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四年级下册22课墨梅说课稿

时间:2023-07-11 16:42:09 A+

四年级下册22课墨梅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22课墨梅说课稿

1、四年级下册22课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五、说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清气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

2、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8课静夜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1.学习目标

a.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b.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c.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个同学们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d.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教学重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古诗和写字

3.教具准备

4.课时划分:一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

1.正确引导,激发学生良好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课文在时间上跨度大,而一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在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后,感情仍很淡漠,运用了多媒体资源教学能够使声画并存,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的协作作用,打开学生的思路,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资源为载体,创设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互动探索和课外拓展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对于小学语文来说,仅靠一本教课书是不可能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只有利用现代媒体做帮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他们的潜能。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思等几个环节中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1.观察交流、激发兴趣、情景导入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静夜,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在上新课前一晚,布置学生去观察夜晚的天空,然后上课时把自己观察到夜空的内容和感受,说给同学听,大家互相交流下。交流后引入新课:静夜思。

课题引入后,给学生解释下课题,让学生思考一下,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思念,又思念些什么?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去发现这课的生字,并在这环节中,要求学生利用拼音帮助自己读准每个字,尤其是一些后鼻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欣赏完课文后,把整首古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把字的音读准,并在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指名朗读,评议,注意读准后鼻音,如:静,床,光,望,乡,明,霜,上等。

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学生认读生字的字音。请音读的准的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读记生字。然后再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的方法,如:夜亠,认识亠。故古攵,认识攵。

床广木,认识广等等。

交流后,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把远程教育资源切换到识字的画面,把生字逐个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复习生字。先让学生自己读和组词,读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看他念的对不对,再在生字前显示出正确的拼读音节,全班一起念一遍,读的不准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个别学生的读音。如:先在屏幕上出现静字,先让学生拼读,再显示静的读音jng和词组寂静,夜y和夜晚,黑夜等,以供学生学习。

3.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为了让学生能跨越这道悠远的时间长河,去体会这首古诗,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在生字复习后,让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都读懂了哪些词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等。学生表演后,在自由练习朗诵,练习背诵。在背诵是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如:学生个别背,全班背和分组背等。在背诵时,如有不记得的地方,可以引背前两个字,再让学生接的背,完成整首古诗的背诵。还是不会背的同学,要求他们回家后要多朗诵,记住课文。

4.趣味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学生能掌握并正确书写本课所要求会写的7个简单的汉字的笔画顺序。把这课的远程教育资源切到写字画面,先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认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书写要注意汉字的高度,不要超出田字格。先让学生看一边生字的书写笔画顺序,再把自己的右手举高,跟着远程教育资源在空中书写,练个一、两边后,让学生拿出本子书写生字。学生在书写是要随时提醒他们要注意坐姿与执笔的姿势要正确。

3、一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四个太阳说课稿

《四个太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要说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四个太阳》,这篇课文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画出了四个不同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二、说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个性化教学,通过农远光盘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在设计中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结合本单元课文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

让学生会认 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用口语表达自己心中的太阳。

过程方法方面: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互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情感态度方面:

通过农远光盘资源的播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难点是理解多彩的季节的含义。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农远光盘资源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情感,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和感悟中轻松理解课文。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的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因此这节课我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利用农远光盘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的引领下,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朗读的欲望,更加深入、形象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是以读代讲: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想象等引导学生读读、悟悟、说说、画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对农远光盘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准备了生字卡片和四个太阳图片。其次让学生搜集资料,准备白纸、水彩笔、生字卡片等。

七、说光盘资源的利用:

根据本节课教学的需要,我对各种农远光盘资源进行了重新组合,让它真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习兴趣,为教学服务的辅助作用。

如: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欣赏画面和音乐,感知课文,进入情境,通过画面展开想象,发展思维等,让农远光盘资源真正为教学增光添彩。

八、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播放农远资源里的课文动画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因为低年级学生应以识字、学词、学句为重点。

下面我着重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我准备分以下四个版块来完成:

第一个版块是认一认,复习巩固。

首先利用识字卡片组织学生分组开火车读生字。

接着利用农远光盘资源里 摘果子的形式巩固生字。这样做是为了把识字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并请学生上台张贴每个季节对应的太阳图片,激起学习兴趣,激发读书热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第二个版块是读一读,感悟文本:

这一版块我首先让学生听农远资源光盘里电视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学习电视课堂里的小朋友提读书要求。

听完课文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太阳美美地读。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一学自己喜欢的那一自然段,然后自由组合、小组讨论读懂了什么。我随机出示如下要求。

这样做既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学生心灵的碰撞,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觉地解决问题。

然后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诵读课文,说演结合,体会想象美。

比如:当学生说出喜欢绿色的太阳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播放下面这个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炎热,再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然后又播放下面这个片段,引导学生体会绿色的太阳带来的清凉,再通过指名读、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  

说到金黄的太阳时我准备这样教学:首先让学生说出喜欢金黄的太阳的理由,然后播放秋天果子成熟的片段,插入这个片段是为了唤起想象,激发情感,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然后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并出示这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最后出示这一段让全班学生带着感受去读。总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去感悟,去表达,调动孩子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红红的太阳这一段我也是利用农远光盘资源播放寒风呼啸及太阳升起的片段,体会冻僵和温暖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说话训练。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体会小画家美好的心愿。 

当学生说到彩色的太阳时我在问学生:彩色的太阳送给谁?后又让他们说说理由。然后播放这个春天的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描述春天或复习有关春天的词语、诗歌。

这样让学生联系旧知,并利用农远光盘资源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交流、赞美春天,这时学生就很自然的感受到了春天的多彩,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最后指导他们同桌品读,再师生合作读等。

总之这个汇报的环节通过穿插农远光盘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说、演感受课文文字之美,想象之美,意境之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学会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当学生汇报完以后,我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一起梳理全文,接着播放农远光盘里电视老师指导背诵的互动,激发学生背书的热情,通过填空法或引读法指导学生背诵。这样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 ,让学生整体回顾、深化理解课文,体会小作者的美好心愿,为下一步的说话和写话做好铺垫。

第三个版块是说一说,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告诉孩子们我有一个心愿,就是送一个快乐的太阳,希望他们每天都快快乐乐。

借此引导学生自由说说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心愿是什么?同时播放音乐《种太阳》,让他们入情入境,充分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四个版块是画一画,想象提升:

当学生说完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同时播放音乐种太阳。

然后我又播放农远资源电视课堂里孩子的精彩汇报为他们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也真正地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构建。

最后展评典型的学生作品并布置学生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自己的心愿,在课余以我心中的太阳为题,出一次墙报。这样做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九、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简单明了,直观采用文中四个太阳的图片以及四个重点词语,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十、说总结反思:

以上是我对《四个太阳》一课所作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发展与创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农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4、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说课稿

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放风筝。(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生: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

四、背诵全诗

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来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咏:歌唱,赞美。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家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柳树的姿态,仿佛柳树就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柔柔的,那么碧绿,那么美丽,要用喜爱、惊叹的语气来读。

二、释字词,明诗意

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左右结构,注意女的写法。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帮助了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上下结构。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课件展示剪刀,引导学生理解)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轻柔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柳树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万条垂丝,就像她的裙带)

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第一句中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

3.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还能剪出什么。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4.总结: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1.课堂小结: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2.教师布置作业: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意。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备课资料

1.风筝

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907-960)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2.柳树

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了一道堤,堤上遍植柳树,如今已成为西湖十大景点之一。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柳树,室旁有柳五棵,所以自名五柳先生。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

5、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6课雷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6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五、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6、二年级下册语文15课古诗两首之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杜甫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古诗的了解和积累很少。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愉快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为了让二年级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能够流利有韵味的朗读古诗,通过品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之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会认、会写诗歌中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读出诗的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读出诗的韵味,体会大自然之美,感悟诗人愉快的心情。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有兴趣吗?(课件出示杜甫简介和诗歌内容)。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出示生字,谁愿意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如加一加、换偏旁、顺口溜等方法轻松识字,然后给这些生字组词。通过范读,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提出朗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在书中用横线画一画描写的景物。指名读,点拨理解鸣含泊千秋雪等词语,如果让你给这首诗画一幅画,你打算用哪些颜色来画?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式练习:如果让我给这首诗画一幅画,我打算用( )颜色来画( ),因为( )。然后齐读古诗,全班交流,诗中描写了( )这六种景物。大诗人杜甫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学生很快找出表示颜色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能不体会到诗人愉快的心情呢?

(四)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找对子的小游戏。老师先出词,让学生从诗中找出词来对。讨论交流,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窗对门、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视频朗诵,想象画面。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美。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窗虽小,因含着,千年积雪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船虽泊但静中寓动,也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意境幽远,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五)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领悟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如《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和描写春天的诗,在晨诵课上展示给同学们;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在绘本上画一画这首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说板书设计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板书就是原诗,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中的字词,又使学生对本诗的节奏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六、说教学反思

《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可教学之处实在太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收获也有遗憾。成功之处有:

1、体现了我校3143情景教学模式,分层试教。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说一说,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2、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悦情

本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多次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古诗的对仗特点。学生从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大量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7、枫树上的喜鹊二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枫树上的喜鹊》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篇描写儿童生活的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想象丰富,课文图文结合,富有童真和童趣,是一篇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写句子的典型范本。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喜欢想象,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根据情境展开合理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2.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的书写伞、母2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三、说重难点 二年级以来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已经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读句子想象画面,本文是第一次提出了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是对学生提出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能力要求。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本篇课文教学,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创设情境法,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为学生进行想象找到共鸣点和切入点。

2.阅读法,我采用朗读、默读。教师范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3.练习设计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充分说明了语文练习的重要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设计语言训练的练习,是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开展。

四、说教学环节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句,激发喜欢之情 我坚持将识字写字作为低段的学习重点,采用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使识字与课文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第一课时,集中识字读准字音后,知道文中反复说的我喜欢指的是什么后,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一是根据情境,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所以,我我运用朗读教学法,一方面对第一课时进行复习,另一方面再次激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喜欢之情。本课的导入设计,首先,我用渡这个字在文中有许多好朋友,请你读课文,将他们圈出来。其次,结合文中的插图,理解渡口等词语的意思,运用多媒体将词语放到插图合适的位置。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课枫树,我很喜欢它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我喜欢的是什么最后,借机板书出:一棵枫树、喜鹊窝、喜鹊阿姨、喜鹊弟弟。二、理解课文,感受喜欢之乐 课标提出低段开始学习培养默读的能力,因此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逐步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在默读中思考我是如此的喜欢喜鹊,从那天起,我一有空,便来到渡口旁,站在枫树下面看,我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五至十二自然段。结合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和阅读法相结合。一方面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运用朗读想象,补白画面内容,从句末的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喜鹊阿姨还会教小喜鹊做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用一会一会一会说一句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语文园地四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石。最后,指导学生按笔顺书写生字母。多媒体动画展示母字的汉字演变,从构字规律上讲解汉字,根据书写的正确度、规范度和整洁度进行师生、生生互评。将写字学习与课文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三、创设情境,体验知音之乐 这个环节我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创设学习汉语拼音的情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文中喜鹊的叫声是展开想象的切入点。但如何防止课堂上混乱无序的学习喜鹊叫呢?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看,喜鹊阿姨,正在教喜鹊弟弟学拼音呢!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它们的队伍学习一下吧!老师是喜鹊阿姨,你们是喜鹊弟弟。你是一只刚出生的小喜鹊,声音小小的,我来教你学读;你是一只,刚学拼音的喜鹊弟弟,你读的不是很熟练,我来教你读;你是正在认真学习拼音的小喜鹊,我来教你读。一阵风吹来,你才发现自己不是喜鹊,此时你正在枫树下面抬头看,你知道它们在说?第二步进行小组合作表演看日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人读喜鹊阿姨,一人读喜鹊弟弟,一人读我,一人读旁白。同时提示:找好各角色的语言,注意标点符号,用恰当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环节为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做了重要的铺垫。为完成教学重难点写下想象之话,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做到了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四、展开想象,绘画喜欢之境 有了前三个环节的层层铺垫,把想象的内容写出来,就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据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心理特征,多媒体出示与内容相关的两幅图片,组织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语言的规范化、想象的合理化,新颖性。再组织学生写下来。最后,进行小结,在枫树下,我望着喜鹊的窝,就快乐无比,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写道我真高兴啊!借机板书:简笔画一颗枫树、一个儿童、喜欢。

8、二年级下册第8课彩色的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根据本课的学习活动要求:说说自己梦境中美丽而又奇异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我将本课预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欣赏、体验,运用组拼的方法画出奇异的梦境,第二课时展示、提高,运用丰富的情感色彩描绘梦境,今天我主要说一说第一课时。

在教材的文字内容中,重点强调了我们在梦境中常常将熟悉的人、事、场景夸张地拼组在一起。教材以几米的漫画作为主题图,将我们带入一个离奇有趣、色彩梦幻的梦境,以达利的《奇异的梦》,引导学生体验梦的夸张,选用夏加尔的《我与我的村庄》,引导学生在欣赏与解读名作中体会与感受梦境的空间重组,选用曹力的《幸福与期待》,引导学生了解梦境中的局部重组。教材中选用的学生作品色彩梦幻,对于引导学生表现梦境的色彩梦幻美有一定示范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还会将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在本课中我将为学生创编具有地方特色和与教师本人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挂图和媒体图片,抓住本课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体验和探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而《美术课程标

准》中对三年级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相关要求是: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我们的学生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美好梦境,体验梦境绘画作品中的奇幻之美。

2.知识与技能:能运用拼组与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梦境。 3.过程与方法:能参与互动,大胆创新和想象。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了解拼组与夸张的表现手法。 难点:大胆运用拼组与夸张手法进行创作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进入到小学美术学习的中级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初步的造型表现能力,并且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不受时空约束的梦境,在他们心中像欢快的小溪不停地流淌。但教学中可能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噩梦产生兴趣的情形,教师应巧妙引导,让孩子们回忆起最梦幻、美丽的梦境。三年级的学生还可能对画面重组这个抽象的美术概念难以领悟,教师可通过语言、画面、或实物进行示范引导,加深学生的体验和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学生绘画创作时可能会出现有的孩子将梦境描绘地零散、琐碎,教师可强调只需抓住梦境中的某一个最精彩最

离奇的片断描绘下来,并适当强调画面的构图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国家课程纲要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国家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所以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还将选择以及结合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教法,以及感知体验法、合作探究法、互动演示法、比较分析法等学法,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因为只有多样才能做到有效。四、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六大步骤:

情景体验 ,展示梦境交流探究,突出重点作品欣赏,学以致用创作表现,自由发挥评价展示,取长补短小结拓展,提出希望

在这六大步骤中,第1个步骤是导入,第6个步骤小结,中间的各环节即探究与表现和交流评价。

(一)情景体验 ,展示梦境

好的导入是一节高效课堂的开场白,我将从教师本人原生态生活出发,以我的现实生活情景到梦境的转换过程为演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梦的形成过程和表现方法。并当场演示画我的梦境,

这样使美术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并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梦有了初步体验,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消除学生在之后创作中的畏难情绪做铺垫。

(二)交流探究,突出重点

只有对梦的形象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地去表现。因此,分析与体验梦境的奇异组合是解决本课的重点。本环节将以教师的梦为范例,让学生上台与老师互动探究并演示,运用将现实生活情境中局部选取对象再组拼而形成梦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梦的奇异组合方法,发现梦的特点。这种直观演示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较为抽象概念化的学习重点变得形象直观而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容易理解并兴趣浓厚。再以小组交流和师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美梦,让学生的梦在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互动中得以完整表述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以小练习尝试的方式让学生先将梦中的主要内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把握创作构图的方法步骤,分清主次。再以让一名学生上台尝试示范涂色的方式,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根据自己对色彩的感觉和喜好来给画面涂色。以期达成教学目标1和3,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作品欣赏,学以致用

教材所呈示的每一幅作品都对学生有其典型的启发意义,但学生不可能对每一幅都去面面俱到地欣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尊重学生个人意

愿和喜好的方式先引导学生自由地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启发学生感受美好梦境,体验梦境绘画作品中的奇幻之美,再教师引导欣赏典型作品,与学生互动交流,分析、理解、阐述画家作品中的空间重新组合、局部重新组合、夸张等表现方式,希望孩子们在自己创作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完成教学目标1。

(四)创作表现,自由发挥

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在前面的欣赏体验基础上自己归纳梦的表现方法。并在课中的闭上双眼听音乐环节中丰富学生的回忆和联想,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再出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巡回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以期全面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

(五)评价展示,取长补短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作业评价中。首先出示评价方法,然后以小组互评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相互取长补短,并分享学习的快乐。再小组推优展评作业,让较优秀的作业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教师适时从学生作业的造型、涂色、组合与夸张等方面进行总结性点评。最后个人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作业,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表达自己的学习想法。再次达成教学目标(2)和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教学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篇寓言。《守株待兔》这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述的一个种田的人在一次偶然得到了一支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就自认为不用耕作,守在树桩胖等着兔子的到来,最后结果是毫无收获,还被人耻笑。这篇寓言蕴含着哲理:要想有所收获,必须要付出,不能心存侥幸,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在不断发展,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比如,在讲解文本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图画,这种直观的形象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劝一劝这位农夫,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外,这是一篇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词汇也是一教学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新课标理念,我确定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懂得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这一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基于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在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主要力,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都爱听故事,那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喜欢的故事呢?(《逃家小兔》《郑人买履》《狐狸与乌鸦》),感谢同学们的分享,大家都听得很入迷呢,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课文就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寓言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解题,齐读课题,想一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有什么疑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守株待兔是守在树旁,等待兔子的到来。预设学生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等兔子到来呢?兔子真的会来吗?

接着,就是初读文本,我会播放名家范读,引导学生圈画难认或难理解的生字词。为了解决生字词,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并对重点生字词和文言词汇进行强调,引导学生积累。

然后,我会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于断句我会进行指导。

最后就是疏通文意,让自读课文,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在这一环节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能够为深入研读环节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表达方式理解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懂得寓言中的道理,并能够自主地分析,我会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基于此,我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

1.想一想,这个种田人守在树桩旁,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2.同桌交流,分享感受。学生可能会答出:

①农夫很懒惰,想不劳而获。

②农夫是等不到兔子的,会被饿死的。

③上次的兔子撞到了树桩上,只是一个意外。

3.你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农夫不会等到兔子的呢?要求学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懒惰,要有所付出。

5.这样简短的文章却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种文体的故事跟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呢?得出文言文语言简洁,内涵丰富。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本的,环环相扣,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为: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你能劝一劝农夫吗?

(五)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谈收获,我进行总结,结束本课。作业是课堂的眼神,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将这个故事写成现代文,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守株

耕人{ } 一无所获

待兔

10、三年级语文下册19课剃头大师说课稿

说教材

《剃头大师》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它们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这篇课文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开心男孩》,讲述了我的表弟小沙怕剃头又不得不剃头的故事,情节丰富有趣,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趣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特别提示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这也体现了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要求。

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二篇课文,我们可以关注到,前一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童年生活的三个场景画面;后一篇课文《肥皂泡》侧重于记叙一件童年趣事的完整过程;21课《我不能失信》则用人物语言串联起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那么《剃头大师》一课,就承担起了用两件相关的事例勾画人物特点,描述童年趣事的表达范本。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能读通读顺课文,也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故事的风趣幽默,但是文中有些句子的内在含义,学生们还是难以理解,这便需要老师的引导。

其实,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一个良好基础。

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的学情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以下几点: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

2. 运用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把握课文内容,能简单讲述老剃头师傅的剃头过程和结果。

本课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16自然段,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部分。那么第一课时的学习,就将围绕这一部分展开。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落实语文要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难点是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

说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为四个步骤展开教学:导理研用。

导就是画面导入,激发期待

我将从课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大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大师,从而理解大师的含义。然后再简单说一说剃头的意思,这个可以采取换词理发来理解。通过理解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理就是初读文本,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分为3步,首先是学习生字新词,把握要点。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其中的几个生字新词可以在预习单中提前出示,在读的同时还要学生思考:谁给谁剃头?考虑到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目标,初读之后,我将分组出示词语:

分别是四字词语、量词、拟声词和难读的词语

规规矩矩 耿耿于怀 纷纷飘落

执一把木尺 一缕头发

哧哧 擦擦 嗬

受刑 仇人 否则 替代

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第2步是梳理文章脉络。先借助初读问题:谁给谁剃头?找出剃头师傅和我两个主要人物。其中剃头师傅被小沙称为害人精,而我自称为剃头大师。再让学生分别找一找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和我给小沙剃头的段落。两个意义段的聚焦,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两个大板块,落实了中段学习中的重点段落意识,也为学习方法的从扶到放,搭建了台阶。

研就是研读文本,品悟语言

这里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体会表弟的胆小,为感悟表弟怕剃头做铺垫。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过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怕怕怕还怕的句式写出了表弟的胆小;第二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说一说,鬼、噩梦的可怕,中药苦得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可怕;第三步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胆小的一面,在口头表达中落实语言运用和实践。

第二个环节感受表弟怕剃头,这也是对上一个环节胆小的进一步感受。

首先,让学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并读读描写表弟怕剃头的句子,初步感知害怕剃头。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押进、监督、夺门而逃这些重点词,让学生感受表弟的不情愿剃头,害怕剃头。这里的执、否则,可以请学生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执就是拿,否则就是不然。

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剃头师傅不欢迎小沙,感受怕剃头。这里抓住害人精和仇人的目光理解,从小沙的骂人害人精、看人用仇人的眼光,体会他对剃头的害怕。这里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再体会果因句式,进一步感受小沙怕剃头。

小沙剃头,总是有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就是小沙口中的害人精。听着这个名称,询问学生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质疑为什么称老剃头师傅为害人精?这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这一个问题进入研读重点部分,就是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去理发店的感受,由此引出老剃头师傅的工具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和一把老掉牙的推剪,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锃亮的意思,并感受剃头工具的传统。也为小沙的剃头感受痛苦做好铺垫。

由此进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主要分为3步:第1步,围绕问题小沙的痛苦体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边读边找;第2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比如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抓住常常咬住,体会这种情况的频发性,让小沙吃尽苦头;再抓住总把碎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感受剃头带给小沙的痒。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让小沙感觉跟受刑一样,从而理解受刑在文中的意思。第3步,这么痛苦的过程,小沙为什么不逃跑?,学生联系上文第4自然段,找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最后,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剃头的结果是付老师傅双倍的钱,这更让小沙耿耿于怀。

我还会根据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五大题第(1)小题进行一次引读设计,称呼这老剃头师傅是个害人精,是因为,因为,因为通过点红文字,提示朗读,学生既理清了害人精称呼的由来,又熟悉了本意义段文字的构成,同时又完成了课堂作业本的当堂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至此,学生对于运用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已有了初步的认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也就是作者是怎样写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引读,师读剃头过程,学生来读剃头结果。很快学生就会感受到过程结果的联动反应,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中的小沙产生共情。

用就是把握语言,落实语用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练,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过程结果的这一语言形式,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老剃头师傅除了耳朵不好,工具不好,眼神不好,你觉得还会有什么问题,让小沙不爱剃头呢?如此剃头,小沙的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四人小组的分享之后,一定是妙趣横生的答案,如毛巾湿了眼,头上留了几绺头发等等。这既是语言形式的迁移运用,也是童心童趣的尽情分享。

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以人物和他的称号为线轴主线,突出人物的主体特点,线轴左右分别是剃头的过程和结果,一一对应,一目了然,方便学生形成意义联系,也容易复述第一部分事件。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凸显语文要素,发展语文能力,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理清故事的内容,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句子,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1、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花钟教案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花钟教案说课稿

《花钟》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各种花开放的资料、课文提到的花的照片,及花钟钟面演示图。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怒、暮、燥、雅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趣导入

板书钟,说说钟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再板书花。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花钟呢?(自由读一读)读到花钟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课文找一句话说说什么叫花钟。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2.欣赏各种各样的花,伴着音乐解说:那花钟里都种了哪些花呢,接下来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

3.说说感受:欣赏完这些花,你们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课件出示)

4.指导朗读:愿意读读这句话吗?(用欣赏的语气读)

5.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小组、同桌一起读,同学互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带上老师的要求:(课件出示)

(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

(3)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多读几遍,想一想该怎么读才好?

三、生字过关,感悟文意

1.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说说哪个生字识记起来有困难,大家讨论讨论)指名读。n m zo yǎ kūn bō wěn zh 怒 暮 燥 雅 昆 播 吻 致

2.这些生字宝宝脱了帽子你认识吗?(去掉拼音)小组开火车读。

3.这些生字宝宝回家了,你还能认出它吗?分组开火车读。(课件演示,结合课文组词) 凌晨 蔷薇 绽开 欣然怒放 暮色 昙花 干燥 灼伤 淡雅 花蕾 昆虫 传播吻合 花圃 大致

4.小组互动,我说你找,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5.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

四、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

2.出示并欣赏照片,说出花的名字。

3.同桌二人合作: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4.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 读读描写花开放的句子。(第1自然段)

(2)课件出示下列句子,与教材第1自然段相应的句子进比较: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读、讨论后指名谈自己对这两组句子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相同的内容的好处。

(3)带着独特的体验有个性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仿写创作:你们还能用与课文不同的方式描写这些花的开放吗?学生动笔创作。【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创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文本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充分地融进自己的感性积累、独特感受。】

(5)小结: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

5.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你们还搜集了哪些花开放的时间?(黎明3:00左右蛇床花开放;上午6:00左右斑猫儿菊开放;上午8:00 左右山柳菊开放;上午9:00 左右卷耳苦苣菜闭合;上午10:00 左右欧洲稻槎菜闭合;上午11:00左右鸟乳花开放;下午1:00 左右石竹闭合;下午2:00 左右深红海绿闭合;下午4:00 左右小旋花闭合;下午5:00 左右白睡莲闭合。)

五、总结延伸

六、拓展作业

留心观察学校里的花、家里的花,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把它写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

2.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艳、内、梦、醒、苏。

2.学生留心观察并书写。

3.师范写醒字。

4.学生练写醒。

二、回忆引导生疑

1.复习第1自然段,引导生疑:

出示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引导学生回忆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学习了这段课文,同学们又会自然地生发出哪些问题呢?(提炼主要问题: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然后指导阅读。这样,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2.顺势深入,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2)交流并朗读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等句子。(3)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和牵牛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3.据理推测,合理想象

(1)四人小组内交流。除课文提到的花以外,自己熟悉的花什么时候开放,推测一下是什么原因。(2)全班交流。除了书上提到的原因,你还知道其他原因吗?

三、引导分析文章,动手做花钟

1.学习第3自然段: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这些花不仅开花的样子不同,而且时间也不同,也知道了他们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植物学家据此制作了一个大花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现在,同学们就带着他的创意,两个人合作,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请两名同学来黑板前修建一座花钟。

3.小结:钟里同学们种的这些花,一天之内就要陆续地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指课题)

四、课后探究,布置拓展作业

1.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资料:只可惜,这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在空白处贴上问号)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奇思妙想吗?请你把它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交流。

12、海底世界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说课稿

23.《海底世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读懂课文,从中了解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受到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3.认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有:

1、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这一重点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大海的资料。

教具准备:卡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十六个字。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本文的教学我主要选用自学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依据是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参加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再辅之议论法和情景感染法,真正把语文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会读书,重视朗读,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在多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想、划、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交流关于大海的资料,完成认识目标和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完成情感目标、基本技能目标。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

1、听写本生字、新词。

2、回顾大屏幕出示问题:(1)课文围绕第几自然段来写的?(2)哪些自然段写景色奇异,哪些自然段写物产丰富?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请同学欣赏《海底世界》录相。看完后交流留下的印象。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

指名朗读2、3自然段,其它同学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的?这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是从黑暗中的发光鱼和海底的各种声音两方面来介绍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归纳板书,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描述的景象予以想象,然后播放发光鱼录相,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海底景色奇异。了解海底声音时让学生齐读文中的原句,再听听海底各种声音的录音,最后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2.自学4、5、6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自然段,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大屏幕上的问题。

①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方面来介绍海底物产丰富的?

②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多少种?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是怎样描写它们的活动方法的?(从文中划出来,多读读)③介绍了哪些植物,文中是怎样描述它们的?④介绍了哪些矿物?

这四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植物种类多、活动形式多来了解海底物产丰富。

(2)自学完后全班交流。

交流海里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三万种时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用已经知道和大约来表明动物远不止这么多种,激发学生热爱大海,探索自然的兴趣。交流到海底动物活动方法时让学生完成大屏幕上的连线题。感情朗读体会海底动物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学生回答完后屏幕出示每种动物的图片,展示一部分实物标本。(画面和实物展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理解课文的难度。)学生对海底植物描写部分比较容易理解,屏幕出示画面增强直观感就可以了。在交流矿产时我会渗透环保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应爱护海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四)总结写作方法

作者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作者先总的提出问题,激发同学们了解海底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的兴趣,最后又用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密。

(五)反馈练习

学生根据自学的内容及师的提示总结全文,完成板书。设计此练习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写一个片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处景物进行描写。

(七)板书

黑暗中光点闪烁

景色奇异

宁静中窃窃私语

海底世界动物知道三万多种

物产丰富植物多种多样

矿物蕴藏丰富

13、我不能失信三年级语文下册21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不能失信》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本组共有四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展示名人在平凡的小故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赞颂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我不能失信》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前三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描写宋庆龄的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感悟宋庆龄的可贵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是自己在做人做事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宋庆龄生平

(1)你们认识、了解宋庆龄奶奶吗?谁来说一说?

(2)教师简介宋庆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庆龄奶奶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学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宋庆龄的生平,然后揭示课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二)初读感知

1、你们知道这篇是什么课文吗?(略读课文)

2、学生自渎阅读提示,找出阅读提示里所提的问题。

3、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并想一想: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问大家或有那些问题想考考大家。

4、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

5、朗读课文(齐读、小组分自然段读)。

6、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自由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交流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

(三)感悟课文内容

1、精读品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说明宋庆龄守信的语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交流描写宋庆龄诚实守信的语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反复读一读,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小组交流

交流要求:

(1)先朗读自己画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讨论怎样才能读出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3、全班交流

(1)小组指名汇报: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宋庆龄诚实守信?

(2)全班交流。

4、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受、分角色感情朗读,轻松地感悟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扩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读了本文有什么感想?

2、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宋庆龄崇敬,渗透语文的人文性,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从而转化内在的行动。

14、三年级语文上册24课司马光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24课司马光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光》,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在小时候,面对一个小孩爬瓮,失足落入水中,在危难之际,他用石头砸瓮救出了小孩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本文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引领主题、深化情感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是他们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小古文言简意赅等特性会有所不适。但本文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并且在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同时,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有感情的朗读本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文言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相长说方法

新课标建议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基于此,

教法上:以读为主,读好停顿,读好理解,读中识人。在读的过程中,渗透组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文言语言的训练。

学法上:看图法,朗读法和表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感悟人物真品行。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环节一:动画激趣,姓氏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上课伊始,我会播放司马光有关的动画片,请学生交流感受,并抓住主人翁提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翁司马光,根据一年级学过的《姓氏歌》,我们可以明白这里的司马是复姓,他姓司马名光。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过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正与他有关。顺势引入课题《司马光》。

有趣的动画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抓住契机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

环节二:多重朗读,感知文韵

首先,请学生对比本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何不同。交流中明确本篇为文言文的体裁特性,相机结合古人读书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习古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接着,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音,读通读顺。读毕,以击鼓传花游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提醒多音字没的读音。

随后,读出节奏。教师示范读,要求学生跟读。并指名读,纠正误区,读出节奏。

最后,全班读,与同桌读等多种方式读出韵味。

环节三:图画释意,感悟品质

读通读顺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读懂课文。并出示五幅顺序被打乱的场景插图,请学生对照古文的内容,理清顺序的同时感知文意和人物品质。预设与学生交流如下:

场景变化:嬉闹至淹没

这主要体现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句。对于此,

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群儿戏于庭中抓住群这个字通过组词法体会群儿也即很多孩子的意思;并提示对照注释等,明确戏于这一文言句式的用法,进而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大意。

其次,在学生感受孩子们玩耍的喜悦之时,紧紧把握足跌没水中这处语句。相机提示学生总结学文言的方法:注释、插图等。鼓励她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紧急场面,营造紧张氛围。

再次,指导朗读,读出戏于庭时的喜悦以及跌没水中的急促。

面对这突发的紧急状况之时,其他孩子有何表现呢?顺势切换至

场景对比:弃去与持石

此处集中聚焦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基于此,

一方面,紧扣弃这个关键字。在学生明确其为放弃、丢弃之意的基础上,启发思考他们是否真的丢弃瓮中的孩子。相机提示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瓮的图片、感知人物实际心理等,交流中体会出这些孩子并非无情,而是一时间恐慌不适的手足无措。顺势请学生想象其他孩子弃去后的举措,拓展思维。进而在朗读中领悟众儿虽弃亦有情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聚焦司马光持石和击瓮这些动作。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司马光在紧急状况中办法的巧妙;并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参与互动,感悟人物真品行。这样在读演中,在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理中,进而明确其有情有义,一持一击无不充满着超越常规的智慧!最后,全班朗读,感知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这样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有力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环节四:交流拓展,学习品质

学生互相交流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经验,并谈谈生活中类似的机智情况。顺势教育学生学习他遇事冷静思考,急中生智的智慧!

环节五:回顾小结,汇报收获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讲给父母听。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袖珍版,我的板书图文结合,力图带给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

结束语: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下面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15、四年级语文上秦兵马俑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秦兵马俑听课稿,分享秦兵马俑听课感受和记录

秦兵马俑说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四、总结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说课稿第二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说明文, 生动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的特点,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表达了对光辉灿烂的民族雕塑艺术的热爱。

这篇说明性文章在语言表达上, 有如下特色:

1.巧妙的过渡和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楚,说明要点清晰。

2.运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和分类别介绍等说明方法,介绍由面到类。

3.通过四字词语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以及丰富的想象, 展现秦兵马俑的形象和特点。

教学目标

1.自学7个生字新词,认识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巧用过渡,概括要点。用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运用准确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表现秦兵马俑的鲜明特点。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设计思路

整体把握,板块推进,突出重点,注重激趣。

分享课前预学:激发兴趣,抓住语言特色表达四字词语,正音理解,唤醒积累。

理清说明要点:说明文学习的关键所在。

体味说明方法:体味表达的效果,方法各异。

前两种比较简单,列数字读中体会,举例子只需点拨, 作比较则是强化实践。

实践说明方法:学以致用,方成能力。《埃及的金字塔》便是最好的素材。

语文自由超市:兴趣出发,关注积累, 引导实践。

教学过程

一、分享课前预学

1.导入: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课前,我们进行了单元预学。

好多同学搜集了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出示几幅兵马俑图), 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2.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夸一夸秦兵马俑吗?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惟妙惟肖

兵强马壮 战车千乘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气势磅礴 蔚为壮观 精妙绝伦 鬼斧神工

读一读, 如有字音拿不准, 或意思不明白的,可以查工具书, 或问同学。

(1)出示:

古代打仗时,四匹马拉一辆兵车,一辆车上3人,车后步兵97人, 共100人, 称为一乘( shng)。那么, 战车千乘意思是什么?

(2)请读这句话

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 十分整齐, 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的大军。

刚才,兵俑、马俑相间中间,有同学读j iān,有读jin,究竟读什么?为什么?

根据意思, 确定读音是个好办法。

所向披靡,有的同学不理解,谁查过字典?

靡:读mǐ,倒下。披靡:草木被吹倒。理解了关键字, 所向披靡懂了吗?

理解了这个成语,这段话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谁来试一试?

文中, 还有许多四字词语描写兵马俑, 对我们阅读、理解和积累,会有很大帮助,请同学们用心体味。

二、理清说明要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思考课后第3题: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2.交流(幻灯) :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找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我们就很容易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了解文章说明的要点(板书: 说明要点)。

3 .《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两课,有类似的关键性语句来说明要点吗? 请同学们快速找一找。

讨论交流:

如此宏伟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埃及的金字塔》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音乐之都维也纳》

4.《莫高窟》《春联》和《麋鹿》等课文, 也有类

似的句子。

阅读说明性文章时,抓住过渡句、中心句、总起句和总结句等,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理清作者说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三、体味说明方法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 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 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 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在三个俑坑中, 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 南北宽62米, 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2.合作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2)如果去掉这些数字,用很大很多代替,可以吗?让我们读好数字,表达兵马俑的宏大。

(3)尝试用作比较的方法, 任选一句, 把一号坑面积或兵马俑个数, 写得更具体:

一号坑东西长230米, 南北宽62米, 总面积有14260米,相当于__________ 。

一号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 共有6000个左右,

足足有__________。

(4)让我们读出作者表达的精妙, 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默读思考:

一号坑上面, 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走进大厅, 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的大军。

(1)用 ____线画出直接描写兵马俑的句子,除此,还写了什么?

(2)作者用感叹+描述+想象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想和所感, 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分组, 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四、实践说明方法

1.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让我们再读这些词语: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惟妙惟肖

兵强马壮 战车千乘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气势磅礴 蔚为壮观 精妙绝伦 鬼斧神工

2.品读这段话, 思考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读中体会其妙处。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 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3.作者又用了哪些方法介绍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五、语文自由超市

根据兴趣, 选择自己喜欢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

2.尝试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介绍秦兵马俑或埃及的金字塔?

3.搜集相关资料, 学一学文中的方法, 介绍家乡的洪泽湖。

(也可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事物。)

设计说明

聚焦核心,力求简单,是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秦兵马俑》的语文核心学习价值在哪? 在于说明性文体的特质,在于细致观察、精准描述和丰富想象的鲜明个性表达, 在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中华祖先的智慧和民族自豪感。 特定的文体和独特的表达,决定了抓说明要点,学说明方法, 品精妙语言的核心学习思路。本课第一课时,在抓要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侧重于说明方法的发现、体悟和实践, 说明方法的学习也有轻重之别。第二课时,感知新方法说明的前提之下, 重在品悟语言表达的精妙。

笔者以为,所有课文的学习,都不宜是孤立的

存在,应该走整合和融合之路,着力一篇,着眼一组和一类, 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深入的、 有效的,自然也是有趣的。 由《秦兵马俑》到《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当然,还可以更开放些,不过,也要讲究适度而为。

瞄准了核心目标,选择了关键内容,语文学习的思路就清晰了。整体把握,板块推进,凸显重点,着力实践。两三个语段两三篇文章一两个能力训练的点,就可以玩转整个课堂。

当然, 真正精彩的课堂,必然离不开学生先学,学生在学,学生趣学,学生会学。积极主动,习惯成自然, 这才是最理想的。

16、四年级语文上白公鹅说课稿

白鹅 白公鹅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1、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⑴ 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⑵ 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 每一步动作。能把我们的手当作它的脚掌演示一下吗?(随机理解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② 过路的结果。     

③ 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同:傲慢、派头;同样写步态,但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 、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

 ⑶ 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玩相和吃相。

玩相与吃相比较: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但我们读起来却同样生动有趣。

(1)这两部分都是详写: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伺候)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2)都注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重点品读抢占地盘这一段。

①有时有时要不

②看插图: 此刻,作者正在钓鱼,白公鹅在干什么呢?你学着用作者的口吻把画面说一说。

③指名朗读,齐读: 读出白公鹅的耀武扬威。

(3)都善于用反语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找,读一读,教师点拨。

交流,如: 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公鹅干什么勾当?这本是一个贬义词,为什么我们却觉得这勾当很有趣?看来作者明着是写白公鹅的缺点,实际上是对这只有着傲气和傲骨的鹅充满了喜爱。

四、领悟方法

1、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四人小组讨论。    

 相同点:

①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

②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都非常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多地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鹅的形象变得可亲了,鲜活了,使人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

③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④语言都风趣幽默,用词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不同点:

①语言风格不同。

②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挪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并且语调轻松,颇有调侃的味道。

③叶诺索夫在行文中恰当地使用了破折号。破折号的三种作用:一是表示解释说明;二是表示声音延长;三是表示话题转移。本文的第6自然段末尾连续出现的两个破折号,都有突然转移话题的作用。

五、链接《语文主题学习》2第108页《松鼠》

六、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阅读《白公鹅》原文。   

3、模仿《白公鹅》的方法写一种小动物。 

17、四年级下册20课生字组词

四年级下册20课生字组词

吭kēng 吭声、吭气、高坑

嘹lio 嘹亮、缭乱、嘹嘈

仪y 仪式、礼仪、仪表

拘jū 拘留、拘押、拘管

悉xī 熟悉、悉心、获悉

蹬dēng 蹬腿、蹬踢、踢蹬

妨fng 妨碍、无妨、不妨

蹿cuān 蹿跶、蹿升、蹿个儿、

济jǐ 拥挤、人才济济、

廓 ku 轮廓、寥廓、廓张

18、四年级下册十七课生字组词

四年级下册十七课生字组词

浙:zh(江浙、两浙、浙本)

罗:lu(包罗、罗缕、暹罗、)

杜:d(杜门谢客、防微杜渐、召杜、)

鹃:juān(望帝化鹃、杜鹃泣血、山鹃)

窄:zhǎi(狭窄、窄小、心窄)

郁:y(忧郁、郁郁葱葱、郁闷)

肩:jiān(肩负、并肩、肩窝)

臀:tn(臀鳍、掇臀捧屁、臀围)

移:y(愚公移山、移动、移交)

额:(定额、差额、余额)

陆:l(大陆、陆地、光怪陆离)

乳:rǔ(乳胶、乳腐、乳化)

笋:sǔn(芦笋、笋条、雨后春笋)

端:duān(端倪、弊端、云端)

源:yun(资源、源头、桃花源)

19、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白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

诗歌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加之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所以使这种欢快之情增加了几分深沉。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5.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2.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

三、说教法

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艾青的《绿》,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叶赛宁的《白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白桦》)

3.简介作者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1)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4.读一读,选择以下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三)再读课文,总结特点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是什么?

3.诗歌有什么特点?

(四)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出示:

梨树(希尔达杜利特尔)

银色的尘雾

从地面升起

我的手够不着

你升得那么高

哦,白银

我手够不着

你花团锦簇向着我们

没别的花能开出

如此坚挺纯白的花瓣

没别的花能从如此罕见的白银

再分离出白银

哦,洁白的梨花

你一簇簇花团

怒放在枝头

用你紫色的心

带来夏天,带来成熟的果实

2.师: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分行。写完后,和大家分享。

3.同学们,学习新诗,我们分享了白桦的美,领略了白桦高洁的品格,体会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白桦

看到:披银霜,绽花穗

想到:高尚人格

情感:热爱之情

新诗:高度概括抒情言志

丰富的想象具有音乐美

20、绿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三、说教法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拓展说话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已积累的好词佳句。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2.学生汇报,教师明确:

(四)诵读课文,感悟体会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2.出示第一小节:

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4.齐读第一、二小节。5.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第四节:

(1)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绿挤在一起,重叠、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五)拓展运用,读写训练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3.试背课文。全文朗读。五、说板书设计

绿

黑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挤、重叠、交叉

按着节拍飘动

21、四年级下册冰心短诗三首教学说课稿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组成,作者是冰心。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繁星》(七一)写母亲的爱是伟大而慈祥的,让作者留下了永不漫灭的记忆。《繁星》(一三一)通过描写面朝大海时心中的感受和慨叹,赞美了大海的广阔与博大。《繁星》(一五九)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之情。诗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充分利用学习诗歌读这个手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感悟,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真正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阅读《繁星》《春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今天,上班途中见到这样的景致:

朝阳含笑

微风轻盈

花儿自在争芳

蜜蜂快乐耕耘

其实,他们在倾诉

学生初次接触诗歌,可引导学生说说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老师以小诗的形式表达,你觉得写得如何?

2.学生点评。

3.好的诗歌中应闪烁着启迪灵性的光芒。冰心的小诗如繁星一样晶莹璀璨,总会给凝望者带来很多思考。今天,我们撷取其中的三颗,共同欣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的观察习作中试着通过景物体会氛围,联想画面,为深入赏析《繁星》三首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了解作者。

将课前对冰心的资料收集做汇报。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小桔灯》等。

2.介绍冰心创作背景。

冰心写作《繁星》和《春水》的时候,正值五四新文学活动的高潮期至高潮刚刚过去之后。《繁星》共164首,《春水》共182首,小诗均无单独标题,1923年两组诗歌先后结集。

冰心在后来回忆了自己当初写诗时的情景。在她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课上课下贪婪地读着各种书报,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也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杂感和回忆写上去,日子多了,数量也就相当可观。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但这三五行背后,总有些与亲身经历有关的事,看到这些字,便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舍不得丢掉。

这时她偶然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连载,都是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她心里一动,觉得自己记在笔记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抄录出来。在抄的时候,她选择那些更有诗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为是零碎的思想,就选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两个字起头的,放在第一部,命名为《繁星》。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伴合作,轮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小星星图片,瞧,小星星为我们带来了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快来念一念!

第一组:漫、涛(指名读并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第二组:繁、漫、灭、藤、萝、膝、涛、躲。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

(4)汇报交流,重点识记。

藤萝:借助图片,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

繁:拆分敏-幺-小,上下结构,下部不是系。

漫:与慢区分记忆。

灭:字理图帮助记忆。

膝:月与身体的某一部分有关,右部与漆的右部相同。

躲:形声字身为形,朵为声。本义为隐藏。

把这些会写字放到词语中,你还能流利地读一读吗?

出示词语:

藤萝 繁星 漫灭 膝盖 躲藏

(1)学生自由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词语,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3)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过渡:能把生字和词语都读准确了,你们真了不起,相信读句子也难不倒大家。

出示句子:

(1)永不漫灭的回忆

(2)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设计意图:字词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并且在识记生字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内化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三、品读诗句,领悟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第一首,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心中永不漫灭的回忆指的是什么?

3.想象: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会是怎样的情景?会有谁?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4.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情景,进行汇报。

5.儿时的你与母亲相处时,有哪些温馨的场面,与大家分享。 结合学生的表达内容对学生进行尊母爱母的教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在读中理解、感悟。读书必须读懂内容,抓住中心,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当小老师交流写字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繁藤膝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4.指导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并抓住重点进行书写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把自己的课堂学习分享给家长,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歌,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冰心对母爱的赞扬从未停止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冰心的诗歌,走进冰心的情感世界。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的诗歌内容,唤起诗歌的记忆,情感的记忆。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二首诗歌

1.指名读诗歌,你有什么发现?

2.三个反问句组成了一个排比句。

引导学生了解:反问的修辞方法,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答案含在问句之中。

3.这三个反问句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反问句的形式呢?

4.怎样读?

5.播放海浪的声音,想象:由大海想到了什么?

6.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写。《冰心自传》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

小结: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写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眷恋、感激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三首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诗歌,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2.指名读诗歌,说说自己的体会。

3.这首诗歌是赞扬谁的?指导读母亲啊

4.天上的风雨会是什么样的?描述一下。

5.此时的鸟儿做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

6.心中的风雨指什么?举例说说。

7.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母亲,哪个字体现出来的?(只)

8.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能说说当时的心情吗?

9.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读得更恰当。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抓手,从诗歌中的意象入手,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情感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总结想象,升华情感

1.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她把一切都给了子女,她的爱在一声声叮嘱里,她的爱在一次次抚摸中,她的爱在一顿顿早餐里回忆一下,生活中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与大家交流。

2.诗歌短小精悍,语言自然朴实,我们也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下来吧。

    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下来。

3.把创作的小诗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由学诗到写诗,仿照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感悟诗歌语言的独特,激发对诗歌的进一步学习。

板书设计

短诗三首

母亲      大海     母亲

永不漫灭的回忆  眷恋、感激  赞扬无私、伟大

教学反思

这三首诗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指导断句停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容易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也能很快地走近作者,聆听作者的心声。诗歌中独特的语言,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如心中的风雨来了,学生联想到自己经历的或听过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境遇,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带着自己的体验再读诗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会更深入。情景交融,入情入景,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学习了诗歌,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洗礼。

22、四年级24课黄继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主要描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去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课文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衬托出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时也生动刻画了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言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说设计理念

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分解教材,资源重组教材,通过教师、学生、文本、媒体四者之间的相互呼应,多元互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段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2.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流程:

(一)营造氛围引入情境

上课伊始,我以鲜明的人物画面和激烈的炮火音效,刺激学生的视听;以饱含深情的话语,碰撞学生的心灵:同学们,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用他年仅22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他的名字黄继光。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把握精髓,以读为本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它是阅读理解文本最基本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读书实践,采取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读文三步曲:

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心中初步定位黄继光的人物形象英勇顽强。

第二步,静思默读,圈画出黄继光从请求任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描写他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在感动之处加以批注。这一步读文,静中有动,渗透着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训练学生捕捉文章重点的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三步,重点精读,指导学生朗读品悟描写黄继光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如:

主动请缨时坚定的话语: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匍匐前进时顽强的动作: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舍身堵枪口时的英雄壮举: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通过这样标的明确的挖掘,深入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同时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读文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和延伸

(三)小诗铺路,练笔言情

在品读重点词句感悟黄继光的英勇顽强之后,将诗人严辰为黄继光所写的一首小诗《永恒》引入课堂

      永恒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

    却活的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相信此时,那一行行感人的诗句拨动学生的心弦,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愈来愈清晰高大,积蓄已久的情感续势待发,教师相机而动,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训练:孩子们,读着严辰的这首诗,感悟着黄继光的英雄形象,老师相信在你心里一定有好多话要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这篇课文的题目下面,写在黄继光这个伟大的名字下面。这样一写,就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心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受到黄继光精神品质的深度熏陶,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再塑造。

(四)精神永生,真诚献礼

教学的尾声,音乐响起,示意全体同学起立,向英雄的黄继光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并把这庄严的一礼,献给那些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至此,《黄继光》一课的课堂教学已被推向情感的巅峰,让人倍感震憾!在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3、四年级下册22课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

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

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课件出示:王冕资料。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五、说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清气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

24、四年级下册语文26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这个单元以中外童话主题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三篇童话,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习作为: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从课文到习作,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加强了单元整合,形成一个系统。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宝葫芦的秘密》是一篇童话故事,选自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中一小部分。本文讲述了宝葫芦的主人王葆在得到宝葫芦之前,如何经常听奶奶讲许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得到宝葫芦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幸福极了,于是王葆开始联系自己,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宝葫芦,为自己排忧解难,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二、说学情

对于童话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也是童话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试着自己编故事,写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编排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

从语文要素上看,体现了部编教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

四年级学生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他们对于课外阅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量,他们喜欢看童话、讲童话、对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教材特点。本单元课文都和童话有关,非常有趣,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采取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在读中质疑、解疑、感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激发其对童话故事的热爱之情。

四、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本次说课是第二课时)

五、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通过自主学习,预习交流,能正确认读妖、矩等8个字,会写介、绍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自读感悟,感受王葆人物的形象。

第二课时

1.通过分析对比故事,感悟奶奶给王葆讲故事的奇妙之处,感受宝葫芦的神奇作用。

2.通过交流合作,展开想象,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3.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

五.说重难点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语文要素,从学生出发,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分析对比故事,感悟故事的奇妙之处,感受宝葫芦的神奇作用。

【难点】

1.通过交流合作,展开想象,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图片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王葆的图片,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2.生交流。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看看宝葫芦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吧。

【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提问能再次感受王葆这人人物形象。回顾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深入理解,探讨故事的奇妙。

1.生自由读第二部分的内容(5-18自然段),想一想奶奶给我讲了哪些故事?用笔在文中用直线勾画出来。

2.生根据课文回答。

3.奶奶每次讲故事还不同,那不同在哪里呢?

(预设:好像有不同的主人公,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节)

4.师:除了故事的情节和主人公不同之外,这些故事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神奇之处。(板书:童话故事 奇妙)

5.师问:除了情节和主人公,你觉得最奇妙的是什么呢?

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

师:你看宝葫芦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生答: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得到一个宝葫芦。

6.师生一起总结。如果需要故事更奇妙,我们需要符合童话故事的人物,还有神奇的想象和生动有趣的情节,这样你的故事肯定就会很吸引人。

板书: 主人公 生动有趣的情节 大胆神奇的想象

【意图:抓住重点段落,从读课文,做笔记,找不同之处,感悟最神奇的宝葫芦。一步一步,从思考到真切体悟有一个阶梯状的加深,让学生能更容易去体会童话故事的奇妙和宝葫芦的神奇之处。】

(三)扶放结合,创编故事。

奶奶给王葆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

1. 出示例子,认识四格漫画,学习方法

2. 出示故事《拔萝卜》进行对比。问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3. 对比两个高潮部分,看看哪个写的好?说说为什么?引出创编的方法。

预设: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等细节描写。(板书)

4. 问题引导,运用方法。

5. 运用四格漫画,小组合作,创编故事。

6. 小组代表分享。

【意图:创编故事是本堂课的难点,我首先给学生一个创编故事的框架,在举例加以具体的运用,对比不同的写法,进而引出创编需要进行细节描写,才能有趣生动。当学生明白了之后,让他们学会运用方法,用四格漫画的导学单,给出一些提示,由扶到放,一步一步去创编然后分享,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效果。】

(四)回归课文

1.请生默读第19-21自然段,王葆想要宝葫芦干些什么呢?

2.请生答。

预设:王葆很想要一个宝葫芦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为他排忧解难。

【意图:这是本篇课文的第三部分,作为过渡的一部分和孩子们交流,为下一环节进行一个铺垫。】

(五)拓展阅读,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

1.图片出示王葆得到宝葫芦之后做成的事情。

2.得到宝葫芦之后反而变成了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

【意图:阅读后面的部分,更能激发孩子们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孩子们就抱着一颗好奇心去看这本书了。进而推荐阅读。】

(六)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宝葫芦的秘密》。

25、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课文1观潮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实验小学的菅娜,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第二课时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今年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第一次采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阅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因此,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当中,应该尽量透过课文,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加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

《观潮》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奇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法。文章从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个方面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雄奇的景色。

结合小学课标要求、新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 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作的。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作的。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涌来之时的雄伟壮观。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通过文字去想象潮汐形成的原因和文中描绘到的壮观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说教法和学法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将利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到钱塘江大潮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除了情景教学法。我还将采用想象画面法,谈话提问法等方法同时进行教学。

在学法上,我将采用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和朗读品析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尊重学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钱塘江大潮来前的纪录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掌握上节课所学内容,又借势把学生的兴趣点引到新课潮来时上。具体我会这样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初步感知了潮来前的景象,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感受潮来时的汹涌澎湃,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感受钱塘江大潮吧!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感受雄奇。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手、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读,我会布置这样的任务:大家要仔细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请用直线画出描写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潮来时样子的语句。

学生分享读后,我将学生反馈勾画的语句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让学生充分感受潮来之时,大潮声音和大潮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第三环节:精读鉴赏,细读品位。

通过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阔,也勾画了相关语句。为了进一步品读文中的好词佳句,我会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在组间分享自己对勾画语句的看法,从中能够感受到什么?小组探讨完后,随机抽取小组代表,分享小组探讨的结果,并做相关的引导与总结。

比如这样的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明确句子里的比喻修辞手法,并继续播放剪辑好的视频,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阔。

第四环节:安排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布置两个作业。

1.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钱塘江大潮呢?试着为钱塘江大潮写一段解说词。

2. 朗读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如:刘禹锡的《浪淘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核心内容的集中呈现,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反映文章的思路脉络,以便帮助学生直观的回顾课堂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声音、样子)

潮过后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法、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不管结果怎样,参与即是成功!

26、四年级上册15课女娲补天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15课女娲补天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感受想象的作用。

2.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生答:不是。)明明知道这些故事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u) 掘起(ju) 澄澈(chng ch)

掺和(chān)

2.解释词语。

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蓬勃,旺盛的样子。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采,神采,神色。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堪,忍受。

3.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述颇丰。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完下列题目。

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桌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二)深层探究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交流点拨】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b.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交流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交流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交流点拨】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三)人物赏析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

【交流点拨】(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2.跳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交流点拨】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课文中有关语句,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对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四、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袁珂

丰富的想象造人的具体过程

巧妙的构思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人性化描写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

27、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4课繁星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3.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2.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繁星图片。学生观察,说说图片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

3.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1923年暮春,巴金怀着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做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的初衷,离开了家乡成都,就读东南大学附中(南京)。后来,巴金对那段生活进行了一段抒情描写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

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透过这段话,既能感受到巴金对繁星的热爱,也可以触摸到他那颗寂寞的心。】

简要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②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随机正音,加深印象,教学生字,预设:

①认识昧,昧字读mei,不要读成wei。这个字容易与味混淆,可以采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未指树木上部的柔枝嫩叶,日与未合起来表示日上树梢,这时天还没有完全明亮。

②坠字为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③怀字与杯字进行字音、字形的辨析比较。

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不同时间在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与感受。尽管时间在变,地点在变,但是我对繁星的喜爱不变。我所看到的画面,你们看到吗?描述一下。

三、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我看到了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

师:密密麻麻是什么意思?生:又多又密

师:什么时候看到的?生:纳凉的时候。

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舒适、愉悦

师: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2.师:还看到了什么画面?生:静寂的夜晚,菜园上面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静寂什么意思?生:夜晚的宁静,我离开家乡的寂寞。

师:还记得作者在南京求学的目的吗?生:为人民谋幸福。

师:星光在我们的肉眼光明无处不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生:星光虽然微小,但是这么多星星在一起,就让人感觉到光明,让人看到了希望。

师:是对光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吗?生:是。

师:圈出词语静寂、微小、光明,把这些词语读好,这段话就能读出感情了,试一试。

3.师:默读第三自然段,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看到了深蓝色的天空中半明半昧的星星,摇摇欲坠。

师:摇摇欲坠是什么意思?生:不稳固将要落下来。

师:星星会落下来吗,作者为什么会有感觉?生:因为他躺在船上,船在动,自然感觉到星在动。

师:这样的画面是生:美好的。

师:美好的画面总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我好像看见( ),

仿佛看见( ),

仿佛听见( )

这些都是作者产生的联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像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

师:这种感觉是怎样的?生:踏实、温暖、幸福

师:那就美美地读一读吧!

四、联系生活,交流自己看过的繁星及感受。

1.画出文中描写繁星的词语及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

2.写一写: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繁星的,看到的繁星是什么样的有怎样的感受?

3.学生交流,互相评价,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优美词语及语句。

四、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观看板书),作者尽管观看繁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但流露的感情始终不变喜爱繁星、热爱大自然。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只要我们用心看,用心观察,只要拥有一颗美好的心,从美的角度去记录它,发现它,你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生活好美,只等你去发现。

板书设计(略)

28、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处理了生字词之后,抓住课文的主线: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的智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突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简要复述.这么长的课文,为了避免学生在复述的时候照本宣科,我交流平台的方法和建议提前搬出来,抛给孩子们,接着进行实践指导,出示兴修水利部分原文改编内容,通过与原文对比,让学生明白适当删减的方式方法,接着让学生对调查情况的环节用上所学的方法进行简要复述,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不足的是,这是第一次学到课本剧,虽然课上布置了拓展的作业,但后期的展示做的不到位,如果再给学生演一演,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29、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关注内容:本文根据汉代史学家褚少孙补写的《史记滑稽列传》中的相关章节改写,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西门豹办理邺地时,惩治恶人、破除迷信、造福百姓的故事。

关注结构:全文结构清晰,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三个情节环环相扣,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表现了西门豹的智慧,巫婆、官绅的奸诈。

关注西门豹的办法:1.将计就计,救下姑娘。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3.假戏真做,震慑帮凶。4.用有力的事实,破除迷信。

关注插图: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西门豹惩治巫婆的场景。画面上的人物表情生动,西门豹正气凛然,巫婆垂死挣扎,官绅胆战心惊,百姓半信半疑,便于学生进入情境理解历史故事,充分感受西门豹的智慧。

【教学目标】

1.认识豹、娶等11个生字,会写豹、派等15个生字,会写管理、人烟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根据课文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练习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能借助第十至十四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课文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练习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能借助第十至十四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豹、娶等11个生字,会写豹、派等15个生字,会写管理、人烟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根据课文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3.能借助第十至十四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感受他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26西门豹治邺)

齐读课题,提问:题目中的治是什么意思呢?

1.教师提问: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题目中的治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出示选项:治病救治治理治疗

预设:治理

2.教师指导识记豹字:说说书写豹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预设:豹的撇画较多,要注意每个撇画的长短与角度,上面的两个撇写得略平一些,弯钩要写出弧度,勺的横画要穿插在豸的第二个撇画下。

3.教师出示西门豹资料:西门豹,复姓西门,叫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他到邺这个地方后,经过细致调查,发现了此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兴利除弊,很快使此地民富兵强,深受百姓爱戴。

教师:提问:同学们,预习完课文,你能简单地说一说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交流初步阅读的印象。

相机板书。(预设:机智,有智慧,有计谋,惩恶扬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教师出示自读要求:(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生字词。(2)想一想: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词语:

西门豹娶媳妇巫婆官绅干旱徒弟

提心吊胆磕头淌血开凿灌溉

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齐读,交流识记方法。

(预设:娶媳妇三个字都有女,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溉有氵,与水有关,结合课文庄稼得到灌溉一句可以知道,灌溉就是用水浇地;旱上面是日下面是干,其意思是长时间没有降水获降水很少。)

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领读。

指导书写生字派、娶、饶。

师生自由交流书写要点,相机指导:派的横画较多,要写出不同的长短与角度,竖提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捺略往上扬。

娶:上紧下松,基本等宽。耳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与又的横撇相互穿插,女字底的长横要写舒展。

饶:右下的兀字,横要写得短,撇画穿插在饣的竖提下方。

3.梳理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鍀主要人物都有谁?

(2)指名说说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3)教师板书整理:西门豹、老大爷、巫婆和官绅、老百姓。

(4)回顾课文,想一想人物与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预设1:西门豹找老大爷了解邺县田地荒芜人间稀少的原因。

预设2:西门豹惩罚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使老百姓受到了教育。

预设3:西门豹带领老百姓开凿水渠,灌溉庄稼。

(5)出示课后第一题,教师引导:课后第一题对怎样概括第三件事做了示范。你能像这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两件事吗?

学生自主练习,在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教师相机引导:根据文中讲述的关键事件,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调查情况,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

教师提问:您能将几个部分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讲述,再在全班展示。

预设:西门豹在治理邺县时,发现巫婆和官绅以给河神娶媳妇为由,骗取老百姓钱财。西门豹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并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灌溉田地。

三、聚焦故事重点,感受人物智慧

1.再次评价西门豹。

教师提问:开始上课时,我们交流了对西门豹的初步评价。现在,我们又读了课文,从这个事件中,还可以感受到西门豹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交流。

预设1:调查情况中,西门豹说要去送新娘,其实他已经想好了怎么处罚坏人,可以看出他是足智多谋的一个人。

预设2:从惩治巫婆和官神这件事,可以看出西门豹做事计划十分周密。

教师过渡:读着读着,我们对人物的认识更深入了。课文把西门豹惩治恶人的过程写得很详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2.小组合作,整理西门豹实施计划的过程。

(1)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步骤及学习单。

学习任务:分小组合作学习第十至十四自然段,理清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过程。

学习步骤:

①自读:以较快的速度默读第十至十四自然段,照样子提取关键词,把学习单填写完整。

②合作:小组内展开讨论,

学习单

实施步骤怎么说怎么做

救下姑娘新娘不漂亮留下

惩治巫婆重选,麻烦巫婆去说一声

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催巫婆和官绅头子,河神把他们留下了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观察学习情况,引导做好展示准备。

(3)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做到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

(4)指名将西门豹惩治恶人的经过连起来说一说。

3.深入感受西门豹计策的巧妙之处。

(1)引导学生探究救下姑娘这一部分。

教师出示课件: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学生揣摩西门豹此时会想些什么,相互交流。

教师出示句子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西门豹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西门豹在摸清底细的同时,惩治恶人的计划就已经形成了,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防止打草惊蛇。他的整个计策安排得多周密。

(2)学生自主交流其余的惩治恶人部分,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投进漳河,说话的时候用了麻烦,表面上很客气,其实是他看穿了他们的鬼把戏,要让他们也尝一尝被淹死的滋味。

预设2:这些坏人干了那么多的坏事,最后恶果也落到了他们自己头上,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理解西门豹以事实教育老百姓

教师提问:西门豹这样做,除了要惩治恶人,还有什么目的?学生自读第15自然段,交流(预设:还为了教育老百姓)。

教师引导: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老百姓真相?这样做有何巧妙之处?学生自主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西门豹要让老百姓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了西门豹的智慧,下课后抄写本课词语,将课文多读几遍,再次熟悉故事内容。

板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机智,有智慧,有计谋,惩恶扬善)

调查惩治开凿

情况水渠

老大爷巫婆和官神老百姓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适当省略其他内容,练习简要复述。

2.编写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书写练习

1.教师出示词语:徒弟、扔下、求饶、骗钱、灌溉,指名读准字音,交流哪些字容易写错。

2.教师重点指导灌溉的书写,强调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灌字左上的+和中间的两个口要适当收缩,为下面的隹字留足位置。

3.学生练写。

二、方法建构,练习简要复述

1.明确任务。

(1)教师谈话导入:这个故事很长,如果讲给别人听,怎样才能做到既简洁,又能让别人感受到西门豹的智慧呢?我们先来看看交流平台中的方法建议。

(2)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方法一一复述时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可以适当省略。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简要复述。

2.感受兴修水利部分的简洁,学习适当省略。

(1)教师引导:在原文中,兴修水利这一部分还有其余内容,根据原文改编的现代文是这样的(出示文段)

西门豹就征发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引漳河水浇灌农,田都得到灌溉。在开凿河渠时,老百姓开渠多少是有些劳苦的,不很愿意干。西门豹说:百姓可以同他们安享其成,却不可以同他们谋划事业的开创。现在父老子弟虽然以为我给他们带来辛苦,但是百年以后,希望让父老子弟们再想想我所说的话。直到现在,那里都得到河水的利益,百姓因此富裕起来。

(2)学生快速读文段,与课文兴修水利部分进行比较,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课文这一部分只讲述了西门豹带领老百姓开凿水渠以及这样做的结果。

(3)小结:课文保留的是西门豹管理邺县的业绩,也就是他带领老百姓开凿渠道、灌溉农田。老百姓的不理解,以及西门豹对老百姓说的话,与此关联不大,可以省略。(板书:省略无关内容)

3.学习适当删减,练习复述调査情况

(1)教师过渡:调查情况也不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挺多,我们怎样适当删减呢?先来看看老大爷对西门豹的四次回答。

(2)教师提问:老大爷四次回答包含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

教师整理、板书:年年给河神娶媳妇;巫婆官绅硬逼老百姓出钱;送新娘的情景;人们外逃;年年旱灾。

(3)教师提问:联系全文想一想,简要复述这部分,为了让别人听得明白,哪些信息不能省略,哪些信息可以删减?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巫婆和官绅借给河神娶媳妇骗取钱财人们外逃不能省略;

预设2:把姑娘放进水里要保留,因为后面西门豹用这个方法惩治了坏人

预设3:新娘顺着河水漂的过程与西门豹想要的事实真相关联不大,可以删减。

(4)教师创设任务情境:西门豹听了老大爷的话,想考考他的卫士,他说:老大爷的话太多了,你能把造成邺县人烟稀少的真实原因说简洁一点吗?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练习,扮演这名卫士,将老大爷的话报告给西门豹。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全班展示。

预设:巫婆和官绅每年都通着老百姓给河神娶娘妇,不仅要出钱,有女孩的人家还要出女孩。每个女孩都沉入了漳河。很多人家逃往外地,这地方越来越穷,还年年干旱。

(5)完整讲述调査情况。

布置任务:加上这部分的开头和结尾,将调查情况讲完整,做到语言简洁。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复述,全班展示。

(6)小结:简要复述时,不是故事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删掉,或者适当省略。(板书:适当删减不重要内容)

4.复述惩治巫婆和官绅。

(1)教师提问: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主要内容,复述时要讲得详细些,还记得三年级学过的复述方法吗?

预设1:要说清楚事情的整个经过。

预设2:要说清楚主要人物的表现。

(2)创设任务情境:河神娶媳妇那天,你正好在现场目睹了西门豹怎样惩治恶人。请你转告给那些未到现场的老百姓,让大家都了解事情的经过。

学生分小组练习,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

(3)小结:简要复述时,可以把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复述得详细一些,让别人听清楚故事的经过,对人物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5.学生练习简要复述全文。

(1)教师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提炼出的简要复述的方法。

(2)在小组内练习简要复述全文。

(3)请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议。

三、拓展活动。编写课本剧(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放在第三课时或者课下完成)

1.课件出示剧本片段。

西门豹:(双手背在身后,大声地)来呀,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

(两个女徒弟搀新娘出场,新娘低声哭泣,用手抹泪。)

西门豹:(看看姑娘,皱着眉头对巫婆说)这个姑娘不好看!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就说我要选一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对卫士)来呀,送巫婆上路!

卫士甲、乙:(上前,大声地)遵命,大人!(分别抓住巫婆的左右手臂)

巫婆:(满脸惊慌,身子往下沉,绝望地)不不要啊,西门大人饶命哪!

西门豹:(一挥衣袖)休得多言,快快去通报河神!

(卫士拖巫婆下场,远处传来巫婆凄厉的叫声、落水声)

(老百姓低声议声。众官绅吓得浑身哆嗦,低头不敢言语)

(1)教师提问:请大家快速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1:这是西门豹惩治巫婆的情景,但是和课文的方式不一样。

预设2:课文中只写了西门豹怎么说,这里每个人说的话都写出来了。

预设3:还写了每个人说话时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动作。

(3)教师相机引导:现在我们看到的阅读材料叫剧本。剧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后面的选做题。

2.学生自读选做题和阅读链接。

(1)教师提问:阅读了书上的内容,再看看大屏幕上的片段,你们觉得剧本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预设:剧本要把人物的对话写清楚;要设计人物的动作、神态......

3.分解任务

(1)教师谈话引导:大家还记得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吗?学生再次回顾:救下姑娘;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威慑官绅。

(2)学生讨论:为了把西门豹惩治恶人的整个过程表演完整,大家认为还要加上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来到漳河边,老百姓明白真相......

(3)出示任务及步骤。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至两个片段,改编成课本剧,并演一演。(可在课后完成)

步骤:

①讨论:对话的人物有哪些;怎么对话(对话的内容、神态、动作)。

②编写: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剧本,一人执笔,相互补充。

③排练:课后进行排练,可以只排练小组选取的片段,也可以和其他小组合作,表演整个过程。

4.学生练习编写课本剧,教师巡视,进行指导。课上未完成,课后继续完成,加强过程管理。

四、总结全文,布置任务

1.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课后任务。

(1)将故事简要复述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提提建议。

(2)继续编写课本剧,在小组内排练,并演一演。

五、板书设计

26西门豹治邺

适当删减不重要内容

抓住主要内容

省略无关内容

30、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充满童趣的课文,本身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课文描写的对象更使学生感兴趣,因此,本文的教学以趣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等方式深入文本,学习作者精致而准确的观察,细腻而自然的描述的方法。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整课教学围绕着解决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建造的?等问题展开教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理解等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正确方法,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作者法布尔和昆虫蟋蟀的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以课前观察蟋蟀的巢穴。

2.查找作者和蟋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住的房子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漂亮。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家的住宅?(板书:住宅)

2.现在有一个小家伙想和你们比一比住宅,它就是(板书:蟋蟀)

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出几个重点问题: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建造的?)

设计意图:本课的起始设计,具有激趣和铺垫的双重功能。开篇创设比住宅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许多疑问,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将句子读通顺。

(2)给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同桌互相交流预习字词的情况。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轮读、抢读,熟记字词。

(3)课件出示几个难读的新词:

慎(shn)重  挖掘(ju)  搜(sōu)索

倾(qīnɡ)斜  骤(zhu)雨  布置(zh)

住宅(zhi) 选择(z) 洞穴(xu) 较(jio)大

(全班开火车读、指学生领读,正音。)

(4)出示本课会写字: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较。

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特点,指名说说书写注意事项。

②动漫演示重点字的书写过程。

③先让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放在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上,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读课文情况。

图片

一是评价字音是否读得准;二是评价语句是否读得流利,断句是否恰当。

2.边听边思考:蟋蟀出名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课件提示)

3.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填写学生活动卡(一):

先简单说明蟋蟀成名的原因(唱歌和住宅),然后重点介绍住宅的样子和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4.指学生找出每部分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读熟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为精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抄写生动的句子,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教师引问: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知道蟋蟀出名的原因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其实,蟋蟀的住宅只不过是小小的洞穴而已,可为什么这样出名呢?连作者都赞叹说(出示句子,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引导、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儿的?

图片

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有序地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

(1)教师出示第5、6自然段,指名读,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用____画出相关句子,并试着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合作填写学生活动卡(二)。

(3)学生结合句子汇报。

预设:结合第5自然段能概括出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通过读第6自然段能知道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教师出示课文原图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相机板书。)

(4)学生扮演小蟋蟀向大家介绍住宅是什么样子的。

(5)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象蟋蟀住宅的样子。

(6)过渡: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这么好的住宅怎么就被蟋蟀碰上了呢?

2.引出选址问题。

(1)指学生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不肯随遇而安。)

③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喜欢上它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常常、一定要、一点儿一点儿等。)

④如果你是蟋蟀,天下起了大雨,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舒适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舒畅)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⑤过渡:这么宽敞的住宅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3.解决问题: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1)提出读文要求。

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结合下面几个问题,谈谈你的发现和感受:

图片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归纳,感受蟋蟀的可贵精神。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蟋蟀能够把住宅建得这么好说明了什么?

(2)汇报交流:

①这部分分三个层次介绍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动工时间;怎样挖掘;不断修整。

②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主要在第7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有:扒、搬、踏、推、铺。

③说明蟋蟀有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的精神。

补充学生活动卡(二)。

(3)读到这儿,你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了吗?你想怎样称赞这小小的蟋蟀?

(4)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选址和建筑过程,并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三、深入读文,感悟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而且兴趣盎然呢?(因为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认真,而且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3.学生介绍有关法布尔和《昆虫记》的资料。

4.读了这篇课文,你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学会连续、细致地观察,具体地描写。)

5.学生介绍蟋蟀的资料。

6.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更深刻地感受一下法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和敬佩。

7.拓展阅读。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燕子窝,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交流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课文让学生写一个小动物,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布置课外阅读,延伸语文课堂,让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和课外图书有效地整合起来。

板书设计(略)

31、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避、撼、喧、嚷、盈、玷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2.检查预习情况

(1)知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词或段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二、全班交流,解疑释难,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一起读读吧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5.点明主旨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四、畅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

1.给生字注音、组词、扩词

2.回答问题: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有哪些猜想?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32、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练习法,讨论法,指导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

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悟课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 划出来。

设计依据: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的读,有价值地获取,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设计依据:让学生抓住重点,自渎自悟自得,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手抄报,参加全班展评。

设计依据:课堂上有效的拓展,其实是对教材的优化重组,有针对性且及时拓展,不但能增加了阅读拓宽了视野,反过来又促进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四、说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科技发现和发明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请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3、下册语文五年级第6课景阳冈教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而武松只是闪、躲闪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些不同。闪是闪避,即迅速侧转身子躲避,它表现了武松动作敏捷、武艺高强。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袭击,闪 是本能反应,说明武松动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躲是有意为之。闪和躲,同时说明了武松既有优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静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意思的动词更合适不过了。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疏软、筋疲力尽的状态。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并能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时,在阅读中积累阅读名著的方法。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简要的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三、说学情:

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影视节目在多次滚动播放。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表达方法。并通过片段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自读、自悟、自得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阅读方法。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2.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阅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发现,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读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激发探索,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交流小说,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交流激趣。

由欣赏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入手,引出对《水浒传》的探讨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的创作背景、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初步了解《水浒传》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洗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无形中拉近了欣赏与《水浒传》的距离。

(2)导入课题。

在拉近了学生与《水浒传》距离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景阳冈的有关信息,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本课生字新词数量多,很多词语都遵照原文,未加改动,与现在的用法差距很大,因此学生理解词语难度大,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在交流环节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古典名著中词语的方法。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也就是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这样,有助于学生能迅速进入状况,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线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总揽全文,并整理线索,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就有了总体上的把握,这就为下一步作进一步的细致的局部分析作了充分准备。

4.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喝酒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语言方面的特点。我先让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内容,并标注出人物对话,特别是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中感受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2)武松上冈这一部分,作者着重从心理描写入手。教学中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有关内容,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并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通过体会武松心理心理活动的变化,感受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学生渗透侧面烘托这一表现人物形象方法。

5.打虎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方面的特点。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词语感受武松虎虎生风,感受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感受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从武松三次闪感受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6.下冈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感受他的机敏;引导学生探究挨字,感受作者用词的巧妙。

7.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并在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继续生如感受人物形象。

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中许许多多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并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比较熟悉人物的绰号,感受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讲评环节对各种看法都予以肯定,目的是向学生渗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要辩证的、发展的看待问题,评价事物。

七、说作业设计:

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掌握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巩固自己学会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人物特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景阳冈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34、五年级语文下册23课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选用了语文主题丛书《金色童年》中的《少年爱迪生》作为拓展。两篇文章主题相似,爱迪生小时候也遭受了和文中费奥多罗夫相似的遭遇: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读-再读-精读的过程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

(2)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小组合作优势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还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语文主题丛书填补了阅读的空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的窗户,使他们享受阅读的愉悦。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确定的教法是:主要通过导学法开展教学,精读引领,以一带多,拓展提高。

学法是:质疑探究法、体验法,读写议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我是以六个模块的形式呈现的:

(一)走进背景林

课前了解作者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学习使学生深入文本,还原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别人的时候审视自己,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价值观念。

(二)一起学字词

小组学习完成字词检测,全班指导书写胚臂,总结书写规律 。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合作学习掌握字词。通过指导书写部首同为月字但所处位置不同写法不同,来联系已有知识,掌握书写规律。

(三)初读知内容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初步了解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在设置疑问过程中明确学习任务。

(四)品读解句子

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多读几遍试着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这是我预设的难点句子,作为突破难点进行句子交流。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略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通过问题探讨,让学生体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就感。

(五)再读谈体会

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生活,总结交流,根据作者发现的过程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读悟结合,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知识的获得才像种子一样有生命力。,学生的体验才真实。

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提出阅读要求,指导读书方法。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通过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自读相关文章打下基础。

(六)拓展长见识。

结合《童年的发现》的主题,拓展学习主题丛书《金色童年》中《少年爱迪生》一文。

根据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我设计了自学提纲:

方法提示

学习内容

一浏览,概括事

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时间、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

二朗读,扫障碍

把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想办法认识、理解,扫清阅读障碍。

三品读:谈感受

爱迪生的成功与他的童年有什么关系?用 在文中划出来。

四默读,学写法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习真实的表达感受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精读引领,教给学生方法,设计自主学习表格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基本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是本人针对《童年的发现》一课的教学设计,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35、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15课小岛说课稿课案教学反思

《小岛》讲述的是一位将军在视察自己管辖的小岛驻军时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反映了小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战士以岛为家为主线,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感悟文本,努力达成高效课堂。

一、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上课伊始,我先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不断提升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论语》中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弟子问孔子的,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1个是孔子问学生的。这对我们应有所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与鲜活。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关系到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关键。

第一,教法服从学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这是向学生传授学法的最好形式。从学生学会一篇课文的角度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地学习,逐步达到学懂学会。久而久之,经过反复训练,这种教法逐渐会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第二,练习紧扣学法。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给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的契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感悟文本语言。如,语言描写:战士们有蔬菜吃吗?走,去看他们吃什么!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动作描写:将军重重地放下筷子。将军把手中的菜倒进汤里把菜汤舀到战士们的碗里。外貌描写:喉咙哽了一下。将军凝视着那片绿色。心理描写:将军留宿小岛了解战士的生活;将军准备推广这种种菜方法,让这一带守岛部队都吃上新鲜蔬菜。学生从这些描写中读懂了将军是一个关心战士,与士兵平等的人。

四、给学生主动探索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如果担心学生不会学习,如果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学习,学生怎么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给学生合作交流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合作。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留意课文中的细节,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6、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24课月迹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多给学生一个问题,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让学生体验能学习,会学习的成功喜悦。

2、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要紧扣文本进行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深入品味、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美,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3、以月为明线索,以感知美;欣赏美;探究美;抒写美为暗线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归纳课文内容,体会童心童趣,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围绕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感受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难点:

正确归纳课文内容;围绕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感受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 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 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

明确:(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出示课件11)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 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略)

37、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7课盼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说教材

《盼》这是现代作家铁凝的作品。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了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明显的生活化、儿童画特点,选取了得到雨衣、盼望下雨、妈妈不允许穿雨衣、终于穿上雨衣等几个事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筒、篷、缩等14个生字,理解新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写盼的。

3.找出心理描写的地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是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她叫蕾蕾。  

2.蕾蕾得到一件好东西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大家知道雨衣是下雨天穿的。可是蕾蕾一直想穿上它。于是,她就盼呀盼呀。(板书:16.盼)

3.她盼到了吗,穿上新雨衣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每天盼下雨的孩子吗?你想知道她盼望的事情实现了吗?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文章语言富于儿童化和生活化,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我得到了新雨衣

1.我怎么得到了新雨衣,喜欢吗?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蕾蕾得到雨衣后什么心情。

3.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4.小结: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展开,蕾蕾的新雨衣确实很漂亮,如果你们都到了这么美的一件雨衣,是不是也想穿上它,是不是也想让老天快点下雨。

五、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读一遍这段课文,画出中心句。(我开始盼着变天。) 

2.从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蕾蕾不管白天还是黑天,都观察天空。因为她看到白天天上是瓦蓝的,夜晚是满天星斗。)(雨衣好看,但没机会穿。)(埋怨老天总是晴天)

六、教学417自然段,体会盼

(一)抓重点句子,体会蕾蕾的心情。

1. 路旁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嘻嘻地笑是蕾蕾心里认为的,和埋怨老天的时候心情不同。这一次,她的心情十分高兴,因为要变天了。)

2. 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雨点打在头上,那就可以穿新雨衣了,这才是最美的事情。)

3. 蕾蕾看见下雨了,兴奋地跑进了楼门。她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

(没有,因为蕾蕾找了好几个借口,都被妈妈否定了。)

4. 场景表演。老师当妈妈的角色,指名同学当蕾蕾的角色,表演对话一部分。

(学生评价谈体会,说说蕾蕾的心情。)

5. 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尽管我很不情愿,可是没办法。因为蕾蕾找不出一个十分合理的理由。)

6.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鼓点好吸引人,把雨点比喻成鼓点说明雨点对我的吸引力之大,我在急切地盼)

7. 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看着看着雨后的景色,蕾蕾又想起了穿雨衣的事情。她太盼了。)

七、课堂小结,做好过度

1. 蕾蕾拥有了那么好看的一件雨衣,所以她一直想穿上它,到大街上去享受雨中的美景。好不容易下雨了,可妈妈又不让出去。蕾蕾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雨点往地上落,不知不觉,她又想象起雨点落在雨衣上的情景。

2. 她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呀?他就这样一直盼着,盼到什么时候才能盼到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新词

(1)正确读出下面词语

  斗篷 浸湿 喧闹 厚墩墩 满满当当 逗引 腥味 理直气壮

筒 缩 疯 甩 酱 唇 蹦

2.看插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蕾蕾穿上雨衣后什么表情,什么动作,她的心情怎样。

二、学习最后1821自然段

1.课文哪里描写了图上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2.从这一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讨论探究

(一)这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提示: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汇报 这篇课文围绕 选取了多件事例,使我们看见了一个 的儿童形象。)

(二)课文选取了哪些事例?

(学生自由说,班内指名汇报,师生点评)

(三)你看出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语言浅显易懂,很具生活化和儿童化。2.心理刻画生动逼真)

四、学以致用

1.请同学们以下面一句话为中心,写两件事例。

(1)爸爸读书十分专心。

(2)叔叔开车的技术真高!

2.交流,评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3.教师小结: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来写,还要注意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有一件新衣服,你很想穿上它到外面去走一走,可是妈妈却不同意,你会怎样想,把你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38、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4课穷人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说教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了解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练习续编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进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 课件

说学情

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了 依托教材、借助问题、运用语言 的学习思路,利用问题、情境等要素,让学生不断领悟课文的丰富内涵的同时,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启迪。在教学时,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紧扣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法:通过拼读、开火车读词语等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与新词。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世界很小是个家庭》。谈感受: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2.生活中处处有爱心,处处见真情。穷人有爱心吗?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增长知识,从中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检测字词:我会读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设计意图】预习成果的展示,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桑娜、渔夫、西蒙)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用标出有关句子。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

3.交流 (屋内装饰、吃穿、忙碌、劳动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教学时,我紧扣质疑析疑解疑进行设计,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自主探究直奔中心

1.有人说课文中的桑娜和渔夫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们支持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用划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品析句子体会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课件出示:

1.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①从室内外的环境的描写体会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重点理解温暖、舒适。

②有感情地朗读。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 体会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进一步感受穷人的善良。)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 通过环境的描写,体会穷人的善良、勤劳。)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① 体会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设计意图】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②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③ 指导朗读。(师范读、指名读赛读)

(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决心要收养两个孩子,指导用非不可说话。)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课件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让学生从熬及渔夫 严肃、忧虑的神色来体会收养孩子的决定使经过渔夫的认真的考虑,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的生活使非常的窘困。

②指导朗读。

(读出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决心。)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4.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两个沉默的含义)

(第一次,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师结:其实他们是最富有的人。

5.出示当堂检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在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通过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品质。

2.课外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说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39、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3课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第()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桥》。因为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主要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以下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山洪爆发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后说体会,这节课就在学生对山洪的恐慌、害怕中拉开了帷幕,接着我直接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所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方式自学,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生词,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感知全文。鉴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又通过刚才的自由读文,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写下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汇报,老师适时指导梳理并加以鼓励。

三、抓住重点,走近老汉

这里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以体悟老汉的高贵品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将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在一旁引导,让学生随机汇报句子谈想法。如:

学生汇报课文15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动作描写冲、揪、吼,及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老师范读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悟老汉不徇私情的高贵品质。小学生正处于爱模仿的年龄,老师范读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学生汇报课文第8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他像一座山。这句话感悟,从哪里能看出他像一座山?学生能找到不说话、盯着,我趁势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对比老汉的表现与人们的表现。这里我会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的关键词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与老汉的表现在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不说话盯着、沙哑的喊话来对比,并且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其进行一对一的相互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发现两者间的反差。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汉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精神。

四、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从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它的内心,所以此时我引导学生聚焦课题,并质疑课题:文章主要写的是老汉,描写桥的内容并不多,为什么作者会以桥作为本课题目呢?当学生想不到时,老师适时引导:这桥通向的是哪,意味着什么?这时,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这是一座生命桥,又是一座连接党员和百姓的亲民桥。

2、为了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将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个小练笔:山洪过后,老汉的坟前跪了一排又一排的村民,想一想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能促使学生回顾课文,又能在练笔实践中锻炼表达能力。

40、四年级下天窗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天窗教学说课稿课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报考小学语文的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教师上好课,备好课的前提。《天窗》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课文以作者儿时的生活为题材,生动的再现了孩子们透过天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老师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会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对于现实的东西,他们有自己的感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除此之外,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慰藉、蝙蝠等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思和无穷快乐,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过程与方法与目标: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的含义,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体会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学习。

五、教学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才是教师的主战场。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趣味导入

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多个有关窗子的歇后语,窗子小了跳不进格格不入等让学生进行抢答,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问学生这些歇后语都与什么有关(窗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一般的窗子都是开在墙上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特别的窗子,开在屋顶上的天窗,进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首先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中生字词,其次我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检查文中慰藉蝙蝠等重点字词的读写情况。接着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同时思考,作者围绕着天窗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本文以天窗为线索,写了天窗的来历,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天窗是神奇的等内容。本环节的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打牢生字词的基础,积累重点词汇,锻炼概括能力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环节三、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精读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2.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

针对第一个问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句子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这里明确的写出了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天窗是为了透光用的,因为风雨天或者冬天,木板窗会关起来,屋里就没有了光线,黑的像地洞一样,所以要开天窗。

针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交流中达到共识。预设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内容:

1、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木板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籍。这是夏天下阵雨的时候。我会顺势提问学生,这些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能够找到雨脚、闪电、风、雷等,之后指导学生有气势的朗读你想象,思考并讨论,扫荡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2、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是晚上孩子们被逼着上床睡觉的时候,我同样会提问学生,这时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孩子们想象的内容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讨论分享。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此时的天窗就像是万花筒,让孩子们通过模糊不清的事物看到了神奇与美丽。

以上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文章内容、语句。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语文鉴赏能力,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从而品味出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像地洞似的时候,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往广袤宇宙的窗。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分享本堂课的收获,并加以补充。同时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作者透过天窗还看到了什么,并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进行仿写,下次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最后一个部分板书设计,一份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直观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具体如图所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41、四年级下绿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绿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三、说教法

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拓展说话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使用已积累的好词佳句。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2.学生汇报,教师明确:

(四)诵读课文,感悟体会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2.出示第一小节:

自己轻声读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4.齐读第一、二小节。5.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三、四、五小节。(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第四节:

(1)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绿挤在一起,重叠、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1)出示说话练习。

说一说: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五)拓展运用,读写训练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2.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3.试背课文。全文朗读。五、说板书设计

绿

黑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挤、重叠、交叉

按着节拍飘动

42、四年级下芦花鞋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芦花鞋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芦花鞋》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花》,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本文分四个部分,介绍了青铜一家做了101双芦花鞋,让青铜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卖芦花鞋,他甚至还把自己脚上穿的一双芦花鞋也给卖了,回到家时,他的脚已经冻得通红。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阅读长文章的方法:边读边想,前后联系。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词语,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继续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主要内容,探究芦花鞋的故事。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探究芦花鞋的故事。

2.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进一步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麦地,走进《芦花鞋》。(板书课题:芦花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2、梳理情节,了解故事

(1)了解用空行标示长课文各部分的方法,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交流讨论,提炼小标题。

A、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完善预习单上的小标题。

B、小组讨论,提炼出最佳小标题,写在词卡上,自由展示。

C、全班交流,共同评议,确定每部分的小标题。

(板书:编芦花鞋买芦花鞋芦花鞋卖光了最后一双芦花鞋)

3.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小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小标题串联起来,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联系文本,赏人物之美。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在卖芦花鞋的过程中,哥哥青铜给你留下的印象是否更深?请在文中相关地方做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生自读,师巡视。

4.读第二部分,你觉得青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吃苦的人)你从哪儿体会到?

你从这些词语感到青铜是个能吃苦的人?(坚持、一定、更会)你认为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人物的作用)具体来说?

你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吗?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小结:阅读长文章时,边读边想,联系前后文的内容,就能拉近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

5.从三四部分青铜卖鞋的过程中,你又从哪儿体会出青铜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自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读读这些语句,你读出了什么?(过路的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尽管,看出了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欢,青铜又是怎么做的`?

从青铜的做法中,你想给他说些什么?

(四)总结归纳,读写训练。

1.同学们,青铜葵花生活在一个苦难的年代,但苦难并不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曹文轩叔叔在封底写道:

出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齐读)

合上书本,想想自己,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交流。

老师希望这朵朵葵花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驱散生活中的潮湿和阴霾,让好书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2.大胆想象,续写故事。

出示:他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根据自己对青铜的了解,把课文的结尾,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省略的内容写出来。

(五)阅读延伸,推荐系列书目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青铜葵花的世界,在美的世界里与作家曹文轩有了一个美丽的约会。

2.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情节美,人性美,语言也美,他把这一系列歌颂美的作品称为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

出示: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根鸟》《细米》《狗牙雨》《野风车》《红瓦黑瓦》《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3.让我们带着向往与追求继续走进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中,走进真善美的世界中!

四、板书设计

20芦花鞋

编芦花鞋

买芦花鞋

芦花鞋卖光了

最后一双芦花鞋

43、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作者简介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44、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墨梅课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

45、四年级下白桦教学说课稿课案

四年级下白桦教学说课稿课案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

诗歌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加之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所以使这种欢快之情增加了几分深沉。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5.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2.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

三、说教法

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艾青的《绿》,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叶赛宁的《白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白桦》)

3.简介作者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1)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4.读一读,选择以下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三)再读课文,总结特点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是什么?

3.诗歌有什么特点?

(四)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出示:

梨树(希尔达杜利特尔)

银色的尘雾

从地面升起

我的手够不着

你升得那么高

哦,白银

我手够不着

你花团锦簇向着我们

没别的花能开出

如此坚挺纯白的花瓣

没别的花能从如此罕见的白银

再分离出白银

哦,洁白的梨花

你一簇簇花团

怒放在枝头

用你紫色的心

带来夏天,带来成熟的果实

2.师: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分行。写完后,和大家分享。

3.同学们,学习新诗,我们分享了白桦的美,领略了白桦高洁的品格,体会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白桦

看到:披银霜,绽花穗

想到:高尚人格

情感:热爱之情

新诗:高度概括抒情言志

丰富的想象具有音乐美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