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

首页 - 知识学习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时间:2023-05-27 18:22:06 A+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

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我是这样想的,口算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首先复习表内乘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再通过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在探究新知里主要是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法。 采取尝试性教学,让学生体验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接着以生活例子,直接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然后再请4个同学汇报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用连加的方法1:12+12+12=36 、口算的方法2:12可以分成10和2 103=30 23=6 30+6=36、笔算的方法(列竖式)等。计算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归纳概括,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具体表现为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笔算乘法要注意的几点后再让他们说出计算的思维过程,当他们说到笔算乘法时

方法3: 12 因数 12

3 因数 3

3 6 积 6 23

3 0 103

3 6

通过质疑:6写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3写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们都能讲出6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当学生发现竖式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写的时候,教师可以马上明确指出笔算乘法的算理,当讲到十位上的3时,班上的庄仲迎同学就马上说:在3的后面还可以写上0,表示3个十就是30,对于这个发现,为本节课增加了色彩,比老师讲出来效果好很多 。

一节课下来,有可喜的成绩,也有不足。一、教学内容较于简单化,解决的问题过于单一、练习太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虽然是学生新接触的学习内容,但竖式的书写学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竖式的计算有些学生也已掌握,这一内容已经不能够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的问题。二、获取计算方法时,算理讲解不清楚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笔算乘法的方法有所了解,不陌生,但算理还是讲解不清楚启示:可加大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加入进来,可以在完成12342之后,再加深难度.

2、小小的船评课稿

《小小的船》评课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这节课,感觉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课堂扎实而有语文味。她的课堂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一 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组织教学

大家都知道作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它不但只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更是孩子学习生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短短的两月时间里,她的组织教学是扎扎实实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形式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多种形式。她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很自然的,结合教学展开的,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1、2、3快坐好这些我们经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语,她的每次组织都是很自然很贴切,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个细节里。在课堂上呈现的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状态,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二 教学环节很有特点

1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她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能清晰的记得是三个大版块:识字;写字;读好课文。课堂教学讲究环节精,环节少。王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点的。而且在她的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个环节落实、适合低段教学

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么?(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学生边说教师边贴星星月亮。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引出课题,激发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纷纷被这神奇的月儿迷恋住了,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字词的出现,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二:对识字的处理,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

先学,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多读几遍,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后教,王老师在本环节的引领中又把握住了几个难点,从读音中进行区分,比较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教学坐字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读好平舌音之外,根据字形遍儿歌记忆。一个人走进门双人坐在土地上两个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学生学得有兴趣也记得牢。又如教学弯字,教师弯下腰让学生说它的反义词记字也是理解词义,再让学生组词加深印象,并且随机总结了识字的方法。当堂训练,出示练习:在正确的读音后面打对勾。

片段三:对正确的朗读课文的指导。

对生字词的朗读也是层层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并且重点指导好轻声的朗读技巧。在这里,王老师以小小的、弯弯的、闪闪的、蓝蓝的几个特殊形式的短语进行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得很好。

片段四:写字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了见的书写、再练习见的笔顺、再讲田字格、再观察见在格子里的放置、再示范它的书写、学生描红、学生独立写。在写的时候,不是提笔就写,先巧妙的引出握笔姿势,再谈写字姿势,再要求安静写。。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扎实。步步注重语文学习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书写的姿势等。

从以上四个片段,我们可以体会到,王老师是非常注意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从细微处把孩子的基本功抓扎实。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 注重习惯的培养

我们每个老师经常都谈论到,这个孩子习惯太差其实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受到了他习惯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就是习惯非常差的。因此,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而作为低段是关键中的关键,教师应该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这里。那课堂教学是落实习惯培养的好地方。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她在这个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习惯是她做得最好的习惯,可以看到她课堂上是非常安静的,孩子们在安静里也是在认真的积极的参与的。现在我们都感觉到孩子们非常浮躁,就是因为孩子静不下来。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特殊的科目,静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读,静静的写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美。

当然我也有一些建议:

课文读还没到位。读的训练层次还没出来,读的形式还不够,读的时间还不够。读的效果没达到。在一些环节处理上速度太快,还不够扎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来,共同学习。

小小的船评课稿第二篇:

《小小的船》一课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同时被多版教材所收录,足见其魅力之所在。全诗共四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夜空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更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结合课标,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想体现以下几点: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乘着月亮船遨游夜空的情境开始我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着美丽的夜空,继而又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美丽的夜空缺少了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情景中。

   在揭示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我又带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上月亮船,听,月亮船里传来了一首歌,那便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小小的船》,动人的旋律、美丽的画面使学生进入了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

   在认识文中的生字时,我又使生字出现在小星星的身上,让学生感到要想和小星星交朋友一定要认识它身上的字,使认字的环节趣味化。在学生学习完课文,我又引导大家一起再唱一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既是一种紧密联系课文的课中休息又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加以升华。

  二、引发想象,培养能力。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着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结合教材特点,抓住了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设计了几处想象点:

   如:这么美的夜空缺少了什么?

     你在月亮船上看见了什么?

     你想对夜空说点什么?

     你坐在月亮船上还想看见什么?

     我抓住这些想象点,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节课我们努力创设着完整而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感悟诗歌意境,大胆联想、想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大阅读,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范本。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又安排了夜空给大家送礼物的环节,让学生在课上再学习积累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歌,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但基于自己能力有限,许多设想在课上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朗读的训练方面,形式过于单一,齐读多,其他形式的读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还可以让他们加上动作、表情读一读。再有,对学生的朗读没有指导性的评价。导致学生读书没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层次感。

    有些教学环节落得还不是很实,比如学生回答错了,马上就让他坐下了,这样他还是一知半解。应该请其他同学帮助他之后,让他再说一说,看他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此外这节课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能力跟不上,今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还要自己好好的下一番功夫。平时带学生多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词汇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想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只教好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在朗读指导方面,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要培养孩子听请老师的要求后再行动,真正的学会听讲。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文功底。而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的努力,丰富自己。现在自己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课上还有用词不够准确的地方,今后自己一定不断努力,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训练中能够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授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努力、改进!

3、一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生活中的数》评课稿

听了《生活中的数》单位换算一节课,有以下收获:

优点: 1.能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学习数学,学生比较感兴趣。

2.能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师提出问题: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这些数据太乱了,怎么比呢?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学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是为了学,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4.教师的作用重在设疑、引导、点拨、总结。

5.注意总结规律,教给学习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名数的互化方法:

⑴首先要明确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改写时是把高级单位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名数,还是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从而确定用进率去乘或用进率去除。

⑵要注意已知名数与所求名数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是10,还是100,或是1000,不能搞错。注意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不是10,100,1000,改写时要特别小心,必须明确要改写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3600、24或12等,千万不要把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也当做10、100、1000来计算。

⑶要根据是乘或除以10、100、1000来确定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并注意根据进率确定小数点要移动几位。

⑷注意复名数的改写只是改写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一般不变。

建议:

课堂练习要充分。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练习要充分。

4、2、3、4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2、3、4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目。

2、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3、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的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懂得与加法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对口诀:5的乘法口诀。

2、根据一句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3、算一算,并说一说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53= 51= 52=

55= 25= 45=

师:用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进行计算,但是只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课件出示:一棵向日葵幼苗。

师:春天的时候,小朋友们种的向日葵发芽了。一颗幼苗张开了两片叶子,这张开的两片叶子叫作子叶。这是几个2?

一棵幼苗张开2片叶子是1个2,1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

21=2 12=2,

我们编出口诀是: 一二得二。

一二表示什么?得二表示什么?

课件出示:两棵向日葵幼苗。

两棵幼苗张开几片叶子?(4片)是几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22=4)谁能试着编出这几句口诀?(板书:二二得四)

看一看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读一读。

2、学习例3

过了一段时间,向日葵开花了。课件出示一行向日葵,3棵。

同学们,每行3棵是什么意思?(一行种3棵)表示几个3?(1个3)1个3是几?(1个3 是3 )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31=3,13=3)你能编一句口诀吗?(一三得三)

继续出示:2行是多少棵?表示几个3?3行是多少棵?表示几个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编出乘法口诀。

数一数,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自己小声读一读。

3、学习例4

(1)请同学们看老师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讨论内容如下:

摆1个正方形用(4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2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3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摆4个正方形用( )根小棒,是( )个4,乘法算式是( ),口诀是( )。

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得出结果,由组长将答案填进题单。

小组汇报,老师板书。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4、同学们这么厉害,自己都能编出口诀了,那你知道11得多少吗?口诀呢?

1个2是2, 1个3是3; 1个4 是4,所以1个1还是1, 11=1。

乘法口诀:一一得一。

5、观察黑板上1、2、3、4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6、尝试背诵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对口诀。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 )得二 三( )得九

二二( )四 ( )四得四

( )四十六 二( )一十

( )三得六 四( )二十

三( )十二 三( )十五

3、整理1、2、3、4的乘法口诀。

4、看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四四十六 三四十二

一四得四 一二得二 四五二十 三三得九

5、看算式说口诀。

22=4 44=16 23=6

6、找新家。

7、小动物怎样过河。课本习题

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学生在书上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21=2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31=3

23=6 二三得六 32=6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41=4

24=8 二四得八 42=8

34=12 三四十二 43=12

44=16 四四十六

5、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端午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会做什么?

一条龙舟上有九人,九条龙舟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9的乘法口诀,学了之后,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了。我们先来看看袋鼠跳格。

(二)自主探究

1、瞧,小袋鼠在数轴上是怎样跳的?(出示课本第84页的袋鼠跳格图)问:它第一步落到了9,第二步落到了18,你们能发现袋鼠跳格的规律吗?按照这样的规律袋鼠第三步应跳到几呢?你是怎样想的?你们能帮助袋鼠跳完格吗?打开书84页,填在书上。(学生自己算)师:我请一名学生汇报:9,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1个9)18,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27,袋鼠跳了几格?是几个9

师: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27是3个9相加的和,36是4个9相加的和学生齐回答。

2、编制口诀:谈话:这些得数就是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得数来编9的乘法口诀。

(1)师:根据1个9是9,编一句口诀:一九得九(板书)2个9相加是18,谁来编?(板书:二九十八)

师:同学们会编吗?打开书第84页,将编制的口诀填到书上。(学生填书)

(2)学生汇报,教师同步板书。提问:五九四十五

(3)全班读口诀,读两遍。

3、探索9的口诀的规律

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充分的交流,指名汇报,教师小结规律。

4、记忆口诀:

谈话: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我们身上,你想知道藏在哪吗?就藏在我们灵巧的十个手指上。教师边演示边指导:

①双手手心朝上,平放在桌子上;

②从左起依次弯曲每个手指,弯曲第几个手指就代表几个9;

③弯曲左起第一个手指,代表1个9,弯曲手指的右边,数一数有几个手指?(9个)这就是得数;口诀:一九得九。

④弯曲左起第二个手指,代表2个9,弯曲手指的左边代表十位;右边代表个位,得数是多少?(18)口诀:二九十八。

尝试练习: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己试一试其他的口诀。

5、背诵口诀

齐背,小组背,男女生背,指名背,各种形式背诵比赛

(三)课堂检测

1、大转盘,抢答,巩固9的口诀

2、补充口诀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多向吸取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提出问题并解决

(五)拓展思路

写出积是18和36的乘法算式,比比谁写得多?

(六)鉴赏评价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为什么?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6、二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说一说,算一算。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有多少块糖

二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说一说,算一算。

横着看:5+5+5=15

竖着看:3+3+3+3+3=15

7、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今天听了《金色的草地》一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得好:

一.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老师刚开课,就检查学生对文中三个容易写错的生字词的书写情况,发现学生写得漂亮,并奖励神秘的礼物蒲公英,让他们尽情吹蒲公英感受快乐。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文中写的兄弟俩玩蒲公英也很快乐,让我们学习这一课和他们俩分享快乐。这样设计非常巧妙,既能进行识字教学,又很自然地过渡本课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产生喜欢之情,又能点燃学文的欲望。

二. 以读为经,以读代讲。课堂里书声琅琅。比如,在精读文中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文中写兄弟俩玩蒲公英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比赛读,分角色读,通过朗读,感悟到兄弟俩的活泼,淘气,蒲公英的有趣。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也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品味,理解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三.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交流,课堂简直成为学生的快乐驿站。教师让学生无拘无束的交谈自己的见解。这是给学生很好的语言实践机会,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表达能力。但是,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一些遗憾,也给了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有了很多启发。

1.有效教学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金色的草地》写俩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吹蒲公英玩。在讲授课文时,老师只让学生读,要读出有趣的感觉,但再这样读,学生似乎没很好体会到有趣。我发现,其实课文中就画了这件事,老师如果让学生看插图尽情想象,兄弟俩在草地上如何吹蒲公英玩耍的情景,再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就如临其境,更亲自体验到快乐。

2.有效教学需要老师点拨。看得出来,老师非常注重以生为本,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说。学生读得不够好,说得不够通顺,简练,教师没有相机引导点拨

3.有效教学需要合作。新课标中,明文提倡合作学习。我认为采用合作探究形式,还是不能忽略。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第二篇:

《金色的草地》

【教材理解】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我(弟弟)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课文在课后第二题,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兄弟俩对于蒲公英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设计时,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学情简介】

对于县城的孩子来说,蒲公英这种植物离孩子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孩子们之前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及它的属性,是本文中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品位语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体验

【教学准备】准备稿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教学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我们还拥有多彩的课余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齐读课题。

2.生字词的预习怎么样了?谁领我们一起读一下课后的字宝宝?

老师又把字宝宝请到了老师这里,谁还能正确地读出来?(小黑板出示:姜太公用直钩钓鱼,可真奇怪呀![ ]-[ ]+[ ]=拢)

3.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很牢固,那么课文呢?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

4.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答案了,谁来说一说?你能抓住书上的词句来回答吗?(一大片、长满、盛开)这些词语说明蒲公英长得怎么样?(多)

5.谁能读一读,把蒲公英的多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兄弟俩是怎么玩耍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告诉学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读句子,想意思。

2.金色的草地给兄弟俩带来了什么?(板书:快乐)是做什么的快乐呢?(板书:玩耍)

谁来读一读,读出兄弟俩用蒲公英玩耍的快乐来。

3.你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快乐吗?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了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发现的快乐。(板书: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出示小黑板)我发现了什么?(草地会变色)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2.全班交流。指名说我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早上绿色;中午 黄色;傍晚 绿色)

在理解原因时加上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3.小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蒲公英变色的原因呢?(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可要做一个细心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 蒲公英可真有趣!小作者在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读一读,读出对草地的喜爱,对蒲公英的赞美。

2. 正因为这样,从那时起,蒲公英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为什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早晨,当阳光洒遍大地,蒲公英就张开花瓣,就像我们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所以说它和我们一起起床;晚上,夕阳西下,蒲公英会合拢它的花瓣,和我们一起睡觉。)

3. 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

五、拓展练习

1. 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除了有趣的蒲公英,你还了解其他有趣的植物吗?指名说,师适当补充。(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一碰它它就会合拢它的叶子。

猪笼草捕食昆虫做食物

向日葵托盘的背面害怕阳光,因此它总是把它的笑脸迎向太阳,这也是向日葵名字的由来。

睡莲花瓣白天张开,夜晚合拢,被誉为花中睡美人。

六、 作业

今天回去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找找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回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玩耍

快乐 早上 绿色

发现 中午 金色

(仔细观察) 傍晚 绿色

【教学反思】

1.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一件重要的工作,本课中在理解一本正经一词的意思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理解的方法:读句子,想意思。

2.文中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蒲公英颜色的变化一段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学生理解时较为抽象,如果能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就好了。

3.在指导学生写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玩耍的乐趣时直接让孩子去写,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孩子们先说说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兄弟俩一样快乐玩耍的时候,你和小伙伴是怎么玩的,再让孩子动笔写,可能就激发的孩子写作的欲望,写起来就更能得心应手。

8、一块奶酪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块奶酪听课稿,分享一块奶酪听课感受和记录

一块奶酪评课稿第一篇:

《一块奶酪》

我在教《一块奶酪》这篇童话故事时,以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蚂蚁搬奶酪这样的情境大多都没有见过,让学生通过一段小视频,来直观感受蚂蚁版奶酪的过程,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故事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授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在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一块奶酪评课稿第二篇:

《一块奶酪》

《一块奶酪》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我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上这堂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在课堂上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了一定的效果,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只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9、三年级数学乘与除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乘与除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是口算乘、除法,主要为今后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本单元共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小树有多少棵和需要多少钱两个情境活动之中;第二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丰收了和植树两个情境活动之中。小树有多少棵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理,并掌握口算方法。需要多少钱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同样为了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多种计算的方法。丰收了主要学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植树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口算基础,再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些算理,可以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3.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0、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有关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继续培养学生在精确计算之前用口算估出积的范围的习惯,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渗透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口算和笔算

1、口算

203= 42= 33=

203= 402= 303=

2003= 4002= 3003=

2、笔算

723= 932= 6117= 1922=

3、不计算,快速说出下列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为什么?

1+2+3+4+5+6+7+8+9+0

1234567890

【设计意图】因数中间有0与末尾有0的乘法与一般乘法的算法是一样的,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更顺利地借助旧知进行有效迁移。

(二)、揭示课题

1.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1)课件出示问题:

(2)列式:6048

(3)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604接近600,6008=4800,座位应该比4800个多一点。

(4)课件指名上黑板,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

①说说这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

②以前因数中间没有0,是怎么计算的?现在因数中间有0,要不要分别相乘呢?如果不乘,会出现什么情况?

③小结: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相同,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相乘;个位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5)小练习:

1023(不进位) 1093(一次进位) 4093(两次进位)

【设计意图】算前估一估,既为粗略的判断精确算结果是否正确提供方法,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为因数中间有0的算法同前面学习过的算理相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最后的小练习提供了三种由易到难的计算,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的方法。

2.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出示问题: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求的是什么问题?(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求总价。)

(3)列式:2803

(4)你能估一估吗?

280接近300,3003=900,需要的钱数比900少一些。

(5)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6)汇报。

(7)说说对方法二的理解。(借助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简写的道理:28个十乘3等于84个十。)你更喜欢哪一种?

(8)说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简写时需要注意什么?(一是一位数书写的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中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9)小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估算是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在任何不能口算的计算前都要有所体现,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继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索因数末尾是0的乘法计算方法。两种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选择较方便的方法二。虽然教材中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法则的文本,但是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录讨论的结果,突出计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法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小练习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练习提高

1.练习十四第1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十四第6题。

(1)独立完成后汇报。

(2)再说一说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如何简便计算。

3.练习十四第5题。

不用计算,你能判断哪个算式的得数大?说说理由。

4.练习十四第3题。

(1)独立完成比较大小。

(2)说说你是怎么快速判断的。

【设计意图】第(一)题和第(二)题是分别有关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继续巩固有关计算的法则。第(三)题通过有关0的乘法计算的规律快速进行得数大小的判断,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运用。第(四)题综合运用有关0的四则运算,达到快速区分的目的。

(四)谈收获

说一说您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11、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富有童趣,条理清晰,既适合学生独立阅读,又是把握主要内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材料。史瑞霞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特点,抓住了单元目标。

第一,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 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 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二,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内容的理解应求略,求放,给学生以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要简约、要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纵观这堂课,史老师采取的是提纲挈领式教学。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老师从略处理,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从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入手,从整体上快速感知、理解。交流时指导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关于小木偶的四件事,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全文形成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后来最后等过渡语,连接了课文内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启示。 然后聚焦重点,围绕笑给小木偶带来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补白。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重点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四、把握主线,续写童话。这一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正确的表情去面对生活,才不会引起误解。另外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木偶奇遇记》《翻跟头的木偶》等童话故事,这样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建议: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是个人觉得指导朗读还不是很到位,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出表情,那就更好了。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第二篇: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激情,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一是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二是明白课文的道理.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

  

  (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地说。

  

  5.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自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12、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我有幸聆听了xx老师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这节课。现在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下我肤浅看法: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的选编意图非常明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的情感。

xx老师的教学设计也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规律。如:初读课文时xx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这就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然后再从重点句子入手,通过反复评读,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心理上。

一、以学生的收获大小为准定位略读课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因此在略读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着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鲍老师就本着这一理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且抓住重点句段和词语,解读文本,训练学生的阅读。

二、情境如蜜,粘住学生

xx老师重点抓住保罗的两次出乎意料来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情地融进情景。

情景一: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保罗是这样揣度小男孩的心理的: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保罗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体会出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小男孩的话语让保罗吃惊,也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物欲横流、利益当先的今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自己获取了什么,并不是给予了什么。小男孩用他不是期待获取而是准备给予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也触动着我们人性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部分,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情景二: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保罗以为小男孩想炫耀一下。然而,小男孩只是背出腿有残疾的小弟弟,告诉他:弟弟,看那新车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

保罗又一次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填出小男孩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关爱。小男孩的弟弟看起来是不幸的,因为他腿有残疾。但,他却比谁都幸福,他有一个时时想着他,时时给予他关爱的哥哥。残缺的生命因为爱而倍感完美。这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和保罗一样感到震惊、感到意外、感到惭愧,他的一言一行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芬芳,飘逸在我们心中,荡涤着我们因尘世的忙碌而积满浮尘的爱心。面对小男孩对亲情的给予,我们体会到的难道不是久离我们的,让生命产生奇妙感觉的深层次的快乐吗?

总之,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用大家风范诠释了一种别样的快乐给予。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第二篇:

《给予是快乐的》是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代老师的课堂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代老师巧妙的抓住课文的重点,轻松的突破了难点。高段的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而我认为,如果是纯粹的朗读,那么一个孩子也许会很成功,但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亮点所在,还应该是孩子会自己去解读文本,会有自己的思想。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朗读,孩子的想法也是千千万万的。在本堂课上,代老师点拨孩子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都是因为那辆车,同时,出示图片,让孩子有一个想象的凭借,并围绕这辆车展开想象,小男孩想当一个这样的哥哥,体会给予的快乐。孩子们说的都很不错,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车,这车太漂亮了,真的是你哥哥送的吗,孩子不停地说,从视觉感官上去产生给予是快乐的刺激。

在后边代老师设计了,当保罗知道了真相以后,带着这兄弟俩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代老师生动的补白并播放美丽的圣诞节图片,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效果很好。这份给予的快乐,孩子们渐渐地悟出来了。再者,教师优美的声音如同播音员一样,把美丽的文本传递给孩子们,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的拓展,教师别出心裁:小组讨论小男孩为什么没有名字?由此引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3、四年级数学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第三单元《乘法》

(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四位数或五位数)

1.竖式计算

①多位数乘法法则: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后再补0,有几个0补几个。

2.估算

①估算的方法:一般用四舍五入 法进行估算,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过程用连接。

②注意事项: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3.乘法规律

①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

积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②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a倍,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b倍,

积就扩大(或缩小) ab倍。

③如果两个乘数的和相等,这两个乘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当这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这两个乘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二)计算器

1.功能键:ON/C开机/清屏键,OFF关机键,CE清除键,M+储存键,M-减少储存键,

MR显示储存键,MC消除储存键,SET设定键,DATE显示日期,CLOCK显示时间,

TIMER计时器,AVG求平均数,R取余除法。

2.计算操作:如计算254,先输入25,然后输入,接着输入4,再输入=,就能得出计算的结果了。

3.计数法: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

14、四年级数学认识更大的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更大的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认识更大的数》

①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②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③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都是数位;

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数位。

④从右边起,四位分一级。 个级包含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

万级包含的数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

亿级包含的数位有: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计数单位有:亿、十亿、百亿、千亿。

⑤多位数读法: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⑥多位数写法: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顶位要牢记。

⑦多位数大小比较:大小比较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看高位,高位数大数就大。

⑧多位数改写:改为以万作单位,必须去掉4个0;

改为以亿作单位,必须去掉8个0。

⑨求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

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

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

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了。

⑩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都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自然数由单数和双数组成,如1,3,5,7,9,都是单数;0,2,4,6,8,10,都是双数。

15、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温故知新

1、不计算,判断商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

2、笔算下列各题

43062= 19728=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所学除法笔算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

二、探索尝试

1、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同学们见面一起探讨学习,老师带着几个问题想和同学起解决,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请看题。

学生齐读题:学校有612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师:你得到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校有612名学生加入,每组18人,要解决的问题是可以分成多少组?)

师:怎么列式解答呢?

(61218= 教师板书)

2、想一想,商应该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

(指名学生回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引出课题: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3、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商是一位数的除法,那么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会算吗?

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展示,精讲精评

谁愿意到黑板上计算这道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提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教师强调:在笔算除法时,先判断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就能确定商是几位数,防止把商写错位置,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

三、小结

学生结合课本和刚才学习的知识先自己填写,再小组对答案。

当除数是两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够不够除,如果不够,再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本节课通过复习前面的判断商的位数和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内容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交流合作让学生对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小组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让其他同学提问,通过说熟悉除的顺序和笔算方法,弄明白每一位商的位置及其道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上是我对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6、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评课稿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评课

课前的提示语,既是精读课到略读课的过渡语,又提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和方法。因此,我们要认真解读文前提示语,确定教学目标,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教学。提示语中的问题解决了,目标就达成了。任巧芸老师执教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略读课,就采用了提示切入法这一教学模式。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下:

1、体现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任老师在教学时,出示了自学提纲,让生根据问题,自主读书,圈点勾画,并作旁批,再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补充意见,小组学习的过程,完全把时间交给了学生,使人人都能动起来;汇报交流时,把更多的发言权给予了学生,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真正体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彰显略教丰学的教学观点

略读课是精读课的补充,要做到略教丰学。任老师的这堂课,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讨论得出的东西多,而老师教的东西少。只在学生困惑时点拨引导,而学生能得到的结论师绝没有越俎代庖,略教丰学的观点任老师把握得很好。

3、紧抓语文教学的双基夯实

不管是精读课还是略读课,双基是不能丢的。任老师的课堂双基的训练很到位,从字的认读、词的理解到句的体会,再到课文内容的感知,环环设计,有效地把双基训练落到了实处。

总之,此堂略读课上得很成功,是一堂扎实、朴实、真实的课,也是一堂有效的课。略读课,理当把时间、空间更多地给予学生,做到略教丰学。

17、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第二篇:

《穷人》评课稿

《穷人》第二课时,听后觉得这是一堂平实、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借助学案引路,紧紧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在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由于有了学案的预习,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加上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我觉得以下两点值得商讨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谈体会,如果重点句子以板书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学生写体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体会,这样既减少了写所浪费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

18、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只有一个地球听课稿,分享只有一个地球听课感受和记录

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第一篇:

教无定法,这一点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体现得尤为明显。xx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动静相宜,脉络清晰,听完之后掩卷沉思,感慨颇多:

一、自主合作探究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本课采用了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合作学习,深刻感悟探究学习,拓展延伸等环节,教学结构脉络清晰,尤其是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地球易碎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掀起了争做课堂小主人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二、以读悟情,以读促写,注重朗读训练

语文与朗读不分家,朗读是语文的生命。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非常注重感情朗读训练,例如在讲到地球的可爱体现在哪些地方时,教师相机启发引导:读到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教师启发说:你读这个句子时心情怎样,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试试看。在感情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分析完地球的可爱易碎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环节后,李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地球,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势在必行!保护地球,刻不容缓!用如果,地球会更可爱;如果,地球会更易碎进行说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亮丽醒目,画龙点睛

我一直认为,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这句话对于语文课尤为明显。李老师的这节课的板书醒目、新颖,让人享受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彰显了本节课的重点,令人回味无穷:板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一个写满可爱:晶莹球体、人类母亲、慷慨无私。易碎:渺小、资源有限、难以移居等文字的地球。下面是一个简笔画人物形象,他笔直虔诚地站立,仰面朝天,瞻仰地球,双臂伸展。寓意人类要保护地球,

总之,这是一节既有看点,又有重点的课,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共鸣。

只有一个地球评课稿第二篇: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语言优美且严谨、准确。

教学中,xx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抓住美丽有限渺小唯一四个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地球不能被破坏。四个特点,岑老师侧重教学美丽和有限。尤其是美丽,xx老师通过很多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受,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地球图片,又如看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地球的美,还有带领学生美读等。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思绪飞扬,想象丰富,不仅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广袤的平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蔚蓝的大海,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金黄的稻谷理解有限时,xx老师补充了大量的资料,告诉学生地球上的能源危机以及动植物灭绝的事实。美丽的地球,本来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由于人类的不加爱惜,滥砍滥伐,后来没有了什么,没有了什么,没有了什么,没有了什么。多么残酷的事实,多么明显的对比啊!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她渺小,资源有限,所以人类只能爱护她,珍惜她。 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指导说明方法是必须的。xx老师抓重点句引导学生发现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方法,把知识点的学习和朗读指导结合起来,使说明方法的教学不枯燥,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目标形成统一。

19、圆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 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 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

师:回答非常正确。(板书)

点评: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回答,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

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很好。(板书)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难能可贵。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

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 、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若画出来了,请回答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依据。

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依据。

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规范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1、定圆心;2、定半径;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

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20、 比的意义评课稿

联系 区别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三)课时作业

1.P49做一做第1题。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

①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②小敏和小亮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③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④小亮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思考:这几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答案:① 6∶8 , 或0.75 ② 1.8∶∶2.4, 或0.75

③ 1.8∶6,0.3 ④ 2.4∶8,0.3

解析: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求法,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后两个题目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两个量的比在此不用化简,如果学生化简也是可以的;比值的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考查目标1】

2.P49做一做第2题。

3∶( )=24 ( )∶8=0.5

答案: ; 4

解析: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2】

3.小杰爸爸的身高是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的身高比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答案:不对。100∶175或4∶7

解析:两个同类量相比,单位必须统一。本题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表示比。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和运用更熟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查目标1】

21、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听课稿,分享远古的传说听课感受和记录

远古的传说评课稿: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黄帝

教师: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著名的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多媒体展示

2.炎帝

教师:炎帝姓姜,号神农氏。他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同时还是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教师: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多媒体展示阪泉之战图片

3.蚩尤

教师:据说蚩尤是位桀骜不驯的野心家.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他是安邑蚩尤村人。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

教师: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多媒体展示炎帝黄帝大战蚩尤图

教师: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 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教师: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多媒体展示涿鹿之战图

教师: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共同战蚩尤最终形成了华夏族。

多媒体展示华夏族形成的图片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何叫炎黄子孙了。

多媒体展示祭拜轩辕图

教师: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师:炎帝,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还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多媒体展示炎帝发明图片

教师: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和指南车。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多媒体展示黄帝发明图示

教师:在文中划出重点内容

多媒体展示

教师:《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发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学生:在生产上:制作出了陶器、发明了纺织等

学生:在生活上:教会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等。使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

学生:在经济交流上:教会人们通商交换。

学生:有科学依据: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的遗迹。蚕茧和石制品等。

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学生: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禅让制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一种制度。

多媒体展示禅让制图片

教师: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教师:尧舜禹的表现?

学生:尧教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解除水患;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师:大禹治水用什么方法治水的?

学生:挖沟开渠疏、导结合。

教师:治水的结果这样呢?

学生: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生活。

多媒体展示大禹治水图片

教师: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

教师:大禹的尊称怎么来的?

学生: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不敢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问题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以工作为主,为国家建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三、课堂总结

从黄帝以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由此发端,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落笔第一人也是黄帝。他是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依托,是十几亿炎黄子孙心系一处的文化巨擘。由他及历代有为国君的努力,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走向统一、团结,民主,富强!

四、课堂练习

1.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D )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今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在我国,汉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发明者是( A )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远古的传说》学习中要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设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结说明,应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2、世界的气候评课稿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气候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

2.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

(1)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

(2)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大陆的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3)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地中海气候。

(4)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的西岸温带季风气候。

(5)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谈一谈:你最想到哪里去旅行?那里的气候如何?

第二课时

看一看:请同学看第57页的3幅景观图,说说A图、B图、C图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A是热带雨林气候,B是热带沙漠气候,C是温带季风气候)

想一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地气候的差异呢?

教师引导:

1.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那些因素的影响?(答: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气候要素包括哪两个方面?(答: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因此,它们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1

教师引导:读图3.24

1.A位于什么带?B位于什么带?(答:A位于热带,B位于寒带)

2.热带、寒带的气温有何特点?(答:热带终年高温,寒带终年低温)

3.A、B谁的降水多?谁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谁的纬度高?谁的纬度低?(答:A的纬度低,B的纬度高)

教师小结: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海洋广阔,水分蒸发旺盛,大气暖湿,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水分蒸发微弱,大气干冷,很难形成降水。

活动2

提问引伸:

1.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是什么气候?

(答: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北纬40℃~60℃亚欧大陆的东、中、西部分别属于什么降水类型?

(答:夏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湿润区)

教师小结: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受来自太平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亚欧大陆的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全年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常年湿润;亚欧大陆内陆距海洋较远,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

活动3

教师引导:读图3.25

1.A坡降水多还是B坡降水多?为什么?(答:A坡,因为A是迎风坡)

2.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教师总结:受地形影响A坡降水比B坡多。

巩固练习:

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地形)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湿润。(海陆位置)

过渡: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必然与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读书讨论:

仔细阅读第60页的课文,看看它们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1)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严寒、洪水、干旱等。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说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引伸提问: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人民搬迁了,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吗?(同学阅读62页的气候变暖小资料,探寻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你家乡的气候怎样?你可以分析那里的气候影响因素吗?

世界的气候评课稿第二篇: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以学完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组成要素基础上,从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解气候有关知识。教材借前两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教材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分析,来说明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本章最后一个标题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开头的天气及其影响首尾呼应,从中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教材在该内容上主要抓住两各方面:以实例分析说明,一是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差异,以培养学生地域观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区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灾害意识。教材注重以活动为主、讨论气候变暖为题,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也能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总之,《世界的气候》一节既作为对全章内容的归纳、综合,又是对全章内容的总结,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更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及其复杂多样。 2.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师引导学生以描述、对比、实例分析说明、推理、归纳、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要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地域观念、灾害意识及环境意识。3.通过阅读景观图片和资料体会自然的创造力,树立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1.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 综合分析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银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投影:1组图.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达岭长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2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二月海南风光 大兴安岭冬景 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 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板书)

一、 气候的地区差异(板书)

任何一个地区,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书)

看一看: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57页图3.22 A、B、C三幅景观图,根据描述表演图上三个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诉大家A、B、C三地景观不同的原因吗?(师生总结:因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极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同);师点明:展示情景导入中第2组景观图中海南与大兴安岭景观的差异也是纬度差异导致气温不同而形成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图中三人描述气候时所指时间和要素.

试一试:活动1-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1-2让学生判断教材中四句话(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是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教师可将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和气候的谚语和诗词进行展示,学生判断,师生纠正总结

教师提醒: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回顾很快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板书)

过度:世界气候不仅地区差异大,类型多达11种,这里我们主要了解6种气候类型及分布情况。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板书)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完成表格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能在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随学生回答投影展示各类型气候下的景观图片,增强学生对所介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的感性认识。

活动1-3表(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热 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侯

温 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寒 带 寒带气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区 气 候 类 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除教材第57页图3.22举例描述的A、B、C三种气候特征外,教师可补充介绍以下三种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夏雨冬干,干湿季分明;

②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最广,主要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最广,

全年温暖湿润,温差小。

(4)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看看高原山地属于哪种气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的 ?

教师引导:一个地方的气温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要素包括哪两方面?(气温、降水)

教师小结:在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2-1.投影打出图3.24中的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2-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冬湿夏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2-3.学生看图3-25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2-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过度;气候是自然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60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趣闻:被海水追赶的岛国图瓦卢,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请同学们阅读第62页资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课堂教学取得

较好效果。

但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难免出现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23、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听课稿,分享地形图的判读听课感受和记录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一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 .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激趣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预习定标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合作达标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丁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 (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 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1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

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2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闯关题(五):找找图中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互动展示

闯关题(四):

(1)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F

(2)读左下图,找出图中的山顶、鞍部、山谷和山脊。

(到屏幕前指出来)

交流反馈

见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

结束语:我已经基本弄懂了等高线地形图,要出发去爬山了。

课余大家可以搜集几幅地形图来读读试试,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方法做一个等高线模型或者沙盘。有很多知识等着你们去学习呢,大家努力啊~

地形图的判读评课稿第二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 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第31页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测量,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4.1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 8844.1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相对高度)  

【设计意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自学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看学法提示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活动)陆地表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表格。

【设计意图】同学们通过欣赏图片,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既能让学生以轻松完成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知道取长补短的重要性,相信集体的力量大。 

(过渡)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是一只只的蝴蝶。后来就是这几张蝴蝶图带来了英国的军队。这幅图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读课本找出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1、什么又是等高线呢?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学案第2题,什么是等高线?  

【设计意图】  

在这里又提升到理论层次等高线就是指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如等深线、等温线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等高线的含义,而且为今后学习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打下基础。  

师问:学生那么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2、(课件演示:等高线示意图的制作) 学生通过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小组共同探讨学案第3题,等高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第四个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爬山比赛,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山地,各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上出示的各部位局部图,小组合作试着在模型准确指出山地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  

                                                  4、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地不同部位如何区分?  

运用地形模型与课本中的图文相结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逐个了解山地各部位的名称及分析各部位等高线的表示形态特点,完成学案第4题。学生快速巩固记忆之后,到黑板抢答自己最熟悉的部位名称。(利用支你一招提醒学生要观察不同部位等高线的海拔变化规律及其弯曲方向与高度变化的关系来辩认属于哪个部位。)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新闻直通车潭獐峡大峡谷洪水事件让学生思考  

①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本次事故的原因 。  

②如果你是潭獐峡景区的导游,你会对游客们提出哪些警示: 。  

进而又提出开放性问题:请看等高线模型图你还能发现哪些生活常识?   

【设计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运用等高线地形模型,结合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去观察、分析,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在山区下大雨时能不能往山谷部位跑?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件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同的地形图。在绘有等高线地形图上,按不同的高度或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能够使得地表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清晰可见,这是什么地形图呢?它是用什么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请大家看课本第35页图 。(生答: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课件展示某地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学案第5题。分析一下各种地形类型的地表特征。师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辨别分别表示哪种地形类型。  

【设计意图】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颜色来判断高度的,每一种颜色的海拔都是指一个区间。然后用地形素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相结合,感知几种地形类型的地表起伏景观,让概念有了素材依据。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用坐标折线图让学生对比辨别平原与高原、丘陵与山地地形类型的区别。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地形剖面图自然过渡。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  

(三)地形剖面图(板书):  

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地形剖面图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课件展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自己试着制作一下。  

【设计意图】  

用实体模型形象直观的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三、知识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这类地形图这种地图一般用于小范围的军事、勘探、野外实习等。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学生依照学案熟练巩固所学知识。  

熟读本节课的知识小结: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及时梳理本节知识结构,不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1、时下流行的蹦极运动在( )部位进行。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2、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山脊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B、在山谷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D、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小  

3、能力大挑战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王红的村子东西都是山谷,南北都是山顶;刘明的村子在河流沿岸且海拔最低;赵建的  

村子与刘明村的相对高度大约是300多米。  

假如他们的朋友来访,你能帮他引路吗?  

王红 张村,地处 部位  

刘明 李村,地处 部位  

赵建 王村,地处 部位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  

练习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机械回顾,而是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发言七嘴八舌话收获。  

2、老师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其中的奥妙还有很多,我们唯有努力学习,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来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设计意图】  

并及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动力。  

   

附板书提纲: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2、部位: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用问题导入,通过探险队探宝这一形式引入,多次富含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动手操作模型、画等高线图直观性、形象性比较强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24、秋天的怀念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听课稿,分享秋天的怀念听课感受和记录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母亲     我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母亲   好 好 活! 我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文章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第二篇:

可以从若干个亮点中提取四个字来谈谈感受:

1.抓住一个情字,连动全课

这篇课文融入了浓浓的亲情,教学这篇课文,我们也必须带着真情。赵老师这节课,从头到尾始终扣住一个情字。她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个思路,课堂设计分为五个步骤:1.自由朗读,感知情;2.走近文本,理解情;3.品读细节,体验情;4.沐浴菊花,深思情;5.升华心灵,表达情。情情相扣,把史铁生母亲的爱子之情、史铁生的感激之情充分地挖掘出来。难得可贵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也带着真情和深情,带着学生品读文本,将学生的感情也调动起来了。所以我感觉这是一堂用浓浓深情营造的魅力课堂,文本的情、教师的情和学生的情相互交织,融入了整个课堂,在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

2.落实一个导字,渐入佳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教师怎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入探讨,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在备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赵老师在这节课上以几个主问题贯穿全文,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而且这种导是顺势而导,步步深入,不露痕迹。赵老师的课堂中有两个细节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当学生自由朗读文本之后,老师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了什么?当第三个学生说我觉得文中的史铁生太不幸了,赵老师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二环节,即走进史铁生,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当时身体和精神状况的语句,体会作者心情。也许学生谈读到什么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老师所预设的目标,譬如还应读出史铁生对母亲的歉疚、理解和感激,但老师并没有要求学生的回答面面俱到,而是顺着学生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努力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学生认知的生长点,同化与顺应,建构一个有生命成长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赵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科学施教,而且这个环节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留痕迹,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再如后来品读母爱的时候,赵老师也处理得很巧妙,她问:六年之后作者才写下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又是怎样的生活态度?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学生回答是因为母爱。老师就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我觉得赵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而不牵,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需要修炼的。

3.扣住一个品字,研读文本

很多老师上《秋天的怀念》,可能会上成一堂感谢母亲的班会课,缺少语文味。语文老师怎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关键在于欣赏语言,研读文本。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我始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语言表达能力。赵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就是通过无痕的课堂教学语言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索,促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比如,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母爱的环节里,学生从若干个细节、若干个动词挖掘母爱,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里的扑和抓;赶紧准备准备里的赶紧;听说北海的花开了,母亲总是这么说里的总是。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让我吃惊,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作品当中也不是没有这些表情达意的字和词,可是我们很多学生,甚或我们的一些老师都没有那么敏感的能够找到,而赵老师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字词,去感受、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母爱。再如学生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感悟、品味、分析好后,赵老师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用丰富多彩、发自肺腑的语言给学生更多的情感铺垫和熏陶,她这样品评:是的,母亲无声的离开,是想让儿子发泄心中的怒火;母亲无言的守候,是担心她儿子对生活绝望啊;母亲无语的相望,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悲伤啊!这里,老师用三个排比句式富有情感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感情的真挚,以情唤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在老师情感的感染之下进入作者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评价语言也应当是随机而发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中,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4.体现一个 放字,突出主体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能不能放得开,首先取决于教者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我们有些老师一开始上课,就抛出一个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愣住了,课堂很容易出现冷场。赵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的几个主问题,能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回答。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她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到什么?学生能从若干个不同角度,深的浅的、高的低的,都可以回答。再到后面品读母爱环节,赵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研读课文,关注细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情深意浓、真挚美好的母爱的?学生可以从关键词、想象画面、母亲的情感、作者的心理、句式标点、上下文结合等方面去阅读品悟。这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沐浴菊花,深思情环节里,老师问:面对这一丛蓬蓬勃勃的菊花,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放松的状态里自由自在地学,畅所欲言地说,收获着母爱和生命的哲思。

赵老师的放还体现在学生的发言在老师巧妙地点拨中形成了发言群。当有一个学生发言说:第二节的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此时最悲痛不是作者本人了,而是在他背后默默伤心的母亲,母亲伤心的不是儿子的瘫痪,而是儿子对生活消极的态度,所以更加体现了母亲的难过以及对儿子的爱。老师评价:分析得有深度。有没有谁再对这个问题作补充?此时,其他学生立刻补充,一个学生说:这里还有两个悄悄地和一个偷偷地,这就写出了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她周到细心,尽可能的不去打扰儿子,想让儿子自己平静下来。第二个学生说悄悄地躲出去是无声的离开,突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怕自己的存在增添儿子的痛苦。体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第三个学生补充说,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的小心翼翼,她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她不想让儿子因为看到自己而更加地感到心痛和绝望,她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家呆着,所以她只能躲起来,悄悄关注着儿子,可以看出母亲是细心的。此类学生发言群在课堂上时时出现,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深入。

25、分式的运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运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分式的运算》教学

本节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可分为三个课时完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以类比法为主,并与发现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具体建议如下:

1.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类比总结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展示自我.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分式的运算;掌握整数指数幂.体会分式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教法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由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相关运算逐渐推导出分式的运算,由幂的相关知识逐渐推导出整数指数幂,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会分式运算,宜用类比法,并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探索出相关的运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

3.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1分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分式的约分紧密相连.

2.分式的加减:主要用到最简公分母、分式的约分,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3. 整数指数幂:以前所学的幂的相关知识.

4.分式的运算教学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是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注意法则的准确性,关键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另外在文字叙述时注意语言的严谨规范.

26、整式的乘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乘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式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掌握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 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整式的乘法运算。

3. 会由整式的乘法推导乘法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5.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法、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教学过程:

1. 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m、n均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的乘方之积。即: (m为正整数)

注:①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首先要看是否同底,底不同,就不能用。只有底数相同,才能指数相加。

如: 中底数a相同,指数2和3才能相加。

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要注意指数是相加,而不是相乘,不能与幂的乘方法则中的指数相乘混淆。

③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底数不一定只是一个数或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式子,如:单项式、多项式等。

如: ,其中 是一个多项式。

④同底数幂乘法法则中,幂的个数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

如:

⑤要善于逆用积的乘方法则,有时可得不错结果,可使计算简便。

如:

⑥在计算中要注意符号的变化,如: 与 的符号有区别。

⑦在进行幂的乘方时,要分清底数、指数,然后用法则。

2. 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相乘,只要将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注:在进行单项式乘法时,可分别按系数各单项式中都含有的字母进行计算,有乘方的要先算乘方。

如: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只要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项式的各项,再将所得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关键是转化,即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计算时要注意符号。

如: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式子表示如下:

注:a. 进行多项式乘法的关键是两次转化:第一次是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看作一项,运用分配律将多项式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第二次是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b.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注意不能漏项。

c. 多项式乘法计算时要注意符号,是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最后对结果按某个指定的字母进行升(降)幂排列。

3.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即两数和与它们的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注:a. 运用平方差公式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两数(或式),即看是哪两个数(或式)的和与差的积。

如: 可以写成

b. 在平方差公式 中,字母a、b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负数)、字母、单项式,也可以表示一个多项式,只要式子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或变形后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如:

(2)完全平方公式: ,即两数的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减去)它们乘积的2倍。

注:a.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符号与项数,不要漏掉中间的乘积项。

b. 三项式的平方,也可以写成两项和与第三项和的完全平方。

如:

c. 在综合运用公式时,要分清不同的公式的结构特征和不同的计算结果。

4.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就是因式分解。

(2)公因式: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公共因式。

注:找公因式方法:a. 系数部分要提出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b. 字母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

c. 指数部分要找出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如: 中公因式为 。

(3)提公因式法: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注:a. 当多项式的首项系数为负数,提公因式时要将负号提出,使括号内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且要注意括号内其他各项的变号。如: 。

b. 当公因式是多项式时,引入整体概念,只要把这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字母,按照提字母公因式一样提出即可。如: 。

c. 有时需要对多项式的项进行适当的变形之后才能提公因式,这时要注意各项的符号变化。

如:

(4)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注:a. 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时,关键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b. 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难点:一般情况下是先考虑是否可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法,要求分解时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分解之后,有时要合并同类项,即一提,二套,三化简。如: 。

另外补充两种因式分解方法:

(1)十字相乘法:

(2)分组分解法:四项式:二二分组或三一分组,分组后能提公因式继续分解,或分组后用公式,最终达到将四项式最后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

如:

27、昆明的雨评课稿

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楷体字引文部分,不单独成段),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2)思考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

2、正字音:重点词语 菌(jn)子 择(zhi )净

3、回顾问题,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感情?找出原文中的句子。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

明确:出现了二次,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内容上:突出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至深。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呼应。

2、既然是前后呼应,按理说文章应该是完整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一段写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都是有关雨季的事物,仙人掌,菌子,花,突出昆明的雨之多;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具体描述;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昆明的雨与别的地方的雨到底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的念念不忘?请同学们读一读35段,用一句话来表达?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4、昆明的雨为什么明亮的,为什么是丰满的?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明确: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朗读指导:能表现事物特点或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

5、文中都具体写了哪些有关昆明的雨的事物,让作者有如此的感受?选一个或者几个你印象深刻的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选择其一或者二分析:并指导朗读。

A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也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倒挂也能开花;昆明雨水之多。

B菌子;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味道怎样,表达作者什么感情,能读出菌子的美味吗?

明确: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除了鸡油菌之外都非常美味。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和怀念之情。

C杨梅:有什么特点,写味道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火炭梅的味道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D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是怎样的女孩,用两个字概括,从哪里看出来?读一读。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E缅桂花和木香花: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明确:共同的特点: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喜爱和赞美。

6、文中除了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物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外,雨有时还会引起作者的什么思绪?

明确:淡淡的乡愁

7、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最10段描写怎样的场景?

明确: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喝酒的场景。

8、这里的乡愁具体指什么?与昆明的生活场景有什么关系?

补充背景资料:作者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将昆明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明确:淡淡的乡愁是作者对昆明的怀念,是对昆明当年宁静、恬然的生活的怀念。并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五、主题升华

回味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这句话?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想念、赞美;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指导朗读:明亮 ,丰满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动情要重读,拖长音。

六、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和语言来描绘饱含如此深情的昆明的雨的?

明确:以小见大;语言简单、平淡、自然、朴实。

七、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八、作业

模仿汪曾祺先生的笔法来描绘一下我们章丘的雨。

九、板书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

怀念 丰满 生活

动情

小 大

昆明的雨评课稿第二篇:

《昆明的雨》

了解汪曾祺,源于大学时候赵老师现代文学史课上不厌其烦反复念叨的四个字--寻根文学,知道汪曾祺先生却是极为久远的事情,九零后应该都学过一篇名为《端午的鸭蛋》的文章,那个时候的课堂,读到汪老先生的这样一篇文章,我想,除了我之外,其余人也一定在心里构思了无数遍自己手捧高邮鸭蛋,一嘴一个,吃完不舍得舔着流油的鸭蛋壳的场景,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高邮鸭蛋至今为咸鸭蛋的翘楚,地位无人能撼动。

正因了汪老先生描写高邮端午吃鸭蛋的经典场面,对《昆明的雨》同样抱有极大地期待,这篇文章,极大的吸引了作为吃货的我。里面所描写的各种野生菌子,犹如乒乓球大小的杨梅,更是刺激了我的味蕾。当然,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里面对于吃的描写,更多的,是随作者,闻着缅桂花的清香,雨中漫步昆明街头,看倒挂着的一人高的火红的仙人掌开满千家万户的惬意。

《昆明的雨》是一篇非常随意的写景记物类回忆性散文,读完文章,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的舒适熨帖,在昆明的雨季,感受到无限的诗情画意。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样的昆明情结,让作者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对于昆明的描绘,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的那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他全部的真情与爱都倾注在那里。汪老出身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写诗作赋的才华极高,在文中,他的诗文才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如诗一样的文句信手拈来,镶嵌在普通的文字里,熠熠生辉,如在第三段描写春城雨季的特点时,用了城春草木深, 孟夏草木长这典雅别致的的诗句,描绘了昆明雨季雨水茂盛植被繁茂的情景,而文末作诗一首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更具古典情怀,是作者怀念四十年前在雨中喝酒而作,用诗句寄托情思,这份闲情雅致,只能是有深厚古典情韵的汪老先生才能表达出来。除此之外,文中对昆明雨季的木香花、缅桂花等的描述,也能感受到汪老先生的人文情怀,这里不做一一陈述。

许老师上《昆明的雨》,让我感受到如缅桂花一般的清香,是的,我想用清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许老师不紧不慢的语言表达,还是对课文的解析,都透着一股清香味。她的设计第一部分为风行水止,自然成纹,朗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浏览全文,勾画文中描绘昆明特色的物、事、景,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概括总结各类物、事、景的特点,简洁明了的让学生把握情感的同时分解课文,掌握内容。第二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情感的升华-----嘤嘤成韵,情深似海,赏析雨中的花儿、果儿等昆明雨中的小景物,提出问题: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能快速得知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自然而然引出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慢慢走,细欣赏,全班齐读老师之前准备好的文字,情延课外,结束这一堂有着清香味的课堂。

在评课环节,谢老师的评讲让我眼前一亮。他评价:1、课文分解细碎,不应用手术刀去肢解这一篇文采优美浅显易懂的散文。2、教学前应注重文前文末的阅读提示,可以用美文美读来赏析课文。听到美字的时候,我立马又回忆起《昆明的雨》中的美丽来:细密绵长的雨,比人还高挂满红花的仙人掌,色黑红个大味美的杨梅,新鲜味美的各色菌子......也许,根据课后阅读提示,着眼文本,着眼于文中所描绘的美,用美的角度赏析美好事物,效果会更好。

如果是我来上这篇课文,我会如何上呢,尤其是在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班级。听完许老师的课,结合组上老师的评课,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设想。下一篇文章中做具体阐述。

28、美丽的颜色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听课稿,分享美丽的颜色听课感受和记录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一篇: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燥热 窒息 沥青 吹嘘 筋疲力竭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居里夫人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总结。

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美国政府给予她的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巨额财产毫不动心,体现了她不羡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

4、拓展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 zo zh l xū jīn

问题展示:

(1)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寒,189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巴黎学院的结业考试,并获得了波兰留学生奖学金。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妻。1898年7月,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除发现了新元素外,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人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在放射形研究方面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皮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丧生。居里夫人在强忍悲伤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7月4 日,居里夫人由于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症而去世。

(2)第一部分(第一段1):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领起全文。第二部分(2-14):具体描写玛丽居里在小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15-25):描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以事业的成功为乐。

(3)【答案】极大指到了极点,表明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写出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4)【答案】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

苦而且微妙的快乐这些短语的使用,极大地增

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设置了悬念。

(5)【答案】运用了对比和夸张。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冷、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的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

(6)【答案】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镭。正是这几年的艰苦努力,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7)【答案】

此段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了玛丽的工作强度之大,工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8)【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9)【答案】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是如此之艰难。同时也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0)【答案】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句子表现出了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1)【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居里夫人这段话揭示了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的一个原因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表达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宁静、专注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执着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12)【答案】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进而衬托出了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13)【答案】文章在叙述中不断插进居里夫人的记录,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有时候我整天

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这些充分展示了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对科学热爱、痴迷,对工作充满热情、献身科学的精神。

拓展交流 (略)

美丽的颜色评课稿第二篇: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屏显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知道这是谁吗?

生(齐):居里夫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中。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标注。)

生:一共出现了三次。

师:我们先一起把这部分朗读一下。

(屏显相关语段。生齐读。)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

(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那么皮埃尔,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回应爱人的呢?

生: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生(害羞):感觉好像是在和我谈论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关注到了标点。很好!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读读第二次?老师来读前面的句子。

(师读第 20 节,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生读第 21 节。)

师:你读到了什么?

(师指导生揣摩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

师:居里夫妇当时的心情大致就是这样。现在我

们一起把最后一次写美丽的颜色的句子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重读了不仅还,读出了感叹号的情感意味。看来,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是哪三个阶段?

生: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以及情不自禁的惊喜。

师:是的,居里夫妇的宝宝终于降生了,还有美丽的色彩。它是谁?

生(齐):镭。

(师再次屏显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的照片。)

师:原来,居里夫人深情凝望的美丽的颜色指的是镭的颜色。这真是自然界神奇而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镭。)

三、品读词句,感受美丽人格

(一)学会概括叙事性文章的内容

师:但是,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又在写些什么?同学们概括一下。

生:写的是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和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过程。

师:概括记叙性文章的内容必须把握主要事件。谁还能概括得更好一点?

生: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过程。

师:不错,加上了艰苦,突出了事件的中心。

但是,仅仅是艰苦的过程吗?

(生不能回答。)

师:同学们把第 1 段朗读一下,会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第 1 段。)

生:应该是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而又有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而且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这是一个艰苦,但却又充满微妙的快乐的过程。

(二)品读词句,体会艰苦

师: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圈点勾画,进行批注。)

生: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我感觉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非常?

生:差不多才能,说明非常寒冷。

师:能从一些修饰词语的角度去品读,很好!还有吗?

生:完全一点儿立刻就这些词语也能说明天气寒冷。

生:寒带也能说明天气冷到了极点。

师:这些都是从修饰词语的角度来品读的,还能不能从其他地方读一读呢?

生:即使也说明炉子再热也没用,冷到了极点。

师:很好!还能从关联词的角度去品读。

生: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一般工厂人都是很多的,但是这里玛丽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说明人手缺乏。

师:工作负荷大。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这一段落只有一句话,我们称之为单句成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强调,看起来醒目,印象深刻。

师:嗯,工作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还有吗?

生: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用了数字,还有反问的手法,说明沥青铀矿残渣中镭的含量特别低,从侧面反映出工作量非常大。

师:好的,镭的神秘使得它难以被发现,这位同学既从词语的角度,又从修辞的角度进行了品析。

生: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从而且、三个没有中可以看出他们条件简陋,工作艰难。

师:关注了关联词而且和三个没有,还关注了句式,强调一无所有,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奇迹,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齐):由无中创出有来。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从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和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可以看出工作条件艰苦。

师: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这个细节能不能说明条件艰苦?

生:能,说明风大,因为是在院子里。前面说到如果不在院子里,在棚屋里的话,也要打开窗子,否则就会被烟窒息。

生: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提炼镭越来越困难,但是他们对镭的探究却坚持不懈。

师:能不能改成过了一年或两年?

生:不能,我觉得改了后就看不出时间的漫长和工作的艰难了。

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探索镭的艰苦,工作条件差,工作负荷大,镭的神秘难以发现,这些都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苦字。

(师板书苦。)

(三)品读词句,体会快乐

师:但这样苦的岁月,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么样的?

生(齐):最美好而且最快乐。

(师板书乐。)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美好与快乐?

生: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像是在梦里一样说明他们的日子很愉悦。

师:我们为什么愉悦呢?关键是哪个词?

生:专心,没有干扰,能够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美好而快乐的。

师:嗯。还有其他词让你觉得他们快乐吗?

(生不能回答。)

师:看一下大屏幕。

(屏显课文第 1 段。)

师:哪一个人称代词特别多?

生:我们!

师:我们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们很相爱,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互相扶持做事是美好而快乐的事情。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再苦也是快乐的。

师:为什么说居里夫妇的快乐是微妙的呢?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来之不易。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两个人的快乐。

生:因为他们的快乐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师:是的,这种快乐只属于居里夫妇。因为

生:居里夫妇有相亲相爱的美德。

生:居里夫妇有乐观奉献的精神。

生:居里夫妇有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

师:一句话,因为居里夫妇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艰难,在艰难中表现出高贵的人格,所以才能体会到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所以美丽的颜色还指

生:居里夫妇美好的人格。

师:这是人类世界最美丽的颜色。

(师板书人格。)

四、比较体会,读懂美丽这一篇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部分里,写传记的人好像有点偷懒,文章中大段地抄袭了居里夫人生前笔记中的话,这些段落可否删去?

生:不能,这些是真实的写照。

师:为什么是真实的写照?

生: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母亲自己的话,更真实。

生:母亲的话也证明作者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师:哦,相互印证,能否举个例子?

生:比如,第 13 节中作者写道: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而下面第 14 节中居里夫人自己也说被吸引住了,也写了对科学的热情和互相扶持。

师:好的,我们把这两节连起来读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生齐读。)

师:我们再把第 13 节这个部分改成作者的叙述来读读看。

(生读,将他们改成我们)。

师:面对玛丽的诉说,你感觉怎么样?

生:我在读的时候,就在想作者怎么什么都知道,感觉还是让玛丽自己说更真实可信。

师:是啊,让居里夫人的女儿来说毕竟隔了一层。

(师板书真实性。)

师:老师把后半部分改了。

(屏显。)

玛丽后来写道:那天晚上,我们又去实验室了,打开门,看到了镭在发光,我们终于找到了。

(生朗读比较。)

生:不行,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居里夫妇的对话细节了。

生:原文的描写更具体生动。

师: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细节能让我们感受到居里夫妇的幸福与快乐。是吗?

(师板书生动性。)

生:是的。

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传记。

(师板书传记。)

师:传记不像小说都是虚构的,那为什么还吸引人呢?

生(齐):因为真实又生动。

师:同学们,这就是传记的美丽和魅力!

五、再次朗读,升华美丽人格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读读后半段的美丽的颜色,体会其中的幸福快乐。

(生齐读。)

师:镭的美丽,更是人格精神的美丽,这种美将是永恒的!下课!

29、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听课稿,分享回忆我的母亲听课感受和记录

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第一篇:

《回忆我的母亲》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母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冉老师这节课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母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母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母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回忆我的母亲评课稿第二篇:

《怀念母亲》,设计思路是通过课文的自学和资料的补充,抓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使学生体会到季羡林老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为了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亲生母亲那深深的愧疚之情,适时补充了季羡林老师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永久的悔》,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一、抓中心句,直奔主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王老师让学生紧密联系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围绕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来展开教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从一开始导入课堂后,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先找句子、再圈词语、并写批注。要求明确,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操作。最关键的是:有了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目标明确、课堂高效

教师一开始就给了学生明确的要求,这节课重点要训练什么,目标很明确。学生先尝试学习用方法去解决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进行交流分享,此时的小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分享和交流,接着小组展示。最后教师点拨,如:因为两次、几天、最后一次见到妈妈是在八年前,再一次见到的时候,只是遗体,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得很准确,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通过分析四则日记,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点拨到位。

思考:如果再有一些激情,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如果语言再具有一些煽动性,效果可能会更好。

30、水的组成评课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1

播放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影片。①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②水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它是由哪一些元素组成的?本节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研究 质疑 回答问题

4

【讲解】1大气压下,纯水的凝固点(冰点)为__,沸点为__ , ___时水的密度最大(1克/立方厘米),因此冰比水轻。水结冰后会出现体积膨胀现象。研究水的组成,首先要进行化学实验。 【提问】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3

介绍水电解实验的装置及电路连接。

倾听

展示通电后水变化的过程及实验现象 5

【演示】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产生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毫升气体的停止实验。 【展示】介绍霍夫曼电解器及电解液  

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提问】 回答问题

【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使体积较多气体通过干燥管,在玻璃尖嘴处点燃。

观察气体的检验操作和现象、思考。

5

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关于水的组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     【练习】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分析讨论回答

4

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 【讲解】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及图示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两两讨论,看图示并分析回答,相互补充。

5

水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氢气、氧气是同种元素组成,显然它们属于不同类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 质疑 阅读书本P47,得出单质、氧化物、化合物的定义 5

1、能够由电解水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是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③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④水的化学式为H2O(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①   2、水是( )                      

5

1.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2、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分析:物质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小结】

讨论、归纳

3

根据电解水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电源的正负极:A B ;

(2)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3)C试管中为 气,D试管中产生的是 气;两试管中气体的质量比为 ,分子个数比为 。

七、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板书设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能燃烧

通电    

水(H2O)- 氧气(O2)  + 氢气(H2)

化合物 单质

氧化物

2.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O2、H2、N2

2.化合物:H2O、CO2、Fe3O4、Al2O3、P2O5

31、自然界的水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自然界的水听课稿,分享自然界的水听课感受和记录

自然界的水评课稿:

《自然界的水》教学设计

摘 要:本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课选取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的水》为知识载体,注重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能力提高为目标,问题发现为抓手,设疑探索,活动贯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交流。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一、本节课遵循的设计理念:

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探求的欲望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交流,致力于追求情智共生的诗意境界。

二、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是化学启蒙教学的重要素材。本章选取了学生熟知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四种物质作为学习素材,一方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化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了有效模式与方法,所以,本章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爱家乡教育和美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本课也是一节很好的德育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从而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科价值,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为此,我认为本节课应当达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天然水、自来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学习过滤的原理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组成及了解水净化的常用办法。

难点:利用水的分解、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得出教学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全面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验结论仍是他们学习上的难点。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牢记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课前安排学生去收集查找一些相关资料,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发现来获取新知。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力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增强。

2、采用归纳总结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动脑、动口、动手。

四、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学自然课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体验到了化学实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了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种感官协同法: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

五、教学程序:

我的设计思想是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问题为抓手,设疑探索,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对话,生生互动,和谐共振。

(一)课前延伸,收集信息。

课前2-3天布置感兴趣的学生围绕课题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电影片断《美丽的大脚》。

[设计意图]从西部严重的水危机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眼球,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并很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

(三)成果展示,感受危机

我感悟(活动一)

展示图片和实物,学生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视频、组图、文字材料,配合语言渲染等手段,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已有强烈感受,对后面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提高活动的参与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图片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四)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我顺着学生思路,以问题驱动为线索,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抓手,精心安排4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讨论中自悟。

1、我发现(活动二)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安排小助手到讲台前操作,学生观察分析。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是贯彻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老师提供信息,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猜想,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我及时评价学生表达中的闪光点,肯定其创见,点拨其障碍,激励他们大胆参与。对于不能正确分析的小组,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启发思考,分析推理。

2、我体验(活动三)

分组合作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我以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知识为情景素材,学生感到亲切,生动真实。重视问题组的设计,让学生学习进一步深化。

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探索新知。学生小试牛刀,享受到成功的甜果。引导大家针对动手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分析、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合作学习中受到启迪与提升。此举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我自学(活动四)

出示自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小结。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通过出示自学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讲述、质疑和释疑,最后由教师点拨,进行该课的基础知识教学。此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品质,促进归纳方法的掌握。

4、我参观

教师播放学生参观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录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新知,提升能力,注重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

(五)新闻会客厅(我型我秀)

模拟记者招待会在创设的记者招待会的情境下,一些学生将以下列身份出现,兴化市市长、兴化市环保局局长、市人大代表、兴化市戴南钢帘线厂厂长,现场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兴化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记者、普通市民、中学生或者农民,你可向各位嘉宾现场提问。

[设计意图] 设计新闻会客厅这一活动,挖掘了教材,拓展了深度。让学生课前收集兴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激情,课堂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本地社区资源,更让学生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使内容更加丰富,让教材走向家乡,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

点拨:这一活动设计比较新颖、有效,很能考验学生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并且给学生很大的想象余地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加以疏导,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并适时地、有机地进行情感渗透和人文教育。

(六)反思课堂,情感升华。

师生共同反思小结分学生交流反思、教师小结、课后实践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结合板书设计,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

然后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于洛生的《水的新生》,在诗歌欣赏中结束本课。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向你的亲人与朋友倡议节约用水宣传环保知识。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对话,达成共识。诗歌欣赏再次升华学生情感,复燃学生兴趣,再掀课堂高潮。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拓展,,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六、课堂自我评价

纵观整个过程,本人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拓展。预测能较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要不断锤炼课堂语言,提高点拨艺术。

课堂要留白,交还给学生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教正!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自然界的水

一、地球上的水

1、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严重。

2、保护水资源 国家节水标志的寓意

二、水的组成 电解水实验

三、硬水与软水

1、 概念

2、 区分的简单方法:加适量肥皂水。

3、硬水软化的办法:加热或煮沸。

四、 水的净化

1、 饮用水的净化主要步骤: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2、过滤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