让孩子们在刚刚的问题上,加深一下。就这样,有些部分的问题,我让学生来提,其余学生来回答。他们很喜欢来提问题,虽然有时候提的点和我预设的不一致,我也耐心的引导着。课堂就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编排有系统性,有设计感,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提问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教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提问,更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本文的课前导语中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所以是常识性的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后练习中的三个问题,难度相比课前导语来说更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一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二是通过教科书来提醒,即在小组问题清单的旁边以小泡泡的形式来提醒:可以针对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来提问。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9、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教学反思2

像这样的经典文章,在小学能读,放到初中也能读,在备课的时候就一定思考一个老问题:用文章(课文大多是单篇文章)的方式教还是文学的方式教?

因为这篇课文被放在这个单元的这个位置(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我毫不犹豫决定用文章教学的方式来教,课时有限,就要取舍,因此我把教学的目标依然锁定在单元目标内,还是运用本单元前几课一直在练的方法,梳理作者的写作顺序,品读词句时着重于用五官感受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像这样的文章,在语言风格和人物情感层面,孩子们能理解到哪一个层次,是有差异的,但了解行文顺序,知道作者写了哪些画面,对繁星有什么样的感情,却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

上这一课时,环节、提问大都沿用了空中课堂的设计,尤其是对文中所写三个看星时间的背景说明一说出来,孩子们对为什么第三段写得最为具体,此时对繁星的情感又有了什么变化,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问星星在天上,人怎么能在星的怀抱里时,一个孩子回答:虽然星星离得很远,但在作者心里,离它们很近很近,有了星星的陪伴,他就不再孤单了。回想这个回答时,我又突然想到,其实这课中三幅繁星满天的画面,不也是有着由远及近的变化吗?密密麻麻的星星是远的,只能感觉到多;光明无处不在尽管微小,却已比童年时看到的星星更亮,我也看得更久;摇摇欲坠一直到星的怀抱繁星于我已越走越近,走到我的心底深处去了。

20、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3课现代诗二首之花牛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为什么是一穗剪秋罗?

穗,做量词使用的时候,形容一个多籽的植物。而剪秋罗的花其形像穗头,花瓣多,和许多多籽植物的果实很像。这里的一穗,不是一朵的意思,是一堆的意思,说明花牛坐下压扁的剪秋罗有很多。

2.这首小诗里有时间顺序吗?

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借助文中插图,标画诗中出现的景物,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想到的画面。刘同学站起来说:早晨花牛吃饱了,就到草地里坐着,它把一穗剪秋罗压扁了;中午它在草地里睡觉,白云过来给它遮阴;下午花牛在草地里走来走去,小尾巴甩得滴溜溜的;傍晚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落下西山的青峰,归去了。

这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很吃惊,我没想到花牛歌里还有时间的顺序。我觉得这个同学的理解很精彩,这样来想画面,不仅有了事物,还有了时间的概念,画面更清晰了。而且花牛一天的行为都有了,更表现了花牛生活的悠闲、快乐、美好。

3.花牛歌可以改成花牛行吗?

不可以,因为歌可以是歌唱,可以是欢歌,这个字就透着欢快与美好。改成花牛行,就没了这种情感与韵味。

2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出塞曲》

2、 导入

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谁能说出是哪一篇?

提问背诵 明确学法:

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朗读指导。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自主探究以下三个问题。时间是10分钟。(屏幕出示学习向导)

1、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图景。

2、你能猜想一下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吗?

3、你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含义的吗?说说你的感悟或疑问。

2、小组交流,准备发言。

3、 班级讨论,交流对话。

4、 视频播放,深化理解。

5、 背诵全诗

(五)知识拓展,延伸训练。

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在老师为同学们编辑的《唐人七言绝句一百首》中,收有边塞七绝14首。课前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首自学,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学的收获吗?

(六)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七)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有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许就是你与小学师友依依惜别时的赠言,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就是你此时的自信和理想唐诗,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中,最后祝同学们在我们的唐诗之旅上坚定地走下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教学目标1

1.认识砚、乾、坤3个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塞下曲》《墨梅》。

3.能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思,感受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格。

4.能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感受诗人淡泊名利、自信昂扬的精神品格。

02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边塞诗王昌龄的《出塞》。

2.出示课题,介绍塞下曲是古时的一种军歌。

3.了解作者:卢纶,唐代诗人。他少年时代家境并不好,后来走科举之路,又多不顺利,但后来在诗坛却名声渐盛。他交游广泛,是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二、自学《塞下曲》,讲述大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准单于的单(chan)。

遁是形声字,有逃走的意思,所以部首是走之。遁和逃意思相同。

雁字是半包围结构,撇要写得舒展。

2.借助注释自学古诗,读懂诗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预设:夜静月黑,雁群惊飞到高空,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适,将领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将士们的弓刀。

3.想象画面,体悟精神。

(1)齐读第一、第二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大雁惊起,单于领着手下的士兵仓皇适逃,狼狈不堪。

(2)齐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仿佛看到将军正准备率领轻装骑兵夫追击,刹那间大雪纷纷扬扬,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3)从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画面中,你读出了将士们的什么精神品格?

预设:不畏严寒,勇敢,奋勇无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熟读成诵。

22、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安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安慰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材反思1:

本节口语交际课上,我先创设情境给予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为后续讨论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然后创设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练习劝告,巩固所学的要点。表演后及时进行评价----进步的方面进行发扬,不够优秀的方面鼓励进行改进这方面还有欠缺;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中发现很多孩子的表达不能抓住要点,说话缺乏条理。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偏多,应该多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

教材反思2:

教案:

一、导入

1. 故事导入二年级,开幕式。一个小女孩儿的小白鞋被踩脏了。伤心极了。一群小可爱围在她身边,你一言我一语......没一会儿,小女孩破涕为笑了...... 一个善良的人,一定是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别人安慰的人。

2.打开话题,谈谈你的烦心事儿。创设交际情景。

二、教学安慰

1. 孩子,说出你的烦恼。随机点播:找同学安慰。认同态度 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我愿意分担你的痛苦。为对方宽心 凡事想开些 痛苦被稀释 给出解决办法 消除顾虑另辟蹊径描绘蓝图 减轻痛苦耐心倾听,分析原因。表示理解,为他宽心。(认同、鼓励、相同事例、换个角度想一想.....)想出办法,从心出发。真心实意 给人鼓励 设身处地 出谋划策 问 赞 帮 逗

2. 同桌悄悄的说一说,解答。

三、利用方法,解决案例。

1. 演示小丽要转学创设情景:下周你就要转学了,你是小丽。同桌来安慰。

四、拓展升华安慰的方式有很多;

一个静静的陪伴 让他哭 让他说完 给他自己消化的时间 痛苦就消化了一半

一个温暖的拥抱,传达你的懂:我很明白你,我很懂你,我 即使你的世界已经糟糕透顶,我还愿意给你拥抱 一个耐心的倾听...

有时,只是需要一个听众而已.

每个人都羡慕大雄有哆啦A梦,因为我们都渴望有人无条件的支持我们,理解我们。当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是一个陌生人,在他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安慰去抚慰他们。幸福的生活,正是由这些暖心的瞬间组合而成。

23、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画片是孩子们的最爱;四年级的学生对动画片也还是兴趣盎然,因此,我以看动画片为活动前奏,让孩子们在观看动画中亲自体验眼睛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我采用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方法,如眼睛的作用,简单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孩子们欣喜地发现本节课的内容竟是自己最熟悉不过的生活经历,于是发言也就争先恐后,欲罢不能了。本堂课的最后我提醒学生善待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的眼睛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明亮!

教学反思2

1.这节课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游戏,看短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地探索、快乐地学习,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24、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翻开《桂花雨》,沁人肺腑的清香四处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雨洒落的是琦君童年的欢乐,多年后对家乡的追忆怀念更融入在那细细密密的桂花雨中。琦君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将我们带到她儿时伴随桂花香味的乐趣中,闻花香,摇花乐,点点滴滴尽是思乡情。

杭州也有桂花,那一处小山即是风景名胜地满觉陇,著名的满陇桂雨美得过分。秋风乍起,纷纷扬扬的桂花从天而降,满地的桂花花瓣像铺了一层金沙,又似薄薄的金雪。满陇桂雨虽美,但毕竟代替不了儿时摇花的乐趣,更无法慰藉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桂花雨》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琦君的母亲。琦君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她的伯父伯母家中,文中的母亲便是伯母叶梦兰。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与痛失双亲的孤独感并没有烙印在琦君的身上,《桂花雨》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活泼开朗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这得益于叶梦兰细心的照顾和倾心的疼爱。有人说,读琦君的文字就像翻阅一张张老照片,隽永却不乏清新,琦君的很多作品当中都是关于家乡的,其中缺一不可的人物就是母亲叶梦兰,如《粽子里的乡愁》、《春酒》等,激发学生对琦君作品的阅读兴趣,可以以母亲这一形象为依托,搭建阅读桥梁。

教学《桂花雨》,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感悟到琦君对故乡的思念,这份思念寄托在笨笨的桂花树上,浸泡在浓浓的桂花香里,融入在纯朴的摇花乐中。引导学生通过看树、闻香、摇花、悟情感悟对家乡的思念,再过渡到琦君的简介,引出母亲叶梦兰,通过阅读《粽子里的乡愁》和《春酒》的片断,体会母亲的形象,推荐琦君的儿童文学作品。

一、感悟关键词,感悟的应是一颗语文的心

体会关键词语的内涵,以点带面式地加深对文本的感受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课文中有一个字:浸。在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是: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在这里浸可以理解为淹没,说明全村淹没在桂花的香气里,强调桂花香气浓郁弥漫。一个学生理解为泡在液体中,并将桂花的香气想象成液体。这是一种丰富的想象、丰盈的情思,而这正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源头活水,是具有欣欣向荣般言语生命的有力呈现。是在于她有一颗语文之心,一份对于美的高度追求之情!而我却果断地下了个错误的结论,以标准化的答案一票否决孩子的才情,这正是语文教学中不可饶恕的浅薄。

如果我的脚步放慢一点,放大她无邪的言语诉求,问问她是否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该多好。退一步看,我这种将浸字的几种解释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选取最合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种标准化的答案行为是学生放飞想象力的大敌。从研究型的学语言角度去误读语文,学习言语,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何不围绕这个浸字放开学生的思绪,让他们在桂花香里自由翱翔,想象桂花的香味有多浓郁,以想象来深化对词语内涵的体味,比标准化的答案更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更吻合小语的学科逻辑规律。

二、情在雨中,桂花雨洒桂花情

儿时的桂花雨从何而来,自然要提及琦君的摇花乐。教学中,我将充满童真童趣的摇花乐融入到闻花香中,淡化了教学的重点,没有突显出主旨。

摇花乐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是儿时的一个生活剪影,它承接课题:桂花雨(故乡的桂花雨),启续杭州的秋风乍起时的桂花雨(满陇桂雨),在对比中更突出对家乡的那种深深的怀念,那份家乡情是任何地方的桂花雨所不能取代的,哪怕是被称为三绝之一的金雪满陇桂雨都不可比拟。

《桂花雨》文脉清新、意脉丰厚,它给我们传递了一份浓郁的思乡情,一种对人性的高度赞美!

教学反思2:

一、课文解析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章开篇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喜欢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

1.以读为本,读中感知、感悟、体会、品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品味语言的优美。读文是学习文本的前提,首先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初步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够明白什么是桂花雨。其次,重点段落的精读,体会其中的内涵,感悟作者在文本中字里行间透露的内涵。其三品读句子,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用一定的符号标出来,再指导学生细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把作者的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

2.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知、感悟、理解与体会能力以外,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应该逐步培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阶段目标时提出,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尝试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当然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默读时部分学生只能完成默读的任务,并没有能够完成速度的训练和问题的思考。或许是因为我在时间上没有给足,有好几个学生没有能够达到默读的目标。

3. 利用好课堂的主阵地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只有充分利用好,但是在课堂上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盲目的赶时间,在我看来应该是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不急于为了赶时间而把每一处都教学的很简单,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环节上应该就像课文一样详略得当,方法合理,最终我认为学生都会有收获的。

二、课堂教学的败笔之处

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还是不够,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内容。虽然本节课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特别在指导学生默读思考问题时收的太急,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其次老师牵引的太多,一直牵着学生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体现。形式上看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还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被动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被动的要我学转换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教师扎扎实实教语文,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学语文。

25、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板块一 谈话导入,检查学情

《落花生》这篇课文给自己带来了怎样思考?给自己学习带来了什么变化?(生答)

3.出示四大名著,落花生会在哪本书中出现?(生答)

讲述《红楼梦》227页中有花生的出现,激励学生阅读《红楼梦》。

4.我们国家第一位以落花生写散文、书的作家就是许地山。100多年来,我国写落花生的作家很少很少。与无数作家写过的其他动物、植物对比,落花生只有许地山写过。引导学生尝试写。

版块二 跨学科学习,激发读写兴趣

1.出示曹植《七步诗》,生读,聊内容,写到了庄稼豆。

2.出示古诗中的庄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稻花;杨万里《石榴》中的石榴;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的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板块三 关注时间词,借目录明写法

1.《落花生》课文里,有两个时间词。出示《落花生》中的两个时间词一个月今晚。

提问:几个月只写了一段,一个晚上却写了十四个自然段,为什么?(生答)

2.介绍《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出示书本第1-10章。猜一猜,课文可能出现在哪一个章节?(生答,说理由)

3.出示《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出示书本第10-20章,学生再猜课文可能出现在哪一个章节?(生答,说理由)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第11章,后面内容是12章。第11章占了10页,为什么作者将11章写得很简单?(生答)

比较散文与传记的区别。散文要详略得当;传记越详细越好。

板块四 拓展阅读,读透落花生

1.补充许地山相关资料。

许地山是否按照父亲所希望的做了?怎么才能知道他按照父亲的希望做了?(生答)

26、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

开课伊始,教师请学生再读课题,然后,自上节课的从色素、身段的角度感受到作者笔下优雅、清新、淡雅的白鹭就像一首精巧的诗出发,让学生默读课文六到八段,思考还能从哪里感受白鹭就像一首精巧的诗。学生自学之后,一名学生结合第六段,谈到了自己从文中的一个钓字感受到作者让白鹭动起来了,富有画面感;一名学生同样关注的是第六段,但这名学生谈到的却是自己从镜匣有心人中读出的白鹭的美;第三名学生起立为大家朗读了课文第七段,并抓住文中的悠然和望哨谈到了白鹭在树顶望哨的美;第四名学生则从第八段中的恩惠和低飞中看见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于是,教师分别抓住学生从第六到八段的内容中提到的钓望飞,引发学生对这三段话中对白鹭各种姿态中的行为之美的关注。(板书:行美)在这个环节,学生虽然结合六、七、八段所描写的画面,给出了教师想要的回答,但我以为,教师还能从哪里看出白鹭的精巧的问题是不恰当的,三幅优美的画面,三个充满韵味的场景,与教师口中的精巧有何关联?怪不得学生的回答,几乎无法与精巧对上号。

有了对六到八段的整体印象,教师便先请学生聚焦课文第六段,仔细品味,想象画面,看看自己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白鹭。一名学生表示,自己看到了一只美丽的白鹭,另一名学生更高明,谈到了立于水田里钓鱼的白鹭宛如一幅山水画。教师根据两名学生的回答中都提到的钓展开了一连串的追问和启发。

师:白鹭真的会钓鱼吗?

生:应该是捕鱼、捉鱼。

师:那么,钓鱼能否换成捕鱼捉鱼?

生:不行,钓鱼显得它有耐心。我见过人在夕阳下耐心钓鱼的画面,那是很美的。

师: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清水田里,看见悠闲的白鹭,那雪白的

生:蓑毛。

师:那全身的

生:流线型结构。

师:那铁色的

生:长喙。

师:那青色的

生:脚。

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感受到,白鹭立在水田中,即使不钓鱼,就那么站着,就很美,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学生语)。

在柔美的音乐声中, 学生将第六段齐读一遍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对画面的想象:

师:放眼望去,远处可以看见

生:高耸入云的山峰。

师:抬头

生:夕阳西下。

师:低头

生:白鹭钓鱼的身影倒映到清水田里。

说到这里,教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高远的天空、透亮的水田雪白的鹭所构成的画面,一面感受着一钓一捕之间,一字千里的境界之差,一面将第六段背诵了下来。

学生背完第六段,教师在课件中出示动图,将一只白鹭嵌入画框,顺势范写嵌字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哪些东西需要嵌,学生谈到了美丽的照片和珍贵的钻石。于是,教师在让学生根据画面取名字之前小结,作者眼里,文中的画面是珍贵、美丽的,因而需要嵌。

巡视结束,教师根据学生板贴的取名字卡,帮助学生梳理出取名的格式,如水田钓鱼为地点+活动,白鹭垂钓图为事物+活动。原本,教师似乎想从板贴的几个名字所共同提到的水田中总结出对地点的关注,不料一名学生却关注了水田立钓图的立,教师因而顺水推舟,请原创学生谈谈这个立中的奥秘。原创学生表示,相比于平平常常的站,立显得更优雅。于是,教师再次表示,站与立之间,一字之差,境界千里。有此认识,教师随即在课件中出示自己下水为一组白鹭图片创作的名字,请学生就眼前图文结合、教师下水的《羽》《晨嬉》和《优雅共舞》谈谈自己的感受。一生谈到,《晨嬉》一词,简洁地点明了图中的时间与白鹭活动,贴合图中内容。教师立即表示,这是抓住特点的取名方法。另一生谈到,《优雅共舞》中,优雅指向形态,共舞乃是拟人。教师肯定了第二名学生的分析之后,当即请学生修改自己所取的画面的名字。在对修改稿进行交流时,教师先请学生关注《镜水鹭渔》,一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肯定了题目中对比喻和拟人的灵活使用后,教师请原创作者说说自己的创作初衷,原创作者表示,自己是从文中的镜匣想到镜,从水田想到水,再将主角定为鹭,最后,抓住白鹭的行为,将渔活用为动词。这一番既抓住了画面内容的重点,又符合文意的取名说明,获得了教师的赞赏。接着,教师再请学生聚焦《山水白鹭》,原创作者自述此处使用的是背景+主题的取名方法,教师显然看出了这个题目的问题所在,于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一名学生表示,这样的题目,既未写明白鹭在做什么,也不能令人对文中所写的内容产生具体的想象,因此需要继续修改。

27、五年级上册11课牛郎织女二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1课牛郎织女二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简要回顾

上节课的故事中,讲到了哪些内容?

牛郎身世可怜;牛郎和老牛(照顾周到、相处亲密)

二、初读故事,概括情节

1、默读:第一个故事的后面部分内容和第二个故事。

2、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织女遭受惩罚;织女和牛郎的幸福生活。

引导补充:在第一个故事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小标题,试一试。

牛郎与织女相见。

1、板书:

身世可怜

与织女相见

遭受惩罚

牛郎和老牛

幸福的生活

2、小结:很长的故事,我们通过归纳小标题,梳理出主要的情节,就是这五个阶段。读故事,不能单单读情节,我们还要读人物形象,感受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是怎样的人。

3、织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勤劳、追求自由

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自私、恶毒

三、想象与表达

1、结合课文内容,自己组织语言,自选一个小标题,来讲讲一个片段。

提供坡度:

①想一想,选择哪一个小标题?

②五个小标题,如果变成五幅画,每一幅画会画些什么?

③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自己的话和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学生分享,相机指导。

如:加上开头牛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母早亡,兄嫂待他不好。;讲故事的语气要有变化;故事内容不要太长,有侧重,有省略;讲故事时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2、用简单的话,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出来。(这是本单元的习作内容)。

(在第一个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朱老师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小标题,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已经能在默读后,较好地概括小标题,并且想象更加丰富了,思维更开阔了。

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时,朱老师让学生想象画面上会画些什么,一下子把故事内容具象化,学生更能清楚地意识到故事中需要呈现的人物、情节等,更加细致而全面。)

28、五年级上册8课冀中的地道战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8课冀中的地道战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其实,我今天的课堂和这个设计很不一样。前面流程基本相同。复习速读方法引入质疑课题借助地图,理解冀带着问题读文,画出不理解的词交流,多种方法理解陌生词语再次读文尝试一边思考,一边提出问题。

然后,问题来了。上课之前我就担心孩子们不知道怎么提问,毕竟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学习,感觉花了大力气效果却一般。本课要求更高带着问题读课文,交流时发现学生问题质量不高,第一个举手的孩子问的是:日本人为什么不用重型武器?我理解学生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是一颗导弹不能解决的。可这和理解课文有关系吗?

我没有责怪孩子,只是提醒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相信他一定能找到答案

接下来举手提问的孩子,是针对课文内容而提,我仍然提示读一读上文他马上找到了答案。我乘机对全班孩子说:像这样联系上下文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还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接着,我带着大家回忆了以前是怎么提问,都有些什么类型的问题,然后在黑板上归类板书:针对课文内容、关于课文主旨、写作手法。复习了提问的角度,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整理出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经过讨论后的问题略微好一点。我从地道战为什么都是写地道,怎么没写战 ?这个稍微有点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计时读课文,弄清每一个段落写的内容,才开始后面的学习

会提问的孩子都是会思考的孩子,教师要有法有序的教会孩子们思考,加油!

教学反思2:

教学设计带有主观性,一旦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也要随之调整,修改、补充,强化对预设教案的调控能力。

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是:小组讨论,在黑板上画一画地道的平面图。这是同学们加深了对地道作用的认识,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地道中加入自己的设计,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实现。

29、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是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围绕这一训练点,本课教学以月迹为线索,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创设情境,引出月迹;默读课文,寻找月迹;研读对话,升华月迹;课堂练笔,拓展月迹。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沿着清晰的教学思路研读文本,感悟语言。运用自读、浏览、批注阅读等策略迁移学法,关注文中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尤其关注语言描写,从而解读文本深层的思想内容。通过本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0、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鸟的天堂》对这届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之前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出现过,在备课时我就有点迷茫:之前学过的课文那我这次应该教什么呢?兰老师在之前的课文中已经对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拓展了写作我是否还要教写作呢?关于教学内容,我听取了傅老师的建议类文阅读。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带学生回顾了作者两次去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并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榕树的大和茂盛、鸟的多和欢快,领悟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二课时让学生阅读了另一位作者的文章《好一个鸟的天堂》,从中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除了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以外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虚实结合、多角度。两节课上完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对第二课时的内容更感兴趣,因为是新鲜的,而课文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再去花大量时间讲授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语文不仅仅是教课文,更重要的是教策略方法。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是我第一次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课,我对于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不是很了解,所以这次的字词教学准备得不够充分。我以为高年级的学生阅读障碍不大,在字词方面的教学可以一笔带过,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了两遍生字后就简单讲了三个词语,未对多音字颤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拓展暇的形近字,致使学生理解不透彻,自然就不容易记住。课后想想,确实是自己不够细心、没有考虑周全,我应把颤的两个读音及组词展示在课件上,而不是口头表述,应引导学生关注暇是日字旁,从而让他们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及应接不暇的意思,并拓展形近字加深印象。

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课时我上得有点糟糕,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积极发言,而我又没有想办法引导,只顾着自己要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导致我在指导朗读环节忘记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只做到了授人以鱼却没做到授人以渔。要是课上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处理节奏、重音的方法,那以后换成其他文章,朗读也不是问题了。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傅老师叫我第二节课把彩虹糖带上,因为有了奖励学生就会更有动力。果真,第二课时的效果确实好很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而我的课也越上越顺利,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自己喜欢的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课后和兰老师、傅老师的沟通,我意识到上课应多多关注学生,关注哪些学生爱发言、哪些学生不爱发言、不发言是因为没听懂不知道还是知道答案却不敢表达,作为一名老师,就应该时刻为学生着想。

31、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3课鸟的天堂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合作学习,学情出发

教学生字词时,老师让学生重点关注暇讲到:很多同学在导学单自学时都认为本课最难认的字是暇,你知道这个暇是什么意思吗?生字词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了为学而教。在梳理文本脉络,让学生填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情景。老师又出示了导学单,进行比较:看到的情景用课文中的句子直接出示好吗?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进行对子交流,并上台展示。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先学后教,也通过师生的交流有效突破了重难点,可以说是非常扎实有效的。

二、合作学习,学生为本

在教学重点段时,老师提出了本堂课的一个主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一株怎样的大榕树,再将你体会到的特点写再黑板上,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说说理由。围绕这个问题,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我们看到学生的合作学习是训练有素、分工有序的,他们在书上圈画批注,低声交流。接着,是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发言后,会提出:谁对我有补充或质疑?引导台下的同学再次进行探讨。而老师,退在讲台的一侧,时而会引导一句:对这句话还有补充吗?并适时出现资料链接和图片,丰富学生的感官。最后,为进一步感受大榕树的生机勃勃和巨大,引导学生进行齐读。我们可以看到,在整节课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

三、合作学习,评价促学

细心的老师们会发现,在黑板的右下方,老师列出了一张表格,横排写着小组名:星河、星空、银河、星辰竖排写着学习状态:独学、对群学、展学、补充、质疑老师在小组交流的时候会进行点评,然后给小组进行评价打分。这样的多角度、多维度评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状态既有一个宏观的评价,也有一个微观的考量,可以说对各小组起到了一个监督、评比的作用,推动了各小组的比赶超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小组合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合作的同时,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促使每个人为了小组荣誉积极表现。

开展小组合作必须要满足三个必备条件。

一、自主性要高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看似无用,其实大用,老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值得学生去探究,并且问题要有层次性,合作的前提时学生需展开充分的自主学习。没有充分自学的小组对话、互学,容易进入一个无需动脑的聊天会。

二、实践性要强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教师要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地。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接受批评、学会组织协调,这是一个长期实践并不断改进的过程。

三、时机性要准

小组合作并不是每节课都合适,它应该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语文课讲究语文味,我们如何在合作探究和书声朗朗、涵咏文字中做到鱼和熊掌皆得,而不是顾此失彼,这是我们应该不断探寻的话题。

32、五年级上册18课慈母情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8课慈母情深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母亲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一个字眼,每个人提起母亲总会在心底涌出一股暖流。在学完《慈母情深》一课,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通过场景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也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懂得了感恩。因此,我想把本课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反思做下浅显的记录。

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此节课我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来设定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朗读主要片段,想象场景,交流细节,从哪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情感体会更深刻。

2.课前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组母亲照顾子女的沙画视频,勾起了学生自身情感上的共鸣,为后面体会文中母亲对作者的爱及母亲的辛苦,做好了情感铺垫。

3.品析重点语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自己圈画出感动的关键词句,并把自己感受写在旁边;再次,进行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补充;最后,全班分享、品析、朗读。整个过程,学生能够准确抓住极其瘦弱龟裂的手疲惫的眼睛等这些对母亲细节描写的词语,来感受母亲工作挣钱的辛苦;还能找到母亲工作环境的场景描写,并想象自己身处此处是怎样的的感受,更能进一步感受母亲的不易,也能体会作者当时给母亲要钱的愧疚。

4.读中悟情:这篇课文很适合感情朗读,我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再练习朗读;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读中体会,情感得以升华。

不足之处:

在感受过作者细腻的描写之后,结合课后选做题,让学生写一写鼻子一酸的经历。可能是学生年纪还小,对于何叫鼻子一酸理解的还不够到位,写出来的小练笔要么是题材老套都是生病了母亲照顾自己,要么是情感牵强。而我的指导也不够仔细,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

后来,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应让学生明白鼻子一酸不仅仅可以指父母之爱,也可以指分别之痛,或是亲人之爱,把学生思路打开,也要引导孩子学习文中学到了场景、细节描写,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写作中,才能处处体现心酸。

33、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7课松鼠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1、了解说明对象松鼠的特征与习性,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体会科学小品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我通过完成填空、自我介绍的环节,先对松鼠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习性。再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点之后,学会迁移和灵活运用。

2、在梳理完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松鼠》一文运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在学生答出逻辑顺序后,带领学生明确逻辑顺序的概念,同时简单复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以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3、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比较辞海词条和课文《松鼠》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不同说明,来体会《松鼠》一文语言的生动性。在对比阅读后,学生表示更喜欢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松鼠的说明,因为辞海词条的语言平实,对于学生来说稍显枯燥,《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说明文的语言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准确。在辞海词条中,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松鼠的体长。在《松鼠》一文中,经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我利用板书将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作业布置方面,学生在当堂练口头作文的基础上,如果能补充介绍小动物习性或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能写成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小品文。回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在大作文本上,将学生的口头练习最后落实在笔头上。

5、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对《松鼠》一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布丰写松鼠,不是完全用客观主义的态度来写,而是带着亲切的情感,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所以整篇文章语言生动,饶有趣味。对待万物,我们应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有真爱,才有美好。

在整节课中,我认真落实了听说读写,围绕着中考考点来设计提问问题。总体来说,预设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各环节的用时和预设的相差不大,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公开课,心情是忐忑紧张的。在讲课结束后,我结合课堂观察和评课时各位老师的评价,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课文《松鼠》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下:

1、专业行为表达: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指导学生阅读和朗读有4次,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有3次,指导学生分析评鉴有1次,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有2次,引导发现并解决问题有1次,点播思考问题的路径有2次,进行思维方法指导有1次,用文本指导审美有1次,重视人文熏陶有1次,讲授精彩之处有3次,重要知识解释准确有1次,关联旧知识和课内外迁移有2次,强调重点恰当有1次,板书运用恰当有3次,点评学生到位有2次,纠错及时有2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方面,由于文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缺失。

根据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专业行为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完成,比如自我介绍时,我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词,就自己先作了漂亮一词的示范。后来我课下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漂亮恰恰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学情分析上,还要再下功夫。

(2)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更有针对性,要学会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总结,不是简单地评价很好、不错等词。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3)预设性过强,引导的语言过多,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用词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炼,有些时候话语过于重复啰嗦。

2、媒体应用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投影预设的课件页面有9次,现代媒体运用有11次,投影学生学习成果有1次,播放声像资料有1次,阅读教科书内容有5次,完成教科书活动有2次,教师板书有4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纸媒教材运用、传统媒体运用和现代媒体运用效果都为等级A。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媒体运用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课堂导入播放海绵宝宝的片段,使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幻灯片重点突出,板书条理清晰。但在播放幻灯片和书写板书时,有时会出现延迟的情况,所讲内容和幻灯片展示没有及时对应上。

(2)由于文体限制,利用实物模型教学和电子模拟实验没有出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3、核心素养培育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语言积累丰富有11次,解读文本精当有3次,表达阐述到位有2次,联想想象丰富有1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有5次,探究有理有据有2次,收获审美体验有2次,发展审美体验有2次,口头书面创作有2次,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次。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文化视野与增强使命感这两个方面在教学中都呈现得较少。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核心素养培育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让学生对比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和生动,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热爱自然,善待万物。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与《松鼠》一文的文体有一定的关系。

(2)文本解读详略得当,但在语言品味板块,留给学生思考感悟的时间还是有些短。对于作者如何做到生动地说明小松鼠这个问题,应该留出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回答。

4、师生交往行为:从指标的数据来看,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有8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8次,教师提问全班回答有5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有4次,学生质疑教师解答有1次,学生交流互相评议有2次,指导学生讨论或辩论有2次,教师激情感染有3次,班级气氛热烈有2次,个体表现突出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针对性有3次,教师点评用语有激励性有2次,有理有据纠错且保护学生自尊心有1次,进行形成性检测有2次,及时反馈检测效果有2次。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师生交往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语言具有感染力,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比重较大,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还是少了一点。教师提问,个体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多,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学生互评较少,这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在点评过程中,针对性不够,很多时候重复使用很好、不错、非常好等词,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并及时地进行总结。

(3)教学预设方面可以更灵活些,不一定要学生答到幻灯片上预设的关键词,对学生多元的想法和感受再包容一些。

5、课堂提问行为:从柱状图的数据来看,问题指向性明确,没有模糊不清的问题。问题类型方面,描述性问题的百分比为43.33%,判断性问题的百分比为23.33%,论证性问题的百分比为6.67%。获得答案的途径方面,42.86%靠阅读教科书和资料,54.29%靠学生思考,2.86%靠学生谈论。应答方式方面,80%为个人应答,20%为集体回答,无合作交流。学生应答水平方面,74.29%的应答基本正确,25.71%的应答正确有逻辑。教师理答方式方面,48.48%为直接评判,48.48%为追问和补问,3.03%为组织评议,无批评或不理睬的情况。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情况总体来较好。

综合各位老师的留言点评,《松鼠》一文的教学在课堂提问行为方面的不足之处如下:

(1)问题明确,针对性强,难度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问题类型多为描述性问题和判断性问题,论证性问题的比重较低,问题的类型较为单一。

(2)获得答案的途径多为读书和思考,应答方式多为个人回答。在课堂问答方面比较缺憾的地方是缺少小组讨论。在课前预设时,关于说说辞海词条与《松鼠》第二自然段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的是学生先集体朗读辞海词条,女生再朗读《松鼠》第二自然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太过紧张,在学生自行比较后就让个人来进行发言回答。教学结束后,我觉得这个疏漏是可以避免的,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也会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教学。

去年六月,我从上海回到家乡,来到昆明三中,转眼一年,秋去春来。怀着对昆明三中的向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捧着一颗炽热的心重返校园,完成了新的人生角色的转变。我听过晨光中最动人的读书声,我看过灿若云霞的三月樱花,我在星光下静静聆听风穿过操场的声音。我遇到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调皮可爱,也认真踏实,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遇到了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们,我在三中的大家庭里被爱和温暖包围着,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三中积极向上的氛围里,我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我坚持阅读教育类书籍和期刊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在学习和培训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打造自己的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这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准备此次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每次磨课,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感谢我的师傅陈玉英老师,安抚我焦虑的情绪,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听我讲课,每一个细节都提出改进的建议。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反思是面莹澈的镜子,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要及时地去调整和改进。我会将此次公开课的收获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站好站稳三尺讲台。

34、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恢弘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长征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与我们生活较远,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长征精神呢?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长征》电影,让学生了解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通过预习收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紧扣腾细浪和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5、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大问题意识是我们讨论与交流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以雨衣为线索,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这个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我们聚焦在作者是怎样写出盼的心理的?第一次试讲,我重点落在了朗读与梳理情节,在主要内容上,出现了理解性错误。另外,王院长指导我列举事例是写出盼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教师不可越俎代庖。于是,我和学校业务领导、老师共同探讨,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对于朗读环节加入了指生分段读文,找一找心理活动的语句,着重指导关键句的朗读,分析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的妙处。这些也都是第二次试讲以后有所发现。对此,有个心得,教学经验往往是每一次试讲以后才出现的,并且旁观者清,执教者本人不但要选择性吸取建议,还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自然的去教学。

试讲第二次的第二天,来到额如小学正式讲课,孩子们的课本中没有预习,课文很干净,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不能表达的很到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拿尺子去衡量他们,所以我努力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去激活文字,读出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都不能归咎学生,教师才是要多多反思,他们是一张张白纸,等待教师去唤醒,用智慧去点拨,课后尽管身边的认可很多,但心底里仍然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对于如何写出盼的心理描写的这个点,还是没有落实啊!所以,从那天以后到现在,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打开这个点,这段时间看了于永正的《儿童的语文》这本书,对于理解学生和解读文本,貌似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对于《盼》这节课的第二课时,我想应该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就是站在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来搭梯子,实现更深一层的学习目标如何写出盼的心理,具体思路为:

1.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能够发现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这些方法才将盼的心理写得有趣生动。

3.运用个性化阅读的语文教学理念,圈画批注。

4.小组交流。(这次出课仍然有许多感悟)

5.全班交流。

6.总结。写好心理并不难,贵在运用事例和真情实感。

我想这样的教学思路就突出了教学重点,即如何将盼的心理写出来的。作为教师真的要有大局观,学会取舍。多有预设,并运用儿童的语言去揭开孩子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另外,一课一得的点,落在哪,怎么落?这也将是我以后思索的问题。

学贵有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如今也用在了我自己身上,问题越多,想要研究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教学反思2:

《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想要穿上雨衣的我对雨天的渴盼,穿着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这篇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画面,文中的我心底的渴盼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表现了童真童趣。

一、研读教材、精心设计。

根据教材及学情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回顾课堂、浅谈得失。

文章内容符合孩子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上有着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字词处理的特别好:验收预习,在检查预习中中发现问题,然后重点读音纠正,生字孩子们把握难点,在这一环节重点指导书写了嚷、唇、酱,酱字不但指导了书写,还讲了字源字理,有助于孩子理解记忆。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也就是孩子们在课堂上词语读得非常的有非常好,有感情,有温度,有声音,有色彩,所以在读文章中引起共鸣的段落,读的也特别好,读出了真情实感。遗憾的是第三环节把握课文的内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围绕主题课文通过哪些事来突出主题,我运用了速读的方法,因为六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已经练习了速度,但是因为我们是初步接触新教材,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方法,但是还不熟练,在这个环节用时最长,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总结这篇课文有哪些事例突出中心用时15分钟,孩子们总结的也不到位。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还发现我有一点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本来孩子总结事例就比较难,但是我用短语的形式来限制了孩子,孩子这一段时间的发言积极性不高。反思过之后,我觉得孩子把握主要内容能说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这一节课,浪费的时间就在于概括事例这个环节。同时补救的方法就是课前把课文读熟练,预习到位,这样可以有效地达成第一课的目标。第二节课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发言,围绕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本文的语言浅显精炼、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所以在一开始讲课,我就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学会在读中感悟。另外,本文以盼为题目,文中始终围着盼这条线索写出了我盼望穿上雨衣时的不同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体悟个别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心理,从而引起共鸣。

三、再度研读、课堂重建。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更多一点的时间来读文,用心关注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言交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另外,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时,教会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语段及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6、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2课故宫博物院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略讲课文,单元目标是针对性阅读,而本课的指导性很强:

一、正文前有一个导语,明确提出了两个学习任务: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二、本文以四段材料展示相关内容,各有侧重点,且形式多样,有说明文,有记叙文,有网页截图,还有平面示意图。

因为有了这些便利,我对这堂课的印象深刻。现将第一个任务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开篇,我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很明确,指令分明,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1)时,黄玉辉、廖锦标等几位同学得意地提示大家可以模仿材料四来画,完全不需要耗费什么精力和时间。我欣赏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批评了他们枉顾教学目标、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学习态度。有了这段插曲之后,全班非常安静,非常配合,教学秩序也顺利了。

在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带着第一个任务快速浏览全文,去分析哪些材料能解决这个任务,且一边浏览一边勾画相应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各材料的大意,从而筛选出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解决任务(1);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材料一的写作顺序、结构,划分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接着,我让孩子们带着这些心得仔细阅读材料一,要求边读边画路线图。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还是会忍不住去模仿材料四,总有依赖和侥幸心理,我及时制止,并明确:自己根据阅读所得画完路线图后再和材料四核对,查漏补缺,回头再读文本核对、纠正。刚开始学生还是很不习惯,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淫威之下,他们不得不为之,看得我不禁暗自偷笑。所以,我在掌握进度大致接近尾声时喊了暂停,现场示范如何根据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与任务有关的段落和关键句子,根据这些提示边画边确认,在画、纠正、读的循环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路线图。

看起来啰嗦、耗时耗力的教学过程,孩子们却很享受,投入度极高,很多学生情不自禁激动起来,巴不得来黑板上画,但我不能在此时将主动权交给他们,因为示范教学注重第一印象的深刻。此时,就连平时投入度较低、容易走神的学困生也伸长了脖子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画了擦、擦了再画

看起来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绘画过程,但我和我的学生却非常快乐。作为语文教学的方法强化课程,我自动摒弃了教学课时的规定,抱定要完成教学目标的初心。我引导着孩子们在这种游玩、给老师纠错的喜悦当中完成方法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课堂,但在教学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堂有效果的课。

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习、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37、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导入

师:一起看黑板,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齐读三遍)

1.看大屏幕:

课后思考和联系一: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打开课文,哪些词语是你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跳过去的?每人说一个。

生:我在读课文时伽蓝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读课文时泼辣奔放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膝髁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错综是跳过去的。

生:我在第一次读课文时,乌桕是跳过去的。

师:孩子们你们刚刚跳过了很多个词语。现在我粗粗一听发现你们刚刚说的一些词语就属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词。有没有孩子知道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大概在什么时候?

师:老师我们带手机不能上网查资料啊。不需要,细心的孩子在这篇课文当中就能捕捉到一个重要的信息。

生:我估计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在1925年前后。

师:凭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这篇文章是1925年2月24日鲁迅写的。

3.黑板出示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师:二月二十四日我们不一定要记,但一九二五年要再读。

师:一九二五年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一百年,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一百年以后的词语和一百年后的词语当然会有差异。

二、进入课文

1.学习字词

石油、鞭爆、膝髁、蒙胧、伽蓝、皱蹙、虹霓

师:这就是一百年前初创时期的词语,很多词语我们现在不说了,那么现在这些词语又变成什么样子呢?

煤油、鞭炮、膝盖、蒙眬、寺庙、皱缩、彩虹。

师: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胧变成眬。为什么课文不把那些词换成现在这些词?

生:篡改不尊重鲁迅。

生: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是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没有这些词语。

师:那你读到的时候什么感觉?年代感。

2.原来《好的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黑板再次出示时间)

3.初读时怎么做我们知道了,那么再读时怎么做呢?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4.在这句话中,就有两个在初读时容易放过的词语,谁来读?

a.读:澄碧荡漾

b.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没有解释要联系上下文。

生:跟水的清澈度有关。

生:澄碧的近义词是清澈。

生:澄碧的近义词是澄澈。

清澈见底、清澄

c.荡漾,这个词和哪个词连在一起,你大概就懂了。

生:轻微波动。联系萍藻游鱼。

生:随着每一打浆,水中荡起了波纹。

师:每一打浆,波纹开始波动。一圈一圈散开去,这就是荡漾。

师:好的故事就和小河有关。

生朗读这句话。

d.师:联系上下文放过的词语并不局限于一句话的内部,有时你可以把眼光再打开,看看前面一段后面一段,以及整篇课文。我们来看。

课件出示:

错综

由错综读一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关键字眼。

生:交错和织就理解了错综。

师:错综交错和织都是指一种事物,有谁知道?

生:写的水中倒影。

师:有难度。不猜啦。太难了。专业不怪你们。

e.出示云锦:

师:仔细看看左边的云锦十秒钟。说说你看到云锦的第一印象。

解读材料。

三、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图片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图片

1.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生:闭上眼睛

生:第三自然段中朦胧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朦胧

生:第十自然段顿时睁开眼将整片影子撕成片片了

这时候作者醒了,说明之前就在梦里。

生:眼前还有几点虹霓色的随影梦境留下的回忆。

师:有没有直接在好的故事找到依据。

生:错综起来像梦境中发生

师:整个光怪陆离、变幻莫测这只可能在梦境中发生。

依据六,继续在好的故事本身找。

生:小船一会在屋子里一会在小船上.

师:这些依据说明这好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梦境里。

2.找出鲁迅先生用的三个词语形容好的故事(梦境)

生:美丽、幽雅、有趣。

师:圈出来。(板书)

3.一起来看看好的故事。蓝色老师读。(配乐)

这样的梦境如此美丽、幽雅、有趣。

我又经过另外一条河(把意象竖着编排)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首诗歌中至少出现了十九种景物。底下还是个省略号。

孩子们,这样写是不是有点乱?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第一直觉。

生: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和谐。

生:这个梦境写于江南地区。

师:故乡的梦。这么多景物排列在一起我们不会感觉到乱,我们感受到和谐、纯洁,感受到美丽。其实这美丽、有趣的梦境还在继续。

4.课件出示: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吧。

师:之前的梦境是个广角镜头,出现的事物太多太多,现在,先生的梦境聚焦了。梦境中有个景物在放大。

师:梦境还有颜色,还是红色。梦境还在继续。读。

课件出示:

大红花和斑红花

师:又是大红花、斑红花又是胭脂水,梦境被染得更红了。继续读。

课件出示: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

师:大红花成了红锦带,多美丽。再看。

课件出示: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师:看,梦境就这样聚焦在了一丈红,孩子们发现没有,在梦境当中写到了那么多和红色有关的事物。我们来读一读红色有关词语。

生读。

师:梦境一般什么颜色?灰色。鲁迅先生的梦境有颜色还是以红色为主。

生:红色给了我一种光明和正义的感觉。

生:红色给我感觉光艳夺目。

生:希望透出来的感觉。

生:自由、幸福。

师:你们非常敏感。红色感受到热烈、自由、幸福和光明、希望。这样的梦境用三个词语来形容

生:美丽、幽雅、有趣。(师指着黑板)

5.资料补充

师:一九二五年的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记录这样一个梦?我们来看一则资料。

课件出示:

选自冯雪峰《论》

这段话大致能够读懂的有哪些同学。这段话有哪些主要信息。

生:最后一句话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生齐读。

师:锁定这句话,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哪个词?

生:希望。

齐读希望,请把这个词写在课文题目边上。

师:鲁迅先生之所以写这个好的故事在于这是希望。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是他的希望。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有所思和当时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个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生答)。有没有孩子找过资料,一九二五年的鲁迅处于怎样的境况。

生:鲁迅举报了一个人叫章士钊,滥用职权,发生在一九二五年。

师:举报后的结果。

生:一九二五年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生活,当时社会混乱,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希望中国有幸福自由的生活。

师:一九二五年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社会混乱这非常重要。

生:一九二五年创作了《碰壁之后》《忽然想到八》抨击滥用职权。

师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

找一个词形容一九二五年的鲁迅,你会找到哪个词?

苦闷、孤独、怅惘(生说师板书)

6.借助资料,发现暗示。

日有所思,也有所梦。课件出示:

其实,鲁迅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北京,在文中是有所暗示的。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那些地方在向你暗示当时的现实环境和社会背景。

生:昏暗的夜

生:斑红花影正在碎散

生:撕成片片了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梦来呢?读,再读,这样的故事如此幽雅,再读。是的,这样的梦境哪有怅惘可言,这如此有趣,你有什么问题?

生:社会现状混乱,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梦境仍然这么幽雅?

生:鲁迅先生写这么美梦境的原因是什么?

7.借助资料,深化思考。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播放视频)

8.现在应该有答案了,拿出作业纸,写下答案。

课件出示:

鲁迅啊,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让你如此苦闷、如此怅惘、如此孤独,你为何还要苦苦寻觅美的梦境,为何总是记得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呢?(生配乐写)

师:把鲁迅改成我,此刻你就是鲁迅。

师:我问你回答。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上的语句,再读。

三、师总结。

38、六年级上册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19课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本文的命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写地球外观美丽的句子,抓住晶莹、纱衣、摇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体会地球的外表的美丽可爱,读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并能熟读成诵。再引导学生谈地球内在的美丽――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带给矿产资源。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然而应对养育我们的母亲,人类是怎样对待它的呢?从而谈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根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都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保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在课外补充人类对地球破坏的图片时,学生的的情感被调动起来,越发感受到人类的做法是不对的,从而认识到今后该怎样做,在聆听了迈克杰克逊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后,学生们为地球母亲写宣传标语,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生存,保护地球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们的焦虑、心痛、热情与决心。

教学中,我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体内化,激发了孩子的情思。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球母亲的怀抱时,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们尽情地诉说着自己对地球母亲的心声。一声声、一句句饱含真挚感情的话语,多么令人心酸,扣人心弦。那不是仅仅用语言在说,而是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

教学后,和学校的老师交流,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评价不应只是肤浅的表扬,你读得很有感情、你说的很好孩子们的评价还是只停留在一个很浅的面上,给人空洞、乏味之感。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套话正有充斥整个课堂的趋势。这的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务必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效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到实处,不在只是空套、只是点缀。

教学反思2:

作为组内公开课,其实我觉得并没有上好。虽然我备课是打算营造整个课堂应该是生生互动的场面的,但是上完后感觉只是流程清晰,学生并没有充分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和破碎。来听课的杨校长和周主任安慰我:可能是接新班,我不熟悉孩子。

其实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作为新接班,其实我知道孩子是不能流利自然按照我的想法去展示的,因为在这方面,我对他们的训练还不足。平常上课都是我介入,带着他们学。但是作为组内课,当我想介入的时候又甩不下包袱,怕被批评老师介入过多,也怕时间不够,所以几次面对学生的BUG,都欲言又止。听完我的想法后,杨校长和周主任鼓励我放下思想包袱,应勇于介入,哪怕最后没上完,没有预想的完美。这次点评更像是一次暖心的交流,因此我在第四节课又重新上了一遍,摆脱之前顾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展示技巧和文本内容。比如再抓地球美丽的句子。孩子是没有说到晶莹这个词,我主动提示找找关于美丽的词语。他们找到晶莹后,我又通过他们说意思来感悟词语,带他们从词语读起来,以此带动后面句子的理解。教学效果良好,一些孩子说:我觉得这节课更清晰了。

同样的教案,同样的老师、学生,效果却不同。这再次提醒我教学,以生为本!

最后再讲两点关于教案的反思:一、如果对于小组展示不够自信的班级或者怕时间不够,可以尝试把自学导航学习地球美丽和容易破碎分离出来,把第一段地球美丽渺小带着学生学一遍,这样调整能分解学生展示的负担,可能在流程上还能紧凑点。二、教学完成后,组内余春莲老师提出读写结合部分可否从人类是如何随意破坏地球这点展开练习,我觉得也是可取的,这点既可以让孩子们把提前搜集的资料用上,又可以让他们结合身边实际案例写写,这点正好和单元导读的要求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相吻合。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