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1、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很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二、随学而教不若随学而导-----------引导的时机很重要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想法:
小数乘小数,虽然是新知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原因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就很好。而本节课的学案安排的猜想----验证有点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听了xx老师上的《四季》一课,我感到xx老师她对课文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清晰。
1、注重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如开始上课时,潘老师先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什么地方观察到是秋天。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发现大自然,接着让学生直观的欣赏优美的春、夏、秋、冬的风景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和好奇心。
2、重视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四季》是学生刚刚接触的语文课文,所以潘老师在设计中也进行了精心处理,本节课中潘老师在教法上打破了以往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以往学习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孤立的认识生字词,再指导朗读课文。本节课,潘老师将生字词随同课文的句子一起学习,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识字,落实扎实。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潘老师事先让学生在句子中拼读生字,在,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语境。但本堂课上的效果还是缺少,由于学生刚刚从简短诗马上到课文学生的读书方法还是掌握不够,潘老师也感受到了,于是潘老师就马上进行逐个认识,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字,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
3、指导朗读,形式多样。大家知道,现在学生唱读的现象比较普遍,游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有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开火车读等。在读中注意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4、注重拓宽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如在讲春天这一部分时,老师提出了草芽还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但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去思考,如,桃花对小鸟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桃花是什么颜色?,从而让学生根据颜色说出:桃花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谁能把书中的小鸟也换掉?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答,互相启发思维,充分展现自我。
3、江南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听课稿,分享江南听课感受和记录
江南评课稿第一篇: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听同教研组黄老师执教后,感觉整堂课有景、有情、有韵,《江南》的美已深深流入孩子们的心田。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教师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去了一次采莲吗?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再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教师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课件出示的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品一议、一演一读中得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评课稿第二篇: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中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会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李老师肯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照样能做到有动有静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难以保持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注意动静结合,我们的舞台赞江南活动就是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读,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表现了极高的兴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到角色中,李老师用心良苦给每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头饰,配上动作,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李老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当小老师的局面,老师则退居幕后,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全诗虽然只有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4、第几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5、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认读整时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
钟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就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这仅是粗浅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亲身体会,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体验,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实物钟,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学具: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有三条腿,白天、黑夜不停跑,发出嘀哒、嘀哒声音提醒你,早睡早起习惯好,谁知道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有趣的谜语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应该很容易猜出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对啦,这就是钟表,聪明的小朋友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3、揭示课题: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课一开始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形式引出钟表,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小朋友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
2、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出①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②钟面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围成一圈;③分针跑得快,时针走得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加强钟面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钟表知识的程度,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思路的主要依据。]
(二)认识整时
1、拨钟报时游戏
教师把钟拨到几时,让全班同学说说钟面所指的时刻是几时。
追问:这时分针指向的数字是几?时针指向的数字是几?
2、让学生观察8时、3时、6时、4时、9时等几个钟面。说一说,表示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小结:当钟面上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同桌互动:一人说时刻,另一人拨钟面;一人拨钟面,另一人说时刻。
4、师发指令:学生拨出12时过一小时后是几时、1时再过2小时是几时、3时再走一圈是几时等。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动手拨一拨中感受整时,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整时的形成及特点。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到实践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5、引申: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答手表、手机、电脑、电视、电子表)
认识电子表,并教学电子表上时间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整时的两种写法教学中,时刻的后一种写法使用非常普遍,通过在我们生活中除了钟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帮我们认识时间?由电子钟表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认识小明的一天。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一个学生如何珍惜时间呢?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请小朋友仔细看,然后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2、出示P85小明的一天图片(或者制作成课件)。
(1)引导学生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学情预设:一些学生可能不太在意是上午、中午、下午的时刻,还可能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2)小结: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明那样,做时间的主人,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这样每天都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跟同组的小朋友说说。
(教学设想:用课件演示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把认识整时的基本练习、再过一个小时是几时?、一天中有早上8时和晚上8时等知识拓展融于一个具体情境中完成。并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永不停歇的,要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习惯。)
(二)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的部分练习题,集体反馈评议。
2、听故事做练习。
(1)小山羊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请小猴到他家去做客。他给小猴打电话,说:喂!是小猴吗?今天我过生日,请你来我家做客,请你大约8时来。请你帮小猴想一想:他应该什么时候到小山羊家去呢?
全班交流后,归纳:
8时刚过:分针刚过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刚过;
快8时了:分针快到12(还没到12),时针接近8,就是快8时了。
(2)出示书上P87第6题图,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
(三)出示时钟演变过程,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那你们知道钟表的由来吗?请看: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后来又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四、课堂总结。(略)
6、曹冲称象评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 说学情说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本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于理解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 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 说内容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分别是: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想曹冲那样多动脑。
四、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的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很多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 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的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的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五、说评价与反思 在本课,我运用了静态图片和动态动画结合的方式,针对重难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曹冲称象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
1.在制作过程中学会看一些纸工折粘的符号;
2.学会画点画线的标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对称形折纸、剪纸法来制作纸手工艺品;
2.巩固折、画、剪、粘等手工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认真、耐心、细致与合作的习惯;
2.渗透语文学科知识,在学学玩玩说说中体会乐趣,增强动手动脑和创作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教学设计】
下面我简要说说如何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教学过程。这也是本课中我将攻克的教学难点。
定位
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边长为24厘米的正方形卡纸,然后指导学生将纸对折再对折变成边长为12厘米的小正方形。折好后,让学生检查小正方形的边沿是否都对齐,然后重点提醒学生要将纸的开口朝右朝下地平放在桌面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纸的对折和摆放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裁剪出的作品能否展开变成曹冲称象模型,所以特别需要指导和提醒学生准确操作。)
定点
完成定位后,提示学生拿好铅笔和直尺。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如何在折好的小正方形的每条边沿上标注出两个三等分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回忆标注:将尺跟纸边对齐,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边上的八个三等分点标注出后,还要再标注中间的四个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该如何标注。然后确定一个方法,如:将尺对齐左右两边的点摆放,每四厘米画一个点。
最后给这12个点分别用字母标注好。
(设计意图:四条边上的8个点的确定能为下一步准确快速画线提供帮助;而中间4个点的确定则能使所画线条的长短方位更加精确。)
定形
有了纸上的这12个点,下面画线条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了。我仍旧先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演示,一边听我的讲解,即如何利用三等分点将线条标注好。如:表示大象鼻子的两条线就要尤其强调,右边的一条直线在中间左边的两个三等分点之间,但是离上边的点大概还有一厘米。而右边的线则是弧形的。
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看投影实物,将线条标注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点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条是如何在点之间产生的,从而更方便学生记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折纸、画点、画线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要观察记忆,专心致志,又强调自主学习,耐心细致,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真正实现了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7、认识直角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直角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略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8、线段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形式丰富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精心设计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简笔画等练习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来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并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
三、注重观察比较,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线段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直的,二是有两个端点,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不离开这两点。在练习中,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教师除了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线段,还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而其他的又为什么不是。在画线段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画得两张图,其中一张没有画端点,一张在端点上也提了一些要求,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深化对线段两个特征的认识。
9、司马光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听课稿,分享司马光听课感受和记录
司马光评课稿第一篇:
《司马光》评课稿
感谢白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白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白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白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白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思源于疑,白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司马光砸缸用评书的形式来讲,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司马光评课稿第二篇: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具体想法如下:
1.新授课由本单元主题聪明的小朋友导入课题,认识司的写法,采用谜语方式有个同学真粗心,同字丢掉一小竖。然后介绍司马是复姓根据课题巧妙导入,很棒!
2.由于充分利用了课件的演示功能,设计了假山出字水缸出字的巩固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相信长期训练一定会有成效。
建议:
1、本课的生字可以归类识字。如学生说了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后可以用石加皮组成破,砸破的破,读中强化,同时引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还能记本课哪些字?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强化识字效果。换偏旁、加偏旁、多音字的识字方法也可用此方法引导识记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要读正确,但是也要养成读通顺和连贯,一字一字地读,需要在老师的范读和引导中纠正。
10、三年级数学乘与除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乘与除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是口算乘、除法,主要为今后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本单元共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小树有多少棵和需要多少钱两个情境活动之中;第二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丰收了和植树两个情境活动之中。小树有多少棵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理,并掌握口算方法。需要多少钱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同样为了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多种计算的方法。丰收了主要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植树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口算基础,再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些算理,可以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3.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1、塔石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塔石听课稿,分享塔石听课感受和记录
塔石评课稿:
《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语言纯朴。在教学中,吉老师用她那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简而言之,我觉得吉老师这节课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上课伊始,吉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乐曲,配以教师优美的诗意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吉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四个词语时,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伏字时,吉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三、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吉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吉老师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吉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吉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吉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我相信,通过这次观摩会,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12、母鸡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听课稿,分享母鸡听课感受和记录
母鸡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相机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学习4-10自然段
a、 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地说出来,今天是回家的日子,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作者由讨厌到敬佩的情感过程中,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的被明朗,学便有了针对性。文章的布局和教材的处理事实上是有异曲同工之趣的:讲究有详又略,详略得当。讲学习感悟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部分时,放在了整个文本的大背景去体验,这事实上也是作者写作手法的体现:欲褒先贬、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故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无过分的张扬,为体验后面的主情感母爱埋下了伏笔,并进一以贯之。最后让学生在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的学法指导下,在朗读感悟母鸡对鸡雏的平凡细节中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场景,层层推进,勾起对母爱的回忆,从而揭示出:母亲是伟大的,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题。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的思考,过于沉重的表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过于犹豫,延误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在平时花功夫加以落实。
母鸡评课稿第二篇:
《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13、猫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猫》
教材分析
1.《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体会猫的特点,感受猫的可爱,学习作者在语言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特别方式。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绝大多数学生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激趣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2、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导语: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语朴实,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文章。
2.揭示题目:猫(读题)
学生齐读题目
了解作者,熟悉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①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
②给课文分段。
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3节,第二段:第4节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述这一段内容的句子。(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这一段中的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板书:古怪)
读出句子语气。
3.这一段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它的古怪呢?自由读第一段。
交流后出示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胆小、勇猛
4.运用中心句归纳段意。
(1)温习学过的中心句归纳段意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5.朗读第一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间相互交流,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分段
代表发言总结分段
学生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举例理解古怪一词
自由读句子,体会语气
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积极表述中心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清文章结构,善于从整体驾驭课文
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学会寻找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三、落实训练目标
1.读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间是什么关系?
(总分总)
2.用中心句归纳法概括段意: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板书:淘气)
3.齐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思考
先总结再交流
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什么样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怎样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归纳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后进行整理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桌交流,试说出中心句法的主要方法
及时记录笔记
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学会总结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②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时古怪
胆小 勇猛
猫:
小时淘气 玩耍 跌倒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主动参与的时间长,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2.通过认真观察,能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3.善于倾听,并能够在倾听后评价他人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想法。
4.善于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5.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产生新认知。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
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
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14、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乌塔评课稿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
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15、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评课稿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在上课中,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重视课前积累,强化和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这节课前,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复习前面所学课文要求背诵部分,因为我平时注重对学生的指导积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尊重学生,调动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课题入手,从搜集资料做起,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质疑交流,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上求异思维的气氛基本具备之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自身的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求异思维的火花将不时闪现。而教师应努力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本节课的教学中佘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轻声自悟读、默读、男女生齐读等方法。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我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
落花生评课稿第二篇:
目标:读准课文,重点在第一自然段。理解句子,学会懂得借物喻人,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一、导入
的的游戏
出示图片:花生、糖醋花生,酥花生,落花生等
说说你对花生的认识,师小结:花生有很多用处。
过渡:你们只是画饼充饥,许地山比你们幸运,他与家人过了一个收获节。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闯关
(一)第一关:读四个生词
(二)第二关:小组合作
正确流利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分享(某个关键词、标点)推选一名汇报
汇报
A生读文,同学评读
B那个字音难把握(种)联系上下文指导读音(据意定音)
C齐读。你发现了什么?提醒:抓住某个关键词、标点
D生:从居然我发现收获的时间短。师:引导联系上下文说说收获的条件(后园有半亩空地),
E引导读出喜出望外的心情。生读,评读,再读
(三)学习3-15自然段。
1、思考:默读,思考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
2、汇报:尝花生、议花生
3、师:议花生为什么要写得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小组合作(直奔中心:议花生)
明白的,感受深刻的,有所发现的,做记号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互相修正推选2号汇报
A生汇报:提的问题实在很难得。师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一二句:生读,师导读,再读
B生汇报:提的问题花生的好处。
解决问题:对比的写作方法,读文完成表格
作对比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其貌不扬、容易被忽视、不起眼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出示图片重现花生,桃、石榴、苹果。
作者为什么用他们做对比,悟出花生的品格
读文。
小组探究:父亲觉得花生到底好用在哪?
C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只体面
哪些人对别人有用。
读句
E了解作者,深层理解句子。
许地山生平,许地山名言
F课题为什么叫落花生,许地山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
G小结: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6、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第一篇:
鲸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xx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毛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毛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毛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毛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毛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毛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毛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毛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17、循环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住着老猴子和小猴子。一天,老猴子对小猴子说:从前有座山,)
生: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
板书:不断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
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师: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
生: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师: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请一位学生把40075的竖式计算放到视频展示台上。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算式的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猜想一下,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是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重复出现3。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接着往下除来看看。
学生验证略。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7861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写有讨论问题的卡片,如:
①这个算式能不能除尽?
②它的商会不会循环?
③如果循环它是怎样循环的?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大约控制在4分钟,然后组织全班汇报,学生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
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个算式不能除尽,但它的商不会循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不像例1那样连续出现数字3。
生2: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商不能除尽,而且会循环。
师:说说你们这样猜测的原因?
生2:因为我发现有数字4和5的重复。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猜测正确吗?请你们(指生1)这组的同学继续除下去,看商的小数部分会不会重复出现4、5。
学生计算后证实会重复出现4、5。
师:比较5.333和7.14545,你觉得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循环小数是一个数字循环,后一个循环小数是两个数字循环。
师:请同学们用循环小数的方式标出这个算式的商。
指导学生写出78.611=7.14545
师: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
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三、学习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能把这些循环小数中循环的数字用你喜欢的方式标出来吗?
学生自主活动,并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的循环小数上进行标示。如:
5.3333 7.14545
教师边指边介绍:这些在小数部分依次不断地重复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把它写出来。如5.3333可以写作,7.14545可以写作。这就是用循环节表示循环小数,如果同学们对循环节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教材第28页的阅读材料。
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请同学们写几个无限小数,再写几个有限小数。
学生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略。
五、运用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5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完成第6*题。
18、位置评课稿
一、谈话导入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应的习题
上、下、前、后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 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
19、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很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二、随学而教不若随学而导-----------引导的时机很重要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想法:
小数乘小数,虽然是新知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原因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就很好。而本节课的学案安排的猜想----验证有点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0、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乘整数》评课
开学初听了本组曲宁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感受颇深。现对《小数乘整数》一课作如下点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点评: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点评: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① 学生独立思考。
②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 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④ 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点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乘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它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我们大家说点什么?
教学总评:
小数乘整数是一节计算课,说实在的,计算课不好上,可曲宁老师的这节课称得上是一节好课。理由有三:1、教师的数学语言非常精练,数学功底很扎实;2、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一气呵成。3、教师对算理的处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希望今后能多听到这样的好课。谢谢曲老师给我们提供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21、分数乘分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分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分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教学内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本课时是第1小节分数乘法计算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学习分数乘分数,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最近一位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解答:1/54=4/5 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1/53/4表示什么?(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表示1/5的3/4吗?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20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1/53/4=13/54=3/20(板书)。
想一想: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学生归纳的出: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巩固练习,深化主题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介绍蜂鸟的知识,出示例4。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重点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
敢于冲击教材。
一是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当学生由1/22的意义推测出1/4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1/2的意义。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2、百分率,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率,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4页例1,第85页例2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必要性;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难点: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把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化成百分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铺垫迁移
(一)复习
师:我们以前学过小数和分数之间的互化,现在又学习了百分数。想一想,小数和分数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说怎样把小数怎样化成分数。
0.45 1.2 0.367
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进行约分。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并说说怎样把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
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子除以分母,即是小数,除不尽一般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二)引入
师: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
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小数和分数。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和分数的互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
小数的互化。
二、自主探究
(一)例1:王涛和李强两个好朋友在篮球场比赛投球。王涛说:我5投3
中。李强说:我6投4中。他们两人的命中率分别是多少?谁的命中率高?
师:命中率指的是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要用百分数表示,那同学
们来讨论一下,说一说,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 35=0.6=60% 35= = =60%
46 0.667=66.7% 46= = 0.667=66.7%
答:王涛命中率是60%,李强的命中率是66.7%。李强的命中率比较高。
师:可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面加上百分号,就是百分数。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转化成百分数。
师:那 没办法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怎么办呢?
生:可以先把分数改成小数,再由小数改成百分数。
师生小结:以上是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百分数就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所以只要把分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转化成百分数。如果不能直接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可以先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再化成百分数。
(二)教材第85页例2: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师:根据题目中的牙病率,怎样算出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呢。这里会用到
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百分数怎样转化成小数或者
分数?
生:750 20%=750 =750 0.2=150(人)
750 20%=750 =750 =150(人)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有谁可以说一说百分数是怎样转化成小数和分数的。
生:百分数转化成小数是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转化成了小数。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即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可以约分的再约分就可以了。
(三)分析验证,总结规律
师:通过以上的两道例题,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转化的方法可以总结为:
(1)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2)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分数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
(3)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即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即百分数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进行约分。
三、迁移类推,应用规律
师:我们已经发现出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且总结出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互化的规律与方法。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方便于我们来计算有关于百分数的试题,因为百分数通常都是通过转化成小数或者分数来计算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做下面的习题,来进一步感受一下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互化的关系。
1.出示练习题,做一做
下面的正方形表示1,把各图中红色部分按要求表示出来。
小数( 0.09 ) 小数( 0.55 )
分数( ) 分数( )
百分数( 9 % ) 百分数( 55 % )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想一想,应该怎么表示。
师:这个练习题其实也是应用的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2.科学小资料:
(1)空气中氧气约占 ;
(2)地球上现存的动物中昆虫约占 ;
(3)我国陆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 。
你能用百分数表示其中的分数吗?
答:(1) = =20% (2) = =80% (3) 0.071=7.1%
师:这道题主要练习的是把分数转化为百分数,根据分数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可直接把分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转化成百分数。例如第三道小题,不能直接转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可先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再通过小数转化为百分数。
3.一根电线长400米,已经用去了150米。再用去多少米就一共用去这根电的 ?
解析答案:
=0.625
4000.625=250(米)
250-150=100(米)
答:再用去100米就用去这根电线的 。
四、回顾梳理,总结升华
提问: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我们理解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进行互化的必要性,并且总结出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附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35=0.6=60% 35= = =60%
46 0.667=66.7% 46= = 0.667=66.7%
750 20%=750 =750 0.2=150(人)
750 20%=750 =750 =150(人)
(1)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2)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即分数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
(3)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即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即百分数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进行约分。
23、三国鼎立评课稿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合作探究:假如你是诸葛亮,赤壁之战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谈谈双方胜败的原因及赤壁之战之后的局势。
5、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内容,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局面图,并写出以下详细信息:三个国家分别在什么时间,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教师要重点强调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几个方面,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 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3、合作探究: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可以用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当堂训练
利用课件,展示练习题
24、动物笑谈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笑谈听课稿,分享动物笑谈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笑谈评课稿第一篇:
动物笑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感知作者专注忘我的科研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理解并感受作者与动物之间情感的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作者的疯狂
难点:感知作者对动物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自已学生时代晚自习的进了一只小鸟说起。
还记得在老师的学生时代。在一天晚自习上,教室本安安静静的,一只小鸟从墙洞里钻了进来,马上就被同学发现了,有的关门,有的关窗,马上对小鸟进行围追堵截,小鸟慌不择路,一下撞玻璃上,跌了下来,被男同学给逮住了。男同学像捡了一个宝贝一样,小鸟从这个同学传到那个同学手中。还有同学拿出一跟绳子绑了小鸟的腿,让它在教室里乱飞。可这件事一闹,女同学不干了,爱心与正义感顿时爆棚了。各种抗议此起彼浮。什么保护动物,人人有责,交出小鸟,留你小命!等等。在义正辞严地声讨和强大的舆论攻势下,男同学只好乖乖地将小鸟放飞了。每当回首这件事,总觉地当年那些女同学爱心有些泛滥了,有点多管闲事。男同学好不容易找一乐子,就被扼杀了。直到我读了一篇文章,开始有了不同的理解。这篇文章就是康拉德的《动物笑谈》。板书动物笑谈 康拉德。劳伦兹
二、检查预习
1. 用小黑板出示学案上的字词拼音。可先请一个同学下课完成。课堂上请同学来点评。
订正后齐读一遍。
2.订正词语解释。
嗔(chēn)怪对人表示不满。
怪诞(dn)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神采奕奕(y)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蹒跚(pān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订正完可请一个同学就上面某了词语说个句子)
三,课堂探究。
(一):学生从阅读的整体感受谈起,请同学们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从文中圈记勾画学案三题,内容圈点:1,文章的题目是《动物笑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动物们有哪些好笑有趣的事呢?
请用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一段,哪一句),让我觉得好笑,有趣。原因是:
(板书:动物很有趣 可可:淘气,调皮,聪明,
水鸭:萌萌哒)
预设:1.,可可咬掉父亲身上的所有扣子,整齐排放,父亲抓住裤腰,大声咒骂。
2,可可把毛线团缠绕在柠檬树上,令家里来的客人惊诧不已。
(二):除了动物们有趣,好笑之外,作者康德拉的举止了有不少好笑,甚至于看起来疯狂的的举动?
请用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一段,哪一句),让我觉得作者疯狂,好笑。原因是:
(板书:作者很疯狂: )
第一件:我一个大男人,屈膝弯腰低头,爬在草地上得意的学鸭子叫,吓呆游客。
第二件:我发出如杀猪般嚎叫,唤回高空中的可可,四周的人脚下生根似的定在那里。
(若有学生想扮猪叫,可以让其展示。)
(学生讲到此处,要让学生看一直课文插图,认学生讲一讲图中的人物)
四,主旨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的疯狂:在你眼中作者康德拉真的是疯颠可笑吗?(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引导:一个优秀的战地记者,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新闻,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到战火纷飞的前线去拍照。甚至于很多人付出了生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为了观察黑猩猩,二十多岁前往非洲的原始丛林,在野外度过了三十八年。)
了解行者:
康拉德劳伦兹(1903 -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 192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明镜》周刊评为动物灵魂的爱因期坦。代表作《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家世》
小结:作者看似疯狂的形为,实在是作者科学工作者的一种专注忘我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不懈。
(板书:作者很疯狂: 专注忘我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不懈。)
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从数百次危险实验中发明炸药的诺贝尔;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隐居西山数十年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正因为有了这种疯,才有了从数十吨矿渣中发明镭元素的居里夫人,才有了忍辱负重数十年写出《史记》的司马迁。
(总结:其实不管做任何事,要想做出一番成绩,在某些行业出人头地都需要专注忘我地埋头苦干,执著不懈地拼命硬干。正像演说家陈安之说的: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 陈安之)
(名言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摘抄)
2,同学们,还记得康拉德的身分吧,是世界一流的动物行为学家,动物的行为学可不好研穷,它们对人类敬而远之,有排斥与抗拒。可康拉德的家中的动物,不但不排斥它,对康拉德毫不设防,甚至还眷恋他,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对鸟儿也是发自内心的关爱。鸟儿对爱也是有感知的,所以才会信任作者。
请同学找一找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对鸟儿爱或是鸟儿依恋作者。
板书:爱(两心中间)
五,作业:阅读《珍珠鸟》做习题。
A,该故事大内容上与本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故事)
B,想想,两位作者不是驯兽师。没有用食物对动物进行诱导,没有用脚链棍棒对它们进行威吓。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与动物能和谐友好地共处一起。(讨论)
(是尊重,是关爱,呵护,平等,信任。宽容,仁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
总结:在康拉德家里,动物们被尊重,被呵护,被信任,被宽容,被欣赏。康拉德的眼中鸟儿不是宠物,玩物。是家人,是知音。在鸟儿眼中作者不是主人,是朋友,是玩伴。鸟儿的生命活力被唤醒,创造力被激活。这是一只多么幸福的鸟啊!
爱是一神奇的语言,它可以跨越国界,跨越种族,哪怕它们是人类,禽类。爱是一种完美的粘合剂:它消弭歧视,赢得尊重。哪怕它们是万物的灵长,或是带毛的牲畜。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唤醒,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共鸣。
让我们爱生活,爱自己,既爱人类,也爱动物。爱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同学们,老师此时想说:我 爱 你 们!
动物笑谈评课稿第二篇:
《动物笑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专注、忘我的研究精神和热爱动物的品质。
【教材分析】
《动物笑谈》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与动物有关,学习这些课文,能增进我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意识。《动物笑谈》是一篇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散文,歌颂了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学情分析】
对于散文的学习,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散文的特点、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散文,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很好地达到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教学方法】
自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劳伦兹及《所罗门王的指环》
2.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和问答形式相结合,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一些关于人和动物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看画面分析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提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养过小动物吗?在和它们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其实动物是通人性的,是有感情的。其实动物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今天,让我们走近《动物笑谈》去感受一下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微妙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味生命的真谛。(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
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概述课文的内容)
本文讲述了我与小凫和我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既有作者与它们相处的荒诞经历,又有小凫的可爱和大鹦鹉的恶作剧。
3.梳理课文结构,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
第二部分(2-9):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
第三部分(10-19):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
四、再读课文,合作交流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喜剧效果。再读课文,请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阅读,并作圈点批注,教师点拨指导,组织交流。(多媒体出示要探讨的句子,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1)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
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2)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小凫,以人的心理来揣测小凫的行为,充满了人情味,可见他是多么喜爱这些小动物。
(3)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我的怪诞行为和暗自得意的心理与游人不解的神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读来忍俊不禁。
(4)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弯蹒跚抓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可可的恶作剧的愤怒之情和他的可笑之状。
(5)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咬住飞打开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可可叼着毛线飞的情景。
2.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动物笑谈就是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趣事。本文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源于作者诙谐风趣的语言。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比如写我进行小凫实验时,先写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滑稽的动作和得意的心理与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的神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喜剧效果十分明显,之后进一步解释了人们诧异的原因只能看见我的怪诞行为,而小凫掩藏在草丛中不为人所见。而可可恶作剧更令人捧腹,作者先写老父亲的生气,后写犯罪现场,语言风趣还带有调侃的味道,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另外,课文传神的细节描写形象生动,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也增强了文章的喜剧色彩。
3.课外通读《所罗门王的指环》。
五.课堂小结
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他的第一部通俗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行全球已经近半个世纪。这本书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用生花妙笔向一般大众讲述动物故事。这得益于他细心的观察和对动物的真挚感情。他认为要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你必须和活生生的动物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你对动物没有爱心,不能把动物视为人类的近亲,就别想与动物建立互信的关系,就别想在研究方面有什么重大收获。正是凭着这种对自然生灵的敬意和同情,他和周围的动物们像^一人^一生活在^一,真正融入他们的种群,甚至不惜为他的野生动物朋友作出巨大的牺牲,所以才能完全无需借助所罗门王的魔戒,便能与动物心灵相通,倾听它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
六.作业超市,深入探究
课下,组织学生看一些人和动物之间发生有趣故事的一些视频,并写一篇关于信赖为话题的文章。
七、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
趣事(总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研究行为:怪诞不经我和可可的趣事研究对象:聪明调皮语言生动、诙谐风趣、温情脉脉
教学反思:
亮点之处
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合作交流、作业超市,深入探究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积累相关知识之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观看类似的动物和人相处的视频,歇一歇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实现了本课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采用了散读、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的朗读方法,缺乏集体朗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把集体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5、鸟评课稿
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
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
减轻体重,呈流线型身体
胸肌发达
轻而坚固,胸骨发达
用肺呼吸,气囊辅助
食量大,消化快;无牙齿;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卵生,卵壳坚硬。
1.体形 2.羽毛 3. .肌肉 4.骨骼 5 呼吸 6 其他
生:完成下列表格:
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一、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1、体形、体表
2、骨骼、肌肉
3、消化
4、呼吸
5、体温
二、鸟的主要特征
1、体表覆羽,前肢变翼。
2、有喙无齿。
3、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鸟的评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爱鸟、爱自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些鸟的图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论《雅舍小品》。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三、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那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本文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自己因为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节)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体形,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7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品析课文
1. 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 、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2.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3.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1)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作者的同情,世界爱鸟组织有两句宣传标语:一、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二、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谈谈你的想法。
爱一样东西,不应该把它关起来,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占有,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占有!真正的爱应该给它自由,应该放飞它,给它空间,自由翱翔的空间!
6.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7.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深深的故土之念。
五、文章主旨
1.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2. 在这篇散文里,体现了梁实秋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本文主旨)
六、拓展延伸
1. 作家笔下的动物。
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猫做什么事。他吃的不只是溪鱼,睡的也不只是毛毯,我们的住处没有鼠,他无用武之地,顶多偶然见了蟑螂而惊叫追逐,菁清说这是他对我们的服务。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常蹲在餐桌上,虎视眈眈,但是他不伸爪,顶多走近盘边闻闻。喂他几块鱼虾鸡鸭之类,他浅尝辄止。他从不偷嘴。他吃饱了,抹抹脸就睡,弯着腰睡,趴着睡,仰着睡,有时候爬到我们床上枕着我们的臂腿睡。他有二十六七磅重,压得人腿脚酸麻,我们外出,先把他安顿好,鱼一钵,水一盂,有时候给他盖一床被,或是搭一个篷。等我们回来,门锁一响,他已窜到门口相迎。这样,他便已给了我们很大的满足。
猫和人一样,有个性。白猫王子不是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个类型。他好像有他的尊严。有时候我喊他过来,他看我一眼,等我喊过三数声之后才肯慢慢的踱过来,并不一跃而登膝头,而是卧在我身边伸手可抚摩到的地方。如果再加催促,他也有时移动身体更靠近我。大多时他是不理会我的呼唤的。他卧如弓,坐如钟,自得其乐,旁若无人。至少是和人保持距离。
梁实秋《白猫王子五岁》
2.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七、小结
1.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大都是从一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取材平易,亲切如话。他学识丰富,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能在一个平凡的题目下,抒发人生的感慨和况味,发人深省,引人思考;他天性幽默,文笔轻松,篇幅适中,简洁明微,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并于文中获得真趣与愉悦。
2. 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观察我们本地的一些小鸟,写一写这些小鸟。
26、咏雪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听课稿,分享咏雪听课感受和记录
《咏雪》评课稿第一篇: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咏雪评课稿第二篇:
1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如内集因等)以及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如儿女为古今异义词、何所似为倒装结构等)。
2、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通过对比,透过文字感受文学作品中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以反复诵读的形式,通过想象、比较,分析谢安为何而笑乐的可能性,品析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语言的妙处。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活动2【活动】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活动4【讲授】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析: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析: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
析:大笑乐。
4、(主问题)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教师恰当引导,充分挖掘学生不同意见,学生小组间展开热烈讨论,言之有理的答案教师都可认可)
析:
(1A)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追问拓展:两句话各好在何处?)
撒盐空中好在:
A、撒盐空中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这一比喻来自于生活,有现实根据可依,说明胡儿善于体会、感悟生活。
B、历史上也不乏以盐喻雪的名句:李贺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白居易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 苏轼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后庭已堆盐。皆可见以盐喻雪恰当。
C、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因此将雪比作盐,十分形似。
柳絮因风起好在:
A、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
B、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1B)谢太傅笑前喻,乐后喻。(即:对胡儿的比喻有略含贬义的笑,对兄女的赞许之乐。)(追问拓展:为何笑前喻乐后喻)
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况且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而盐是被动的死的意象。
撒盐空中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似,忽略了诗句应当具有意蕴美的要求,追求形似忽略神似,没有意蕴美的诗句自然比不上形神皆备、意蕴深刻的诗句,自然撒盐空中也是比不上柳絮因风起的。
注:上述两种答案学生都有可能会想到,出现的次序皆有可能。若(1A)出现在前,即按照上述过程上课;若(1B)出现在前,可用追问(追问: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撒盐空中这句比喻差到一无是处?)的形式在充分肯定柳絮因风起句子更佳的基础上,也附带对撒盐空中的正面评价。
(3)谢太傅对未若柳絮因风起笑乐。(此处分析未若柳絮因风起句子的优美意境即可,对胡儿的未评价,对兄女的高度肯定。)
(4)谢太傅对家庭氛围的笑乐。
追问: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析: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未若(说话直率,可见氛围轻松)等句子、词语看出。
注: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谢太傅是对撒盐空中的认可(撒盐空中更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用盐更加形似。碰到这个答案,教师应用好的诗句应该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有意蕴美来进行讲解。
5、兄子胡儿和兄女对自己的诗句有无评价?
析:学生很可能会说没有(找不到相应语句。)
教师要善于引导:差和未若,不自信和自信的区别,其实是有评价的。
6、追问:作者有无对这两句比喻有个谁优谁劣的评价?
生:有。
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句特意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不刻意去写胡儿谢朗),暗示谢道韫既有天资才气,又有后天的艺术熏陶等。表明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是赞赏的。
7、资料补充
师:其实后人也多是对谢道韫的这句诗赞赏有加:
宋人蒲寿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朱淑真凭阑观雪独徘徊,欲赋惭无咏絮才,秋瑾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
《咏雪》中,谢道韫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时才7岁,小小年纪才气就已外显,她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才女,人们因此句叫她为咏絮才女,曹雪芹《红楼梦》中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他的判词从侧面写出了对谢道韫此句的肯定。
27、金色花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听课稿,分享金色花听课感受和记录
金色花评课稿第一篇:
金色花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3、学习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一、引入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印度有一位大文豪泰戈尔,他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我们今天将一起结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感受一种伟大的精神。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最高尚、最纯洁的爱。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三、检查预习学生展示积累的字词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匿( n )笑 祷告( dǎo ) 花瓣( bn ) 衍( yǎn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激情诵读,感悟亲情
1、范读
2、小组间朗读比赛 :看哪组读的最好,人物的感情表达的最贴切?
请其他小组根据刚才的朗读和自己的理解,点评小组朗读,并说明理由。如:感情基调的喜悦、温馨、深情,从中我读出了妈妈的或孩子的,或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孩子。
诗中写的是怎样一个孩子,怎样一个母亲?
(诗中的母亲是一个充满深深的爱、是一个教徒、爱好文学的人,孩子是顽皮的、活泼可爱的。)
3、朗读一下你最喜欢的词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重点句子示例:
(1)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
(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3)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调皮,撒娇)
五、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刚才我们师生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演绎了这首优美的诗歌。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
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圣洁而美丽,变成金色花就是意味着自己给予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正可以表达自己回报母爱的心愿。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物和情之间有某种类似(精神) 如:诗人可借梅、莲、松、竹等表达特定的情感。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这个道理。好处是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通俗化、具体化,特别是表达情感类的题材,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读来意味悠长,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表达某种情感,使我们的文章更有韵味。
2、一天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3、我变成金色花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只是悄悄地让妈妈感到温馨,就是瞒着妈妈。
4、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
五、小结
本文作者借金色花,通过金色花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对母亲的爱,借景抒情,把母子间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 ② 以生活图景 ③ 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六、反馈提升
1、泰戈尔的另外的几句诗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告别》)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和《金色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借助一些物象,再赋予诗人的想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2、回报母爱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来表达你对妈妈的感情,写一两句诗。例如:妈妈,我想变成(凉风、清茶、阳光、雨伞、) 当你的时候, 我 ,当你的时候, 我 ,当你的时候, 我
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假如我变成了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结束语:
给同学们的寄语: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只因为它挺拔、深沉、雄浑。那么母爱就是一条长河,就是一片大海,它恬静、清澈、轻柔。人类之爱中,她最崇高、最神圣、最仁慈、最伟大!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纷飞大雪,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
母亲-----一生一世值得你爱!
祝愿我们的妈妈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板书:
散香气
金色花 投身影 母子情深
捉迷藏
①借用具体的形象 ② 以生活图景 ③ 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金色花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花》教学设计
一、导入
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们感受到了深沉的、超越生死的母子之情,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我们又能感受到怎样的母子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花》。
二、散文诗简介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1.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
2.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3.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三、金色花简介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可能和他们的信仰有关。
四、泰戈尔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新月集》、《飞鸟集》、 《园丁集》。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泰戈尔1913年凭《吉檀tn迦jiā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最高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被称为东方圣人。
五、初读感悟
除读完后,请合上书本,想想现在脑海里回荡着怎样的画面。
六、朗读PK赛
分成两个大组,各推荐一位选手进行朗读PK,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老师随机点拨,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把握句子的情感尤其是文中的几个语言描写的句子。
示例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纯真、顽皮)
示例二:孩子,你在哪里呀? (关心、着急)我暗暗地在那
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示例三: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慈爱、责备)
示例四:我不告诉你,妈妈。(天真、淘气)
七、人物形象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妈妈。
八、咀嚼母爱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这篇文章!
九、沉淀母爱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当你__________,当
你__________,当你__________。
十、创作艺术
同样是写母子之情的文章,读泰戈尔的散文诗和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最大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明确:泰戈尔的散文诗轻松、愉快,让人感觉温馨而深感幸福。
补:
泰戈尔!谢谢你以快乐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灵的寂寞。
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我每天读泰戈尔,读他的一行,便把世界上所有的烦恼都忘了!
英国诗人叶芝
十一、课堂小结
让我们深情吟诵这段文字,再次体悟那最温馨美好的情感吧!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
泰戈尔《告别》
28、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稿
《散步》评课
一、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计合理;
在本节课,黄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品味优美的语言;3、体会亲情。对于《散步》这篇简短的美文,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目标设计完全合理。
二、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到位;
在本课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黄老师突出了三点:1、积累生字词;2、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中心;3、品味优美词句;重点把握十分到位。
三、课堂结构的设计有层次感;
首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体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精读品味优美语言。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层次感。
四、学生活动比较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为主;
整节课所有问题的解决,均能由学生先自学后交流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懂得用主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
整节课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好?为什么?2.文章中哪些细节能体现文章的主题?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自然地分析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了文章的细节描写,品味了一些优美的词句。
六、敢于让学生发问,具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处理生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发问。
由于年轻,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因此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对课文读得不透,导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1.对难点的解答不够清晰透彻;
文中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老师只是模糊地解答说:这一家人是由三代人组成的。其实,可以
进一步告诉学生:这一家人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而整个世界也是如此,那么这一家人是这个世界的代表,所以作者说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解释学生可能就明白了。
2.品味语言,涉及到的美点不够。
文章中除了有感人的人物描写之外,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的生机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么美丽的景色也正是儿子走小路的理由。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积累的。
另外文章中浓浓的亲情还表现在许多朴实的语句中,学生没有体会出来。这和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不当有关,更和老师没读透教材有关。
二、课堂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以赏析为主,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整节课读课文仅有三遍,而且以默读为主,不适合初一的孩子特点。应当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要求读准字音时可以听读,在感知内容时可以自由朗读,在分析人物时可以指名读,在找到优美语句时可以齐读,甚至在积累语句时可以背诵。以及锚文本关键词:小说下载
2.拓展训练的设计不当。
学完本文后的拓展训练,要求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一段话,训练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写了一些抒情句,与散步这篇叙事散文毫无联系。其实,以后在进行读写结合的拓展训练时,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能表现亲情的事件,学习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或者模仿文中某个优美句式造句等。
建议:
一、教师多读课文,研究文本比研究教法更有价值。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许多问题是在学生一遍遍朗读中解决的,多读书少分析。
三、多读教育教学专家的作品,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篇二:《散步》评课
《散步》评析
心理教研室 王海霞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通过学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听了修老师的《散步》,我认为,修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说话比较得体,能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拨、诱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正确、工整、熟练。教态自然、亲切。 教学设计方面,课堂目标、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故事导入、学习目标、初读感知、体会感情、研读赏析、自我分享、课下延伸,设计合理、流畅,一环接一环。能够熟练配合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配乐朗诵,更好的营造了朗读和欣赏的氛围。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有序,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活动,有师生、生生各种课堂互动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适时进行引导启发,比如在讲解咕咕和熬字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去掉,以体会作者文字应用之恰当;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比如:讲到熬换成度过为什么不好时,学生从两个角度,儿子的角度和母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修老师肯定的说,很说,思考问题就是要多个角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如讲到霎时一词时,还有讲到语言评析时,修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小草偷偷地发出嫩芽,让学生齐背,起到了很好的知识联想和巩固写法的作用;也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联系和引导,如:在讲到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时,教师将学生家中的亲情与课文中的亲情作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亲情有很多表达方式,父母因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而生气、焦急,也是一种亲情,批评甚至打骂,有时候也是亲情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否恰当,还有待商榷;进而引申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也需要我们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管理。在讲到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时,当一个学生说到无意发现
帮妈妈治疗痘痘的偏方时,老师引导学生以后要有意的去寻找,教师用词非常巧妙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另外,修老师也比较注意对学生的课前心理调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紧张,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的鼓掌欢迎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这更加强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表达方式,让学生参与语文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作为非语文学科的老师,我虽对语文教学不甚了解,但作为老师,我想我们都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快的进步。对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教师明确设定了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好像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我感觉,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巧妙构思,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会学生如何去以小见大。同时,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不是可以更准确恰当些,在体味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互相的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父母作为中年人的责任的意义,进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否则,如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教学过程中,虽多次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但仍有浅尝辄止的感觉。
对一些重点和细节,修老师能够与学生一起研读、品位、赏析,但我认为线条稍显粗疏,对细节的把握还不够。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
比如散步出现的分歧,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冲突或矛盾,应更多的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明确,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办?这
样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深入其中,充分体会真情实感,学生或许还会迸发许多奇思妙想。
人生要面临很多抉择,不只是走大路、小路,自然会遇到很多痛苦,有时无论怎样抉择,都是痛苦的。然而抉择又是幸福的。作者想到母亲,母亲想到孙儿,他们都作出了成熟的抉择,我虽然委屈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平坦的大路,有了小小的痛苦,但他们也抉择了幸福,才会有那温馨动人的一幕。这是爱的抉择,这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研读赏析部分,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但必然稍显零乱,其实本节课的重点是体味人物心情,不仅仅是赏析重点语言这些文本信息,因此在这个环节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品味这四个人物,如,通过赏析,请同学们说说这一家四口分别是怎样的人物性格?或者,四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这样在设定的情景中评价人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将会超越简单的静态的对人物实施归纳,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再如: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那么在家里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妻子的角色,甚至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也展示了生命奇妙的过程。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握生命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于生活中的经验局限,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老师一步步的提示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中年人两肩背着老人和小孩,靠的是责任。中年人正在承担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要顾两头,难。老年人已经承担了责任,小孩子将来也要承担,责任维系三代人,中年人要顾两头,应该。 这里的责任,既有尊老、又有爱幼,他们同样重要。
另外,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说到咳嗽一词时嗽字念错,修老师没有纠正,我感觉在语文课上还是应该给学生纠正过来的。
四人讨论环节,设置不够细致,最后的回答还是个人的,因此,讨论不能只是形式,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要求,是选出组内最感动的,然后全班交流,还是每个人只是说说自己的,最后在全班说自己的呢?这节课中
有三个同学超过三次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如果不能在讨论环节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话,那么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是有待提高的,因此,讨论环节还应细致进行设置。
研读赏析之后,修老师带领学生体悟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是怎么写的。因此,如果能够在下一环节,联系在你的家中,亲情常常表现在哪些小事上?教师能够重点让学生尝试学习一点淡淡的语言,会更好,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三五分钟写几句话,学习作者,注意个别词语的运用,这样能够更好的体会写作中小如何见大,事情发生了,怎样把它准确恰当有感情的描述出来。
临睡前的拥抱营造了温馨的家庭画面,family一词的解释稍显时尚了一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适合,尤其是本文淡淡的语言风格中。
最后的总结,因为目标设定不够到位,因此只提到亲情是需要互相关爱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当然,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不能苛责求全,也不能一叶障目。在这节课上,教学活动比较扎实、真实、充实,但可能还不够丰实。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和体验文本,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阔的思维和想象力还需充分发挥。精品就是精品,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足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从作者淡淡的语言中,真正品出浓浓的亲情,充分理解作者独具匠心的《散步》。篇三: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
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五峰县第一中学)篇四:散步 说课稿
《散步》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编者将目光转向家庭与亲情,已引起我们对亲情的共鸣!《散步》表现的是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长辈,体味人间亲情,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四、教法和学法
1、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经纬交织的方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 2、学法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五、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2
④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述亲情故事)
5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六、作业布置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3篇五:散步说课稿
散步说课稿
竹泓初中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散步》,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亲情之美。
二、 说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亲情。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①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浓浓的亲情。
②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③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增强直观性。
学法:
1.圈点勾画。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投影出示family这一英文单词,然后播放family的公益广告视频, 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理解,然后老师导课:家是什么?家就是爱!爸爸妈妈爱你们,你们也爱爸爸妈妈,有了爱,也就有了一切。今天就让我们陪同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体验爱的朴素与厚重。
(二)、初读感知
①练习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生字词。)
嫩芽nn 霎时sh 拆散chāi 熬过o 分歧 水波粼粼n .....q..l
②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畅,融入自己的情感。)
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的事情。
(三)熟读感悟
师: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时节去散步,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我试着来朗读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同时,也请同学们去感受: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师:范读课文。(四分钟左右)
师:文章开头说到四个人,你最喜欢谁?你喜欢他什么?为什么?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来谈,前后左右先交流交流。
生:自由交流。(师行间巡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典型人物身上寻找典型的形象特征,使学生学会在形象中捕捉特定的意义。当然他还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施教对象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让他们用声音来准确地再造形象。优秀的记叙文之所以会产生撼人的力量,细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细节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细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书本中的细节与生活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思考。细节的发现也离不开细腻的情感体验,两者也应结合起来。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师:这四个人物,大家都非常喜欢,也许同学们要说,老师,你最喜欢谁呀, 师:这一家人我都喜欢。你看,
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一家人向着那菜花(你帮老师读下去)
生:读最后一段。
师:好一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上的是(母亲)
师:妻子背上的是(儿子)
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加她背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一家一世界。
师: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
师:尊老爱幼,就是
师: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世界。
师: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或未来)
师: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
师: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师:请一位同学再读最后一节(生读)
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这是多么诗意的一幅图画!能用一个字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师:板书 爱
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
师: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共同分享一家人的和谐幸福。请说说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9、细菌评课稿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间 应用方式和作用
手术前,为何要先消毒? 视频 感知与体验 现有 3分钟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细菌的发现 图片+文档 感知+识记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感受技术进步会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察细菌的形态 图片+文档 拓展学习 现有 2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十分微小及其形态。
观察细菌的结构,比较不同之处。 图片+文档+动画 拓展学习 现有 5分钟 自主阅读,认知细菌的结构特点及其营养方式。
探索细菌的生殖速度 图片+文档+视频 能力训练 现有 1分钟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巩固与应用 文档 能力训练 现有 3分钟 拓展学习、延伸课堂。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是否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其人,及其发现细菌的过程 8 6 4 3
10 8 5 3
10 8 5 3
8 6 4 3
8 6 4 2
是否运用网络搜集有关细菌形态结构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8 6 4 3
8 6 4 3
8 6 4 2
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发言次数多 8 6 4 2
8 6 4 3
8 6 4 2
8 6 4 2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八、帮助和总结
1、在知识上,注重化难为易。通过多媒体课件,努力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方法上,着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学感知、动手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并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愉快全面地接受新知。
3、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4、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5、在情感上,重视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真正做到愉快地学习,形成和谐、平等、民主以及积极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30、鱼评课稿
特点 生理功能
背部呈深灰黑色,腹面为白色 不易被敌人发现,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色
身体呈梭形 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覆盖鳞片,并分泌黏液 保护和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分偶鳍和奇鳍两类,共7个鳍 运动器官
数量(片) 生理功能
2 保持鱼体平衡,转换方向的作用
2 保持鱼体平衡,辅助升降的作用
1 保持鱼体平衡
1 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
1 产生前进的动力,控制运动方向
2(条)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3)鱼的呼吸过程:水(含氧气)口鳃鳃丝,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毛细血管里的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
例题:对鲫鱼侧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侧线与神经相连
B.侧线在鲫鱼身体两侧都有
C.侧线能减少水的阻力
D.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练习:鱼能在不同的水层间游泳或停留,主要依靠哪个器官( D )
A.口腔 B.鳃 C.鳍 D.鳔
变式练习:下列鱼的生活习性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生活在水中 B.鱼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C.都有洄流 D.鲫鱼最适合的生长温度是15℃-30℃
问题3、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鱼儿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大多成流线型,体表大多覆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例题:鱼在水中不停地用口吞水,由鳃孔排水,这是鱼在进行( C )
A.取食 B.饮水 C.呼吸 D.排泄
练习:鱼鳞片上的粘液的作用 ( A )
A.保护身体,减少阻力 B.保护身体,感知水流
C.测定方向,减少阻力 D.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变式练习:下列是鲫鱼的外部形态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 ⑤ 〕 胸鳍 和〔 ⑥ 〕 腹鳍 维持身体平衡。靠〔 ③ 〕 尾鳍 掌握前进的方向。靠 尾部和躯干部左右摆动 提供前进的动力。
2.鲫鱼是高度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⑦ 〕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的张合,这是鱼在 呼吸 ,它的呼吸器官是 鳃 ,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鳃丝 ,其内密布大量的 毛细血管 ,所以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问题4、鱼类和人类有何关系?
鱼类养殖为千百万人提供职业; 鱼类为人类提供富含蛋白质的实物; 鱼融入文化之中(年华、成语等)。
例题:挑选新鲜鱼的办法是( A )
A腮丝颜色鲜红的 B体表湿润的 C鳞片完整的 D体表无伤的
六、本课小结
1、鱼的种类;
2、鱼的主要特征;
3、鱼与人类关系。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掌控》练习P7-P8。
31、工业评课稿
工业中心 基地特色 形成
大连,沈阳,鞍山,辽阳
钢铁,机械,化工,石化 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特别是陆地交通,
【课堂构建】:
1、工业生产包括______以及对原材料进行_____, __ ___、______。
2、现代工业重要性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________和设备、原材料 和________等生产必需的___________。
3、我国工业发展现状:①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_________,门类齐全,基础________,规模庞大。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________,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工业门 、 、 、 、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 、 等工业基地。
4、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______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多;____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_______。
【课堂检测】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工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2、下列关于我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不能生产任何产品
B.旧中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只在长江沿线有一些工业
C.我国目前已拥有联合国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D.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3、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3、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32、杨辉三角评课稿
每行端点与结尾的数为1. C(n,m)= C(n,n-m)
第n行共有n项,数字和为2n-1
每个数等于它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C(n,i)= C(n-1,i-1) + C(n-1,i)
第n行的第一列数字是1
第n行中,笫m列的系数等于
C(n,i)
1.每个数等于它上方两数之和(第n行的第m个数数等于第n-1行的第m-1和第m个的两数之和。
2.每行数字左右对称,由1开始逐渐变大。
3.第n行的数字有n项。
4.第n行数字和为2n-1。
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 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
6. 第n行的第m个数和第n-m+1个数相等 ,为组合数性质之一。
7. 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杨辉三角。即第n+1行的第i个数等于第n行的第i-1个数和第i个数之和,这也是组合数的性质之一。即 C(n+1,i)=C(n,i)+C(n,i-1)。
8. (a+b)n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系数依次对应杨辉三角的第(n+1)行中的每一项。
9. 将第2n+1行第1个数,跟第2n+2行第3个数、第2n+3行第5个数连成一线,这些数的和是第4n+1个斐波那契数;将第2n行第2个数(n1),跟第2n-1行第4个数、第2n-2行第6个数这些数之和是第4n-2个斐波那契数。
10.
杨辉三角应用
性质5和性质7是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杨辉三角其他规律的基础。
与杨辉三角联系最紧密的是二项式乘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二项式定理。例如在杨辉三角中,第3行的三个数恰好对应着两数和的平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性质 8),第4行的四个数恰好依次对应两数和的立方的展开式的每一项的系数,即
,以此类推。
又因为性质5:第n行的m个数可表示为C(n-1,m-1),即为从n-1个不同元素中取m-1个元素的组合数。因此可得出二项式定理的公式为:
因此,二项式定理与杨辉三角形是一对天然的数形趣遇,它把数形结合带进了计算数学。求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组合数的计算问题。用系数通项公式来计算,称为式算;用杨辉三角形来计算,称作图算[3] 。
杨辉三角数在杨辉三角中的出现次数
由1开始,正整数在杨辉三角形出现的次数为,1, 2, 2, 2, 3, 2, 2, 2, 4, 2, 2, 2, 2, 4, ... (OEIS:A003016)。最小而又大于1的数在贾宪三角形至少出现n次的数为2, 3, 6, 10, 120, 120, 3003, 3003, ... (OEIS:A062527)
除了1之外,所有正整数都出现有限次,只有2出现刚好一次,6,20,70等出现三次;出现两次和四次的数很多,还未能找到出现刚好五次的数。120,210,1540等出现刚好六次。(OEIS:A098565)
因为丢番图方程
有无穷个解,所以出现至少六次的数有无穷个多。解为
,其中Fn表示第n个斐波那契数(F1=F2=1)。
3003是第一个出现八次的数。
这也是多项式(a+b) n 打开括号后的各个项的n次项系数的规律 即为
0 (a+b) 0 (0 nCr 0)
1 (a+b) 1 (1 nCr 0) (1 nCr 1)
2 (a+b)2 (2 nCr 0) (2 nCr 1) (2 nCr 2)
3 (a+b)3 (3 nCr 0) (3 nCr 1) (3 nCr 2) (3 nCr 3)
. ... ... ... ... ...
杨辉三角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组成的,而其余的数则是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之和。
因此 杨辉三角第x层第y项直接就是 (y nCr x)
我们也不难得到 第x层的所有项的总和 为 2x (即(a+b) x中a,b都为1的时候)
[ 上述yx 指 y的 x次方;(a nCr b) 指 组合数]
nCr的数学意义是从n个元素中选r个,一共有几种选法.数学公式
y nCr x=y![(y-x)!x!]
!是阶乘
n!=n(n-1)(n-2)...321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在线性写法中被写作C(n,m)。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为
n 元集合 A 中不重复地抽取 m 个元素作成的一个组合实质上是 A 的一个 m 元子集和。如果给集 A 编序
成为一个序集,那么 A 中抽取 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对应于数段
到序集 A 的一个确定的严格保序映射。组合数
的常用符号还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项.
有时候也表示成:
(在旧版本里,排列数的字母写作P)
组合公式的推导是由排列公式去掉重复的部分而来的,排列公式是建立一个模型,从n个不相同元素中取出m个排成一列(有序),第一个位置可以有n个选择,第二个位置可以有n-1个选择(已经有1个放在前一个位置),则同理可知第三个位置可以有n-2个选择,以此类推第m个位置可以有n-m+1个选择,则排列数为
,而组合公式对应另一个模型,取出m个成为一组(无序),由于m个元素组成的一组可以有m!种不同的排列(全排列
),组合的总数就是
递推公式:
c(m,n)=c(m-1,n-1)+c(m-1,n)
等式左边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取n个元素,而等式右边表示这一个过程的另一种实现方法:任意选择m中的某个备选元素为特殊元素,从m中选n个元素可以由此特殊元素的被包含与否分成两类情况,即n个被选择元素包含了特殊元素和n个被选择元素不包含该特殊元素。前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1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1);后者相当于从m-1个元素中选出n个元素的组合,即c(m-1,n)。
33、因式分解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解因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感受分解因式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突破:
充分利用类比思想,用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探究整式的 分解因式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卡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复习分解因数,尝试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然后解决下面两个练习题:
(1) 3475-3465能被10整除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992-99都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展示各小组答案,然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我们能否把一些整式也化成乘积的形式呢?
二、引领探究。
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
3y(y-1)=
m(a+b+c)=
(m+4)(m-4)=
(y-3)2=
2、把上面的式子反过来,结合刚才的计算填空。
3y2-3y=( )( )
ma+mb+mc=( )( )
m2-16=( )( )
y2-6y+9=( )( )
让学生观察从左到右的变形与上面式子进行比较,总结它们的变化特征。之后,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变化形式就叫因式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上题变化形式,尝试归纳分解因式的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互为逆变形)
三、训练检测。
1、下列式子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y2-4=(y+2)(y-2)
(2)a2+2a+1=a(a+2)+1
(3)y2-9+8y=(y+3)(y-3)
(4)m(m-n)+n(m-n)=(m+n)(m-n)
2、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a2+3a-4=(a+1)(a-1)
(4)a2+2a+2=(a+2)
四、总结升华。
通过上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致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合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五、布置作业。
34、乘法公式评课稿
a b a2-b2 最后结果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辨一辨: 辨别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那些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多媒体出示)
(1) (2)
(3) (4)
(5)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反思:※ 怎样判断两个多项式相乘能否使用平方差公式?
※ 怎样寻找公式中的a和b?
学生总结交流,个别学生口述。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1.2.让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公式,分清结构,找准a、b,学会公式的应用,有效地进行难点突破。)
做一做: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多媒体出示)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4)(-1-2a)(-1+2a)
学生活动:独立练习,个别同学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练习题,逐渐加深题目难度,让学生能够熟练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换元、整体代换的思想方法,通过思考解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编一编:小游戏
每位同学各编一题。要求:(1)能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运算;(2)算式中的各项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3)所列算式自己要会做;(4)由同位做完后,进行批阅。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参与,帮助部分同学,同时反馈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及时评价。活动完成后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同学们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再次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拓展: 解决开头引入问题:
(1)1001999
教师提出问题:它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转化出a和b?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根据做题情况可适当讨论。个别同学板演。
(2)492-482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吗?怎样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个别学生口述结果。(多媒体出示结果)
教师根据情况加以引导:我们能否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一步深化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达到前后呼应,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活动四】反思总结,巩固新知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给自己和同学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学生活动:认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并对自己和同学
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这儿采取的是每个学生自己小结,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做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加强。)
【活动五】课外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4页习题15.3第1题
2.选做题:计算:
(1) (2)
(3) (4)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a相同,b相反。)
a,b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学生活动为主,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的项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35、轴对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练习二十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的过程,培养审美意识,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重点
探索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难点
在作图中探索对称轴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认识老师吗?可老师还是不很了解大家,我先认识一下大家,好吗?
想知道老师有什么爱好吗?
在你到过的地方中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里?
你想知道老师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吗?
行,上课后老师告诉大家!上课!
一、观察对称,通过看视频,初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就是播放视频。
师:大家认为故宫美不美?
师:老师也有同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你发现,这些建筑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征?
生: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回顾对称,再次感受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为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兴吗?
1.现场剪一幅树形轴对称图形,通过复习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概念,为进一步教学画对称轴、找对应点做准备。
师:老师要在现场剪一幅轴对称图形,大家告诉我,怎样才能更快?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剪下一个树形轴对称图形。
师:谁还记得怎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把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轴对称图形的
生:对称轴。
老师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说明:对称轴一般使用虚线表示,画的时候,要超过图形一点点。
让学生在主题图上的轴对称图形上画出对称轴(选择两条来画)。
大家对照老师画的,检查一下自己画对了没有?
三了解对称。通过引导,理解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为画图做准备。
1、课件出示小树图案(教材例1)。
指名上台指出对称轴的位置,同时课件画出对称轴。
仔细观察图中的点A和点 A' 你有什么发现?
生:点A和点 A' 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格。
提示:如果把这个图形对折,你猜猜这两点会怎样?
师:将一个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点称为一组对应点(板书)。我们可以说点A是点A' 的对应点,还可以怎么说?
生:点A' 是点A的对应点。
师:通常我们把左边的点称为关键点,右边的点称为对应点,也可以叫做对称点。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板书)的,不能单一的说哪个点是对应点。
引导学生说出B、B' ,C、C' ,D、D'
师:完全重合的对应点都有什么特征?
左边图形有一个关键点在对称轴上,依据对应和重合特征,就会有一个对应点和它对应。
(预设:1、如果学生指着F和G点说是对应点。师:为什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师:你是指这两点是一组对应点?还是这个点有一组对应点?这个点有一组对应点?如果学生没有找出来就引导)
3、理解对应点和对称轴的关系。
师:通过我们共同学习找出了所有的对应点,现在把每组对应点用虚线连接起来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课件演示:连接每两组对应点。
集体交流汇报。
如果学生不能归纳出以下两点,再做如下引导:
师: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
生: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板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的?
生:数格子。
师:那如果没有格子呢?(课件演示)
生:还可以用直尺测量。
生:对折后能重叠就说明它们的距离相等。
追问,师:那他们的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是什么?
(引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直线是怎样的?)
生:连线互相垂直(板书)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因为你们的这两个发现,我们一不小心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性质!(出示课件)
总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着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4.通过活动练习,加深对找对应点的理解。
活动方法:以学生为点,把四组同学分成平均的两半,把过道看作对称轴,让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让他的对应点站起来。关键突出关键点和对应点的垂直和等距离。重点突出对称轴上的关键点和对应点是同一点。
师:谁知道,如果老师是关键点,我的对应朋友是谁?生:
四、画对称。在学生了解了找对应点后,学习掌握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师: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我们不仅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运用这个性质画出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例2。
2、你们能补画出这个图形的另一半吗?先想想怎样画能又快又好,再动笔。
3、学生独立试画。
4、汇报展示,把学生画好的进行展示。(展示前六名同学的作品)
引导学生总结:①.找关键点。②.数格子。③.标对应点。④.顺次连线。
课件出示总结好的方法并课件演示画的过程,同时板书。
师:你认为找哪些点是比较关键的?生:
五.巩固应用
1、展开想象:根据给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想象它的另一半,并判断给出的是什么轿车的标志。
2、自己确定对称轴,自由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看谁能画出与众不同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说明要求:1、读题。2、什么是与众不同?3、要画轴对称图形还缺少什么?4、可以怎样确定它的对称轴?(请一个同学比一比)4、要想与众不同关键看什么?5、老师请画得又快又与众不同的6个同学进行展示。6、画图。
展示小组作品。
六、欣赏对称,感受对称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美。
师:充实的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现在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师:老师告诉大家,生活中的这些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我们带来了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对称性被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生活中。(播放图片)
七、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美的完美结合,老师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美丽、更精彩。
板书设计
轴对称
距离相等
对应点 对称轴
(相互依存) 连线互相垂直
1.找关键点 2.数格子 3.标对应点 4.顺次连线。
36、春望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听课稿,分享春望听课感受和记录
春望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ji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 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
草木深:草木从生。
时:时事,时局。
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6、 理解诗意。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七、作业:抄写诗句。
春望评课稿第二篇: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
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词典词条)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
破
小结: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本段引述鉴赏辞典语言)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问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本诗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再造想象赏析落实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问3: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问4: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问5: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然而你能否找到他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的相同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
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整体赏析
问1: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沉郁悲痛。
问2:作者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发的?
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炼字。
借助自身形象描写。
问3:面对同样的景致,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忧国之思?从你了解的杜甫说一说。
背景:知人论世部分。(具体材料见后面附件)
奉儒守官的家世
壮志凌云的理想
艰难坎坷的经历
悲悯博爱的胸怀
问4:让我们来共写一段话,望杜甫的一生,看杜甫的诗歌,他是(饱经风霜)的杜甫,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他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他是(温柔慈爱)的杜甫
本课总结
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品析: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757年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768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去世前
结课ppt: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37、愚公移山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听课稿,分享愚公移山听课感受和记录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一篇:
《愚公移山》评课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且是文辞兼美的文言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有关《列子》的文常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句,了解故事寓意,感受、学习愚公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六位参评老师的教学,基本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方法灵活,设计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读扎实有效,文、言并重,语文味浓厚,教学基本功较强。各有亮点,也各有欠缺之处。
1.目标确立: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精髓的基本功展示,只要方向对了头,不怕汗水负东流。六位参评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大致相同,或展示,或不展示而心中有数,并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达成自己的目标。目标设计较为精准的有陈浩老师、张丽老师。但结课时,六位老师都没能做到回归目标,反馈巩固。
2.教材挖掘:普遍存在教材挖掘欠深透的现象,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浅尝辄止,甚至是蜻蜓点水,文本解读欠精准。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创新设计点,可以总结为移山之人的老、小、少与山之高大的对比,移山工具之简陋与移山之艰难的对比,移山之助(其妻、众人、孀妻弱子、操蛇之神)与移山之阻(智叟)的对比,愚公之智与智叟之愚的对比;再比如其妻献疑与智叟笑而止之的对比,可以从称呼不同、语气不同、目的不同、损毁的魁父之丘与山之一毛不同、反问的如太行王屋何与其如土石何不同方面比较、赏析,进而挖掘出愚公精神,点出寓言的寓意。问题设计方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线贯穿课堂的精准问题设计少而又少,问题多而碎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问题意识较强,但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解决疑难,逐步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精准性不够,有的课堂上老师不说话学生就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还有的老师问题设计不易于学生把握,切入点不明确,突破口小,把学生问死了,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冷场令人难耐。
3.环节设计:基本做到合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承转合顺理成章,有的还富有创新点。如李燕老师的初读课文,了解移山之事品读课文,研讨移山之难感受愚公真人,领悟移山之意拓展延伸,敢做移山愚公,工整而唯美。设计巧妙的还有颜雯老师设计的解读题目的人物、事件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各个人物做了什么事的说话练习;陈浩老师设计的补充名片字音挑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味,用心设计听其言观其行环节,通过研讨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抓得精准,体现了课堂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张丽老师设计的添枝加叶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地感知和解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用原文回答问题,感知效果好,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五字诀,教的是方法。
4.朗读设计:文言文学习重在朗读,书声琅琅的课堂一定是有味、有效的课堂。六位老师都注重安排了感知读,但缺乏的是巩固读、赏读,也没敢安排默读。还普遍缺乏背诵指导,致使背诵课文这一目标达程度不高。比较好的有颜雯老师安排的课前读,吴瑞云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陈浩老师设计的演绎读,张丽老师设计的学生分角色对话读,李萍老师的范读也是有滋有味的,富有感染力。
5.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自致其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各位老师都注重设计了自读、自解、自译、互助释疑等学生主体活动,其中张丽老师还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从形式走向内容。需要加强的是有疑而问时的真合作,而不是无疑而问的假合作,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讲练结合:课堂教学主阵地上最忌讳的是学生只听不读,更不写,写才是有效落实。设计学生书写环节最好的是陈浩老师,一是抄写生字词,二是留了巩固练习做《助学》的时间。另外,每位老师对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做得都非常扎实,辨析、比较、朗读、书写等灵活多样,落实较好。
7.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语文味、文学化,富有感染力、感召力,表述准确,能熏陶、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如颜雯老师课堂语言的柔美,吴瑞云老师课堂语音的洪亮激扬,陈浩老师点评学生发言一个哲学家诞生了的个性激励,张丽、李萍、李燕三位老师标准动听的普通话,都体现了他们较高的语言表达基本功。
8.导入设计:语文课堂也是艺术的课堂,巧妙的导入不仅水到渠成地引入课题,提高学习的情趣,而且能够概括出学习的思路与任务。李燕老师设计的成语填空导入,最贴近;陈浩老师跨过历史的长河,和古代文化交流拉近了课文与时代的距离;张丽老师的农夫和蛇寓言导入最直接。《愚公移山》歌曲的课前欣赏不更有感染力吗?李萍老师设计了课后的赏听,也不失文学与艺术的再结合,虽然因为设备故障没有播放成功。
9.板书设计:富有板书设计意识的是陈浩老师的。字画合一是语文板书的最高境界。本文可以把太行、王屋二山利用山的象形字画出两座大山来,然后把愚公与其妻、智叟的名字分别写在山的两侧,利用反方向箭头与山关连起来,形成对比,不失一幅绘形绘色的精美板书。课件制作也是如此,尽量做到字画合一,文字少而精,大而醒目,最好使用艺术立体字,颜色对比鲜明,并突出关键字,给人以美感,链接音频、视频,使绘声绘影。
10.拓展迁移:语文课的拓展阅读或延伸迁移,不可做得喧宾夺主,费时而显拖沓,情感熏陶及三观教育也是语文课的功能,需要自然灵活地点化,万不可生硬地加一个政治尾巴,把美美的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愚公精神依然是时代正能量,但其精神可佳而做法不可取的现实说法,也可以引导成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出彩点。吴瑞云老师设计的仿照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太行新愚公张荣锁的颁奖词,为愚公写一段颁奖词的课后作业,就是一个很新颖的创设;张丽老师设计的《愚公(智叟),我想对你说》片段练习,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权利。
愚公移山评课稿第二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只不过走的人多了便就有了路.同样,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老人,立志要把两座大山移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这是一个怎样传奇的老人
二、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2、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愚公:
胸怀大志 对比 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 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什么是愚公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是什么?中学在新时期该如何发挥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38、富贵不能淫评课稿
解释下列语段中的之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拓展延伸
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论点与大丈夫能屈能伸你更赞同哪个? PPT16
这两个观点并不对立。 孟子是说在这种些情况下能够洁身自好,不改自己初衷。你不能把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做是妥协,这是一种隐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是畏惧而成奴仆,正是不屈于强权,所以才隐忍下来积蓄实力。
【附:板书设计】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反思
自我满意之处:
1-学法指导具体有效。识记作家的方法(名、时、地、代、评),读文言文的方法(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2.课堂有生成。学生提出了不会翻译的句子,不理解的词(淫 媳)
3、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明确,符合学情,容易实现,也基本实现了。并且一开始就交代展示目标。
4.重视学生思维培养。让学生辩证地理解威武不能屈与大丈夫能曲能直的关系。肯定学生从孟子举例妾妇之道中得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结论。
5、以学生为本,落实了学生的学。疏通文意主要靠学生完成。讨论问题也是留足充裕的时间,思考交流表述。
遗憾之处:
1、前松后紧,自我检测和练习环节没完成。
2.背诵目标没落实到位。
3.使动用法没重点落实。
富贵不能淫评课稿地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n)
妾妇之道(qi ) 不能淫(y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39、野望评课稿
导入:
背景介绍: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40、氧气评课稿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三态变化
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及结论
实验现象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空气中 氧气中
【交流讨论】
1.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硫的燃烧时集气瓶盛放水有什么作用?硫燃烧时,燃烧匙内硫的状态是什么?
3.①铁丝为什么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起什么作用?
②集气瓶底为什么要先放少量水?
③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里燃烧,这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液态。
3.①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火柴是起引燃作用。②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入集气瓶瓶底,使集气瓶炸裂。③反应物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发生。
【板书归纳】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支持燃烧
(2)氧化性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碳+氧气 二氧化碳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分析讨论】通过比较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我们能发现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①反应物中都有氧气;②反应条件都是点燃;③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④生成物的名称都是几氧化几某。
【过渡】上述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像这类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化合反应
【讲解】二、化合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1.定义: 或 物质生成 新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字母表达式:A+BC
【讨论交流】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此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为什么?
【归纳】不属于,它的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
【方法提升】判断化合反应的关键看生成物的种类是否为一种,若为一种,则属于化合反应,反之则不属于。
【过渡】上述四个反应中,反应物都含有氧气,这类反应,化学上又称之为什么反应呢?请大家从课本中寻找答案。
【讲解】三、氧化反应: 物质和 发生的反应。(不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特征反应。)
【注意】1.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元素,不能将概念中的氧改为氧气,会缩小氧化反应的范围。
2.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3.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 。
【练习巩固】
1.下列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1)镁 + 氧气 氧化镁
(2)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3)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4)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2.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案】1.化合反应:(1)(2)(4);氧化反应:(1)(2)(3);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1)(2)。
【拓展提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联系:有氧气参加,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的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
4.缓慢氧化
【讨论交流】人呼出的氧气比吸入的氧气少,说明氧气参加了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属于氧化反应,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有氧气参加,也属于氧化反应,它们与碳、硫、铁在氧气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小结】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板书】
3.化合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1)定义
(2)特点
(3)字母表述式
4.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2、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3、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练习】导学41-42页,1-8题.44页1-6题.
【教学反思】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41、故乡评课稿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坏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声。
故乡评课稿第二篇:
《故乡》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xx老师的《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校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1.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2.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3.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本课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
这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齐全。
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陈老师的这一环节做得很好,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老师对闰土的分析非常到位。主题挖掘地很深.
教学本课,陈老师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
相关文章
-
数学教学说课稿《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评课稿
-
百分率,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评课稿
-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评课稿
-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评课稿
-
小班计算活动说课稿:感知4以内的数
-
幼儿园小班计算活动公开课:感知4以内的数说课稿
-
评价语100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
数学教学说课稿《小数的性质》说课设计
-
数学教学说课稿 《十几减9》教后小记
-
教学说课稿 小数的性质》说课
-
小班数学活动lt;铺路gt;说课稿
-
大班数学说课稿《小动物搬新房》教案反思
-
幼儿园说课稿《喂宝宝》小班数学反思物体大小排列
-
幼儿园说课稿《恐龙的影子》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
幼儿园说课稿《水果店》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
小班数学说课稿《去小熊家做客》反思
推荐文章
-
古诗二首课文生字词
-
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
语文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山行课堂生字词笔记
-
课文是怎样将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
-
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
五年级语文下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随堂笔记词语理解
-
阅读全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
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展开介绍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并思考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意义
-
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这样表达好处在哪里?
-
二年级雾在哪里小练笔
-
善待今天
-
中班音乐教案《小老鼠上灯台》反思
-
大班安全活动《一起来灭火》教学设计反思
-
中秋节教学设计大班数学教案《月饼变变图形组合》
-
卖时尚女装的朋友圈文案37句
-
固镇县城市建设朋友圈文案33句
-
五年级上册景阳冈分段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