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蝴蝶的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1、蝴蝶的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蝴蝶的家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避、撼、喧、嚷、盈、玷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2.检查预习情况
(1)知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词或段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二、全班交流,解疑释难,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一起读读吧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5.点明主旨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四、畅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
1.给生字注音、组词、扩词
2.回答问题: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有哪些猜想?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避、撼、喧、嚷、盈、玷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
师出示PPT。看完之后,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蝴蝶,你会用什么词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美丽,华丽等等)是啊,这样美丽的蝴蝶,师板书:《蝴蝶的家》
生齐读标题,提问。
生:这样美丽的蝴蝶家是在哪?它的家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家是避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避风挡雨。)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的起舞,突然下雨了,青鸟,麻雀都回家躲起雨,可是小蝴蝶躲到哪里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词,生读,选重点的词语解释。
家雀喧嚷等
3.让我们跟着小老师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请小老师带读,生跟读。
5.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出示PPT。(主要写了我常为下大雨时无处藏身的蝴蝶而担忧的故事。)齐读两遍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创设情景境,再读课文。
2.同学们,看着这美丽的花蝴蝶,把这些字词送回文中,这一次,我们默读,想想,蝴蝶的家是在哪哪?
3生读之后,交流式回答问题.
4.生回答:我知道,在麦田里,疑?不对
生回答:树林里,也不对。
生回答:花朵中,也不对。
生:在树穴里。
2、影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影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 猜谜语,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引出影子。像我不是我,常常跟着我,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和它说说话,就是不开口。
2.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板书:影子)
3.指名读课题,注意读准影字是后鼻音,子 字念轻声。
4.(出示书上插图)看图:这就是影子。看看图,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猜谜语引出课题,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紧扣课题。课题中的 影 字是本课的生字,在读准后鼻音的同时,还要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影子, 实现识字教学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影子在哪里呢? 听老师读课文,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师范读)
2.影子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出示词卡跟着我陪着我好朋友)指名读这三个词语,注意读准这三个词语中的轻声。
3.你能用这三个词语说一说吗?PPT映示:影子( )、( )就像是我的( )。
4.影子和我们形影不离,就让我们走近它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在初读环节,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最高效的方法。无论是 听, 还是读, 都应该带着目的去进行。影子在哪里,并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整首儿歌脉络和重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对儿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说一说你看见影子了吗? 它在哪里?
2.影子在前,影子在后。(相机出示生字卡片:前后)指名读。(生起立,做动作读词)向前一步读读前字,后退一步读读后字。
3.看图,填一填:影子在小女孩的( )面,影子在小男孩的( )面。
4.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在女孩前面,在男孩后面呢?(背对着太阳站,影子就在身体的前方;迎着太阳站,影子就在身体的后面)
5.(做实验:感受我们动,影子也会动)这就叫跟着。(出示句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指名读,齐读。
6.我们到哪里,影子就跟着我们到哪里,多有趣啊! 我们一起再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借助情境,辨别方位,会用词语前后左右来表达方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方位词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借助图画,利用直观的方式能有效降低理解的难度。边做动作,边理解词语,这一设计正体现了语文学习联系生活的特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四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你还在哪里能找到影子呢?(映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读。
2.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出示生字:左和右) 指名读,注意左字是平舌音。
3.教学左和右的字形。这两个字上半部分的一丿就表示手。左 字下面是个工。右字的下面是个口,表示口手并用帮助别人。
4.举起左手认认 左字,举起右手读读 右 字。(举手,做动作读词)
5.左和右分别表示两个相反的方向,但是,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变成词语左右时,就表示身边。影子常常陪着我,伴我左右。它真是我的好朋友啊!(出示词语:好朋友)指名读。识记生字友,看一看这个字,你会记吗? (友字就像上下两只紧握的手)和你们的好朋友握握手吧。再读词语好朋友。
6.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识记生字,再也不是各部件间简单的加加减减。要想让学生牢牢记住生字,领会汉字文化,就要从字理层面去探究构字原理(如左右友的字理讲解),理解了自然不易忘记或者混淆。口读、眼观、耳听、心想等多感官识字,调动身体大部分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就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因此,在理解了构字原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一动,举举左手和右手,既有趣又加强记忆。 左 右 分开讲代表方位, 合起来表示身边,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 小结全文
1.(指板书,认读生字,复述课文)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2.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
借助板书尝试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尝试背诵,这是一种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诵读儿歌、儿童诗,展开想象,学生可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读出自己的感受,品味语言的精妙。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六 辨别方向,用方位词说话
1.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说说: 我的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2.变换句式再说一说:( ) 在我的前(后、左、右)边。
设计意图
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然而语文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表达与运用。只能理解而不能运用的词语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语才是积极的语言。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对整节课知识要点的复习巩固。
七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影子、前后、左右、黑狗、它、我、在、好朋友。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教学新的偏旁:宝盖头、女字旁和月字旁。在生字中找到带有这些偏旁的汉字:它 好 朋,看清形,读准音。
3.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我 字。① 教学新笔画斜勾,跟老师读,小手书空。② 出示生字我,指名认读,我就是指自己。出示我字的笔顺表,学生自学笔顺。③ 教师范写,提示:起笔短撇低一点,右边的斜勾长一点。学生书写。
(2)指导书写好 字。①(出示图片) 好 字就像一个妈妈怀抱着孩子的样子,左边一个女字旁,右边一个子。② 复习偏旁女字旁,观察:女字旁和女 字有什么不一样? ③ 教师范写好字,长横缩短变成提,左横偏高右横低。④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书写 在 和后 字。①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② 出示笔顺表,自学书空。③ 教师范写:在 字的一撇从横上斜下来,一竖写在撇下面。后字平撇短,竖撇长,一横长长在中间,口字扁扁在下面。④ 学生书写生字在 和后,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中,认识新偏旁、写好新笔画不容忽视,而在教学中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偏旁代表的意思和新笔画的书写规律。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借助《笔顺表》和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生字的构形特点,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江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江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 和竖勾、弯勾2个笔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孩子们,快来看(播放视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一到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全都开了,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也被成为水乡。能用完整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江南在哪呢?来看地图。(出示地图)长江以南主要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方,为江南。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这正是美丽的江南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江南》。江的偏旁是我们本课认识的一个新偏旁:三点水,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你还知道哪些带有三点水的字。(指名说)师写,那你们说说三点水的字与什么有关呢?(与水有关)
3、来看我们本节课学习目标,(师读)让我们朝着目标出发吧!
二、初读感悟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荷花)这是一朵怎样的荷花?(出示:美丽的荷花),(出示:荷叶、莲蓬、莲子)
2.学习采莲,认识草字头。
(1)你能说说采莲的意思吗?(采摘莲子)
(2)真棒,江南水乡又到了可以采莲子的季节了。看莲字的偏旁也是本课要认识的一个新偏旁,草字头,看(出示:草字头的字)想想草字头的字与什么有关?(与植物有关)
过渡: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多美呀!
3.认读生字。
(1)词语宝宝已经等不急了,想考考你们看看谁的反应最快,读得最准。
(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2)字宝宝也来啦,谁来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读)
(3)去掉拼音小帽子你还认识它们吗?
三、学习诗歌,整体感知
过渡:这时候江南的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
1.(播放录音)注意听
2、自己试着读一读。
3.诗歌一共有几行?(七行)
4.指名读。我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一人读前两行,一人读后五行,其他同学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四、再读诗歌,情感深化
1.学习前两行。
(1)(课件出示江南荷塘图)引入:炎热的夏天已经来临了,面对着眼前的一湖莲叶,你想说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来说一说)这一湖莲叶绿绿的、大大的。我看到了圆圆的荷叶。 板书:贴荷叶图
(荷叶又大又圆的美不美,读出这种美来。)
(2)这一湖的莲叶又大又绿,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真是一幅莲叶何田田的美景啊!(师范读----指名再读----齐读)
(3)荷叶如盘、荷花绽放,江南此时正是适宜采莲的好时节呀!这样的大丰收,人们在采莲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快乐、开心、高兴)
(4)(出示采莲人开心图)是啊,人们都乐得合不上嘴了,你能开开心心地读读这两行诗吗?
2.学习后五行。
(1) (出示荷塘图)瞧,荷塘里多热闹啊,你们看小鱼也来了,它们在荷叶间快活地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它们玩得多开心啊! 谁来读读这几行诗?
在这里面有几个表示方位的词,看看谁的眼睛最尖了。
(出示:东、西、南、北) 板书:东、西、南、北
(出示:反义词)其中东和西是一对反义词,南和北是一对反义词。
(2)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游到了那儿。(来,女孩子亮出你们的金嗓子一起读,我们男孩子也不甘示弱和她们比一比)
(3)(出示说一说)鱼儿在莲叶间玩( )的游戏,
(4)你们现在就是一条条快乐的小鱼啦,快到荷叶下尽情地玩耍吧。
跟随老师一起边读边用手做小鱼游的动作来感受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的位置。
3、(出示:争做小诗人)让我们学学古人,也来当个小人诗吧!自己先试着说一说。(指名说)
4、(出示思考:)你觉得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江南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板书:美
师: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5.整体朗读古诗。
让我们带着对江南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出示;朗读全诗)
(2)来个男女赛读,红色的字女生来读,蓝色的字男生来读。
(3)(出示填空)学到这,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
五、背诵古诗。
(1)(出示背诗),自己试着背一背。
(2)指名背诵。
(出示;我会背)增加难度了,谁来背?
(3)集体背诵。
过渡:又到了我们的快乐学写字环节,来看今天我们要写的字。(出示:生字)
六、指导书写
1.学习可东。
(1)学习笔画竖钩。
之前我们学习了弯钩的写法,你能说说竖钩和弯钩的区别吗?
生:竖钩不能弯,要写得直直的。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 板书:可 东
2.学习西。
(1)学习笔画竖弯。
我们以前还学习了竖弯钩的写法,你能说说竖弯钩和竖弯的区别吗?(竖弯没有钩)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 板书:西
3.拿起笔在书上练写,教师巡视。
七、课后延伸
江南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诗篇。《忆江南》就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忆江南)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景色太美了,怎能叫人不怀念?
结束语:
江南的美不只有迷人的荷塘,还有著名的江南园林、江南四大名楼、江南水乡、江南小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查资料,也可以利用假期去江南游览一番。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
(2)读熟课文。(学生)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江的读写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4: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5.感知内容。
(1)过渡: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并展示收集的资料,增加了学生对江南及荷花的了解。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征,在识字环节教师重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本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自主识字、创造性识字、小老师领读识字、赛读识字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识字学习的主人,提高识字的效率与识字的积极性。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强调练字应在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书写指导。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
(3)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
(4)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导入:(课件出示生字闯关游戏)首先,我们来做闯关游戏。
(2)组织游戏。
第一关:读生字并自由组词。(课件出示八个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
第二关:从南、西、北中,任选一个字说一句话。
第三关:读诗句,说感受。(课件出示全诗)
(3)过渡:我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江南》。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
(1)导学: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好,老师让大家欣赏一幅图,作为奖励。(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3.过渡: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诗更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一开课就进入游戏闯关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复习字词的热情,不仅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而且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运用。教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感官上和心理上激发学生的读文热情,并为诗文的理解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导学:(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预设:
生1:我看到很多莲叶,长得很美、很绿。
生2:我觉得莲叶像帽子、像伞。
③导读: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想象可真丰富!诗人是怎样描绘荷叶的?(莲叶何田田)
④导学:原来诗人是这样夸荷叶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吗?(课件出示莲叶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预设:
生1:莲叶真美呀!
生2:莲叶真绿呀!
生3:莲叶真多呀!一层连着一层!
⑤导读: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心里也非常喜欢。他是这样来描绘的(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老师看到这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也想来夸一夸。请听老师读这句。(教师范读)
⑥导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⑦引读: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学生模仿采莲姑娘读)
⑧小结:好一个何田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真美。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导学: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
②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③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④学生大胆想象。
预设:
生1:小鱼在水里捉迷藏呢。
生2:小鱼把莲叶当成雨伞,在它下面躲雨呢!
⑤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⑥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⑦再次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情感: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下面,我来采访几条小鱼。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⑧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
⑨导读:那就让我们做快乐的小鱼,读出小鱼的快乐吧。
⑩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导读:是呀,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1)导学: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宝宝想象画面并练习背诵,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2)指名展示背诵,并激发想象:你刚才在背诵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3)导读:下面,让我们当一回采莲姑娘,来美美地吟诵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4)(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的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文中的景物对话,并背诵积累诗句,不仅使学生升华了情感,还内化了语言,使教学扎实有效。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积累的诗背给家长听,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试着在家长的帮助下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锻炼了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
4、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小的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儿,认识偏旁门字框。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正确地朗读课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猜谜语啊!老师这有个谜语想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 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学生猜出答案是月亮教师适当进行鼓励)
2. 同学们真聪明,都知道是月亮,那你们对月亮了解多少呢?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展示出蔚蓝的天空中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最后定格在屏幕上的是书上的插图。)
3. 师: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4.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小小的船》,请生拼读船;再适时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船?根据学生回答,将小小的字体缩小,并引导学生朗读叠词,并注意的是轻声。
5.师:像这样可爱的词语,文中还有很多呢!(课件出示文中的叠词和轻声词)看谁的耳朵最灵?最会学着老师读?(师带读后学生展示,再齐读)
(二)、配乐,师范读课文。
现在老师把这些可爱的词语送回课文里,认真听老师读。
(三)、趣味识字
1.小朋友们,我们的课文里不光有可爱的词语,还有好多生字宝宝呢?这些生字宝宝特别淘气,它们蹦呀跳呀离开课文,来到美丽的夜空,一会儿坐在月亮船上,一会儿躲在闪闪的星星后面和我们捉迷藏呢!我们把它们找出来好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相机进行书写指导儿,认识笔画竖弯钩。
3.摘星星,开火车,男女生读生字。
4.齐读课文。
(四)、品读一、二行
蓝蓝的天空上,风在儿吹,月儿在摇,美丽的小姑娘,坐在月亮船上,就好像坐在摇篮里,多舒服呀!你们看,那弯弯的月儿什么样儿啊?我们来画个弯弯的月儿。(师生一起画),它像什么呢?还像什么呀?
(课件出示:弯弯的月儿像_____。)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同学们看,经过我们的想象,天上的月亮不只是月亮,它还变成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多么美的月亮,让我们跟着音乐,美美地读读这一句吧。)
(六)、我说你想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轻轻的闭上你们明亮的眼睛,想象着,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你们手拉着手慢慢地走到一片绿草地上,抬头看向蓝蓝的天空,那忽闪忽闪的星星在调皮地跟我们眨眼睛呢!看!那弯弯的月儿真像一只小小的船呀!船上还坐着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仔细听,她在吟着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跟着她念______(学生试着背诵)
2.小组背诵,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你如果像这个小姑娘一样,坐在弯弯的月儿上,你能看到什么呢?还想看到什么?把你想象的夜空画下来。
5、树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树之歌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枫两个生字。
2、通过看图、读文,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片归类识字,会写杨、枫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儿歌。
教学难点:
模仿儿歌句式说句子,了解树木特点。
教具准备:
11种树木图片、树名词语卡片、课后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树引出课题。
师: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树,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1、出示树的图片,给树找朋友进行扩词训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给树找朋友,进行扩词训练。(树的名称;树身体的一部分)
2、引出课题,板书。
3、理解课题,进行拓展
师:关于树的儿歌就叫《树之歌》,那关于花的儿歌、鱼的儿歌等叫什么?
二、初读儿歌,认识树木名称.。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一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儿歌中的树名。
2、指名汇报,相机板书。
3、出示第一组树名图片,同桌认读、指名领读。
4、出示第二组树名图片,开火车认读。
5、游戏:我为树木挂名牌
师:课前,刘老师给同学的抽屉里藏了一些树名词卡,快快的找一找,在谁的那里?找到后拿到讲台前按要求进行小游戏:
(1)拿到树名词卡的学生举起词卡大声带领全班读出树名;
(2)快速将词卡贴在黑板对应的树木图片下面。
6、完成填空,巩固树名,了解儿歌内容。
师:认识了这么多树,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呢?
《树之歌》这首儿歌,写了、、、等树木及特点。
7、出示树木名称的生字,进行归类识字。
(1)认真观察,有什么发现?
(2)引出形声字,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归类识字。
(3)拓展:你还能说出哪些木字旁的字?
8、指导书写杨枫。
(1)课件出示两个生字,利用活动字卡,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杨。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
(3)师范写,强调木字旁的书写要点,利用口诀识记杨和枫。
杨:木字旁,瘦高高,撇长捺改点;右部第一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
枫:木字旁,瘦高高,撇长捺改点;右部风,竖撇在竖中线左侧,横斜钩向右下斜出钩,不能写成横折弯钩,两点左高右低。
(4)学生在田字格仿写,师提醒写字姿势,实物投影展评,生评价。
同桌互相提醒,再写一个进行评价,得星。
三、再读儿歌,了解树木特点,随文认识课后词语。
1、默读儿歌,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每种树木的特点。
师:这些树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读儿歌,边读边画出树的特点,想象树的样子。
师:同学们画得可真认真,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某某同学画得一样吗?
2、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学习成果,全班纠错,老师和这名学生合作读。(师读树名,生读特点)
3、学习儿歌,了解树木特点。
(1)出示第一句,男女生合作读。
引出桐树的另一品种泡桐,出示词卡,认读正音。
出示梧桐树叶,伸出自己的手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比喻句。
出示有树木图片,仿照例句,进行语言训练。
像。
(2)出示第二句,分组合作读。
引出枫叶一词认读。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颜色的词。引出苍松翠柏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师:这个词里也藏了两个表示颜色的词,你发现了吗?(苍、翠)认读词语,理解四季常青的松柏就是苍松翠柏。
引出松子一词认读;指导朗读第二句话。
(3)出示第三句,指名读,引导发现两组反义词暖和寒南和北。
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反义词?
师:桦树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仍然直直地挺立,真耐寒。
引出白桦一词认读。
(4)指名读第四句,理解活化石,随机认读白果、桂花两个词语。
3、多种形式合作读儿歌。
(1)师生合作读。(2)同桌合作读。
(3)指名一组同桌展示读。(4)全班齐读。
4、创设情境,巩固儿歌。
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1)师出示树木图片;
(2)生大声说出树木的特点。
5、练习背诵儿歌。
四、拓展,巩固本课生字。
1、出示《树名拍手歌》
2、自己读一读。
3、同桌拍手读儿歌,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树木的大家庭,认识了很多树学习了有关树的知识,收获可真大啊!课后我们还可以去搜集一些别的树,了解它们的特点,丰富自己的知识。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树之歌》这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树之歌》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同学都能读懂儿歌,并能根据儿歌内容回答简单的问题。另外,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课堂上我尽可能设计吸引他们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桐等8个带有木字旁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4、感受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
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激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猜谜的形式导入课题,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多种识字法:针对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于是,我设计了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并且特别重视让学生举一反三。
(3)情境创设法: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我在课上特别重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同桌合作读生字,可以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2)朗读比赛法: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对读,个别读,小组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3)自主学习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总结记字的方法。
图片
三、说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激发趣味(3分钟)
出示谜语: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就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引出儿歌主要描写的树木,调节课堂气氛,一下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朗读正音,初识树名(9分钟)
(1)播放课文的朗读视频。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少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导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中提到的树木的名称,同桌配合读文,互相监督读音,交流圈出的树木种类。然后学生汇报。
(3)出示树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小老师领读,齐读,去掉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正音指导,随文识字学词、朗读练习等,让学生在初读环节真正做到读好书,识好字,夯实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
3、归类识字,发现特点(8分钟)
出示8个木字旁的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归类集中识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全是木字旁)并引导学生再读生字,发现它们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猜一猜橡树楠树樟树等生字的读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发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并学会运用。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给了方法揭示了规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4、语境识字,认识树木(10分钟)
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句,并搭配图引导学生对照图画理解词句。
【设计意图:考虑到很多树木坝上学生没有见过,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树木外形及其特点,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回答问题时辅助他们说完整的话,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采用个别读,领读,男女比赛读,拍手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同时指导学生读时注意重音和停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了解树木各自的外形特点,并巩固生字的认读。比赛读让学生充满乐趣地读课文,拍手读可以有效改正学生齐读拉长音的坏习惯。】
5、巩固识字,指导书写(6分钟)
(1)在这一环节的开始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这一课生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自主学习能力。】
(2)本课10个生字中有8个是木字旁,所以我着重强调了木作偏旁时捺一定要变成点。并且在田字格中范写杨和桐,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位置、笔顺。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指导提高写字效率,让学生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观察,注意间架结构,找好位置再写字,掌握写好字的本领。】
(3)学生描红,书写,教师提示:坐姿、握笔姿势。
(4)展示学生的优秀书写作业。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在评议的过程中,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写好字并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4分钟)
(1)配乐朗读并对课文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韵律之美,再次感受树木的丰富与神奇。】
(2)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及花花草草,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应该热爱自然,保护植物。请大家在课下认真观察我们身边的植物,在日记本上分享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以布置开放性作业拓展延伸,使学生联系实际,知识情感得到升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11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一连串树的名字中蕴含着木字旁的汉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把识字教学寓于游戏活动之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趣味性识字的原则;二是注重把内容理解寓于情境体验之中,使学生的识字学习活动变得鲜活起来;三是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寓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的识字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努力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课题,展开想象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想象交流:请你闭上眼睛,轻轻地念几遍树之歌,此时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过渡:看到这三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棵棵树站在大地之上,撑开绿色的大伞,长得越来越强壮。你能说说自己都认识哪些树吗?
4.学生自由交流,说出各种树的名字。
设计意图:以想象打开树之歌的话题,互动交流对树的印象,为后面学习树的名称积淀积极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初认词语
1.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相机将写有树的名称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杨树 榕树 梧桐树 枫树 松柏 木棉 桦树 银杏 水杉 金桂
2.过渡: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树的名字,可真了不起!(指黑板上的词卡)可是,你能在课文中准确地找出这些树的名字吗?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儿歌,把树的名字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到课文或生字表中查找音节,圈出来。
(2)大声读一读圈出的音节,再看一看对应的生字,多读几遍。
(3)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汇报学习成果,集体检测。
(1)合作交流,游戏识字。
①游戏一:捉迷藏。教师再次出示带树名的词语卡片,提问:在这些词语中隐藏着一些生字宝宝,你能找到它们吗?
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
③游戏二:寻宝。你能快速识记这8个生字吗?把你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
预设:
A.字族识字。
这些字都是木字旁的字,木字旁通常都表示与树木相关。
B.字理识字。
(课件出示杉的字理图)杉右边彡表示像毛一样的花纹,而杉树的叶子就像针一样细,形状有点儿像毛。
C.形声字识字。
梧桐枫柏等是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右边是声旁。
D.字歌识字。
用手把它挂,女孩玩娃娃。人好成佳话,木到开桂花。
E.看图识字。
(课件出示一个老公公靠在树上的图片)老公公靠在木头上,就是松。
(课件出示一个木桩旁堆着两堆土的图片)木桩旁两堆土,就是桂。
④游戏三:开火车。开火车认读字卡,并口头组词,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这些生字造句。
(2)小组内读黑板上的词语,最先会读这些词语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词语。
(3)过渡:小朋友们可真是识字高手!可是,除了表示树木名称的8个生字,还有7个生字宝宝藏在了课文中,一直淘气,不肯出来。快把它们找出来吧!
①课件出示7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交流识字方法。
③注意纠正字音:
后鼻音掌、装、疆,翘舌音守、掌、装,要特别注意耐的读音。这些生字基本是儿歌中的韵脚,可结合儿歌朗读进行正音。
(4)识记生字字形,理解字义: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如 疆字可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疆字的左边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以弓记步来丈量土地,右边三横两田表示田之间的界限。耐和守可借助语境识记,结合桦树耐寒守北疆来猜测耐的大概意思,通过组词忍耐、耐心、耐力巩固识字。掌字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如通过指指手掌,摸摸掌心这些动作识记,银装化可以列举相关词语银行服装化石等进行识记。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成果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习动机、兴趣、主动性。本环节设计以游戏为主,师生互助采用多种方法识字、识词,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最先学会的同学会成为领读的小老师,这又成为一种激励学生积极识词的有效手段。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带木字旁的生字,引导学生再次认读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书写上有哪些共同点。
图片强调木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
左边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边略长一点。
3.课件出示书写动漫,重点指导杨、杉并范写。
杨:右部首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
杉:右部三撇等距,起笔撇上下对齐,第三撇最长。
4.学生先描红,再独立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有特点,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书写,把带有木字旁的生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字形有所把握,降低了书写难度,提高了学生的书写兴趣。通过评议,引导学生揣摩字形,把字写好看。
四、完成练习,拓展延伸
1.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是8个与植物相关的词语,请你读一读,要读准每个字音。
2.在家人的帮助下查找这8个与植物相关的词语的资料,看一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植物或者是植物的哪一部分?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识记课后的8个词语,在读准字音的同时丰富了学生对词语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游戏引入,温故知新
1.板书课题,引发交流:上节课,我们在《树之歌》这篇课文中,认识了哪些树?学生说树名,并在桌上的词卡中找出这些树的名字,贴在黑板上。
2.游戏:猜一猜,请你根据老师的描述,对照图片,猜出是哪一种树。然后从黑板上摘下它的名字,领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
3.齐声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设计游戏活动的目的,一是在趣味中巩固生字词;二是在趣味中巩固内容。
二、互动交流,了解内容
1.导学:你见过这些树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除了我们知道的这些特点,这些树还有哪些特点呢?快点儿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这些树的特点吧!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
(2)再次朗读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遇到读不通之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老师示范。
(3)大声朗读课文,要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图片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歌的韵脚,让学生读出韵律感。
(4)每种树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指名朗读课文。
4.课件出示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说出每幅图介绍的是哪一种树。
长得高的是杨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杨树高)
长得很粗壮的是榕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榕树壮)
树叶像手掌的是梧桐树。(学生回答后,板书:梧桐叶如掌)
秋天,枫树叶子红红的。(学生回答后,板书:枫树叶儿红)
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是松柏。(学生回答后,板书:松柏披绿装)
5.课件出示前两句韵文,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齐声诵读。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6.学生对照黑板上的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的词卡,说一说,背一背这几句韵文。
7.过渡: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又是什么样的树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后两句。
8.学生自由读后两句,一边读一边说一说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9.课件逐一出示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图片,师生互动,交流它们的特点。
预设:木棉树喜欢生活在暖和的南方,开花的时候满树鲜红。(学生回答后,板书:木棉喜暖)
桦树不怕冷,耐寒,喜欢生活在北方。(学生回答后,板书:桦树耐寒)
银杏树是最古老的树,被称为活化石。(教师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植物中的活化石)
水杉树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也是一种古老的树。(学生回答后,板书: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花香浓郁。(学生回答后,板书:金桂满院香)
10.课件集中出示后两句韵文,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齐声诵读。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11.学生对照课件上的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的图片,说一说,背一背这几句韵文。
12.引读全文:丰富的树种装点了美丽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流畅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13.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再借助填空、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记忆、背诵,如杨树__________,榕树__________,梧桐树__________,并在熟背儿歌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及习性。
设计意图:此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图片直观形象的再现作用,拉近学生与陌生树木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巩固了生字,又理解了文本内容。借助填空、图片引领学生记忆、背诵儿歌,在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三、观察指导,练习书写
1.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特点。
2.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点拨:
壮共6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注意右边是士,不是土。
化共4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等高。注意笔顺,右半部分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先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共同评议:哪些笔画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6.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写的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因此,要引导学生依据字形特点找书写规律,针对难点详尽指导,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完成练习,知识拓展
1.课件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句子。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2.讨论交流:试着说说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
3.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解析。
(1)一棵小树长成材需要十年,一个人要想成才需要更长久的时间。
图片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学生做有用的人,做有志向的人。
(2)树长得再高,树叶还是要回到树根。常用来说人离家再远,还是要回到家乡。
(3)树没有根怎么能生长呢?人没有志向也不能成功。
4.师生合作对读这三个句子,齐声诵读句子,尝试背诵句子。
5.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与树有关的名言?请你在家人的帮助下查找有关的资料,简单抄写在小卡片上,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空间,设计拓展内容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语文的空间,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汉字。
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怎样赋予单一的生字教学生动的形式,是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质量的关键。
1.多元化的识字方法,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识字体验。中国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尤其是汉字的字形,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识字方法。本课教学,我充分运用字理识字、看图识字、字歌识字、字族识字等丰富的识字方法打开了学生识字的空间,提高了识字质量,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趣味。
2.易操作的识字游戏,使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识字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于低年级学生易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个简单、容易操作,而且不花哨的小游戏,在游戏中读音、记形、应用,使学生在梯级渐进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识字效果。
6、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课件讲解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水平,文字相对浅显一些。通过旁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也可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讨论、学习借鉴。
刘发建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实录
师: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习作例文,哪两篇?一起读题目
师:(出示小狗图,看到我想起了什么)静静地看,静静地想,看到这样的画面,我想起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我家隔壁的阿姨养了好几只狗
师:话要说完整。我看到了什么,我想起了什么。
生:我看到这张图片,我想起了我奶奶家的狗
师:给她掌声。你的发言要和她有不同的地方。
生:看到图上有三只吐着舌头的小狗,我想起了爷爷家的小狗,它
师:给他掌声。他介绍的更具体。
师:(出示另一张猫的图)你又看到了什么,观察了什么?
生:我想起了宠爱大机密的电影,长得有点像
师:哪里像?
生说样子
师:你观察到了这只猫的打扮,开始细致观察了。看到猫想到猫,还有没有不同的?
生:我看到猫,想到北极熊,因为他们都是白白胖胖的。
师:(出示小鸡和小兔子图)这一次的观察,看看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
生:我看到第一幅图是三只小鸡,我想起了我和妈妈爸爸的合照
师:合照上有什么
生补充
师:看到三只小鸡,想起了一家的合照,再请一个
生:看到两只兔子,我想起了妈妈爸爸的结婚照
师:也就是说,这两只兔子看起了很恩爱是吗?
师:(出示杨梅图)这是什么?杨梅都知道,你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说别人说不出来的地方,那才厉害
生:我想到了白糖,因为杨梅很甜
师:这是什么样的杨梅?形状啊、颜色啊
生:我想起了鲜红的汁水,甜甜的果肉
生:我想起来曾经被酸到的经历
师:能不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杨梅
生:看到了鲜红的杨梅,我想起了我以前一口气全部吃光,后来撑死了
师:(出示葡萄图、橘子图)这次的观察看能不能更细致,表达得更完整?
师:你要有自信,我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地方,就把手举高
生说话
师:看到葡萄,有没有想到曾经摘过葡萄的经历?请你说
生:看到一颗颗紫红的葡萄,我想起来我以前去摘葡萄有两种葡萄,一种是绿色的,一种是紫色的。紫色的里面有籽,绿色的没有籽。
师:你想到你摘葡萄的时候,挂在树上的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我有一次在外婆家在路边看到有葡萄藤
师:(PPT出示文字)如果我们要用自己的笔,写好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或则介绍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我们该怎样写好呢?
请大家看到习作例文
(PPT出示)习作例文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梅
请默读《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篇。请简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师:请大家打开书,默读一遍,选出一篇你喜欢的文章。看完以后,我们交流。
生交流
师追问哪个地方写的好,适时点评
师:现在,请把自己最喜欢的哪一篇大声朗读出来,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生读例文,勾画句子)
师:看看麦子老师出示的这些词语,句子,在你的心中有没有,请大家读一读。
PPT出示:
我教它念狗字的时候,它叫得最欢。它准是在想,这是在说它自己呀!
每当有火车开过来,王子都以为能跑赢它。等到跑不动了,它便冲着远去得火车汪汪叫上几声,不知是允许火车开走呢,还是骂了火车一顿。
师:读完你发现,蓝色和红色的句子有什么规律?(现象+猜想)
师:再看这一句,读: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师:好,再看一句,起:
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
师:你发现,蓝色的和红色的加在一起。蓝色的就是作者观察所见的
PPT出示:
观察(所见所听)+感受(想法)=具体生动
师:这样写,才能把我们喜欢的动物或则水果写得生动具体。
师:(PPT出示)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模仿写写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或则最爱吃的水果。
只模仿一段文字,不需要写全文。
师:看谁的观察最仔细,又有自己的感受。写在作文纸上。
生开始写。师板书:观察+感受=生动具体
同桌给同桌读,交流习作
师:请推荐一个同桌来分享,认真听,看他的作文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他的比喻很好。把秋天比作姑娘。把柚子比作小娃娃。还用了拟人句,写了柚子在荡秋天。
师:再来一个同学,推荐一个同桌
生(点评):躲猫猫似的是什么意思?
生答:想我去找他,所以躲猫猫
生(点评):我觉得他写得很具体,比如雪白的身子、灰溜溜的大眼睛。但是我觉得但是可以去掉。
师:可以吗?你把去掉以后再读一读。
(讲台上的学生读)
师:这样的确更精炼一些。非常好。它很乖就是我的感受。前面是写的样子。看到它的样子,还有自己的感受。
师:还有没有同学觉得自己写的很棒的,来分享。
(生到讲台朗读)
师:感谢这些同学带给我们新鲜、生动的感觉。为什么这些同学写的这么生动有趣吗?我简单总结一下,我们阅读了这两篇习作例文,这两篇都是名家经典,我们学认真观察,学他们的表达。阅读+观察+感受=生动具体的文章。
刘发建:用名家名篇擦亮孩子的眼睛
观点一: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具有留心观察生活的本能
观点二:文学阅读,是培养孩子留心观察的最佳方法
不是孩子没有观察,是没有唤醒他们的观察。用文学作品来唤醒观察。文学作品读的越多,对生活的敏感力就更强。文学作品,能让孩子能有一条敏感的心,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观点三:每个孩子兴趣爱好不同,他对生活的观察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观点四:模仿名家经典,是孩子对生活观察内容做出取舍的关键。下一节课,学习名家名篇的章法结构。
7、秋天的雨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秋天的雨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通过读一读、比一比、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难懂的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制作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有关秋雨的视频,教师描述优美的情境:
秋天,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秋雨也来点缀这个多彩的季节,它不像春雨缠缠绵绵,不像夏雨急促暴躁,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秋景图片)
2.板书文题,齐读文题。
设计意图:直观引入,让学生感受秋天,感受秋雨,同时与春雨、夏雨对比,为学习秋雨的特点做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组织学生借助生字词卡片,在四人小组中互教互学,巩固生字词的读音,记住字形。
3.检查反馈,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1)出示词语。
钥匙 五彩缤纷 一枚枚 勾住 小喇叭 厚厚的 一曲 丰收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钥匙的匙读轻声;缤是前鼻音;丰是后鼻音。
(3)齐读。
4.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钥可以与阴比较,用字族识字法。
(2)匙与是的读音和字形相近,可以比较记忆。
5.练习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田字格中要求书写的生字,说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教师重点强调:曲和丰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顺;颜左边被包部分的三撇是短撇,而且要写在一条竖线上;争中间的一要写得长一些,右侧出头;料、仙、油要写得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3)选择部分学生书写的生字进行反馈、修正。
6.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从每个自然段中找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第2~4自然段都是由一个总起句领起,接着进行分述。
引导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回答。
第1自然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2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3自然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4自然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第5自然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然后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研读,边读边想:为什么喜欢它?
2.组织小组交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小伙伴听,交流读书体会。
3.交流汇报:
(1)第1自然段:
①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喜欢这一自然段的理由。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找到秋雨的神奇之处。
(2)第2自然段:
①自由朗读思考: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秋雨的哪些内容?
②朗读接龙活动。每人读一句,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③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3)第3自然段:
①谈一谈自己喜欢第3自然段的原因。
②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点评男生读女生读。
(4)第4自然段:
①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这些语句的理由。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喜欢的理由。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为下节课深入细致地品析词句做好准备。
四、布置作业,积累词句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复习字词。开火车读,学生领读,众生跟读。
2.内容回顾,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本节课你还想弄懂哪些问题?
3.过渡: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感受秋雨带来的奇特景色吧!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内容回顾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理解词语:钥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其本义,还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秋雨的神奇。
(3)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你看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语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勾画相关语句。
3.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生讲到哪个自然段就学哪个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五彩缤纷。(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景物名称,用括号标出景物的色彩。
②用文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完成填空练习。
(黄黄的、黄色的)银杏树 (红色的、红红的)枫树
(金黄的、金色的)田野 (橙红色的)果树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
③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五彩缤纷。
这么多颜色,如果用本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指名反馈:五彩缤纷)
④引导学生品读句子。
句1: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银杏树叶的样子。
B.课件出示银杏树叶,引导学生从颜色和样子的角度欣赏。
C.比较体会。
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句子的表达效果会不会更好?为什么?
(不会。因为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树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D.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舒缓的节奏,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句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A.说说这个句子和上面这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课件出示枫树叶子和叶子飘落的画面,引导学生从颜色和样子的角度欣赏。
C.比较体会。
把句子中的飘哇飘哇去掉,读读有什么不同。
(飘哇飘哇有一种动态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D.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飘哇飘哇读得轻缓,悠长,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句3: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A.你喜欢这几个句子吗?说说喜欢的理由。(比喻、拟人)
B.课件出示画面,说说从画面上感受到了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⑤整体朗读第2自然段。
⑥小练笔: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照样子,写一写。
引导学生先总写,再分写,并恰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好闻的气味。
①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秋天藏了哪些好闻的气味。
②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勾住一般是指用钩子把东西拉住,香味怎么会拉住小朋友的脚呢?(引导学生体会勾住一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③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④小组合作读,互相指导。
(3)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秋天的雨不仅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向我们传递了冬天的讯息。谁愿意读一读第4自然段?
①通过表演朗读体会课文内容。
咱们来把小动物和植物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②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比较、品读、表演朗读等方式感悟秋天的美景,既引领学生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之处,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实效性。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同时也感受文本语言的美,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三、回顾课文,升华感情
1.引读第1自然段:
秋天有绚烂的色彩,有好闻的气味,动物悄悄忙碌着,植物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一切都是秋雨带来的,难怪课文第1自然段说(引读,出示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2.过渡:是啊,秋雨就像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通过这扇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呢?(五彩缤纷的、美丽的、丰收的、快乐的、香甜的)
3.所以,课文的结尾总结说(齐读,出示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4.配乐朗诵。跟着音乐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5.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设计意图:感悟文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而配乐能更好地使学生走入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方式。同时,语文的学习要得意得言,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深度理解及将来的习作运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拓展链接,对比阅读
1.引导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
2.引导学生讨论: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景物?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找找相关的句子。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短文与课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1.搜集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把它们抄下来,背一背。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秋天。
3.与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并写一写秋天的景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锻炼了多种角度、多种方式感受秋天的能力,同时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画秋天更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8、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
课文的语言朴素自然,极其生动,文章的语句除了表面的意思外,还蕴涵着作者深切的同情、强烈的悲愤。由于小女孩儿的生活境况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读中理解、体会非常重要。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是学生难于把握的一个方面,教学中应致力于情境创设,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的深刻思想内涵,初步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结合具体语句、段落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已获得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产生的合理想象,感受不同时代的同龄人命运的悲惨引导学生区别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珍惜社会主义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
2、看到同学们这么高兴,让老师仿佛也回到了新年的喜庆节日中,可是高兴之余让老师想起了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9课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童话故事。
2、(出示课件)借助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
3、谁能根据阅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是按发展顺序写的,由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分别又是哪些自然段写了卖火柴,哪些自然段写了擦火柴。哪些自然段写冻死了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然后用笔在文中标出来。
5、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看出同学在课前预习得非常好。
三、朗读课文,品味理解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女孩卖火柴的这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部分内容,看看读过之后在你面前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
生: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寒冷的小女孩。
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师:这么冷的天,小女孩光头赤脚,可见小女孩却实很寒冷,谁还能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小女孩?
生:我看到的是一个非常饥饿的小女孩,因为她连自己长得那么美都没注意,她偏偏忘不了街上烤鹅的香味。
师:她那么美,她究竟有多美?
师:多么美的小女孩呀,可是她却没有注意是因为她忘不了这是大年夜,即使想忘可街上那股烤鹅的香味也让她忘不了是吗?那么作者在这里写小女孩的美丽,其实是为了衬托小女孩的什么?
师:除此之外你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非常穷,那么冷都没有鞋。
师:那是一双什么样的鞋?
师:此刻小女孩被吓得连鞋都跑掉了,这时候你看到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做呢?
师:可惜同学们这么善良,小女孩没有遇到你们。
同学们猜猜这个没同情心的男孩会是什么人家的孩子?
生:(富人家的孩子)
师:再猜猜驾着马车横冲直撞的又会是谁呢?
生:(有钱人)
师:这就是那些有钱人的所作所为,同时这也是小女孩当时所处的社会,在那个社会只有有钱人才做得起马车,可他们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再看看课文,还有哪句话写出了哪些人非常冷酷。
师:老师不明白,当她没卖掉一根火柴,也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的时候,她还要忍饥挨饿,她为什么不选择回家呢?
师:那么此刻你看到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2、那么等待小女孩的最终命运如何呢?我们来看第三部分,谁能给大家读一下这部分内容。
师:最后小女孩的命运如何?
师:她死的时候什么样?
师:(出示课件)冻死了是很难过很痛苦的,可小女孩的脸上却偏偏带着微笑,通过微笑你看出了什么?
师:在那个冷酷无情的社会,没有人买她的火柴,也没有人给她钱,更没有人同情她,她的幸福和快乐是从哪几来的呢?
生:(火柴,一次次擦火柴)
3、是的,因为此时,小女孩身上除了火柴之外,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是几次擦火柴呢?从中又感受到怎样的幸福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擦火柴这部内容。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看自学提示,谁能读给大家听。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师: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火柴?现在按顺序汇报。
哪个小组学习的是第一次擦火柴。
生: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很犹豫。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
师:(出示课件)是的,从终于这个词我们看到了小女孩是经过了犹豫才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师:小女孩手里有那么多火柴,她为什么还要犹豫呢?
生:怕爸爸打她。
师:那么她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书中是怎样描写火炉的?想不想看看火炉?
师:此刻小女孩的心情怎样?读看到火炉的句子要用高兴的语气。
师:当火柴灭了,手中只有一根火柴梗时,心情又怎样?
(出示课件)那么同学们能读出惊喜和失望的感情吗?
(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眼感受)
师:火柴虽然熄灭了,但她心中的希望没有灭,他又擦燃了第二根,这次又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书中是怎样描写烤鹅的?
师:此刻的小女孩真是感到了满足,得到了食物,可是这么好吃的烤鹅也不过是一场幻景而已,因为当火柴又灭了时候,小女孩的面前只有一堵墙。这时小女孩依然希望不灭,又擦燃了第三根火柴中,小女孩又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师:书中是怎样描写圣诞树的?
师: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新年,在丹麦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在圣诞树下玩耍,但这对小女孩来说却遥不可及,因为当火柴又灭了的时候,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变成了星星,当流星划过天空的时候,小女孩想起了谁?
师:为什么想起了奶奶?
生:因为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人。
师:那么奶奶出现在烛光里了吗?奶奶什么样?
师:此刻小女孩见到了奶奶,对奶奶说了什么?
师:这是全文中小女孩唯一的一次内心独白,在这一刻,如果小女孩就是你,你会对奶奶说什么?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话,老师也很难受,其实安徒生和你们一样,和我一样,他知道小女孩要说的话太多,所以,他就把小女孩的千言万语凝成这一段话,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感情来读。
师:此刻小女孩担心奶奶会像前几次出现的幻觉一样,一闪而过没有了,所以,当他第五次擦火柴时,不敢一根一根擦,而是一下子擦燃了一大把,为的就是留住谁?
师:(出示课件)连续出现了三个没有,同学们这个地方好不好?什么地方?
生:快乐的幸福的地方
师:(出示课件)文章的结尾处也是这样说的,同学们看有两幸福,第二个幸福指什么?第一个幸福呢?
师:小女孩带着微笑含笑而死去了,结局怎样?
四、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同学们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旧社会的黑暗与丑恶,那么让我们把内心深处最真切、最美好的祝福送给飞向天堂的小女孩吧!
2、和小女孩相比你觉得你们幸福吗?那么老师希望你们在这样舒适、幸福的,生活中,好好学习。
五、板书设计
9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 可怜
火炉 温暖
烤鹅 食物
擦火柴 圣诞树 快乐 黑暗 丑恶
奶奶 疼爱
飞走了 幸福
冻死了 悲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最后二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受小女孩在残酷的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西方,把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大年夜,也就是我们中国的除夕之夜。那么,同学们,你们每年的除夕之夜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但是,你们知道此时此刻却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那么,在这个大年夜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去看看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3、请大家看多媒体,听老师朗读。(配乐:火柴天堂,师朗读第一部分。)
4、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十页,找到老师刚才朗读的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1-4自然段)
5、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引起你注意的句子,并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6、找出一句最能概括对小女孩评价的话。
(可怜的小女孩!)
二、学习第二部分, 走进火柴的幻想里
1、明确擦燃火柴的层次。
小女孩一共擦着了五次火柴,分为五个层次。
2、讲读第一层(第五自然段),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你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述说吗?(指名同学朗读)
(3)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分享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吧。(女同学读)
是啊,她渴望火炉正是她的现实需求,多么合理的想象啊!我们把这种想象中的景象叫做幻象(板书)。
师:幻象中,小女孩是多么幸福啊!(板书:美好)
但现实是什么样的呢?(男同学读)
出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妙的幻境跌到残酷的现实面前(板书:现实残酷)
师:幻想太美好了,读(女同学)
现实太残酷了,读(男同学)
(4)小结:小女孩美好的幻象就像这熄灭的火柴一样破灭了,这样虚实结合,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3、讲读第二-三层(第六-七自然段),自学第二-三次点燃火柴。
(1)学法指导:第一次擦燃火柴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幻象、结果三个部分。)
(2)分小组讨论学习第二-三次划燃火柴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描写现实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幻象的句子。
(3)下面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同学们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象?结果怎样?
小结:现实就像这堵墙一样冷酷无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
(4)学习第三次点燃火柴。(第七自然段)
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师:这么美的圣诞树究竟有多大,有多美呢?请大家用你的朗读来给老师描绘一下吧!
分组朗读描写圣诞树的句子。
出示句子: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天空之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小结:美好的幻象就像这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也暗示了小女孩走近死亡。
4、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2)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角色扮演读)
(3)角色扮演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
(4)师: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然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5)出示句子:
a、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然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b、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6)师小结:从不敢到敢,从一根到一把,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比起温暖、食物、快乐,她更渴望的是见到奶奶,更渴望亲人的关爱,所以她已经不顾一切了。(全班读)
(7)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两部分。(分男女生朗读课文,配乐:天鹅)
2.出示课件: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3.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4.师小结。(配乐:二泉映月)
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后,小女孩的面前仍然是那堵又厚又冷的墙,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层层递进,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让小女孩那可怜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
四、介绍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这个感人的童话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安徒生写的,他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出示幻灯片,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
9、女娲补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2.能抓住重点词语有条理地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对比,体会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叠词的妙处;能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展开合理的想象;能抓住女娲补天时的动词,学习如何按顺序表达。
3.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自主交流读过的神话故事。
2.板书课题《女娲补天》,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么补天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评价,相机正音。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品味语言
(一)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用 勾画相关句子。
2.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相机板书:天塌地陷)
(2)你从哪些词语感到了可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书写隆、塌、燃、熊)。
(4)对比读,让学生抓住不同处谈感受,从而体会叠词的效果。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叠词。
(二)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过渡: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人类之母女娲,又怎么会袖手旁观呢?
1.默读课文,思考: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做了哪些事?
2.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梳理文章脉络。(灭火救人 寻找彩石 炼石补天)
3. 四人小组合作:(1)再读课文;(2)把描写女娲补天过程的句子用~~~~勾画出来,并在句子旁简要批注自己的感受。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出示句子。
预设1: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1)指名读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语,体会女娲寻石的困难。(相机指导书写缺;相机板书: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3)展开想象:女娲可能到过哪些地方寻石?遇到过哪些困难?结果怎么样?
(4)指导朗读。
预设2: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佷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1)指名朗读,交流感受。
(2)指导书写冶、炼、盆。
(3)圈出描写女娲动作的词,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动作是按照先后顺序写的,抓住这些动词就能将这段故事讲得通顺、有序。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具有神性的特点。
2. 能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明体裁
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讲故事时,只有突出其特点才会更加吸引人。《女娲补天》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知神性
1.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很神?也就是人不可能想到的、做到的?默读课文找一找,用( )标出让你感受到神奇的句子。
2.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内交流整理。
3.全班交流。
预设一: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女娲之伟大,是造人之神,有不世之功。
预设二:不知过了多少年时间之久远,女娲是长生的。
预设三: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女娲是谈笑有神仙,往来无凡人。
预设四: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为了人类的幸福,女娲立下补天之志。
预设五: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补天这么艰难的事情,女娲居然完成了。
三、讲故事
1.根据板书提示,自由练习讲故事。
2.同桌互讲互评。
3.班内展示讲故事。
10、精卫填海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精卫填海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和神话有关。谁来说说你对神话的了解?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和另外三篇不同,是一则文言文。
二、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练习写字。
(出示自学提示)
1.师:请大家读自读提示,按要求学习。
提示: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2.师:课文读的这么熟练,把单字挑出来你还能读准么?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生字曰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日和曰的区别,曰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3.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恰当的停顿。
(1)师:文言文要读好停顿,才能读出韵味来。仔细听桑老师读,你再试着模仿读一读。
(2)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重点强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停顿。
(3)再来练习读文,指名读,男女赛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课文读得有滋有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4.结合刚才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么?
5.朗读并背诵课文。
(1)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2)自由背诵课文.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1.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篇文言文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
2.师讲述: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却不料发生意外,溺水而亡。但她不屈服与命运,化为了一只精卫鸟。我们再来看插图。
3.指导看插图:观察精卫的外形、动作、神态,说说此刻精卫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浪滔天、十分凶险等)
4.面对波浪滔天,凶险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 。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 。
面对 ,精卫 。
学生根据句式汇报想象。
师:文中的精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出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引导:衔西山之木石只坚持了一天吗?(抓住常衔,想象精卫填海的时间漫长、意志坚定、毅力顽强.....)。板书:不屈不挠
五、拓展阅读(《学习巩固》13课《夸父逐日》)
1.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特征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打开《学习巩固》42页,结合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思考:1.你觉得哪些地方神奇?2.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推荐阅读《山海经》。
11、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爬山虎的脚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内容】
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绕语文要素时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语文要素准确表达,学会观察。《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叶老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一篇观察范文。文章的结构非常的清晰,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爬山虎的脚。让学生以品读感悟,想像画面为主要手段,去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启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图片
我们通过这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在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研读3、4自然段,交流体会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1)读文画句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提出比喻句,仿写比喻句)
(2)读文画脚
1.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复述爬山虎脚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图片
最后展示呈现爬山虎的脚的图片
学生们为什么可以画的这么像?(作者描写的详细)
为什么描述的这么详细?(指导学生要仔细观察)
跟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脑海里想象爬山虎脚的样子。
2.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很独特,那你们知道它更独特的地方是什么吗?让我们默读第四段。
(1)让我们默读第四段,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①生回答:爬山虎会往上爬
师: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画出相关语句。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再次默读第四段,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巴、贴、爬)
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同学表演(讲解动词)----同桌边说边表演(体会动作)小组讨论:动词可不可互换
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顺序性的。
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叶圣陶爷爷用词准确、观察细致。
③质疑问难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呢?
一步一步:脚交替着爬
一脚一脚: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在长出一只新脚来
在这儿,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
(连续观察 细致观察 用词准确)
那我们观察爬山虎的脚与那些东西相似呢?
(最后一句蛟龙爪,蜗牛的触角等等)
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那大家想看一看爬山虎向上爬的情景吗?(播放课件)
最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动词的变化和作者的用词准确)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和时如何向上爬的,那除了这些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他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在一起去探索吧!
三、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具体形象。作者将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十分详细,跟着作者就可以领略爬山虎的风采。
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再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活跃回答,积极动脑筋,但注意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本课教学内容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首先,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的命名会倍感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观察的欲望;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课文在描写上细致入微,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掌握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重点语句品读法、表演法、画图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2 、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动画效果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读完这个题目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爬山虎是什么?
生:是一种植物!
师:原来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啊!大家都知道人类是有脚的,那爬山虎属于植物为什么还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又是长得什么样子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文《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①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的认识情况。(随机点学号读生字词)
②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领读一下生字词?(老虎、占领、铺平、均匀、重叠、茎叶、把柄、触角、痕迹、追逐、蛟龙)
③除了生字词以外,课文中还有哪些你认为写得好的字词?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初读课文
(1) 听老师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 自己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 你喜欢哪个自然段?选出来读一读,再说说这个自然段在讲什么。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将课文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三、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课件展示爬山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1、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色美: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那么新鲜。
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
第三句讲叶子形美,排列整齐、均匀。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体会到叶子的整齐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
2、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一顺儿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长得非常整齐。我们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脚向上爬的,而与它的脚相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也向下垂。叶子的生长要吸收阳光,如果重叠生长,那么有的叶子就不能吸收阳光了,所以叶子铺得均匀,没有重叠。)
3、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引导学生读出美感。
4、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找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一课时结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前两段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三四五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看一看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以及它究竟是怎么爬上去的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教师最后可展示呈现爬山虎脚外貌细节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与自己的画的差别。
二、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
师: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书:爬)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2、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 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变、巴、贴、爬)
①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
②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4、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二)看画面配解说
教师可呈现幻灯片,展示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着动画效果的变化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观察到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爬的。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 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三、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墙和脚的关系)
2、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3、叶爷爷还说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自己试过了)
我们观察物体时,可以用眼、手、闻、触,这些都是观察的好方法,叶爷爷就是利用这些方法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观察,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4、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四、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是《爬山虎的脚》,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
12、金色的鱼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金色的鱼钩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2.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3.总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简评:目标最后表述为学习目标,每一条目标都要包含有行为主体(默认为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结果。如第一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抓主要事件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另外,目标的提炼要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匹配,与课文内容匹配。】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学习活动,应该是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重点放在让学生运用方法(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品质。这是略读课文,重点在学生如何自主的学,不是教师的教。整个学习过程设计,重点有点偏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金色的鱼钩》,揭示课题。
(2)了解长征历程,理解写作背景。
二、学习课文
(一)扫清字词
1.默读课文。遇到注音的词语,读2遍。
2.出示生字词
hu kē xi kui
和着 青稞面 威胁 碗筷
tng ěr liǎn chān
搪瓷碗 鱼饵 收敛 搀扶
yǎn yē
奄奄一息 抽噎
(1)读一遍生字词
(2)着重指导读音:和(hu)着 抽噎(yē)
(2)理解词语:合不拢眼、支吾、奄奄一息
(二)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1)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本文的故事情境,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用自己的话来简述每个部分讲什么?
2.梳理出主要事件。
(1)浏览,圈关键词。
①出示:老班长带着三个年轻的小战士走出草地用了多少天?选择:
A、半个月
B、20天
C、35天以上
②看第3节,圈出不到半个月。
③继续浏览,圈出其它表示时间的词,算出走草地时间。
(2)跳读,圈关键词。
①主要写了4天的事情,看第4节圈出一天。
②跳着读,圈出其它3个类似的关键词。
③4天4件事,分别是:鱼汤充饥;发现秘密;命令喝汤;临终叮嘱。
④默读这4件事。
(三)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1.聚焦主要事件,思考: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画批注。
2. 读第8节。
(1)默读发现秘密(619节)。
(2)听录音读第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2遍。
读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4)课堂训练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选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 的品质。
3.读第21节。
(1)默读命令喝汤(2022节)。
(2)自由读第21节,1遍。
(3)听录音读21节,1遍。
(4)跟着录音读21节,2遍。
看到老班长的笑,我是怎么也吃不下的再读21节。
我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又笑了再读21节。
(5)课堂训练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①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句话中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如果不会,请你再读一读11、18节。
②用波浪线画出与加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③当看到老班长嘴边露出一丝笑意时,我的心里为什么沉重极了?
4.读28节。
(1)默读临终叮嘱(2334节)。
(2)听录音读第28节,1遍。
(3)像录音那样读第28节,2遍。
读句子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临终想的是别人!再次默读28节!
(4)课堂训练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①老班长说的浪费是指 。
②二十多里路说明 ,从中你感受到 。
5.文中还有几个地方体现了班长尽职尽责的品质,如:第3、4、5、13、15都有,这里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作为班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想法设法照顾好三个小同志,确保能走出草地,这就是尽职尽责(还可以结合现在抗击疫情的各个岗位的人是怎样尽职尽责地工作,让疫情得到控制,人民的生命得到安全的保障)。通过这里再提升一下,老班长的形象是不是更高大了,对后面理解金色的鱼钩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6.小结:通过老班长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四)小结文章拟题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1.你认为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本身是金色的吗?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直
到最后一段才写到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并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对此,你怎么理解呢?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为《金色的鱼钩》,能不能改成《老班长》、《无名英雄老班长》或者是《不畏牺牲的老班长》等等,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3.学了这篇文章,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启发?
回归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也是小说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虽是小说,但在长征途中却真实发生了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引出推荐阅读。
三、主题推荐阅读
1.《草地夜行》
2.《倔强的小红军》
3.《丰碑》
四、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拟题的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写在此次新冠肺炎抗疫战争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可以是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附板书设计
13 金色的鱼钩
鱼汤充饥 发现秘密
命令喝汤 临终叮嘱
13、长相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长相思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创设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3.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对仗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插图、音乐渲染、多样化朗读和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和态度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初读词意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五课的前两首古诗,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意犹未尽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 初读《长相思》
1.一读 读准音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
正音:哪位同学愿意读(指读)
生字正音,形近字练习
2.二读 品节奏 (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看谁能读出好听的节奏。
请同学们到白板上标注出应该如何断句。
3.三读 找不同
同学们读的很准,也读出了好听的节奏,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将《长相思》再读两遍,这次请你找一找这首《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
《长相思》和《忆江南》都是词,请大家再观察,两首词在结构上又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词的概念分类 特点
二、品读感悟 理解词义
(一)四读 知上阕
1.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的上阕,结合书中的插图,和书中的注释想想这上阕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曾在何处?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学生自学 讨论 )
2.汇报 :曾经身处山上 身处水中身处山海关 身处军营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 指导朗读
(二)五读 赏下阕
1. 师:上阕叙事 下阕侧重写什么呢?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请按照学习上阕的方法自学下阕( 生自学 汇报板书心在故园)
2. 教学对仗
观察上阕 下阕 开头第一句的特点 师小结一字的用法 和对仗
3.课堂小练笔
请按照这样的格式 用对仗这样的方法 紧紧围绕词的主题试着填词 (生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一句或两句练笔)
交流汇报
(三)六读 齐吟诵
理解故园之恋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播放音乐、画面)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七读 入意境
品味思乡情
大家读得真好 读出了他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痛苦,可是,我们是否真正走进纳兰的内心了呢我们是否理解了他长相思中的全部内涵了呢?
故园这么让人留恋,他为何还要离开呢?在《菩萨蛮》中,纳兰也这样的问自己
出示《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谁会这样问纳兰?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如何问他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如何问他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父母如何问你能将君字换成什么字?
纳兰真的是轻离别吗?请你替他回答
师小结;
是啊,他怎会轻视离别?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他不得不离,好男儿爱故园,更要爱家乡,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长相思》中有离愁,也有男儿为家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四 拓展延伸 诗词积累
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词交流一下
14、月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月迹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的全过程。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对景物中的哲理的抒发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限情思遐想。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诗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的《月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 作者)
二、认识作者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著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小说集《商州》《白夜》《浮躁》《废都》等。作品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三、字词检查
四、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月之迹
1.解题(月:月亮;迹:踪迹、痕迹、轨迹)
2. 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文章重点:寻月亮
3.师: 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它的踪迹?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段吗?请你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
生浏览课文,生说。
明确:月亮的踪迹:镜中、院中、杯中、河里、眼中
【引导学生关注边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说,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板书:月亮的踪迹 线索)
五、 品析文章语言,欣赏月之美
先续写一段话,然后摘抄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对比品味作者是如何把月亮描写得可见可感、生动形象的。
续写的语句 课文的语句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
学生练笔,成果展示,与课文比较写法
课文片段示例:
(一)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二)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三)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生展示成果,师相机板书(板书:童趣 想象力 拟人化 叠词、儿化)
重点评论两处
师:在这些孩子的眼中,月亮竟是这样的美。当然,月的美不止这几处,它的好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
六、品味作者情怀,感受心之迹
1.师: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一直是一样的吗?他们的心理情绪有过怎样的变化?
明确:不满足高兴失望 高兴羡慕、嫉妒、争执 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
2.在奶奶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月亮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让我们来读一读。
PPT展示:
(一)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读这一句,品情感,品含义
(引导:情感:喜爱、高兴、激动、惊讶、感叹
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段的关键句是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其中关键词是愿意(什么)它)
(二)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生读,思考回答
(引导: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句的关键词是是我所要的是个好)
明确:月亮象征着渴望、希望,月亮象征着美好。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这种所有是不是我们某个个人所单独拥有的呢?
不是。是我们大家都拥有的。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三)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生读,思考回答
(引导:理解句子的含义,抓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深层含义。本句的关键词是印章)
明确:印章,盖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以证明东西为自己所有的图章。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表明天空是我们的。原来不仅月亮是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的一切,都是我们的。
师: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月的踪迹的变化,更看到了孩子们的心的踪迹的变化。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情感线索。(板书:孩子的心迹 情感线索)
七、理解文章主旨
说一说
读到这里,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想要表达什么,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呢?
生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启发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八、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
15、月光曲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月光曲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种方式学习三轮对话,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体会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借助语言文字,联系生活、绘制波形图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月光曲》的美妙,背诵第9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走进贝多芬,把握文章内容
1.轻柔的音乐,如同潺潺的细流,洗涤我们的心灵;激昂的音乐如同灿烂的阳光,照亮我们的心扉。跟随子期领略了伯牙琴声中的恢弘气势,我们今天将要走进一首举世名曲《月光曲》。(板书:月光曲)
2.生自由交流对贝多芬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补充介绍贝多芬的生平。
被誉为交响乐之王的贝多芬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被广大人民所喜爱。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贝多芬在莱茵河边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故事?
4.抽生交流,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
提前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尽可能地开阔视野,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用问题支架帮助理清文脉,整体感知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二、体会情感变化,了解创作经过
贝多芬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月光曲》的呢?细读三段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一)学习皮鞋匠和兄妹俩的对话,感受手足情深。
1.重点指导朗读那该有多好啊!随便说说。
2.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在什么时候会说那该有多好啊!体会妹妹想听贝多芬弹奏的强烈愿望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3.思考:妹妹真的是随便说说吗?体会妹妹既热爱音乐又善解人意。
(二)学习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感受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
1.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2.如果你就是贝多芬,此刻,你是怎么想的?
3.结合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体会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对底层人民的关怀。
(三)学习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谈话,感受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反复朗读,从盲姑娘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多纯熟呀!赞叹了弹奏技巧的高超。感情多深啊!赞叹情感表现得充分。再次表现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
2.聚焦指导读好两个您。小组交流:盲姑娘在说两个您的时候分别在想什么?
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读出疑问,语调可拖长。后面根据贝多芬在附近旅行演出,做出判断,这样高超的技巧,应该只有贝多芬。第二个您,就读出肯定。
3.练习朗读,进一步领悟。
4.贝多芬遇到了爱音乐、懂音乐、懂自己的盲姑娘,回顾21课《伯牙鼓琴》 ,体会贝多芬此刻的心情,由对兄妹的同情转换为了偶遇知音的兴奋,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因此又准备弹奏一曲。
设计意图
通过分角色朗读三段对话,置身情境,走进贝多芬的内心,讲述自己的感受,同时表达贝多芬的感动,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了解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
三、根据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美
(一)根据两个清幽展开想象,感受创作前茅屋的朦胧与安静。
1.齐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段文字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两个清幽。
第一个清幽,指在皎洁的月光下,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
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第二个清幽,指月光的柔美,令人动容。
3.围绕清幽,闭眼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此刻小屋子里的情景。
预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贝多芬望着身边的穷兄妹,想着,他们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二)根据文字变化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美妙的变化。
1.读文字,想象画面。
(1)享誉世界的《月光曲》在幽静中诞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了什么?用横线把皮鞋匠想到的勾画出来。
(2)自由朗读皮鞋匠想象到的内容,说说他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看到的第一个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预设:月亮升高,从薄云间穿过。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是第二个画面。
预设:第三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浪花快速涌来。
(3)你在读皮鞋匠想到的画面时,你的眼前又有怎样的景象呢?
(4)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画面,脑海中的情景不断变化着,我们仿佛已经听到变化万千的乐曲,感受到它的美妙。(板书:文字 画面 想象)
2.想象体会,绘制波形图。
(1)想象第一个画面,绘制波形图。(出示句子)
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月夜,这时感觉贝多芬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比较缓慢,曲调悠扬。给人舒缓的感觉。这时候如果用我们音乐中的波形图来表示这段乐曲,我会用比较平缓、起伏较小的线条来表示。(师绘制波形图)
(2)想象在另外两个画面中,贝多芬弹琴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你会用波形图怎么表示呢?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播放《月光曲》)
3.交流汇报。
预设:在第二个画面中,我联想到贝多芬此刻可能也开始跟着音乐慢慢晃动,节奏也会稍微快,力度加强,给人感觉更热烈欢快。所以我们小组画的波形图比老师的起伏稍微大一点。
预设:在第三个画面中,海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我想,此刻的贝多芬应该更加激动,音乐节奏应该比之前更快、旋律充满力量、力度更强了,所以我们的波形图又增强了起伏。(师相机在黑板上补充完整)
4.小结:明月升起,高悬于空,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我们根据文字的变化想象了贝多芬弹奏乐曲的状态变化,感受到乐曲美妙的变化。
5.让我们伴随着这变化丰富的美妙乐曲,再读这段文字。
6.播放《月光曲》,在情境中朗读第9自然段。
7.小结:通过绘制波形图,感受音乐从悠扬舒缓、气势渐强再到高昂激越,进一步体会了乐曲丰富的变化。在想象中去体会乐曲变化的美,真妙呀!这美妙的乐曲和景象在你脑海中留下印记了吗?根据波形图的提示,试着还原皮鞋匠的想象吧。(根据板书提示,一边想象,一边背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
分解想象步骤,搭建想象支架,降低想象的难度。从文字想画面,使学生融入课文意境中,绘制波形图使思维可视化,更好地体会音乐节奏、韵律、情感的变化美,从而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想象画面,回味艺术美
旋律和节奏在变化,脑海中的画面也随之变化。这就是想象的魔力。课后你也可以一边听你喜欢的音乐,结合自己的感受把想到的画面变成文字写出来。
设计意图
从文字中来,回到文字中去,自我感悟,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在音乐中尽情地徜徉、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6、咏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咏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图片,激趣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眼前的这幅图,你立刻想到了哪首诗?
2.出示歌咏比赛图片,体会咏的意思。
3.如果赞颂的是梅花,题目可以是;赞颂的是华山呢?
(二)借助图片,感知特点
1.同学们,大家见过柳树吧?谁能跟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再来欣赏欣赏柳树,感受一下它的美吧。
2.(学生配乐欣赏PPT图片。)
二、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一)借助注释,理解字意
1.柳树可真美啊,在诗人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诗。)
2.教学妆,与装进行比较,理解意思。(你家谁化妆?)
3.指导书写碧。
3.绿丝绦:根据形旁推测一个字的意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大家猜得没错,绦就是用丝编成的带子。指导书写绿丝。
4.指出丝绦、剪刀的意思,改写诗句,感受押韵。
三、品读赏析,体悟诗情
(一)换词比较,感受碧字的精准
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图片,观察观察这棵柳树,关注它的颜色、样子,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无论是古人写诗,还是我们写文章,都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贺知章在写柳树时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哪几行诗写出了柳树的特点?
2.碧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图片,借助工具书理解。碧就是一种绿色,那这行诗就可以写成:绿玉妆成一树高。意思没有改变,怎么样,可以这样改吧?
(二)借助图画,理解万字的涵义
1.学习古诗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借助图画。有一位同学不仅看图理解,他还根据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画,柳树只有八根枝条。)
2.有很多词语、诗句中都带有百、千、万,这样的词语、诗句并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只表示数量多,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面这些词语
生齐读:万水千山、万家灯火、千军万马、千言万语、百里挑一、百花争艳。
3.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诗句体会体会。
出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
(三)品析比较,体会比喻的妥帖
1.同学们,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的后两行,有没有发现哪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裁和剪。
2.同学们,剪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刀是形旁,表示意思。说到刀呀,生活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比如水果刀,菜刀,小刀,大刀,为什么不能说二月春风似菜刀或者二月春风似小刀呢?
3.书写剪时,要注意上面的前和下面的刀都要扁一点,看老师写。
(教师示范书写后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价。)
4.同学们,这首诗同学们不仅要会背诵,还要会默写,大家再多读几遍,同时注意看看诗中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可以重点识记。
(学生练习背诵、默写。)
四、拓展诗句,布置作业。
同学们,古诗中有不少咏物诗,除了今天学习的这首《咏柳》,还有很多呢!大家看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诗?出示王安石的《梅花》,寇准的《咏华山》,郑板桥的《竹石》,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咏柳
碧玉 绿丝绦
裁出 似剪力
17、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学生拿出图画纸)现在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出你所能画的人物。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你可以自己设计。(学生画画)在这张长25厘米,宽18厘米的纸上大家最多画清楚了四五个人,那么依此类推,在一张长约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最多也就能画100多个人物。可是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这样的纸上画了好几百个人物,个个活灵活现,你相信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理解名扬中外。(名:名字。扬:传布。中外:形容广泛,可指全世界。)
3.微课演示:《清明上河图》画面,让学生欣赏。
4.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出示此图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感受,引起更强烈的兴趣,所以一开始让孩子们动手画画,为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另外,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会更加顺利地进入阅读阶段,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做铺垫。因此,上课时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源共享就尤为重要。
二、初读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自己在读文后知道了什么。(读文时注意纠正字音。如:官吏、惊扰。)(相机板书:简单介绍年代 作者 大小 内容)
预设:
生1:《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2:这幅画画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一角的风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生3:这幅画中的人物神态毕现,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自主探究
1.明确学习方法。
(1)提出学习方法:从刚才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这幅画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那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朗读课文呢?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做提示: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老师告诉你们学习本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2)指导学习:自由读文,对照图画,先选一个你最喜爱的场面,再去细心品读、体会,然后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品读,教师相机出示局部画面。
(1)课件出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幅著名的画,动笔画一画,并简单地做做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第2自然段:把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从画面中找出来,边读边对照,并补充文中省略的人物,深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这句话的含义,了解张择端完成这幅画下了很大功夫。
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本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这一词语,品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个句子,深入体会一寸黄豆那么大的具体含义,可以借助实物来理解,从而体会画面内容的丰富,张择端画技的高超。
学习第4自然段:说说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体会这幅画的生动、精彩。老师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这句话的意思。(板书:人多、行业多、街市热闹非凡)
学习第5自然段: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生动的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体会这幅著名的画。(板书:历史价值再现历史情景 高超绘画技艺 传世佳作 艺术瑰宝)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读文、质疑、谈看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提供的零散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传给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单元总结
1.体会情感: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畅谈感受,体会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2.回顾单元内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了解了蔡伦是怎样发明造纸术的;欣赏了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赵州桥;了解了张择端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3.布置作业,拓展知识: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品,独特的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今天的作业是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以备展示课的时候进行展示和交流。
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但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18、燕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燕子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燕子》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通过准确、生动的描绘,充分表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课文语言生动简朴、感情真挚。教学中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激发兴趣
1.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来到我们身边,它正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好消息呢!我们一起欢迎它吧。
2.出示燕子图片,你能描绘一下它的外形吗?
学生交流。
3.我们来看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今天我们学习《燕子》。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耳中听着熟悉的歌曲,眼中看着燕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关注,进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检查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燕子图片,瞧,小燕子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生字,快来认一认。
会认的字:伶、俐、翼、漾、倦、闲、散、纤、杆、痕。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呢?
(4)汇报交流,强调:
漾:右部的上边是羊少尾,按形声字的特点,这个字读ynɡ。
翼:把字拆分羽(没钩)+田+共。
散:多音字。松散(sǎn),散(sn)步。
杆:多音字。旗杆(ɡān),杠杆(ɡǎn)。
(5)把生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伶俐、翼尖、荡漾、飞倦、闲散、纤细、电线杆、几痕、凑成、吹拂、赶集、聚拢、形成、横掠、偶尔、沾了、纤细。
①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②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③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6)你们真了不起,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它们藏到句子里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出示句子: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借助课文中的小燕子形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交流识字,再由字到词到句,步步深入。
三、整体读文,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归纳段意。
2.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读就要有所收获。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读懂课文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强调:
聚:下部是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不要写成水。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聚凑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4.学生独立观察拂、形、掠,先描红,再练写。
5.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议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教师要抓住难点、易错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节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文读熟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厚的阅读氛围。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顾,导入新课
1.这些词语,同学们还认识吗?读一读。
伶俐、翼尖、荡漾、闲散、纤细、电线杆、凑成、吹拂、赶集、聚拢、形成、横掠、偶尔、沾了、飞倦、纤细、几痕。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带着知识记忆走进新的学习,增添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二、精读课文,分析内容
1.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分析哪部分写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哪部分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人看图。
(2)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外形)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羽毛、翅膀、尾巴)它们都是什么样的?(乌黑、轻快有力、剪刀似的)
(3)为什么用凑成不用组成?(突出身形灵巧,搭配合理。突出活泼可爱)
(4)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把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3.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边读边画这一段里写了哪些景物。(微风、细雨、柳枝、花、草、叶)
(2)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赶集时是什么景象?课文说谁赶集?在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更生动)
(3)配乐读本段,并想象画面。
(4)看到如此美丽的春天,小燕子会怎么做呢?(由南方飞回来,为春光添了许多生趣)
4.学习第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燕子在干什么?(飞行)哪段写了燕子的飞行?(3、4自然段)
(2)同桌读第3、4自然段,思考:燕子在飞行中有什么姿态?(斜飞、横掠)说明了什么?(燕子的轻快、敏捷)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快、敏捷及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4)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晕是什么意思?
(在作者的眼里,不但燕子美,就连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纹也像七彩的光圈那么漂亮。咱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和小圆晕的美。)
(5)指名读第3、4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1)活泼的小燕子在美丽的春光里尽情地飞行,飞倦了又是怎样的呢?
(2)读第5自然段,看图。
(3)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依托,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出感情。
三、美读段落,指导写字
1.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出来。
2.通过朗读,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美丽的春景,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字呢,让我们快快把它们美美地写出来吧。
3.观察生字偶、尔、沾、倦、纤、痕,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强调:
偶、沾、倦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写时注意左右的比例要协调。
倦:人(亻)做了许多卷子,累了,疲倦了。写时注意右下部不是巳。
痕:病字旁里面是艮,不是良。
5.课件演示倦、痕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6.学生独立观察偶、尔、沾、倦、纤、痕,先描红,再练写。
7.展示学生的书写,师生评议后学生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把握学生每次的写字量,使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写字指导有效结合。
四、练习背诵,总结全文
1.课文把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和美丽如画的春景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课文词句优美,让我们结合板书来尝试背诵一下第1~3自然段。(板书:活泼可爱,生机勃勃)
2.小结:课文以燕子为中心,从燕子的外形写到春天的景色,再写燕子飞行时的情形,最后写燕子飞倦时的样子,从而赞美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春天,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结构,再次激起对燕子、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背诵课文。
2.尝试为课文配上新的插图。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读书,有意识地积累优美的词句。为课文配图是再次梳理文章内容,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板书设计
19、我的长生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我的长生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揭题
1、有一种果子叫长生果,你们见过吗?(板书:长生果)
2、说实话,老师也没有见过,不过在神话中听说这种果子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完成课题板书)
3、齐读课题。
4、课题中的长生果打上了引号,可见它并不是指真的长生果,那指的是什么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曾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谁查找了作家的资料。
2、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家叶文玲的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边读边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自读自悟
1、、交流: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板书: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2、从作者所读的书籍中你看出了什么?(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从中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
3、作者是怎样读书的呢,她对书倾注了哪些情感?仔细阅读写他读书的段落,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四、交流,教师点拨
1、读自己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例如: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指名回答,表扬预习的同学)
3、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作者很爱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
4、像她这样读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读书,简直就是一个(书迷,书虫,书痴,书狂)
五、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者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一大乐事。正如文中所写:
(点击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段话写得多美呀,他把读书当作人生中的一件美事,所以描绘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才能写得这么美,让我们自己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吧。
3、指读、评议。
4、师范读。
5、全班齐读。
6、小结:
作者爱读书,他从书中得到了报偿和馈赠。
六、交流
1、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多媒体出示道理。
3、学生结合文中事例和自己平时写作谈谈感受,理解词语:呕心沥血。
4、欣赏作者写秋天的作文,理解:别出心裁。
5、作者的作文得了甲优和赞誉都归功于(读书)这就是读书给他的报偿和馈赠。(板书:报偿 馈赠)
七、总结、升华
1、读书使作者一生受益,他成功了,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作家,有着精彩的人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阅读,生命因你而精彩。
2、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是因为(作者喜欢读书,它使人一生受益)正如沙士比亚所说(出示:齐读)所以课文一开篇就说(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齐读)
3、分享一首小诗:神奇的书。
4、总结: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
八、拓展
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读书的收获。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
20、天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天窗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
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
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
(2)完成填空:
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惟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
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
②理解惟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2、反馈
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4-7节,在读、品、议、仿中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
1、质疑。
(1)师: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2、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
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课文录音, (怎样在读中停????)找到有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天窗抚慰孩子沮丧和孤寂的心灵。
(2)指名说,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
(3)同桌读
(4)左边:读出活泼好动的孩子被大人叫进屋里,随着木板窗的关闭,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好似被关进了地洞里的不自由、苦恼与不快(顶、偏就不、关)右边:想亲近大自然的那份渴望之情、偷偷地、仰着)
(5)天窗丰富了孩子的想象
(6)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读第五节:
(1)引读:透过天窗孩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这些带点字,演示雨脚、闪电,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闪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在表格中写出孩子们由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
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掠过(动作快捷、利落) 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形象、贴切。
教师: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1)自己读好这句句子。
(2)女生读出孩子透过天窗看见光明、看见歌舞般快乐的雨点、闪电时的惊喜。
(3)请男生读出孩子借风雨雷电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被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不快。
教师:在朗读中,你们已经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世界。
(4)师生配合读作者看到的、想象到的句子(四、五节)
小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板书:无、有),透过它,我们和作者一起翱翔在想象地田地里,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如伙伴般的亲密关系。天窗虽小,却别有洞天啊!(板书:)(雷电的出示??)
3、学习第六节:
师: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读懂第七节的意思,选取你们最喜欢的朗读形式,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1) 指名分组读、师生配合读:从少看到多,从虚看出实: 从一粒星想到无数星,从一朵云想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小结: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2)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l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透过天窗,看见眨着眼睛的星星、轻盈飘来的云彩、滑翔而过的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有这些动画的资料??)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任选你喜欢的句式说话。
l 看到( )想像到( );看到( )想到( ) 你会从( )、( )、( ),想像到( )、( )( )
(3)师引读:啊唷唷
3、(出示最后一小节:提示注意了若)自由读读,你也有这种快乐的感受吗?
小结:天窗虽小,却能醒人耳目、开人心窍,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21、腊八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腊八粥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腊八粥》微课教学设计
(共两课时)
设计思路:
《腊八粥》课文比较长,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我主要选取了两个训练点:一是小练笔,仿照1自然段写自己喜欢的食物;二是体会详写的部分,抓住八儿的言行以及对于腊八粥的细腻描写,体会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同时感受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
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及分清主次,我主要在第一课时利用预学单,让学生自学,然后直播交流。在这里只展示预学单,教学设计略去。(文后附《预学单》)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学会生词,完成预学单。
教师:设计《预学单》;搜集腊八粥的图片、课文朗读的配乐《风中的蒲公英》;做好课件。
第一课时 品腊八粥,用真情摹写
教学目标: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喜爱的食物。
教学流程设计:
一、品腊八粥的简述,由表达悟美好。
1. 出示腊八粥图片,引出课文简述腊八粥的部分。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幅图片最想做什么?哈哈,我猜就是想喝粥。作家沈从文的文字也能带来这画面给我们的感觉,你信不信?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l),白糖,花生仁(rn)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2. 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1)请你默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简述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
2)在了解段落内容及结构的基础上,咱们就可以好好琢磨语言了。请你边读边思考,看看哪些语句描写得最有味道,把最喜欢的部分勾画出来,并在自然段旁边批注出你读懂的内容。
3)师生共同交流。
A.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朗读一下这句话,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老老少少见到腊八粥都会生出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抓住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体会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被腊八粥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吸引着;谁不是,一个反问,就再次强调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已经深入骨子里。
这样风趣俏皮又亲切的语言让人倍感生活的温馨,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他们的生活里,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由此展开。
B 出示:
把小米,饭豆,枣,栗(l),白糖,花生仁(rn)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请你读读这句话,看看作者从什么角度简述了腊八粥的样子。(看、闻、品)作者能看到什么?闻到什么?又是怎么喝的呢?
抓住糊糊涂涂、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闻着、何况是、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词语,感受人们急切想喝腊八粥的样子。这描写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你再来读读它,想象腊八粥的样子。
现在你们再用心读读这个自然段吧!也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关注老师的公众号,在里面看打开这课的链接再听听录音。先按下暂停健吧。再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3. 对比腊八粥的描写,悟语言表达与写作目的关联。
出示老舍《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的描写与1自然段对比读: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北京的春节》老舍
请你分别读读这两段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两段话的语言表达都亲切、通俗。老舍语言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他非常自然地运用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而沈从文的腊八粥呢?语言更多了些风趣、俏皮,他重点描绘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有更浓郁的生活气息,感觉这粥回味无穷,情意绵长。
看来,写作目的不同,选材的角度和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同,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同。
二、慢忆生活,摹写中见温情。
1. 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总结写法。
A 段落结构要鲜明。(人们喜欢腊八粥;食材、做法、味道)
B 语言表达要朴素。描写时要用最通俗的话,可以用上当地的方言,让你的文字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写出食物的形、色、味等,融进真正的温情。
2. 回忆自己喜欢的食物,认真写上一段话。可以参考以下思维导图,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
3. 修改、交流。
4. 出示范文,读读后,再次修改自己的练笔:
每逢八月十五,圆月升空的时候,我们这个小城家家户户都会把红糖火烧端上桌。刚会跑的娃娃,手挽手的夫妻,掉没了牙的老人,无论哪个,都会恭恭敬敬地围坐在桌前等着全家人一齐吃。圆圆的,盘子大小的红糖火烧,被厨房里做饭的女主人按照家里的人口数,切成大小约摸一样的角儿,预备着赏月时候吃。棕色的红糖、擀压过的花生碎,再掺上黑白芝麻,赶上家里的媳妇儿讲究,还会配上青红丝,放上少许白面,搅活开,就制成了甜丝丝的馅儿,一点儿不齁人。面皮儿擀起来,包上红糖馅儿,饼外再沾上芝麻,放在电饼铛里那么一烙,从客厅一下子就能闻到那顺着锅盖儿钻出来的味儿。你鼻子使劲儿一吸,心满意足得似乎马上就能咬掉一大口似的。
课后检测:把自己写的这段话读给家长听,让他们帮忙提建议,再修改,誊抄在稿纸上。
22、开满鲜花的小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开满鲜花的小路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学情分析:
《开满鲜花的小路》是二年级学生喜欢且乐于感悟的童话故事,但是这个童话故事中出现的角色比较多:长颈鹿大叔、邮递员黄狗、鼹鼠先生、松鼠太太、刺猬太太、狐狸太太、小松鼠、小刺猬、小狐狸,故事情节上下两个部分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收到包裹到春天才发现这是美好的礼物,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情节衔接上过渡不是很清晰,所以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认识邮、递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鲜、邮、递等9个生字,会写鲜花、邮递员等12个词语。
2.阅读与鉴赏: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角色的语气,感受开满鲜花的小路带来的美好和惊喜,知道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并了解生活中其他美好的礼物。
3.交流与表达:能根据图画,仿照例句写句子,能借助插图讲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观察课本插图,说说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路?
2.自己朗读课文,要能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任务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
1.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教师点评,核对自然段序号的正误。
2.读准词语:
邮递员 包裹 寄来 一堆 破坏 漏掉
邮局 懊丧 刺猬 绚丽 花籽 礼物
3.借助图片识记生字:
A.观察邮局、邮递员图片,认一认,引出邮局、邮递员二词,初步了解邮局的作用、邮递员的职责以及他们的着装特点,识记邮、局、递3个生字。
B.观察花籽、刺猬、沙漏图片,说出事物的名称,引出花籽、刺猬、沙漏3个词语,识记籽、猬、漏3个生字。
4.字理识记:裹的篆书图片,衣表意,篆书形体像衣服,表示衣服可以包裹东西;果表声。
5.联系生活理解懊丧,说说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懊丧的时候,再结合第5自然段理解懊丧的意思。
6.对比观察田字格左右结构的字鲜、邮、叔、堆、礼,交流相同点,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叔、堆、礼,明确要点书写。
7.分段朗读课文,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互相评价生字是否读准确,课文是否读正确、读流利。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1.观看动画片《开满鲜花的小路》,交流:这个故事里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2.完成填空练习:
图片
3.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任务四:品读课文,学习语言
1.读课文体会心情,品味礼物
(1)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鼹鼠先生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提示和同学说一说。(提示:领包裹打开包裹、拿着包裹包裹破了)
(2)交流。
①从赶紧可以看出鼹鼠先生的心情是欢喜、兴奋、迫不及待的。
②从一堆小颗粒认不出问看出打开包裹、拿着包裹时,鼹鼠先生的心情是好奇和急切的。
③从空空的漏等词可以看出包裹破了,殿鼠先生的心情变得很懊丧。
(3)默读课文第71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刺猬太太、狐狸太太、松鼠太太看到的画面,用波浪线画出动物们的对话。
①品读动物们看到的景象。
朗读描写鲜花的句子:
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
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看见门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
②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观察教材插图,看看图上房子旁边,山坡上......有什么?仿照课文说一说。
(4)品读动物们的对话。
①分角色朗读刺猬太太、狐狸太太和醒鼠先生的对话:
她惊奇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多美啊!
殿鼠先生回答:我不知道!
她奇怪地问: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殿鼠先生回答:我不知道!
抓住惊奇奇怪和?体会刺猬太太和狐狸太太内心的疑惑和惊讶,抓住多美啊!真美啊!体会她们内心的欣喜与赞叹。
②朗读松鼠太太的话:
松鼠太太对殿鼠先生说: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
思考:美好的礼物指什么?松鼠太太为什么说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美好的礼物指花籽。因为花籽漏在小路两旁,在春天开出了大片大片的鲜花,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所以是美好的礼物。)读出松鼠太太恍然大悟、开心和赞叹的语气。
③交流:殿鼠先生在去松鼠太太家做客的路上,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提示:路过刺猬太太家经过狐狸太太家来到松鼠太太家门前。
(回答我不知道!时,殿鼠先生的心情是既疑惑又欣喜的,听了松鼠太太的话后,殿鼠先生恍然大悟,非常高兴。)
④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同语气,体会动物们的不同心情。
2.借助插图讲故事,演绎礼物
(1)根据课文插图和殿鼠先生心情变化过程,自己先练习讲故事,再讲给同桌听一听。
(2)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互相评价。
任务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续编故事:想象一下,看到开满鲜花的小路,殿鼠先生和动物们会对长颈鹿大叔说些什么?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礼物?如:老师送给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表扬;学生为老师画的一幅画,唱的一首歌;送给贫困山区孩子的一本书、一件棉衣。
3.小结:能够温暖人心,给他人带去快乐的礼物就是美好的礼物。
作业设计:
把《开满鲜花的小路》用自己喜欢的文字和图画制作成绘本。
23、景阳冈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景阳冈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简析】
《景阳冈》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本课安排在第二单元的第2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结合课后训练题来看,目的在于让学生继续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为迁移学习略读课文做铺垫。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但对于本课文白杂糅的语言,学生阅读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等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
1.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2.能按故事发展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助资料,揭题导入
1.导语: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学习了阅读古典名著的一些方法。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走近另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看看又有怎样的精彩故事。
2.出示课后资料袋,引导学生阅读并初步了解《水浒传》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揭示课题:武松是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人称行者武松。今天我们就去景阳冈认识这位梁山好汉。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冈,强调字音字义。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资料袋,拉近了学生与古典名著《水浒传》的距离,让学生对整本书有初步的认识,为本单元整本书阅读做铺垫。
二、猜读词语,扫清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遇到不懂的词语,圈画下来,猜一猜大致的意思,继续往下读,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难懂的词语句子,指导读音,交流猜词语意思的方法。
预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语句的意思。
①梢棒,根据字形结合课文插图猜意思。
②客官印信,根据课文上下文结合图片猜意思。
③筛一碗酒,联系文中店家前后的行为动作猜意思。
④请勿自误,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中请勿等词语猜意思。
⑤踉踉跄跄,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猜意思。
(2)出示包含本课三个多音字的句子,请学生读,全班反馈。
预设:针对绰呵泊三个多音字,引导学生根据字义辨别读音。
3.小结:课文选自原著,是原汁原味的古代白话文,所以有些词语句子不太好懂,我们可以通过根据词语特点、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语境或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猜一猜,不用反复琢磨,大致了解意思就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课后习题一,结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相关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猜测词语意思的方法,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
三、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梳理故事的叙述顺序,完成填空:喝酒( )( ) ( )
预设:第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曾学过的提炼小标题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筛选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成句子。第三步引导学生把句子浓缩为关键词。交流得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引导学生借助填好的图表,回忆相关故事情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把主要内容说完整。
3.小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提炼出关键词,再借助关键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把握古典名著中长章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整体感知行文线索,是阅读名著的前提和基本方法之一。本环节结合课后习题二,旨在引导学生筛选主要情节,提炼关键词,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再连词成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聚焦打虎,学习讲述
1.结合课文插图,感知课文最精彩的部分武松打虎。
2.学生默读6、7自然段,思考:课文写武松打虎是分了哪几步来写的?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老虎和武松表现的语句,再明确武松打虎分了五步来写:先是一阵狂风后猛虎骤然出现;然后猛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三次闪过;紧接着,武松抡起梢棒打虎,却劈在枯树上,梢棒断成两截;接下来,武松赤手空拳,用尽平生力气把猛虎打倒了;最后,武松怕老虎还没死,就用断了的梢棒又打了一回。
3.引导学生再次默读第6、7自然段,找出能体现武松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并作批注,交流对武松的认识。
预设:抓住武松面的老虎时的行为动作,引导学生感受武松的智勇双全。第一处:面对老虎的致命三招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三次闪避开,可以看出他动作敏捷。第二处:武松是等老虎的劲儿泄了一半再打的,从中可以体会到武松先防守后进攻,能避其锋芒,十分机智。第三处:从武松赤手空拳,尽平生之力把老虎打倒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武松力大无穷,十分勇猛。第四处:武松怕老虎还没死,用断的梢棒又打了一回,可以看出武松小心谨慎,思考周全,不留后患。
4.练习生动性复述武松打虎部分。
(1)明确复述故事方法,布置小组任务: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武松打虎这部分的故事。
预设:引导学生回顾四年曾学过的详细复述故事的方法,鼓励学生复述时可以用上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教师做复述示范。
(2)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按照故事顺序,每人复述一小部分,完成武松打虎部分的复述。全班展示交流。
预设:在学生展示复述后,引导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复述能力。
5.小结:通过梳理武松打虎的经过和同学们精彩的复述,武松智勇双全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课后习题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聚焦表达,紧扣关键动作、语句的表达特点,通过品读、复述,体会动作描写的有力、有序,感受作者用词的巧妙,进而感知鲜明的人物形象。
五、体会性格,评价武松
1.学习第1、2自然段喝酒部分,感受武松豪爽固执的性格。
预设: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再引导学生从武松喝酒时的动作及语言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你休说这话来吓我等语句中体会武松豪爽、固执的性格特点。
2.学习第35自然段上冈部分,感受武松好面子、胆大的性格。
预设:引导学生从描写武松上冈时心理活动的语句中体会武松的心理变化。第一处:从他先是想到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可以看出武松自尊心很强、好面子。第二处:从他转念一想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可以看出他虽有犹豫,但更多的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同时还流露出艺高人胆大的自信。
3.出示课后第四题,让学生读一读,小组内讨论后,再自由表达观点,并说明理由。
预设:引导学生用我赞同的看法,因为我的看法是等句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醒学生把看法和理由结合起来。
4.小结:每个人物都有多面性,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作品中的人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课后习题四,引导学生尝试多角度评价武松,旨在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进行有理有据地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六、链接原著,拓展阅读
1.推荐学生阅读与武松相关的故事。
预设:给学生拓展武松相关的故事,出示醉打蒋门神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同是武松喝酒之后的醉打,打人与打虎不同,写法就不同,体会语言运用的个性化、准确性、丰富性。
2.结合快乐阅读吧,拓展《水浒传》其他精彩故事和人物。
3.小结:《水浒传》中有108位梁山好汉,他们各具特点,胸怀豪情壮志。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感受更多的精彩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资料,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结合本单元快乐阅读吧板块,推荐学生阅读整本《水浒传》。
七、作业设置
1.向家人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说一说你对武松的认识
2.阅读整本书:《水浒传》原著,了解更多英雄人物。
24、狐假虎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狐假虎威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设计说明
《狐假虎威》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
低段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特别是从对狐狸和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采用边扶边放的方法,让学生揣摩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再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狐狸、老虎头饰,相关课件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准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组织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坐井观天》《乌鸦喝水》等。
2.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简单的道理。
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狐假虎威)
4.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狐狸与老虎的特点。
5.解题,识字。
(1)认读威字,引导学生理解威风的意思。
(2)学习多音字假。假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三声jiǎ,是借用,利用的意思。
6.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题的导入从已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及识字辨音入手,加深了对寓言的认识,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长句的停顿。
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再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同桌间自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学:
(1)开火车认读带拼音的生字、生词。
h jiǎ hǔ wēi zhun chě zhe sǎnɡ zi pi wi knɡ
狐 假 虎 威 转 扯 着 嗓 子 派 违 抗
zhuǎ zi zǒu y tnɡ shn q hu xin yě zhū
爪 子 走 一 趟 神 气 活 现 野 猪
n mn shu pin ji zhe
纳 闷 受 骗 借 着
(2)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生词。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①加一加:口+桑=嗓,扌+止=扯,马+扁=骗。
②换一换:神伸,违围,假霞。
③熟字比较:爪瓜,受爱。
(4)学习多音字转闷的不同读音及表示的不同含义。转表示改变方向或位置时读zhuǎn,可组词转变、转移;表示围绕一个中心活动时读zhun,可组词转动、转笔刀。闷表示心情不好时读mn,可组词沉闷、郁闷、纳闷;表示不透气,空气不流通不吭声时读mēn,可组词闷热、闷声闷气。
5.做小狐狸摘果子游戏,巩固识字。
图片 引导学生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
6.按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画狐狸图、老虎图。)
设计意图:第一学段在识字与写字的目标达成上,要求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意愿。所以在识字课中采用让学生动笔圈画生字自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为学生间存在差异,让同学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能较好地使学生分享学习资源,缩短差距。然后教师及时检测,了解学生自学生字、阅读课文情况,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让学生完善学习成果、积极探究学习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看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能概括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内容的一句话画下来。
3.引导学生找到这句话,是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
4.学生齐读这一个自然段。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段知道了什么?
6.学习生字食、物。
(1)识记字音:食是翘舌音,读sh,不要读成s。
(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字形:人+良=食,牛+勿=物。
7.指导朗读首尾两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扑这个字中感受老虎的凶猛。
(2)指导读出老虎的凶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课题的准确意思,并通过重点词语设身处地地体会老虎的饥饿及狐狸和老虎的实力悬殊,把学生带入作者预设的紧张情境中。
四、课件演示,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食、物两个字的动漫书写。
2.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及书写要点。
图片 引导学生用看一看、比一比、写一写的方法找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要点。
3.书写指导,教师范写:
食:人宽良窄。良的第一点落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下侧,末笔是长点。
物:左窄右宽,勿的第一笔撇尖落在田字格中心点,横折钩中的竖笔微微往里倾斜,第二撇短,第三撇长。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先引导学生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
五、课后小结,激发探究
这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狐狸被饥饿的老虎捉住了。那么,狐狸面临被老虎吃掉的危险,结果怎么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在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狐狸面临被老虎吃掉的危险,结果怎么样呢?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节课继续学习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随机点名认读并组词。
(2)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食品 物体 真假 威风 鸡爪 转圈
扯开 嗓音 违抗 肥猪 归纳 接受
借条 骗子 闷闷不乐 神气活现
(3)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狐假虎威》讲的是什么故事。
2.导入:狐狸被饥饿的老虎抓住了,他被老虎吃掉了吗?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狐假虎威》,学完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是感性的,识记很快,但不是很扎实。通过课前几分钟的交流汇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复习词语与朗读课文,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设置情境,表演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
(1)自由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狐狸的动作及语言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从狐狸的动作及话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3)想好后小组同学可以共同演一演,汇报时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2.汇报狐狸被逮到时的动作:(课件出示)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
(1)指名扮演狐狸,表演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只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他在想什么?
(3)交流体会想出办法的狐狸扯着嗓子对老虎说话的部分。
①鼓励学生扯着嗓子读读。
②同桌两人扯着嗓子互相读。
③教师瞪着眼睛、攥着拳头、用威胁的语气范读。
图片 读出虚张声势、内心恐慌的状态,却装出很神气的样子。
④指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再读。
⑤想一想:狐狸为什么不说你不能吃我或你别吃我呢?
(4)再次范读: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板书:你敢吃我 一愣)
3.汇报狐狸被逮到时的语言:
(1)课件出示狐狸第二次对老虎说的话老天爷多大的胆子!
①自由读读狐狸说的话,想想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狐狸怕谁?(老虎)老虎怕谁?(老天爷)(板书:违抗天命)
(2)相机学习生字爷、就。用谜语识记命字:签订合同在节下。(命)
(3)指导学生朗读狐狸的话。
4.出示第5自然段。
(1)相机理解蒙是欺骗的意思。(板书:松开)
(2)引导学生思考:看着被蒙住的老虎,狐狸摇了摇尾巴,他会怎么想?
5.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1)引导学生思考:狐狸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指导朗读狐狸的话。
图片 读出狐狸炫耀的语气。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第2~6自然段。
7.学习第7、8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强调多音字呀的读音。
(2)出示四字词语: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大摇大摆
①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简单分类,看看哪些是写狐狸的,哪些是写老虎的。
③学生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读,边读边试着做动作加深理解。
(3)学生分角色表演狐狸和老虎的样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8.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交流:看到动物们逃走了,老虎会怎么想?动物们到底害怕谁?
(2)引导学生感悟出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老虎受骗了。(板书主体部分)
9.引导学生从老虎上当受骗的故事中,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的道理,进而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板书:仗势欺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读演结合,研读文本,展开思辨,感悟事理,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深入解读文本内涵。教师适时地评价与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老天爷蒙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朗读、表演、想象老虎、狐狸的心理活动,与作者、编者、文本产生共鸣。突出文章的重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重点指导,认真书写
1.指导书写生字爷、就、爪、神、活、猪。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神、爪、猪是翘舌音。
(2)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中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重点讲解神和爪。
爷:上宽下窄,父第三、四笔撇、捺相交于竖中线,图片横折钩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写在竖中线左侧。
就:左窄右宽,左边京的第八笔是点,右边尤从田字格中心点起笔,长撇撇向京下侧。
爪:第一笔平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收笔略低于第二笔撇,第四笔捺靠在竖上,捺脚出锋。
神:左窄右宽,礻的第一点靠右,与横撇的尖角在一条垂直线上,申的第一竖从竖中线起笔。
活:左窄右宽,舌第一笔短撇过竖中线,第二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右上斜,第三笔竖在竖中线右侧,略往左倾斜。口扁,上宽下窄,第一笔竖在竖中线上。
猪:左窄右宽,犭的最后一撇从弯钩与横中线的交点起笔。者中的土在横中线上侧,日的第一笔竖贴着竖中线写。
(3)教师范写,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书空。
(4)学生临写。
2.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先观察再动笔,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深入理解,妙笔生花
1.总结: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你喜欢他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或者借着别人的威风来欺负他人。
2.拓展:后来,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因为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如果他再遇到狐狸,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寓言故事《新狐假虎威》。
设计意图:读后要有所收获,因此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启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为学生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5、猴王出世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猴王出世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26、古人谈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古人谈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27、大自然的声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声音》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第七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描绘成美妙的乐曲,写得丰富鲜活、妙趣横生。
本堂课的设计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主线。基于课后题和课堂作业本的题目,以课文内容为学习范例,引导学生有层次性地递增学习,在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对于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这节课就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品味语句,体会关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并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通过学教方式的变革,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借助题目,初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学习并理解呢喃细语雄伟等词语,正确书写妙感受三个生字。
2. 借助图示,梳理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 通过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朗读等方式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朗读等方式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游戏,我来听声
1. 听声音,猜事物
开始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考考你们的耳力如何。(播放海鸥、知了、小猪、老虎、大雨、流水、厨房的声音)猜一猜,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 揭课题,读课题
这样动听的声音,和我们人类一样,都生活在大自然中,有位作家为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大自然的声音》(板书:大自然的声音)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感知美妙
1. 大自然里会有怎么样的声音呢?课文的第一句就这么写。(PPT出示:大自然里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2. 换词理解,书写美妙
(1)作家叔叔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都藏在了一个词语中美妙。那什么是美妙呢?
预设:好听、动听、奇妙
评价:你们给它换了这么多个意思相近的词。
(2)书写妙字
3. 指导朗读。
(二)梳理文脉
那文章中讲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呢?我们就要自己走进课文。
相机指导:你是怎么找到的呢?
预设一:所有的句子都是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这个句子就是这一段的关键句子,能够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PPT出示:第六单元的篇章页)
评价:学会抓住关键句就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段话的意思。
预设二:这篇文章从风、水、动物3个方面写出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美妙的结构图)
板块三:聚焦片段,品味语言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这个音乐家。读一读,认一认,感受风这个大自然音乐家的美妙之处吧。(学生朗读课文)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这位音乐家呢?(指生读)
(一)生字教学,扫清障碍
1. 重点指导奏的平舌音
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呢喃细语
(1)读准呢喃细语
(2)学习多音字呢
这个呢还是个多音字呢!你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
出示课文例子:①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②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小结:呢放在句子末尾表示疑问的,表示感叹的。
(3)理解呢喃细语
那什么是呢喃细语呢?你能猜一猜吗?
预设一:这样的声音应该是很轻柔的。
评价:联系上下文就能帮助我们理解难懂的词语了。
预设二:口字旁,和声音有关,应该是声音小。
评价:看字形就可以来猜测他的意思。
小结:看来,我们第二单元学习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项本领很好。(ppt出示:第二单元篇章页)
3. 联系生活理解雄伟。
(1)请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2)孩子们,这个词,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听到过?见到过?用到过?
预设一:我看到过雄伟的石狮子。
预设二: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听到雄伟的国歌。
小结: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真是个好办法。
(二)默读课文,寻找美妙
学生交流
小结: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美妙的地方,看来整个段落里都在写美妙呢!
(三)抓住关键词,聆听声音的动听
他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1. 你来说说这句话中风声音美妙在哪里呢?
2. 想不想去听一听手风琴的声音?小朋友们竖起你的耳朵来听一听(播放音频)你感觉怎么样?
3. 作家叔叔真会写,他把风的声音比作演奏的手风琴的声音,写出了声音的动听。【板书:动听】
4. 我们一起读读这份美妙。
(四)学习方法,感受声音的丰富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就像歌手一样,演奏出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歌手,有不一样的音乐。
1. 发现美妙之法
(1)交流美妙之处。
(2)这么多个不一样,给你带来怎么样的感受?声音的多种多样,声音的丰富,带来了美妙。【板书:丰富】
2. 感受美妙之景
想不想亲眼去瞧一瞧?想不想去听一听?(播放视频)
3. 表达美妙之情
多么丰富,多么美妙的声音,谁愿意美美地读一读。
衔接:我们用了找一找,找到美妙的地方;想一想,想出了美妙的画面;读一读,读出美妙的句子,感受了美妙的语言。那孩子们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句呢!
(五)小组合作,品读声音的变化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小组汇报
1. 找一找美妙之法
预设:轻轻柔柔的 呢喃细语 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
小结:孩子们,作家叔叔在这里写了两种风,一是微风,二是狂风,这么一对比就把声音的变化写出来了,多美妙呀!【板书:变化】
2. 想一想美妙之景,试着完成课堂作业本P72
预设:读着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妈妈在轻轻柔柔地叫我起床;读着雄伟的乐曲,我仿佛能听到狮子在吼叫。
小结:你们真会读书,走进了作者,读出了他的内心感受。
3. 读一读美妙之景
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这个美妙声音的变化读出来呢。(引导学生读出轻柔和充满力量的变化)
板块四:多样积累,诵读风声
1. 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带给我们一场音乐的盛宴,让我们感受到了声音的动听、丰富和变化。(齐读课文)
2. 这么美的语言想不想积累下来?那怎么积累呢?我们请个小伙伴来告诉我们。
(出示:第七单元交流平台)
3. 你瞧,这是老师班的小朋友专门设计的一张音乐家风的摘抄卡纸。下课后你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当然我们还用背诵的方式积累!(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
4. 这堂课,风这位音乐家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美妙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就把感受这两个生字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1)观察感受,感字上宽下窄,受上面窄下面宽。
(2)教师板书,学生书写。
总结:风声是美妙的,水声是美妙的,动物的歌声也是美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28、藏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藏戏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学情分析: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通过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本节课重点要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其次要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会读会写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浑、、哄堂大笑、能歌善舞、青面獠牙、别无所求等词语;读准多音字哄、藏、传。
2.阅读与鉴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查阅资料理解优哉游哉、开山鼻祖、随心所欲等词语;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了解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表达与交流: 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明确任务,自主预学
1.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有关戏曲资料。
2.自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其中的疑难之处并尝试解决。
3.借助工具书或生活积累理解文中生词。
4.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
任务二:朗读展示,分类学词
1.朗读展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朗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出示句子:
图片 图片
①男生读三个反问句,女生将它们改成陈述句读一读。
②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招来的只是一阵哄堂大笑。
(有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③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兄妹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师生合作朗读,表达出对那些献出爱心的人们的赞美。点拨理解词语:琼结:藏语里指房屋悬起多层)
④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齐读,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之处)
2.分类学词
(1)读准字音:
僧人 脱缰 吞噬 王妃 敦厚 演绎 哄堂大笑
青面獠牙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 两面三刀 山南琼结 钹
(2)读准多音字:
①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ng)而散。
②《鸿门宴》是汉代传(zhu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n)奇。
③西藏(zng)的布达拉宫,是收藏(cng)大藏(zng)经的宝藏(zng)。
(3)理解四字词语: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青面獠牙:形容面貌狰狞凶恶。
(4)拓展积累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哄堂大笑 捧腹大笑 开怀大笑 眉开眼笑
莞尔一笑 回眸一笑 似笑非笑 一笑千金
任务三:提取概括,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藏戏特色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交流讨论。(藏戏的特色戴着面具、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尝试用小标题形式概括。
(提示:第4~1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第18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艺术靠师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和发展。)
4.主题概括。
引导:小标题连起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醒:课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其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展开介绍,让读者对藏戏有基本认识和了解,同时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任务四:研读课文,感悟写法
1.自读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写藏戏的三个突出的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自由读,思考;指名读;全班交流。
好处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思考;
好处2:突出藏戏的主要特点,了解藏戏独特的艺术形式。
2.课文中还有那部分也写了藏戏的特点?(第8~17自然段)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1)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写法秘妙:有详有略的写法。详写: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略写:藏戏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的特点。
(2)有详有略的写法,是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默读第4~7自然段,边读边圈画:这个传奇的故事有哪些传奇的色彩?
(1)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传奇1:战胜凶险的自然,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传奇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传奇3:艺术的传奇,第一个藏戏班子歌声响彻雪山旷野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2)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同桌之间相互讲述一遍这个传奇的故事。
任务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搜集更多与藏戏或其他戏曲相关的图文或视音频资料。
2.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试着介绍新沂柳琴戏的艺术特色。
29、猜字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猜字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诵读《猜谜语》,了解猜谜的窍门。培养学生爱动脑爱识字的情感。
2.通过诵读《猜谜语》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又字旁、两点水旁。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又字旁、两点水旁。
2.熟悉猜谜语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教师)
2.制作本课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猜谜语(一)》,了解猜谜的窍门。培养学生爱动脑爱识字的情感。(动脑识字!)
2.通过诵读《猜谜语(一)》认识5个生字,认识部首又字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来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2.导学:刚才XX同学说出来让大家猜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出来的答案叫什么?(谜底)
3.教师说猜谜的窍门:猜谜语,动脑筋,会观察,抓特征,跳出谜面想一想,谜底就在话里藏。
4.揭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则字谜,你们想猜一猜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谜语一。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生字的字音。
2.导学: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小学生多读,民族孩子更应该多读,老师还要多范读、带读)
(二)随文识字:学习第一则字谜。
1.指生读第一则字谜。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相、遇、喜、欢、怕,认识又字旁。
(1)指多个学生领读词语:相遇喜欢最怕
(2)同桌互读三个词语,并分别用相遇喜欢和最怕说话。
(3)学生用相遇喜欢和最怕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4)导学:谜语中说的是谁和谁相遇?什么喜欢什么?什么最怕什么?
(5)引导学生小组内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
(6)汇报交流。
相机指导:
①相、欢、怕、遇可以用加一加猜字谜等方法识记。
②喜可以用猜字谜扩词等方法识记。
(这一环节抓住关键词语相遇喜欢和最怕学习理解,并进行说话练习加深理解,词语理解了才能更准猜出字谜。同时让学生对相、欢、怕、遇四个字用加一加猜字谜等方法识记,喜可以用猜字谜扩词等方法识记。看似简单的教学,但多进行几次这样的教学,学生再学生字就会自己想各种方法识记,比一笔一划记生字效率高多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5.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你们还能读准吗?
(2)男女生赛读第一则字谜。
6.指导猜谜。
(1)导学:谁来猜猜谜底?(生:秋)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猜。
(2)揭底:我们来看看谁猜得对呢?(出示谜底)评一评谁说得最有道理,就把大苹果奖励给谁。
(3)导学:哪些同学猜错了,说说你猜错的原因。
(4)朗读:多有意思的字谜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回想谜底是怎样猜出来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猜谜语(二)》,熟悉猜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爱动脑爱识字的情感。
2.通过诵读《猜谜语(二)》认识7个生字,认识部首两点水旁。
教学过程
一、读文识字:学习第二则字谜。
1.指生读第二则字谜。
2.相机学习生字言、互、令、动、万、纯、净。
(1)指多个学生领读短语。
互相尊重令人感动万里无云纯净透明
(2)同桌互读四个短语,选择喜欢的两个短语说话。
(3)学生用喜欢的短语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4)导学:把四个短语放回到谜语中还能读好吗?
(5)引导学生小组内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
(6)汇报交流。
相机指导:
①动、纯、净是左右结构的字,令是上下结构的字,可以用加一加猜字谜等方法识记。
②言、互、万是独体字,可以用扩词识记笔画等方法识记。
3.指导朗读。
(1)导学:把这些字宝宝放回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
(2)男女生赛读第二则字谜。
4.指导猜谜。
(1)导学:谁能猜出谜底?(生:青)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猜。
(2)揭底:我们来看看谁猜得对呢?(出示大苹果上的谜底)评一评谁说得最有道理,就把大苹果奖励给谁。
(3)导学:哪些同学猜错了,说说你猜错的原因。
(4)朗读:多有意思的字谜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一边读,一边回想谜底是怎样猜出来的。
(5)引导:用青分别加上谜面中的几个偏旁就分别组成了请、情、晴、清,请孩子们读一读,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谜语实际要告诉学生:这里的青实际是一个声旁,加上不同的形旁就可以组成不同的汉字,表达不同的意思,以后我们会学到形声字,还可用形声字来识记汉字。这里点到即可)
二、巩固生字
1.挑战过关。(认读生字)
第一关:读读带拼音的生字。
第二关:擦掉拼音认字。
第三关:读读你手中的生字卡片,遇到不会的及时请教身边的同学和老师。
第四关:读老师手中打乱顺序的生字卡片。
第五关:开火车读,看看哪组最棒!
2.创编字谜。
(1)导学:你能尝试着把今天的生字编个字谜吗?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编字谜。(只要学生敢于编就及时鼓励)
(3)交流字谜。
(这个过程,哪怕学生不会编字谜,但他们在思考字的结构特点,比死读死记强多了。)
三、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回家就把课文中的字谜和你编的字谜说给你喜欢的人猜,比一比谁说得最准确!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会根据田字格美观的书写7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字、左、右、红、时、动、万。
2.学生读字。
3.导学:这几个生字宝宝,你能给它们按结构分类吗?
上下结构:字
半包围结构:左右
左右结构:红时动
独体字:万
4.根据结构特点,重点指导字、右、红的书写。
(1)教师指导书写字。
①导学:认真看一下,这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子的写法。
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字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
⑥学生再写两个字字。
(2)教师指导书写右。
①导学:认真看一下:这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丿和口的写法。
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右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
⑥学生再写两个右字。
(3)教师指导书写红。
①导学:思考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特点是什么。观察红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②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领。
③学生书空跟写。
④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再试写一个红字,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展示字例,学生评价。
(4)尝试练写其他生字。
二、布置作业
在田字格本里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3遍,并组两个词。
30、扁鹊治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扁鹊治病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3.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理解寓言的寓意,明白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4.简要复述扁鹊治病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根据病历表抓关键词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lu)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板书:扁鹊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4.板书:扁鹊治病(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认读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相机出示投影)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读懂这么多的内容。
4.引导学生质疑:
通过读课文,听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看看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梳理学生的疑问:
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扁鹊说的话呢?
既然蔡桓公不相信,为什么扁鹊还反复的前去劝说?
扁鹊后来为什么又逃跑了呢?
5.引导自学,解决疑问: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来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三、细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认真!能够用心的读书,静静的思考。那么第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从哪儿看出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相信呢,请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 指名学生读一读句子:
图片
A: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B: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C: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蔡桓公当时非常的生气,不以为然。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2. 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过渡:尽管蔡桓公很不相信扁鹊,对他不加理睬,扁鹊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地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请大家自由地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3.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谁来说一说。
4.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怎么读才能够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
过渡: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待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 学生思考
2. 引导回答:
蔡桓公:不听劝告 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扁 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医
四、复述课文内容,学会讲故事。
(一)试填病历表,梳理故事内容。
1、立人之本就是德!作为一名医生,扁鹊不仅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医德高尚。瞧,这里有一份扁鹊写给蔡桓公的病历表,这张病历表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请学生快速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先后顺序说一说。
3、指导学生填写第一次治病的过程。
(1)抽学生说一说第一次的病情皮肤上有点小病,概括为病在皮肤。
(2)治疗方法用热水敷烫。提取关键词敷烫。
(3)治疗把握能够治好。
(4)蔡桓公的态度不相信。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表中所填的第一行关键词连起来说一句通顺的话。
第一天
皮肤
敷烫
能够治好
不相信
5、小结建议:讲故事有小技巧,可以借助蔡桓公的病历表,围绕其中的关键词来组织语言,还可以适当地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样能讲得更加通顺、连贯。请同学们完成后面的病历表。
(二)完成病历表,分段讲故事。
1、分发学习单,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补充。
2、根据关键词,试着讲第二至五次的故事,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课文求助。
(三)梳理病历表,复述故事。
1、梳理表中的病情治疗方案两栏,了解故事的发展。
2、教师抽取几个学生讲故事,师生再评议。
五、领悟道理:
蔡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读过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 对蔡桓公说
评议:对啊,如果能够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引起重视,病情一定会治好的,事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2. 对扁鹊说
评议:立人之本就是德!
3.对所有的同学说:
评议: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不断的进步!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着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六、总结:
同学们,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错不改,大祸不远。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31、北京的春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北京的春节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 掺和(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字词解释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 用竖式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
五年级语文下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随堂笔记词语理解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训练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生字组词造句
-
一年级升国旗小练笔
-
一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生字组词
-
一年级金木水火土小练笔
-
少年闰土好词好句
-
三下池子与河流课堂笔记知识点
-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
二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课堂笔记近反义词
-
可爱的毛毛虫(中班音乐)
-
恋母的贝贝
-
34《小蝌蚪找妈妈》片段赏析
-
关于雨天的文案句子224句
-
大班社会说课教案《羊羊快乐旅行记》反思
-
中班主题教案《壳中乐》反思
-
购物广场朋友圈文案38句
-
丧到骨子里的昵称82个
-
让人心疼的微信名字394个
-
《乱入神雕当侠侣》初章攻略
-
四年级第一单元知识梳理课堂笔记易错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