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时间:2023-06-25 10:12:07 A+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1、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

这是一节有设计感的课。

在教学设计中,年轻的说课老师还是花费了一些心思,教学设计中的亮点俯拾皆是。

亮点1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 (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凸显了诗中的重点句,比反复强调效果好很多,且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会记得更牢!

亮点2

补充陆游的另一首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将陆游的爱国之情提现得淋漓尽致。

亮点3

在学习《题临安邸》一诗中,一个醉字,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以一字为抓手,引导学生去感悟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高谈阔论,体会当时社会的只顾眼前享乐的社会现象,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亮点4

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着急)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在全诗学完后,老师有一次抓住诗中的重点句,以排比的方式师引读,生接读,将作者的愤怒、无奈、忧虑表达得淋漓尽致!

亮点5

出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汴州的繁华,可是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通过这样的对比,更加体现出作者的忧虑及对统治者苟且偏安的不满、愤怒、警告!

2、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1课一块奶酪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奶酪渣让给最小的蚂蚁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读演结合,激发朗读热情。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点,朗读教学不能泛泛而读,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时,我让孩子们首先自读蚂蚁队长喊话的部分,接着让学生当一当体育队长,请他们体验蚂蚁队长这一角色。让他们根据课文中的对话,再联系体育老师上课的样子,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过程中讲解多音字稍,加强学生对这个字的识记和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针对本课内容,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哪些这一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遵循找找、读读、谈谈、再读读的顺序,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文字和段落,接着请同学自由地朗读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然后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会找关键词来理解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播放学生课间视频,让学生针对视频里的一些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自导自演这篇童话故事,将童话内容演一演,学生积极性高涨,生动的表演活跃课堂氛围,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集体表演《蚂蚁之歌》,使课堂充满童趣。

三、不足之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学生随时随地能见到奶酪,认为奶酪是很平常的一样事物。不认为奶酪很有吸引力,甚至觉得奶酪不好吃,无法体会奶酪的诱人。因此很难理解奶酪在文中对于蚂蚁的吸引力是那么大,这样对于蚂蚁队长的矛盾、复杂的心理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学生虽然能回答出问题,但对蚂蚁队长激烈的心理活动还是难以把握。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对话的练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理解课文。

2.教师要处理好课堂的收与放。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要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反思2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我在教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讲生活中自己看到的蚂蚁搬食物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初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在指导课文学习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上这堂课。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其次,我利用孩子们特别喜欢上体育课的心理,让大部分孩子都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蚂蚁队长,让他们随着课文中的角色对话自己对全班发号施令,稍息立正,向后转!这一环节激发了全班的朗读热情,并在这一读演结合的过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于多音字的识记与运用。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不足之处: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3、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评课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学习生字远: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学习生字径:

     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学习生字斜:

     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齐读第二行。

    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习生字停亭:

     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学习生字车:

     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学习生字霜:

 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

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习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5课灰雀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灰雀》这篇课文刚刚讲完,我自认为教学效果并不好。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发现惹人喜爱的灰雀丢了一只时,遇到了捉走灰雀的男孩,他通过语言的引导,让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男孩的尊重和爱护,同时也写出了男孩的诚实。

一开始,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年纪比较小,问题不能太多,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就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课文写了列宁,灰雀,男孩之间的一件什么事?2从哪些地方可以可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3、男孩为什么不敢说出实情?这样,将问题集中在一起,学生在寻找答案的时候目标十分明确,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列宁爱灰雀,不仅仅体现在对灰雀美丽的外型描写,从灰雀失踪后列宁着急、担忧地到处寻找以及和男孩的对话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主要采取抓重点词语理解、换词、删词等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这一部分是孩子们很好理解的。而后面男孩为什么不敢讲,他心理的变化过程是比较难教学的一部分。于是我紧紧抓住从哪可以看出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来展开教学,男孩说话的吞吞吐吐到后来肯定地回答列宁一定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变化过程其实就是他意识到自己过错并打算弥补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男孩所说的三句话来体会男孩的心理,着重训练了省略号和感叹号的朗读。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比较流畅。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明知灰雀不会讲话为什么不问男孩子而要问灰雀昨天去哪了?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还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列宁爱灰雀但更爱男孩的情感。

整堂课下来,预设的教学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学生表现特别好能做到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但是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不少。对于朗读训练还要更加落实,训练一定要有梯度,同时因为紧张在教学过程中落掉了一个问题没解决,之后想起再补上就出现了问的问题比较突兀的情况。这一切都得感谢组里同伴的评课,让我及时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只要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

本节课聚焦人物对话,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本节课的朗读我设立了三关,谁顺利闯过这三关,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星。第一关,读通人物的对话,第二关,读出人物的心情,第三关,读懂人物的心理。第二关通过添加提示语,同学们在提示语的帮助下读出了人物的心情。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关,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会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再通过朗朗的读,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今后在指导朗读上还需要加强。

5、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4课司马光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第一篇课文是文言文《司马光》。虽然孩子们在平日的经典诵读课上已经诵读过一些篇目的文言文,但这仍然是他们正儿八经学得第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言文非常简短,只用了30个字,其中很多还都是动词,却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小故事,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考虑到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课堂上我尽量降低学习的难度,教给孩子一些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起初我用较慢的速度范读,学生也用较慢的速度跟读。熟练一些后,我再用自然的语速带领学生朗读。在跟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轻松地把握了词句间的停顿。然后通过自读、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孩子们越读越有味了。在疏通了文意后,我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孩子们根据图片读出对应的语句。在反复的诵读中,大多数孩子都能背诵课文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他们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孩子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这篇文言文里出现的却是瓮,缸和瓮一样吗?我先引导孩子看看注释,知道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再相机出示瓮和缸的图片,孩子就能发现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容器。从故事的可信度来说,这个失足的孩子正是掉进瓮里才危险,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脱险。若是掉进缸里,他自己可能就爬出来了,情况也不会那么紧急了。还有一些词语,像登足去等,我引导孩子根据前后语境,尝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解。文中多次提到人物,联系上下文,孩子们准确理解了三个儿分别指谁,众又是指哪些人。在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大家学得津津有味。

借助注释讲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了自己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导他们关注插图中孩子的表情,想象人物的心理,猜猜人物会说些什么,并尝试把这些内容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去。可能有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基础,孩子们结合文意都能有自己的创造加工,故事讲得挺精彩。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孩子们交流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他们都有一定的收获。万事开头难,孩子们学习第一篇文言文尝到了一点甜头,我很庆幸。

教学反思2

《司马光》是统编版教材的第一篇小古文,我们班之前已经开始接触小古文,因此这篇仅仅30字的课文对孩子们来说完全不陌生。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 旧知导入,激学生思兴趣:尽管这是第一篇小古文,但学生在一二年级早已接触过相关的经典,如《三字经》《姓氏歌,因此在这里我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篇课文导入。借助姓氏歌,我们回忆了诸葛欧阳东方等复姓,从而引入复姓司马,进而认识司马光。

2. 多形式朗读,潜移默化感悟: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教师一短句一短句带读,长句跟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等形式,在读中促悟,引导学生发现朗读特点(小古文要注意节奏),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3. 分句领悟读,紧扣关键词:抓住戏于庭瓮持石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发现倒装(戏于庭),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操场上嬉戏(戏于场),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4. 图文结合认识瓮和缸:其实在宋朝还没有出现缸,而由于一直以来的思维定势,我们将瓮等同于缸,实际上,口小肚大的叫做瓮,而缸则是在瓮后演变而来,为了让知识更加科学性,我借助两者的对比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区别。

5. 古今对比,感受文言文的短小精悍:这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时将老教材中的《司马光》一课拿出来和本课进行对比,学生发现原来的课文和自己讲述的故事字数很多,而本篇课文却很短,他们数了数,只有30字,也就是说,课文用30个字就将我们需要几百个字才能说清楚的故事讲明了,由此感受到小古文的魅力。

有一环节,我通过一连串提问司马光,司马光,小伙伴们都跑了,你为什么不跑呢?司马光,司马光,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呢?,引导学生理解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聪颖的品质。这种方式是激发学生思考,自然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以后同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如《掌声》。

本堂课生动有趣,学生笑声连连,可谓在笑中学,并且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通过课后的练习我发现,其实还有一点没有做到位:我们只比较了小古文的短小精悍,却忽略了现代汉语对故事情节细致生动的描写的特点。其实两者各有优势,我们在课上应该都加以渗透,这才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积累。

6、三年级上册19课海滨小城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9课海滨小城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探究小城之美。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海滨,现在我们再到小城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欣赏这具有南方特色的小城风光。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后四仆自然段写小城景色的这部分内容。看谁能准确找出概括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一句话。

(生读文、勾画、交流)

师:同学们都是游客。现在我们到小城去逛逛,请用你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下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下面开始互相交流、评议。(生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的最美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1:我拍的是小城的庭院。庭院栽了很多树。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出示课件:庭院美景图)

生2:我拍的是小城的公园。公园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出示课件:公园美景图)

生3:我拍的是小城的街道。街道十分干净,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出示课件:街道美景图)

师:同学们拍摄的小城的这几处景物,分别抓住了庭院、公园、街道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这座小城所特有的美丽与整洁。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请大家自由朗读后四个自然段,体会体会小城的美。(生自读课文)

赏析:教师需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堂课上,教师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式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创设游客拍照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亲身实践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让课堂变得高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考量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明确了作者描写的几个场景以后,我有意识地将课文分割成两个大的部分,一方面教学描写海滨的场景,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探究小城的特色。学生可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运用前面品读重点段落的方法,去自学并找到相应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这样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还注重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表达与仿写上,不加引导、不讲方法而单纯让学生模仿表达,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表达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两个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抓住课文留白,例如海滩上的喧闹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学生只要在第一课时完成了了解海滨城市的预习任务,在这里就会有话可说。二是学完课文之后,我创设了小导游的情境,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介绍景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有了这样的铺垫,过渡到小练笔的仿写环节,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总的来说,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但在课堂上,我还要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该尽量多元化,从而调动起更多的学生参与的热情。

7、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14课小狗学叫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课文究竟让不让孩子们的预习和通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有了前两篇课文的指导学习。本篇课文其实不用在课堂上让孩子通读或默读。通读和默读一来比较占用课堂时间,而且有部分孩子并没有真的去默读,他们在随大流中,其实是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二来,本单元就是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提前让孩子们预习或者读了故事,孩子们的预测几乎全部都是被课文内容带着走,其实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提前预习,就好像让孩子们揣着明白装糊涂,着实不合适。

二、如何在这篇文章中训练孩子们的预测能力?

训练孩子们的预测能力是本单元、本课的落脚点。如果孩子对这个故事完全没有概念,课文梳理也不能很好的进行,和张老师讨论中发现,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浏览第1至第9自然段,让孩子们知道故事的开端:小狗因为不会叫遭到别人的批评。进而在利用课文插图,让孩子们进行预测。(从54页的插图,可以预测出小狗在跟小公鸡学叫,从小狗的表情上可以看到,它很投入,很认真。从55页的插图上,可以预测出小狗心情不好,受到了打击。)依据两幅课文插图,孩子们的预测一定有跟原文的故事发展的一样的,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跟原文中故事的发展不一样的,这可以让孩子们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乐趣。

三、三种结局应该如何处理?

课文里给了三种结局,分别是遇到了小狗遇到了小母牛、碰上了农民、听见了奇怪的声音汪汪。

我认为这三种结局除了引导孩子多方面、多角度的预测,还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写作训练点。例如,第一种结局,可以引导孩子们利用童话反复的特点,以课文为范式进行写作。第二种结局,可以提示孩子们加入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第三种结局,孩子们很容易发现小狗找到了同类,找到了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写结局时候,可以用上细节描写,来突出温暖、团圆的感觉。只是,我还有一个思考,这样的写作引导,是不是又给孩子们设了一个框框?

教书跟学习一样,没事多琢磨琢磨,就会发现其中的趣味,有了趣味就能教得舒心,读得通透。

教学反思2

《小狗学叫》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只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文章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人在成

  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不同形象暗示了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三种结局则提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之路。故事暗示小狗终于成为真正的狗,找回迷失的自我的主题。童话以现实为基础,幽默地展示现实中某些现象,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本课教学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思维的发散性,于是要求学生说说读了这则童话后的收获和感受,要求从小狗、小公鸡、狐狸、杜鹃、猎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感悟,学生说出很多令我始料不及的答案,真正做到了发散思维的目的。

  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作者虽然为这则童话主人公就设计了三种结局,并且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但是学生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统一,都认为第三种结局更好一些,对于其他的结局,即使有的同学能想出,篇幅也是很短,或者照搬课本中的情节,没有创新

8、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雪梅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图片

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9、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9课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顺承了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

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并能懂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我从三年级所学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进入学习本首古诗,通过解题诵读理解感悟等环节步步深入。尤其是在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沿用上一单元策略提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座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明了,我选用一个六面体,分别找不同位置的学生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颜色,当学生发现每人看到的颜色都不同是因为坐的位置不同后,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因为身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同。之后在教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因为这两句中采用了因果倒装的写作手法,并含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又用盲人摸象这个小故事引导他们理解诗意:因为诗人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部景象。继而马上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有的学生说从高处看,有的学生说从远处看,有的学生说把所有看到的景象合并在一起,从他们的回答中看出学生已明白一定道理。这时候我出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并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遇到的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学生回答他在下棋时,因为旁观者纵观整个棋局,最后帮他下赢了这盘棋;还有学生回答两个同学闹矛盾了,她在旁边看清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事例都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之后,为了当堂消化所学古诗,我设计了背诵、默写环节,达到会读会背会写的教学目标。

10、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凉州词评课稿听课记录

在单元整体备课的时候,觉得《从军行》和《凉州词》可以放在一起教学。这两首诗有太多相同点,也有太多不一样。

上课的时候,很没有想到的是,小朋友会从两位诗人站的地方不一样,这个角度来解析,还非要冲到讲台上来画图,意外之余,也为孩子的主动思考而叫好。

这家伙反思能力非常强,也促进我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谢谢哦!

【教学实录】

一、 单元导入

1. 齐读四单元主题4-5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 请学生阐述理解。

3. 教师明确诗意,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故事。由中国近现代屈辱史,唤起学生爱国意识,明确本单元的重要性。

4. 齐读语文要素,浏览单元习作,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人的动作、神态、语言。

二、 初读感知

1. 学生1min自读课文

2. 有信心的学生自愿起立,展现朗诵表演。

三、 研读探究

1. 提问: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①都是边塞诗②都出现孤城③都描写战争

教师点拨:①都可以吟唱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继续找找两首诗的异同,并进行小组交流。

3. 学生发言:

1) 《从军行》中有战争场面。

教师追问:哪一句?生答:黄沙百战穿金甲

追问:真的是打仗的场面吗?生答:不是,是侧面描写。

2) 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在写景。

4. 全班齐读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再男女生分别读。提问:两处的景有何不同?(提醒学生抓字眼)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从军行》出现的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视角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变换

②品析暗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凄凉悲怆)

③上句的暗对应下一句什么字?孤。(环境会随着人物的心境发生变化。)

④再读古诗。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凉州词》前两句是怎样的画面?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分析作者的写作观察视角,分析各景物的前后上下的顺序。

②黄河这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还磅礴大气吗?不再。(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

③学生发言:还读出了渐行渐远的静态美。

④通过这样的诗句,你能感受出作者王之涣怎样的性格?

大气

平和

洒脱

5. 再次全班齐读两首诗,要求读出情感,读出对诗句的理解。

6. 提问学生,这次读出了什么区别?

A. 第一首:表达决心,慷慨激昂。

B. 第二首:飘逸婉转,思乡之情。

11、五年级上册12课己亥杂诗古诗翻译

五年级上册12课己亥杂诗古诗翻译

注释: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12、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注解与鉴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注解与鉴赏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②元:同原,本来。③但:只是。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13、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主题思想笔记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主题思想笔记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己亥杂诗》中第二百二十首,此诗,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

14、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课堂笔记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课堂笔记知识点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②元:同原,本来。③但:只是。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 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15、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重点)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具体内容,具体方法,设计意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将继续欣赏这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新课或复习的每个知识点:(知识点内容,具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结果有多种情况的要有预设。设计有学生活动的要有 具体组织措施,注意事项,有活动评价的方法。)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礼部主事。他支持林则徐禁烟,建议加强战备。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反对君主独裁。其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风瑰丽奇肆,有《龚自珍集》。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2.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3.诗词赏析

(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4.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景中生情,情景交融,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学生默读课文、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相讨论。

5.这首小诗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细读诗句,仔细品味作者的爱国情。

三、练习:(练习内容,设计意图,评价方法。)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

(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听读诗歌,理解诗意。

满怀无限离愁别绪,在白日斜的时候告别久居的京城,吟咏着诗句挥动着马鞭,(马鞭)举处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天涯。落在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落花)要变成泥土把故枝滋养。

3.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具体方法。)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布置:(具体内容,完成时间要求。)

1.熟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黯然辞官

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寄予爱国情怀

16、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5、读、想、写结合,寻找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诗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设计意图: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习过程,降低难度,给所有的学生学习的和参与的机会]

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

1、理解古诗的内容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

③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能力,老师的点播,引导,是为了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

④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

[设计意图:把两首诗进行整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诗人的悲,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感,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引向深入]

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引出两首古诗,与《示儿》互文解诗,使学生从对诗意的理解走向对诗人情怀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

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使这首诗,这位伟人的诗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7、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

善读生活之书,学做有心之人。导课时,老师引用几段话来提醒学生:要读好生活之书,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发现,并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样的导入设计,既点明了语文学习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积累,又引出了《珍珠鸟》作者冯骥才的写作背景,从而使学生带着好奇和思考开始了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谓一箭双雕。而课尾,再一次提醒学生要读好生活之书,可谓画龙点睛。

体现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相对于精读课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虞老师首先出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策略,即:凭借快速浏览,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大略地学习,也就是要快速地默读,达到一目十行;然后,又引导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最后,指导学生就这个句子提出了一小一大的两个问题: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美好的境界是由信赖创造的?还使用提问同学的名字分别命名为王肖宁问题和曹文魁问题,并幽了一默:我们先集中火力解决掉王肖宁,再来解决曹文魁。虞大明老师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巧妙地教给学生学习一篇略读课文的基本方法,不得不为之叹服。

品味重点词句,注重语言训练。首先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美好境界的一段,并从中找出两个重点词语居然、竟,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使用这两个词语更能表现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然后再用添词的办法,把两个词语移植到后面的句中,即我轻轻一抬肩,它(居然、竟)没醒,睡得好熟!(居然、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学生学会更深入地体会课文意境,也强化了遣词品句的意识。

另外,虞老师还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写我对珍珠鸟的呵护以及珍珠鸟变化的句子,并学习使用越来越这个词来概括和表述人鸟之间这种和谐相处的画面,即:人对鸟越来越呵护,鸟对人越来越信赖,为下面的师生对话做好准备。

巧妙设计对话,体悟文本内涵。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设计最巧妙的就是师生的对话,也就是把描写作者与鸟的表现的句子穿插在一起,形成师(作者)生(珍珠鸟)之间的对话形式,利用师生配合读的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信赖,说出只有人呵护鸟,鸟才能信赖人这样深刻的感受。到此环节,听课者大都会以为已经达到了使学生读懂课文的目的了,但没想到虞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转变了作者对鸟的态度,变善待为厌烦,再读下来,学生就会逐渐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只有人善待鸟,鸟才会亲近人,才能创造出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的境界来。

感受想象艺术,体验写作精妙。一篇美文之所以能使读者百读不厌,离不开作者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而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新课标中规定的高年段学生重要的阅读目标。虞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啄着书背上大文豪的名字这段话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想象手法在写作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到作者刻画动物形象的生动传神;然后引入老舍先生的《猫》以及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通过对小梅花和官司这两个词语的品读,领会作家的高超的想象艺术运用,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基础。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可谓精湛。一堂课,不仅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了语言文字,而且在亲近文字的过程中,用心体悟了作者(编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和谐美好的境界,可谓是言意兼得,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8、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1.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时不能再用填空的形式,应该整个问题在开始时放给学生们去解决,并且可以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这个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培养快速阅读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2.在解决文章的阅读提示时,我应该扣住文章的主线信赖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单独的罗列显得凌乱。应该把握住身体上的距离与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学们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3.在文章学习进入到自主探究阶段前,最好将本课的方法再次进行梳理与呈现,帮助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与思考。同时在学生发言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回答,有问题及时指出。

4.文章的学习落脚必须在写,所以文章最后关于写法的整理也是必要的,必须让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2

1.通过查找课文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体会珍珠鸟的可爱及作者的情感;

2.通过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和宽容,进一步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不论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信赖、理解、宽容,才能和睦相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9、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第2课落花生评课稿听课记录

板块一 谈话导入,检查学情

《落花生》这篇课文给自己带来了怎样思考?给自己学习带来了什么变化?(生答)

3.出示四大名著,落花生会在哪本书中出现?(生答)

讲述《红楼梦》227页中有花生的出现,激励学生阅读《红楼梦》。

4.我们国家第一位以落花生写散文、书的作家就是许地山。100多年来,我国写落花生的作家很少很少。与无数作家写过的其他动物、植物对比,落花生只有许地山写过。引导学生尝试写。

版块二 跨学科学习,激发读写兴趣

1.出示曹植《七步诗》,生读,聊内容,写到了庄稼豆。

2.出示古诗中的庄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稻花;杨万里《石榴》中的石榴;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的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板块三 关注时间词,借目录明写法

1.《落花生》课文里,有两个时间词。出示《落花生》中的两个时间词一个月今晚。

提问:几个月只写了一段,一个晚上却写了十四个自然段,为什么?(生答)

2.介绍《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出示书本第1-10章。猜一猜,课文可能出现在哪一个章节?(生答,说理由)

3.出示《落花生少年许地山》,出示书本第10-20章,学生再猜课文可能出现在哪一个章节?(生答,说理由)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第11章,后面内容是12章。第11章占了10页,为什么作者将11章写得很简单?(生答)

比较散文与传记的区别。散文要详略得当;传记越详细越好。

板块四 拓展阅读,读透落花生

1.补充许地山相关资料。

许地山是否按照父亲所希望的做了?怎么才能知道他按照父亲的希望做了?(生答)

20、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反思我的《白鹭》课堂教学,我努力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利用教学媒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中设计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以读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韵味无穷的白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或仿写或作画,引导学生遐想,孕育出学生独特的感悟和想象,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参与度高,学习效果明显。总之,把握住每一课自身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反思2:

《白鹭》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整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无穷的乐趣。白鹭本身蕴含的这种无尽的美,正是作家郭沫若全文所要传达的!

一、教学效果

调动积累,走近白鹭 。

首先板书课题,齐读两遍,说一说你对白鹭的了解?古代诗人笔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此环节做的比较充分,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交流得非常火热,特别是出现白鹭的古诗句,一下子交流了八句,引导孩子们诵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眼中白鹭!为下文理解白鹭是一首诗作好铺垫。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白鹭就是人们吟诵的对象,那么作者给予它怎样的评价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孩子们很快便找到了两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结尾)引导发现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感受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结尾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

2.品词析句,领悟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出示课件:潜心默读作者勾勒了白鹭的哪几个画面?边读边把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接着在班内展示交流,主要聚焦:颜色美 外形美、生活画面美(觅食 栖息 低飞),最后让学生在朗读声中感受语言美和白鹭的美!

3.合作探究,启发想象。

探究一: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

探究二:白鹭在清水里钓鱼,怎么理解?

探究三:本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物及人,真正感受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成功之处

教学本文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生动了手,也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简洁方法,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培养了快速阅读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再有,创设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琅琅读书的预设太少,用时也太少,比较句子去感悟内涵也有点蜻蜓点水。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如诗句般的语言,以便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21、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 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 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 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 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2、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小学语文的六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诗,本单元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自然之趣展开描写,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能力。《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古诗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较为久远,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那种高洁的情怀,因此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方能一步步走进文本,知情达意。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框架和课程目标,我的教学重点为:学习作者诗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歌意境。

我的教学难点为:培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

五、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古诗特点和五年级学生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反复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及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会采用诗词导入的方式,以轻松愉悦的语调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田园诗歌。预设学生会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诗句。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山居秋暝》。

这样的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初读梳理,知情入境

朱熹认为,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以诵读为主,边读边解决以下问题:

比如:课题的理解,对作者的了解,朗读节奏的把握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汇报学习,我会适当的进行指导。

课题的理解:就是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诗人王维简介:字摩诘,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最终,通过名家范读,点名读,男女生赛读等阅读方式,读准确读通顺课文。

这一环节,在回顾人物背景和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文的主题,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析读课文,援疑质理

在这一环节,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描绘了那些画面?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如下内容:

内容一:雨后秋山图

针对这一内容,我会进行提问: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预设学生汇报首联的内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接着提问学生这里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在学生的汇报中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内容二:明月清泉图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说说颔联都写了哪些内容?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同时试着想象诗人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会听到什么?明确听到了淙淙的流水,晚归的鸟鸣声。最后在舒缓音乐中再次朗读诗句,入情入境。

内容三:浣女渔舟图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说说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颔联写的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理由是什么?在师生交流中明确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写出了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析读环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做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诵读,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环节四:品读课文,深入体会

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是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技术。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本身,交流分享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样设置我的品读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进一步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会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以教师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带给各位考官清晰、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请问我可以擦板书了吗?

23、五年级上册14课圆明园的毁灭节选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4课圆明园的毁灭节选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课前热身

课前播放圆明园影像资料,老师诵读介绍。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老师带领你们欣赏的是哪里的景象吗?

生:圆明园

师:这是老师了解的圆明园的景观,你了解的呢?

生:圆明园有美丽的景色,九州清晏,西湖美景,平湖秋月。

师:孩子,这些资料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生:是从网上搜集到的。

师:奥,你从网上搜集到的,你是一个会搜集资料的孩子。

你来说一说你了解到的。

生:10月18日,这伙抢到抢了万寿山和香山等几处,园中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

师:你搜集的这一部分资料是有关什么的?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好,孩子,请坐。你还想来说?

生:我搜集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耗资是一个天价,无法估量。据科学家估量,总值超过600万宝。

师:那孩子,通过这个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这次毁灭给我国带来了巨大损失。

师:孩子,你想的方面很多。你还想来说,孩子?

生:圆明园中有铜器物,有许多珍贵的宝物。

师:这些是讲的圆明园的宝物,奇珍异宝。剩下的时间,我们课下再交流。

二、导入新课(7分钟)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课前呀,咱们初步了解了这一座享誉世界的皇家园林就是圆明园(师生同读),下面当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笔下圆明园的昨日与今朝,好,一起齐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幻灯片出示)自己试着第一遍。提示:自由读,孩子

师:谁想给大家读一读第一行的词语。你来,孩子。

生:读(损失、宏伟、侵略、销毁)

师:读音很准,词语再连贯一些会更好。你再来读。

生:读(灰烬、杭州、统统、瑰宝)

师:不错,点名,你接着来读。

生:读(蓬莱瑶台、玲珑剔透、不可估量)

师:评价,读的都很准确,看来大家都预习了。那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师:那去掉拼音还能读准确吗?

生:读

师:齐读读的很好,下面老师来点读,你来,孩子。

生:读

师:读的又快又准确,请坐。

后面的孩子再来读。

看来这些生字已经难不倒大家了,看一看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你能写好吗?挑一个你自己感兴趣的,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如何把字写好这个字的?

生:损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结构,注意是左窄右宽,是左右结构的。

师:注意了这个字的间架结构。谁还想再来说一说?

生:横,一撇一捺要舒展开。

师:评价,一撇一捺要舒展开。谁还想来说?

生:我选的是宋,注意在田字格的位置,一撇一捺要舒展开。

师:起笔从哪里起?田字格竖中线的哪个地方?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既然这么多孩子写宋字,我们就一起把宋字写好,好不好?先看老师来写?

板书:宋

师:在你的田字格上写两个。

师:生字写好了。咱们把它送入课文中。

三、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边读边思考,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开始

师:谁来说说刚才思考的问题?请你来回答。

生: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

师:这就是你理解的,你真会总结。谁还想来说一说?

生:写了圆明园里面有许多奇珍异宝,结果被英法联军全部销毁。

师:请坐。我听出来了,你们都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景观以及惨遭侵略者践踏之后毁灭的景象。孩子们,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

四、局部探究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描绘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读读画画、想想、写写,开始吧。

师:有些孩子们已经圈画了很多处,谁来说一说?

生:我画了第二段的第一个自然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这一句让你了解到圆明园的哪个方面?

生:我了解的圆明园很有名。

师:在北京的西北郊是指的?

生:指的是西北部

师:是指的位置。是还想来说?

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因为这一句写的圆明园很美。

师:那具体它的美从何体现呢?再找个同学来找一找?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师:为什么找到这一句话?

生:从这里看出历史很悠久。

师:奥。历史悠久,那圆明园中有些什么?

生:有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师:那我们跟随你的脚步,一起看一看这处句子。(幻灯出示)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

生:读

师:提示:自由读

师:通过这句话,我们知道,圆明园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而且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咱们来鉴赏一番(幻灯出示图片)

师:根据图片,老师诵读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看看有哪些?你们都发出了赞叹之声。那正因为如此。圆明园被称为当时世界上?

生:圆明园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是啊,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呢?来,你来读。

生: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你重读了最大这两个字,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你的自豪之感。圆明园收纳了从先秦到明清这2000多年之间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孩子们,知道吗?这其中的任何一件文物拿出来都价值连城。那想一想,圆明园的价值如何呀?

生:老师,我认为是无价的。

师:你认为是无价的,也就是说,它的价值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板书:不可估量

师:好了,我们接着交流,谁还找到了其他句子?你来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处句子?好,孩子,你来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这一个句子?

生:圆明园十分美丽?

师:哪些词吸引了你?

生:金碧辉煌,玲珑剔透

师:那你来说一说,见过金碧辉煌的建筑吗?

谁见过?

生:我见过金碧辉煌的天安门。

师:那是怎样的一个景象,你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很壮观

师:一种壮观的美。

生:我去过金碧辉煌的酒店

师:什么感受?

生:也是特别壮观

师: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壮观。认为金碧辉煌的殿堂非常的壮观。玲珑剔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精工制造,结构奇巧,

师:这是你借助工具书理解的它的意思。那孩子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联想到玲珑剔透呢?

生:琉璃玻璃

师:奥,琉璃玻璃,还有吗?

生:琉璃瓦

师:奥,琉璃瓦

生:水晶球

师:就是像这样像水晶球一般精雕细琢,那孩子们想象着这宏伟的殿堂,精巧的亭台楼阁,来读好这句话?

师:谁试着给大家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纠正错误,玲珑剔透。(ti)再读

生: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我们读金碧辉煌的殿堂时,语调应该怎么样?

生:沉重

师:那谁再来说,你来说?

生:应该很激动

生:应该是提高嗓音。

师:你来试着提高嗓音,来读一下。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听出来了,你重读了金碧辉煌,再读玲珑剔透时语调又缓下来了,谁能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在读玲珑剔透时,应该再缓慢一些。再读一下?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奥,不错,进步了。那我们接着聊,在这段话中,有哪些句子还是你感兴趣的吗?

生:我画的是第一自然段中。

师:老师说的是这段话中,还有哪些感兴趣的吗?你来说。

生:就是黑体字的那一部分。

师:你来读一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读的真好,来说一说你对买卖街的的理解?

生:我想可能是卖东西的,东西很多,如果去逛的话,很拥挤。

师:奥。拥挤的,人来人往的热闹的买卖街,那这样的街市,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生:非常的热闹,而且要买东西一定要去排队。

师:山乡村野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很宁静

师:宁静的美。那孩子们,这一静一动的美,你能读好吗?谁来试着读一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很流畅。读买卖街时,语气应该轻快,读出热闹的场景来。你试着再读。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听出来了,他的买卖街读的很紧凑,那听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瞧,你只需要在圆明园走那么一遭,你就能将这不同风格的景观尽收眼底,老师带大家去逛一逛。(幻灯出示图片)

配图片读文字资料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

师:有壮观美,有精巧美,有喧嚣热闹的美,也有宁静的美。四种不同的美,你能读好吗?连起来读一读。

师:同桌之前配合来读,一个同学读有......,一个读也有......。

师:哪两个同学想给大家读一读?你读?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不错,我从你们两个的朗读中,听出了截然不同的体验,好,咱们接着聊吧。还有哪些同学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生:此外,还有许多小圆,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这里写的是圆明园的哪些方面?有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这种布局?

生:众星拱月

师:咱们来看一看?(幻灯出示)结合刚才的句子,孩子们。来说一说。众星拱月,月指的是什么?

生:圆明园

师:统称为圆明三园。那星指的是什么?

生:周围的小圆。

师:看大屏幕,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颐和园等等等等,这些小圆簇拥在一起。围绕着圆明园周围,这样的布局构造就叫做?

生:众星拱月

师:由这么一个词,我们就能感受到圆明园的布局是那样的宏伟和壮观。好,我们接着来聊?

生:我从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这里我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对祖国乃至世界都是巨大的损失。

师:你是从他的毁灭中来体会到它曾经的辉煌。那孩子们,你还找到哪出句子?圆明园中还有什么?

生: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

师:这些是圆明园仿照的什么来建造的?

生:仿照各个名胜古迹制造的。

师:这些名胜古迹你去过吗?你来说一说。

生:我去过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师:来说一说,你对那里的印象?

生:那里很宁静,有股江南的风味

师:你体会到了江南水乡的风味。孩子们,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圆明园。圆明园中有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幻灯出示图片)这样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一处?

生:我最喜欢苏州的狮子林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因为我去狮子林时,感受那里非常安宁,非常古香

师:感受到那种古色古香的感觉,那能带着你的感觉来读好它吗?

生: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

师:读的真好,孩子,那作者还告诉我们,文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我们来一瞧吧。孩子们想一想圆明园的价值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圆明园的价值不可估量。

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能把文中的这些事物连起来读好呢?

师:老师来读黑体字,你们读白体字。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生:圆明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一定很美。

师:他的体会是美。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历史悠久。

师:那这种历史悠久,美轮美奂,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你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生:想

师: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

生:这就是现在的圆明园,这就是你们想亲眼所见,却早已不复存在的圆明园,曾经辉煌无比的圆明园只剩下这残垣断壁,告诉老师,你谁造成了这一切?

生:是英法联军。

师: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闯进圆明园,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请大家看一看他们丑恶的嘴脸。(播放视频)

师:孩子们,看了这些侵略者的罪行之后,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他们很坏

师:他们将我们建筑的瑰宝,园林艺术精华都毁灭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们这样做给世界带来了损失。

师:他们不仅损失的我们国家,而且损失的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财富,圆明园就这样被侵略者损毁了。孩子们,我们国家曾经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毁灭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就这样毁灭的,全人类做大的财富就这样毁灭了,这样的毁灭能估量吗?

生:不能

师:这样的毁灭不可估量。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处句子?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你的气愤,孩子们,带上你的感受一起来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总结

师:圆明园的毁灭是催人奋进的警钟,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有很多想说的话,课下的时候,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好,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24、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教学三首诗时,我都由诗题入手,引导学生释题,从诗题中了解信息,再结合相关资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总体掌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学生理解诗意的情况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拓展其它的爱国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

教学反思2:

《己亥杂诗》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更加复杂,诗人所表达的思想不易理解。我让学生结合资料和注释来理解诗意,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读懂古诗。如果可以再给予孩子更多的交流资料的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

25、五年级上册11课牛郎织女二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11课牛郎织女二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简要回顾

上节课的故事中,讲到了哪些内容?

牛郎身世可怜;牛郎和老牛(照顾周到、相处亲密)

二、初读故事,概括情节

1、默读:第一个故事的后面部分内容和第二个故事。

2、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织女遭受惩罚;织女和牛郎的幸福生活。

引导补充:在第一个故事中,还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个小标题,试一试。

牛郎与织女相见。

1、板书:

身世可怜

与织女相见

遭受惩罚

牛郎和老牛

幸福的生活

2、小结:很长的故事,我们通过归纳小标题,梳理出主要的情节,就是这五个阶段。读故事,不能单单读情节,我们还要读人物形象,感受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是怎样的人。

3、织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勤劳、追求自由

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自私、恶毒

三、想象与表达

1、结合课文内容,自己组织语言,自选一个小标题,来讲讲一个片段。

提供坡度:

①想一想,选择哪一个小标题?

②五个小标题,如果变成五幅画,每一幅画会画些什么?

③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自己的话和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学生分享,相机指导。

如:加上开头牛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母早亡,兄嫂待他不好。;讲故事的语气要有变化;故事内容不要太长,有侧重,有省略;讲故事时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

2、用简单的话,把故事的大致内容讲出来。(这是本单元的习作内容)。

(在第一个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朱老师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小标题,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已经能在默读后,较好地概括小标题,并且想象更加丰富了,思维更开阔了。

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时,朱老师让学生想象画面上会画些什么,一下子把故事内容具象化,学生更能清楚地意识到故事中需要呈现的人物、情节等,更加细致而全面。)

26、五年级上册7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7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导入

单元目标:

提高阅读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

回顾:第5课《搭石》:风景这就是搭石;第6课《将相和》:抓住人物对话、动作。

二、初读课文,快速提取信息。

1、课文是一篇科普文。

2、读课题

①注意:课题是一个问题,读好。

②课文围绕这个问题来写的,最后作者将解答这个问题。

③课题中,哪一个词语是关键的?速度

3、默读课文,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同时找出一系列和速度有关系的句子。

(1)依次交流,老师板书:人 24千米/小时,鸵鸟 72千米/小时,猎豹110千米/小时,游隼320千米/小时,音速1050千米/小时,火箭40000千米/小时,流星250000千米/小时,光速300000千米/秒。

(2)看这板书上的信息,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游隼、声音、火箭、流星和光都比猎豹的速度更快。(都字很重要。)

( 2、3环节,从课题出发,又回到课题,围绕着这个问题,抓住关键词速度,从关键词到关键句,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快速读懂文章。)

4、学习、理解生字词语

鸵鸟、冠军、游隼(短尾巴的鸟成为隹)、浩瀚(瀚,水势浩大而广阔)、难以置信(让人不敢相信)、猎豹(豹,左边的部分读zh,古人把这个字作为所有虫子的统称,也把很多动物称为虫,如:蛇被称为长虫,老虎被称为大虫。)

(高年级,对生字词语依然很重视,并且在备课中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以及专业、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对字源字理更加清晰明了,记忆更深刻。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字理识字、字源识字也很重要,我也会让学生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来源和演变,激发兴趣,加深印象,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关注写法

通过关键词,回答了课题中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学到什么?

1、先自己看板书,再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或特别之处?

①每一个小节最后都有一句相似的话。

②每一小节所写的事物都比前一个小节写的事物速度更快。(观察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③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

2、质疑:相似的写法,是否会枯燥?作者是怎样避免单调之感的呢?

每一段最后一句话的写法是不同的。(学生读)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法去说。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老师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表达也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朱老师的课堂中,经常会鼓励学生多表达,从不同角度说,即使有人说出了正确答案,也会再请人继续说。

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说:课堂中,老师要有训练意识。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低年级课堂中,内容虽然简单,但训练的面要广,让每个孩子尽可能都有机会说或者读;同时,每一次回答都要训练到位,比如声音响亮、站姿挺拔、发音准确等。)

27、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一、导入

1、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2、在课题下正确书写廉颇、蔺相如。

二、学习讲故事

1、认读生字词语,联系故事内容。

(1)和氏璧、承诺、诚意、强逼

出自故事:完璧归赵

(2)抵御、推辞、侮辱、擅长

出自故事:渑池会见

(3)上卿、削弱、战袍、荆条

出自故事:负荆请罪

(此处有修改:将字词分成三行,与三个故事相结合。精简教学环节,将字词与故事内容联系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2、抓住关键信息,讲清故事内容。

(1)教:如果要讲一讲故事,哪些内容一定要讲清楚?

起因、经过、结果、人物。

(2)扶:范例交流

渑池会见的起因是什么?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两次奏乐。

结果怎么样?

(3)放:任选一个故事,讲一讲主要的内容。

自己练习、交流评价。

【对比:上一次的本教学环节】

【2、学习如何概括故事内容。

要求:任选一个,说出小故事的大意。

方法:抓关键词。如何找关键词?先提问。

(1)教:老师示范:对完璧归赵故事内容提问。

主人公是谁?完璧归赵的经过?完璧归赵的结果?为什么要完璧归赵?

(2)扶:学生尝试:用相同的方法对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提问。

老师板书:谁,起因,经过,结果。

小结:只要抓住谁干了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就能快速便捷地概括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放:学生自由练习概括。

* 学生每人自选一个小故事,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提供扶手:一边读,一边圈出关键词语,便于归纳。

* 指名交流分享。

老师提示:概括内容时,不需要说人物的对话,形容词,修辞手法等。】

(基本相似,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说出:起因、经过、结果、人物,那可以按照这样的提问方式来进行引导。)

三、感受人物形象

学法:品读对话,关注语言描写,加上动作感受。

教法:对比朗读,情景演绎,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立体多面的形象。

1、廉颇的形象

(1)读一读:廉颇很不服气

读好廉颇的语气,看出一个怎样的廉颇?

廉颇:争强好胜、直率坦诚、骁勇善战。(不同的角度)

(2)演一演:扮演廉颇,读台词。

关注我廉颇,他蔺相如中我、他这两个关键词,加上动作。

廉颇:自大骄傲、心胸狭窄。

2、蔺相如的形象

(1)读一读:读蔺相如避让廉颇的段落。

看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蔺相如:胆小、爱国。

(2)对比读: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威胁秦王的段落。

读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蔺相如:勇敢、机智,智勇双全。勇在哪里,智在哪里?

(3)演一演:请人扮演蔺相如,演绎门客和蔺相如的对话。

心胸宽广、顾全大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用足课文,进行语言输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3、再看廉颇的形象

(1)放:自己去文中找一找关于廉颇的描写,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廉颇?

勇于承认错误。(胆大心细,未雨绸缪,战功赫赫)

(2)出示官阶图,讲述蔺相如职位的变化,理解廉颇的心情。

廉颇不是简单的知错能改,也是顾全大局的人。

4、小结

写人写事的文章,直接读对话,动作,就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更有效。

28、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6课忆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整堂课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提升明显,通过口语交际和课外资料的拓展,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不足之处有整堂课上老师的引导太多,学生放开的几率不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打开。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积累能引导读书方法的句段,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还会涉及有深度的问题,或者引领孩子们进行句子比较和分析,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望在下次教学中注意。

教学反思2: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对自己的课不满意。下课时,总有一种羞愧的感觉,我怎么上的如此差劲。与我想象的差远了,真么好的课文,我却上不精彩。

就如今天冰心的《忆读书》,每天大力提倡读书的我,应该将这篇文章上成激励孩子们读书的课。但我觉得平平淡淡,可能还是没有深挖作者的缘故。如果给她们讲讲那个年代,女子上学的不易。那时候女孩子不能上学,识字的人凤毛麟角,不得不听受命运的安排,做一个弱女子。

读书好,读书让冰心成为了大作家,不仅自食其力,还能利用自己力量改变了许许多多贫穷孩子们的命运。她写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等作品,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多读书,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获取人生需要的知识,进而感受读书的乐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无不吸引我们去热爱读书。

读好书,是我们不断获取幸福体验的源泉。书有好坏之分,好书好人,坏书坏人。引导同学们读好书,走上人生光明的途径!

《忆读书》,能否引导同学们爱上读书,是我这节课本想达到的目的。但我觉得自己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29、五年级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5课古人谈读书评课稿听课记录

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 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 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 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0、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本文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为了避免让学生读得支离破碎,不能体会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编者的意图,他们是想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的道理。于是教学中,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课前也读给同学们听了。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教学反思2:

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是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围绕这一训练点,本课教学以月迹为线索,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创设情境,引出月迹;默读课文,寻找月迹;研读对话,升华月迹;课堂练笔,拓展月迹。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沿着清晰的教学思路研读文本,感悟语言。运用自读、浏览、批注阅读等策略迁移学法,关注文中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尤其关注语言描写,从而解读文本深层的思想内容。通过本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1、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评课稿听课记录

一、吟诵对比,了解词之特点

1.同:由同类思乡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长相思》

2.异:诗与词的区别

3.读出题目的味道:理解思

评:比较诗词异同,共感思乡之情,读出诗词的味道,词味到文学味,提升阅读品味与审美情趣。

二、多重诵读感知词之音律

1.读准读通全文,强调更,古时记时单位,这里指一更又一更,读出这种长久。

2.圈出韵脚:程 灯 更 成 声

特殊行

3.师生合作,读出押韵,读时把韵脚拖长,读出味道

评:正确理解关键字更,准确理解诗意,诵读是词之教学根本。课标高段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停顿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找到词之韵脚,读出韵味,为理解内容,正确把握诗意奠定基础。

三、移情想象,体悟词之意境

1.借助插图、注释和想象交流词的意思

2.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听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上阕画面

3.想象遇到的困难

4.上阕内容概括为行之难

5.想像下阙的画面

音乐引读助想象

6.概括下阕内容思之切

四、体会诗情

1.你觉得词中的哪个字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碎

2.纳兰的心都碎了

3.引读升华情感

评:入境入情,行之难到思之切,引读激活想象,碎字形成张力,给学生强有力的震撼。

五、知人论世,体察词之内涵

1.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2.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满清第一词人,渴望建功立业。

3.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与寂寞交织在一起,化作了长长的相思。

评:由词到人,角色置换,文本、作者、读者产生共鸣,理解诗词意境。

六、组词赏读,回味词之情韵

1.出示以长相思为词牌的组词,发现了什么?

长相思

南唐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3.长相思这个词牌最适宜表达思念之情。

4.纳兰性德的这首词被誉为古今思乡诗词中的经典,请背会这首千古绝唱。

32、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之枫桥夜泊评课稿教学反思

无论起点多高,需以基础着手

老师明白以基础着手,以基本入手,教师要教的明明白白,学生要学的扎扎实实,这才是一堂充实的课程。老师关注古诗和现代诗的差异;关注单元导读;关注古诗的读悟等,循序渐渐,切实关注到学生的学情。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道理固然重要,但《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所有重点关注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郭老师,对学生读古诗的指导十分扎实,读古诗要读的正确,引导学生要读诗题、朝代、诗人;读古诗要读的有节奏,七绝整体可分为223的停顿来读,教会学生这样读是基础,但教会学生诗的节奏不必刻意为之,将节奏放在心中才是至关重要的。读古诗要读的有画面,她引导学生用手做取景框,用感悟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落月寒鸦图、渔火红枫图、夜半钟声图。

以文带文,博闻广涉

虽然语文教学倡导零起点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忽视学生差异,不扼杀学生兴趣等,但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文字之雅,感情之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了解一篇诗文,仅在其中斟酌、探索是完全不够的,我们需要举三而感一,读更多类似的诗文帮助我们理解一篇诗文。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郭老师这种方法也运用的极好,如理解诗中画面的动静,郭老师便举例李白的《静夜思》;理解诗愁之情的时候,郭老师列举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杜甫的《登高》、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共悟秋愁、失意之愁

其实中高考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侧重于阅读和写字。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需要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需要规范、美观的书写汉字等,。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启蒙和拓展,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充满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练字写作的习惯,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一些可优化的地方

郭老师这节课无疑是一节朴实且扎实、基础且充满创意的语文古诗教学课,可以直接让我学习到以上三点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向,还有诗眼的品读、秋日的缤纷等等,这些提升既让学生受益匪浅,也让诗歌得以升华、课堂得以拓展。但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师的范写有点少,总计只有愁字一个,其余大部分均用张贴和学生书写代替,其中有诸多便利,但就书写指导,教师示范这点来说,对小学生书写来说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范读也略显逊色,当然我期望有朗诵者那样极高的朗诵水平,给学生以诵读的美的欣赏,通过声情并茂,将学生引入诗境,这还需要教师多下功夫,练就技能,这点上与君共勉。

33、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好词好句摘抄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题临安邸好词好句摘抄

好词:

熏:熏风 熏陶 熏肉 熏染 臭气熏人

杭:杭州 苏杭 杭绸

好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鉴 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34、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读后感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3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译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译文

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36、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鉴 赏: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问题归纳:

1.《己亥杂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句诗表达诗人对现实不满,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的情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2.怎样理解《已亥杂诗》中的风雷万马齐暗两个词语?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3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生字组词:

亥:亥时

恃:自恃 有恃无恐 恃强凌弱 恃才傲物

哀:哀伤 悲哀 哀悼 哀怜 哀兵必胜

拘:拘束 拘谨 拘禁 拘管 不拘一格

38、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主题:

《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注解]

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鉴 赏:

①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风雷比喻社会变革,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②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39、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之示儿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生字组词:

祭:祭拜 祭祀 祭奠 祭天 祭坛 祭文

乃:乃父 乃至 乃至于 有容乃大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