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古诗三首之《马诗》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

时间:2023-12-01 12:22:21 A+

古诗三首之《马诗》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之《马诗》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

1、古诗三首之《马诗》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2、14课要下雨了说课稿,一年级语文下册

一、说教材

《要下雨了》是部编版第二册六单元中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

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课文是一篇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促解,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学会观察大自然,善于动脑筋、想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关系。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持久性较差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课堂的有效调控,采取一定激励措施。

三、说教法、学法

1、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2、说教法。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图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重点和难点时,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3、说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及理论依据

根据以上讲述,我把教学流程分成五个环节:1、检查复习;2、整体感知;3、难点突破;4、指导朗读;5、认真写字。

1、检查复习,巩固旧知。通过开火车和小老师教读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复习检查,既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轻松、平等。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课文动画片,能激发学生兴趣,渲染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说说哪些自然段提到了它们。在图文结合中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悟书面语言,提高读图能力,感受形象魅力。

3、由扶到放,难点突破。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要求学生弄清下雨前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和蚂蚁搬家这些现象。弄清这三种自然现象,根据本课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

首先抓住燕子为什么低飞这个问题,让学生认真地朗读课文的1 3自然段,抓住燕子说的话,边读边想,燕子说的话中,哪一句是与燕子低飞有关系,引导学生知道:空气潮湿,翅膀沾上小水珠,虫子飞不高,小燕子正忙着捉虫呢。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起来回答,进行思维训练。学完这部分,师生共同总结这部分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后就用这一方法自读课文,自己去理解小鱼为什么游出水面和 蚂蚁为什么搬家的真正原因。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还让学生学会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本课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本课可以根据提示语及标点符号来指导朗读,也可以结合词句理解来对比朗读。如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和 小鱼为什么今天有空出来呀?要读出问话的语气,这是小白兔对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的不理解;但是在读要下雨了吗?却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从中体会小白兔对燕子说的话表示怀疑。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家呢。 这一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蚂蚁搬家不是小白兔告诉的,而是蚂蚁事先就知道了。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中的真的要加强语气来读,证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说的话没有错。朗读之后学生从中明白了小白兔一系列的思想变化(怀疑有些相信完全相信)。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集体读、分段读、对话读,还有戴头饰的分角色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重点非常突出。

5、观察比较,认真写字。《新课标》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书写得很二字,并让同桌互送五星,给学生及时进行写字评价。指导过程中注意书写习惯的培养,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五、说板书

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挥了叙述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桥梁。我的板书图文结合,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要下雨了

小燕子 低飞

小鱼 游出水面 要下雨了

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二首》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背诵课文。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二首》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背诵课文。

点拨:一边读古诗,一边想象,在春光明媚的二月天,一群孩子在放风筝;春风吹拂下的柳树,伸展着嫩绿的枝叶在风中舞蹈。

4、第二单元课文内容回顾,二年级下册语文书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歌以问答的方式,带领我们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学习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2.《千人糕》通过爸爸和孩子一起品尝千人糕的故事,告诉读者:很多看似平常的东西却是许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应该珍惜和懂得感恩。

3.《一匹出色的马》讲述了我一家四口在春天的一个傍晚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春景。往回走的时候,妹妹要求妈妈抱,爸爸给了她一匹出色的马,妹妹骑马自己回家了。

5、22课小毛虫生字注音测试题目答案,二年级语文下册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chōu fǎnɡ zhī lin b xiāo zhnɡ nu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昆 kūn 昆虫 昆明 竭 ji 竭力 枯竭

任 rn 任何 任务 何 h 几何 何必

规 ɡuī 规矩 规律 律 lǜ 规律 纪律

待 di 等待 期待 整 zhěnɡ 整齐 整洁

愉 y 愉快 愉悦 绒 rnɡ 绒毛 毛绒

怎 zěn 怎样 怎么 编 biān 编造 编写

佛 f 仿佛

三、比一比,再组词

抽 抽打 抽取 纺 纺织 纺丝

由 由于 理由 仿 模仿 仿写

织 编织 织布 怜 可怜 怜惜

识 认识 知识 岭 山岭 岭南

布 布置 布料 消 消失 消灭

币 硬币 钱币 销 销售 推销

挣 挣脱 挣钱 挪 挪动 挪开

净 洁净 干净 那 那边 哪里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尽 jǐn 尽管 jn 尽力 待 dāi 待会儿 di 等待

6、《古诗三首》综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综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青山在河的两岸相对矗立,远处一条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远远而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答: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7、《古诗三首》综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答案解析,综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答:一年中最好的精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8、语文书23课海底世界近义词反义词,三年级下册

海底世界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海底的明暗度、声音、动物的活动方法、植物和矿藏这几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语文书23课海底世界近义词反义词,三年级下册

近义词:

依然仍然 宁静安静 闪烁闪耀

危险凶险 攻击攻打 突然忽然

迅速快速 差异差别 清楚清晰

稀有稀少 奇异奇妙

反义词:

宁静热闹 黑暗明亮 危险安全

迅速缓慢 后退前进 清楚模糊

丰富贫乏 稀有常见

波涛澎湃风平浪静

9、《我们奇妙的世界》词语理解,三年级语文下册22课

我们奇妙的世界通过具体描写天空和大地绚丽的色彩,多变的形态,写出了世界的奇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妙世界的热爱。

《我们奇妙的世界》词语理解,三年级语文下册22课

理解词语:

【诱人】吸引人的。

【光辉】闪烁的耀眼的光。

【光芒】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闪耀】闪烁

【蔚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

【雕饰】雕刻并装饰。

【余晖】傍晚的阳光。

【降临】来到。

【闪烁】( 光亮) 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10、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学会复述故事。

2. 学会按部首归类识字。

3. 体会拟声词的妙用,体会其表现的情景。

4. 感受对比手法在拟题方面的妙用。

5. 学会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6. 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 复述故事,归类识字,仿写句子,学会转述,积累古诗。感受对比手法在拟题方面的作用。

第 一 课 时

1. 学习借助表格、示意图等复述故事。(重点)

2. 学会按部首归类识字。(重点)

3. 体会拟声词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拟声词写句子。( 重点)

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学用结合

交流平台

出示课件:

学生 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知道了复述故事不是背诵文章,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

学生 2:我会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也不会遗漏。

学生 3:以后,我也要用这些方法复述故事。

1. 读一读,找规律。

(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阅读课件上的内容。

(2) 讨论交流:通过这三句话,概括出复述故事的方法。

预设:复述故事就是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预设: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按顺序复述。

(3) 教师小结:我发现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了复述故事的知识。第一个同学概括了复述故事的概念。第二个同学总结了复述故事的几种常用方法:①借助表格复述;②借助示意图复述。

2. 我积累,我拓展。

相互交流,你认为还有哪些复述故事的方法?

预设:复述故事时,可以先概括每段的段意,再根据每段的段意来复述。

预设:学习课文时,我会先给课文绘制简笔画,然后给每幅画都配上文字,之后只要看着简笔画和简短的文字就能把故事复述出来了。

预设:我在复述《漏》一文时,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复述这个故事。

识字加油站

出示课件:

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咳(k) 嗽(su)呕(ǒu)吐(t)唠(lo)叨(dāo)嘀(d)咕

谚(yn) 语谣(yo) 言告诫(ji)辩(bin) 论

1. 读一读,找规律。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一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看看能发现什么。

预设:读了这些生字,我发现第一行带口的生字表示的动作都是用嘴巴做出来的;第二行带讠的生字都与说话有关。

2. 练一练,学运用。

用下列生字组词写话。

咳唠嘀谚诫

预设:咳(咳嗽)弟弟感冒了,咳嗽了整整一夜。

唠(唠叨) 他不停地唠叨,我快烦死了。

嘀( 嘀咕) 我心里一直在嘀咕这件事。

谚( 谚语 ) 谚语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

诫(告诫 ) 奶奶告诫爸爸吸烟有害健康。

3. 我积累,我拓展。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偏旁的字与什么有关?

预设:带亻的字大多与人有关。例如:你、他、们、仁、仇、仨、俩、仪、伟、仔、伏、优、伐、任、伤、仰、仿、伙、体、佐等。

预设:带有刂的字, 大多与锋利、尖锐的器具及使用这些器具的动作有关。例如:割、刻、利、刺、刷、划、刮、削、刨、剃、剑、剖、剥等。

预设:带艹的字大多与植物有关。例如:芒、芍、芋、苇、芳、芬、花、芦、芹、芽、苞、茅、茎、苹、苔、苗、茄、莓、莲、药、草、茬、茶、荚、莉等。

词句段运用(一)

用拟声词写句子

出示课件:

读一读,体会两个句子中加点部分表现的情景,再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①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②椰子扑通一声掉进水里。

1. 读一读,找规律。

思考: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说说这些拟声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预设:噌的一下子写出了急性子顾客听到慢性子裁缝的话的迅速反应,表现了急性子顾客性格急躁的特点。扑通一声形象地模拟了椰子落水的声音,使人如闻其声。

2. 练一练,学运用。

请在句子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拟声词,使句子更形象。

①布谷鸟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②小狗地叫了几声,似乎有人来了。

③小老鼠叫,上灯台偷油吃。

④一群蜜蜂地唱着歌来到花园里。

(1)写一写:根据语境选择与动物的叫声相对应的拟声词。

(2) 评一评:将自己所选的拟声词与同学分享,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反馈修改自己的句子,搜集写得好的句子在班内传阅。

(3)教师给出示例,引导学生品评交流。

出示示例:①咕咕 ②汪汪 ③吱吱 ④嗡嗡

3. 我拓展,我积累。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拟声词?尝试用这些词语写句子。

预设:那辆汽车嗖的一声开过去了。

预设:日本军官嗷嗷直叫,妇女怀里的孩子吓得哇的一声哭了。预设:铁门哗的一声拉上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已经学过的课文,梳理和总结了复述故事的方法,如借助表格、示意图和文字提示等。识字加油站中我们学习了两组生字,分别是口字旁的字和言字旁的字,带口 的字大多与嘴巴的动作有关,带讠的字大多与说话有关。词句段运用中我们学习了怎 样用拟声词写句子,拟声词的运用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增强表达的趣味性。

第 二 课 时

1. 学会转述别人说的话,体会转述与直述的不同。(重点)

2. 体会对比的作用,学会在拟题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难点)

3. 学习古诗《大林寺桃花》,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述故事的方法,运用拟声词写句子。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本 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对比手法在拟题方面的妙用,学习转述别人说的 话以及古诗《大林寺桃花》。

学用结合

词句段运用(二)

在题目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出示课件:

你觉得下面的故事题目有趣吗?说几个这样的题目,和同学交流。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胖驴和瘦马

大个子兔子和小个子狼

大方的魔法师和小气的巫婆

1. 读一读,找规律。

(1)自由朗读:学生朗读课件上的四个题目,分析题目的特点。

(2)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说说这样拟题有什么作用。

(3) 教师点拨:用表示限制性的词语,如慢性子急性子胖瘦大方小气 等,准确地表现了故事中主人公的特点;在同一个题目中用意思相反的词语,如慢性子 和急性子,大方和小气等,表现了故事中描写对象截然相反的特点。这些题目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拟题可以凸显主题,使题目生动鲜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练一练,学运用。

你在课外阅读中读到过这样的题目吗?请说一说。

出示示例:

《小人物的大故事》《红与黑》《城里人与乡下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出示课件:

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1. 读一读,找规律。

(1)自由读句子,说说怎样把直述句改为转述句。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预设: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去掉;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

教师小结:①改什么改人称和标点; ②怎么改标点符号的改动:把:改成, 把双引号去掉 ; 改人称:把我改成他或她,其他的照抄。

2. 练一练,学运用。

练 把下面两个句子改为转述句。

(1)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2)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出示答案:

(1)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他指的是明年冬天。

(2)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3. 我拓展,我积累。

(1)爸爸对我说:我买了礼物给你。

爸爸对我说,他买了礼物给我。

(2)爸爸对孩子们说:我买了礼物给你们。 爸爸对孩子们说,他买了礼物给孩子们

(3)孙膑对田忌说:我不是挖苦你。 孙膑对田忌说,他不是挖苦田忌。

日积月累

1. 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 作者简介

大林寺桃花

[ 唐 ]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 理解重点字词。

(1)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代指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觅:寻找。

4. 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借助教材上的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庐山脚下在四月里百花已经凋零,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了。

5. 古诗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对高山上的景物气候与山下的不同做了一番记述和描写。细读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有惜春的惆怅,有偶然发现的欣喜。这首诗前两句讲诗人四月里在山寺见到桃花的景象,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惊异与喜悦之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 学生练习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7. 延伸阅读。

春 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我们领悟了运用对比手法拟题的作用,掌握了把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技巧。这些语言训练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日积月累中我们学习了《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通过欣赏插图和多种形式的朗读、背诵,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首诗展现的优美画面。

11、11课赵州桥生字注音专项训练答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xin l j ɡǒnɡ j jinɡ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赵 zho 赵县 赵姓 省 shěnɡ 省力 节省

设 sh 设置 摆设 横 hnɡ 横跨 横竖

史 shǐ 历史 史记 创 chunɡ 创举 创造

举 jǔ 举手 抬举 且 qiě 而且 并且

智 zh 智慧 智商 慧 hu 聪慧 慧根

三、比一比,再组词

县 县城 州县 历 历史 历代

具 具体 工具 厉 厉害 严厉

济 救济 接济 拱 拱桥 拱门

挤 拥挤 挤来挤去 供 提供 供养

计 设计 计划 匠 石匠 木匠

汁 汁液 果汁 区 区分 区别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爪 zhuǎ 爪子 zhǎo 前爪 省 shěng 节省 xǐng 反省

济 j 接济 jǐ 人才济济 横 hng 横线 hng 蛮横

12、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天窗》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天窗》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1)扫荡让人感觉到风雨雷电正在无情地摧残这个世界。因为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可以通过想象被无限夸大,所以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2)这里的无和虚指透过天窗仅能看见和听见的屋外世界,有和实指想象的情景。孩子们在下雨时透过天窗看见闪电,听到风声、雨声、雷声,可以想象风丽雷电的情景;透过天窗看见一颗星、一片云,可以想象满天繁星云彩的情景。

13、四年级语文下册13课《猫》学习要点,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语文下册13课《猫》学习要点,知识点归纳

①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作者老舍主要通过通俗流畅的语言,细致且生动的描写了猫咪的性格古怪,同时也写出来了它满月时候的淘气和可爱,到处表露出来了作者对于猫咪的喜爱之情。

②多音字了解

【屏】(bǐng)屏息凝神;(png)屏障

【折】(zh)折断;(zhē)折腾;(sh)折本

14、四年级下古诗三首《塞下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

,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避免了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教学要求会认、会写字时,将学生特别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引入,用课件资料呈现,让学生知道写字要结合字的起源和意思。

板块三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相机板书: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预设:夜晚)(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预设:夜黑风高,夜深人静)

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

⑤示例:狼狈不堪、惊恐万状。(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⑥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⑦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预设:率领轻骑追赶)

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

④示例: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⑤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相机板书:满)

⑥示例: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⑦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⑧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课堂总结。

(1)朗读全诗。

(2)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5.拓展延伸。

(1)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五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最后发挥想象续写追敌场面,既弥补了内容的不足,也加深了对诗情的理解。

15、16课海上日出生字注音测试题目,四年级语文下册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扩范努刹烂紫仅镶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替(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扩( )( ) 范( )( )

矿( )( ) 茫( )( )

努( )( ) 刹( )( )

怒( )( ) 杀( )( )

烂( )( ) 紫( )( )

拦( )( ) 紧( )( )

仅( )( ) 镶( )( )

汉( )( ) 嚷( )( )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h( ) chng( )

荷 重

h( ) zhng( )

五、咬文嚼字(填序号)

1.范:A.模范;榜样。 B.界限。 C.不使其越过界限。

① 舞蹈老师一边讲解要领,一边做着示范动作。( )

② 水火无情,我们都应该提高防范意识。( )

③ 他们谈话的范围很广,涉及政治、科学、文学等各方面。( )

2.烂:A.形容程度深。 B.腐烂;破碎。 C.因水分过多或过熟而松软。

① 这个苹果已经烂了。( )

② 他嗜酒如命,每饮必烂醉如泥。( )

③ 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 )

16、五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五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稚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一面锣儿。他一画举起锣,一面拿起棍轻轻打起来。铛铛,犹如玉磬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传出来,深远高亢。忽然,叮当一声,冰块从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

17、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读一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答案

读一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18、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二首重难点探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二首重难点探究

1.这首诗名为寒食,诗人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的情形,只写汉宫和五侯的烛光绰绰,轻烟袅袅呢?

封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这种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地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3.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课文解读之《迢迢牵牛星》

主要内容: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出处:

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19、六年级下10课古诗三首之《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

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4.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相关知识。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3.范读,明确节奏。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7.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5.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6.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2)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7.练习朗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8.学习这篇课文你对于谦有了什么样的认识?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将自己的感想写一写。

四、总结拓展,感悟升华。

《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四个字,让你永远难忘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是(指名读两次)这四个字是(齐读)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读进每个人的心里去吧!(全体起立背)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 于谦

清白留世    

20、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

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

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板书:词句段运用)

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4.动脑子和同学比比,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被用在哪里?(作文)

举例: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淘气包率先没绷住,笑得是前俯后仰,班长也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就连班上最文静的小书虫都情不自禁地嘴巴一抿,险些笑出声来。

教师总结: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哦,一定会让你的作文读起来更加有趣!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取一个说法,比如说课本中的过年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法就是民俗活动的寓意。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比如说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冻。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驱邪保平安。春节前倒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

师: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寓意去除污秽,迎接美好)

(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

请和同学交流交流,并且完成课本中的题目。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大家交流。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 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临摹句子,感受汉字的魅力。(板书: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进行书写,一笔一画认真照着写。

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看看写字速度、和字体有没有新的变化。

教师可巡回指导,同时将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供大家学习。颁发奖品,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想想其中的意思,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并背诵《长歌行》(板书:日积月累 《长歌行》)

(1)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体会其中意思。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

【诗歌意思】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诗歌讲解】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板书:时光易逝 奋发向上)

四、鼓励学生以剧目表演的方式,体验《长歌行》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21、六年级下册语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

    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寓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着的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读课文,继续深入探讨,加深对文章蕴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⑴ 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⑵ 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多媒体显示方法指导)

  3.分别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5.解析课文

   ⑴ 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其他)(多媒体出示问题)

   ⑵ 文中多次出现一儿曰,一儿曰,请给两小儿取名,理解争论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多媒体出示)

     初出 日中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 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 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三、朗读背诵,深入探讨

1.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

  2.探讨:(多媒体出示问题)

   ⑴ 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这么大学问家也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教师提示: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判断,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参考所发资料)

   ⑵ 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

     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创作实践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①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② 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五、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游弋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六、布置作业,拓展迁移

  1.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2.拓展迁移《庄子刺虎》(印发资料)

    板书设计:

        初出 日中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 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 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22、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之竹石字词解释与译文

字词解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训练答案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lu chu fn gōu m nǎo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凿 zo 开凿 凿井 吟 yn 吟唱 吟诗

烈 li 烈火 猛烈 碎 su 碎片 破碎

岩 yn 岩石 岩浆 踏 t 踏步 踩踏

谦 qiān 谦虚 谦让 击 jī 打击 敲击

三、比一比,再组词

络 网络 脉络 锤 铁锤 锤子

格 格局 风格 捶 捶背 捶打

焚 焚烧 焚毁 钩 鱼钩 铁钩

禁 禁止 严禁 钓 垂钓 钓鱼

磨 磨炼 磨难 脑 脑筋 脑袋

摩 摩擦 按摩 恼 恼火 恼怒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燕 yān 燕山 yn 燕子 劲 jn 劲头 jng 坚劲

五、咬文嚼字

1.①B ②A 2.①D ②A ③C

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训练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络锤焚钩磨脑

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凿( )( )( ) 吟( )( )( )

烈( )( )( ) 碎( )( )( )

岩( )( )( ) 踏( )( )( )

谦( )( )( ) 击(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络( )( ) 锤( )( )

格( )( ) 捶( )( )

焚( )( ) 钩( )( )

禁( )( ) 钓( )( )

磨( )( ) 脑( )( )

摩( )( ) 恼( )( )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yān( ) jn ( )

燕 劲

yn( ) jng( )

五、咬文嚼字

1.吟:A.唱,声调抑扬地念; B.叹息,痛苦的声; C.鸣,叫。

① 病痛的折磨让她在病床上不停地呻吟着。( )

② 人们将这段感人的故事写成诗篇不断吟咏。( )

2.任:A.相信,信赖; B.职务; C.负担,担当; D.不论,无论。

① 没有水和空气,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 )

② 爸爸为人坦率,大家都很信任他。( )

③ 我们新一代年轻人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担,任重道远。( )

25、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难点:透过《江南春》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诗抓景物写出江南春天的特点,让学生由景物来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中,诗人由景物来表现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为国担忧的淡淡哀愁。这种感受学生不太容易体会到,因为这高于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完图片的感受,说说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题。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激发兴趣)

(二)知识讲解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圈画景物,明意悟情。

(1)学习前两句诗赏今。

①圈出诗句中描写的是景物,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 触觉风

③再读诗句,说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江南春天?

课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听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闻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的江南春天。

(花红柳绿、莺歌燕语、鸟语花香、充满生机)

你在这样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样呢?

(愉悦、轻松、快乐

(2)学习后两句诗怀古。

自读后两句诗,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资料。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诗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伤感、担忧?

(四百八十寺、烟雨中)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理解诗意: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此时作者心里会想写什么?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三)课堂巩固练习

5.带着感情,吟出诗韵。

看着花红柳绿感受着鸟语花香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看着江南山村喜爱美景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忧心忡忡的杜牧想:

齐读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着细雨迷蒙的寺庙关心国事的杜牧想:

齐背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小结

诗人杜牧用了28个字的向我们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了这首诗,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让我们伴着《江南好》这首曲子,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为这首诗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图吧!

26、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7、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0.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根据书中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背诵。在熟读背诵《竹石》的基础上,默写古诗,做到正确书写,没有错别字,不加字,不丢字。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1)《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竹石》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2)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马诗》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石灰吟》突出了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骨碎身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竹石》突出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28、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后题目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后题目及答案

二、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答:《迢迢牵牛星》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爱情悲剧,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

三、《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示例: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李中《客中寒食》)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5、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四、《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29、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0、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一个任字,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31、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峰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32、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课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33、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生字组词与笔画

侯爷 侯爵

章 11画 文章 章法

泣 8画 哭泣 抽泣

盈 9画 充盈 笑盈盈

脉 9画 脉搏 叶脉

栖 10画 栖息 两栖

鸦 9画 乌鸦 寒鸦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